自序

自序

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

里约归来,半个多月过去了,郎平第一次不着戎装穿便装外出访友。

弯弯的垂柳,荡漾在秋风中,分外妖娆。

一袭青花瓷般花纹的中式上衣,把苗条的郎平装扮得格外秀丽,两条大长腿轻松地迈步在小区的林荫道上,远远望去,仿佛一位高挑的模特儿迎面走来……

郎平瘦了。“管家,在里约20多天,我整整轻了7公斤啊!”郎平做了一个“7”的手势,瞪着大眼告诉我。她仍然习惯地称呼我为“管家”。

她真的瘦了许多,眼睛更大了,肤色更白了……在里约,除了大赛一波三折、痛苦磨难之外,奥运村的伙食也真不怎么样。“我每天晚上还要备战做功课,排兵布阵,分析资料,天天吃的是方便面。我和亚文住一间房,我们屋里还不是天天都有洗澡水呢!”郎平告诉我。这一切哪能难得倒她呀,自打她当运动员起,艰苦集训、鏖战沙场,早就让她练就了适应艰苦环境的本领。“金杯不照样被你们抱回来了吗?”我笑着说。

朋友派来接我们的商务车,已等候在小区路边的树荫下。

郎平坐上车,只见座位旁边放着一纸袋书,大多是装帧精美的传记:有姚明的、冯小刚的、张艺谋的、白岩松的……这些书都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后,这家出版社旗下的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金丽红总编辑、黎波总经理就找到我,希望再版《激情岁月——郎平自传》和《三连冠》这两本书。于是,就有了我和郎平利用一起去访友途中,在车上探讨书籍再版事宜。

“现在看这样纸质书的人,还多吗?”郎平翻阅着纸袋里的名人传记,问我。“应该仍有不少吧!国内外大凡成功人士都爱阅读书籍,比尔·盖茨现在还每月读四五本书,一年要读50来本书呢!”我随口而说。爱读书的郎平连连点头。她见书总是眉开眼笑、爱不释手。记得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作为新体育杂志社的记者,随中国女排去白洋淀,参加她们大赛后的总结、调整。临出发前,郎平和梁艳、陈招娣、周鹿敏等去图书馆借了一大摞小说、杂志,塞进各自的旅行包里。到了白洋淀,袁伟民教练安排的日程是:上午身体训练,下午开会总结,晚上自由活动。夜读,便成了她们大过读书瘾的时候。因为怕蚊虫咬,郎平常常躲进蚊帐内,在昏暗的灯光下细细阅读。

郎平作为“四连冠”队员,在中国女排生活的八年中,每年300多天、每天七八个小时在球场,可以轻松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数,即使在这样仅有的、属于自己的日子里,向往学习的郎平,也视读书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结束运动生涯后,业余时间相对增多,尤其是在国外生活的日子里,她读了许多书,大多是英文原版书籍,有各类名人传记,有关于NBA的书籍,了解国际大牌运动员的成长,探究优秀运动队的管理……她当教练以后,还常常把在书籍中读到的感人之处,念给队员听。

郎平对书籍有着特殊的感情。再版《激情岁月——郎平自传》的事,自然也被她放进了心里。那是1998年,郎平完成第一次执教中国女排的任务后,为了帮助她写好自传,我介绍她认识了我的好友——女作家陆星儿,两人一拍即合,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不到一年就完成了这部佳作。郎平在这部书的自序中写道:“……当我画上这个神圣的句号时,我心里的感慨实在是太多太多,我的内心告诉我,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自己,纪念自己这一段难忘的生活!于是,我开始了加州—北京—上海之间的来来回回,做着我人生中另一件大事:写自传!”

“管家,再版《激情岁月》,没有问题,是一件好事。”

“管家,最近活动太多,实在没有时间,你容我再考虑一下。”郎平习惯于把问题想得更细致、更全面。

“管家,我又翻阅了一下,这书毕竟是写二三十年前的事,我已想好了,这次回洛杉矶休假,要把近些年的事好好回忆起来……管家,要不把再版的事往后推一推……”

“好呀,一切听你的!”凭我对郎平的了解,她是想尽快继续完成人生的大事:续写自传。这可是大好事啊!当今社会,像郎平这样,男女老少都能认可的人物,娓娓道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实属宝贵的精神产品。我们期盼郎导自传早日问世!

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金总和黎总认为,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的事迹鼓舞了几代人,可完整地写中国女排的书籍还不多,所以想在组织撰写新书的同时,再版几本当年深受欢迎、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以飨读者。

我很赞赏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阅读的评价:当孩子将阅读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好习惯保持下来时,孩子的心中就会燃亮一盏属于自己的心灵之灯、前行之灯。有了这盏灯的指引,他们的人生不会迷茫;他们的生命始终明亮。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可以陪伴孩子走完一生,真正可以在父母走后,不断给孩子支持、慰藉、温暖的,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默默站着的书。

在今天,书籍仍然是不可取代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女排里约夺冠后,上海《新民周刊》转载了我30多年前撰写郎平的文章,也转载了《三连冠》一书中洛杉矶奥运会中美女排决战的有关章节。一位读者阅读了这期《新民周刊》后,在给我的来信中很有感触地说:“现在再也见不到用如此生动、细腻的笔法,把我们带入决战现场的报道了。”希望我告诉他哪里还能买到《三连冠》这本书。是呀,在网络、视频发达的今天,体育报道已完全没有必要对现场做过多的描述了。然而,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历史还需通过纸质来缓存,记载历史事件的书籍,也便成为不可取代的见证。

金总、黎总希望我们再补写一些有关中国女排的新内容。刚巧我们有机会参加了里约归来郎平与袁导分享喜悦的聚会,亲耳听见袁导、郎导精彩对话,他们沉浸在回味里约激战、追忆往事的兴奋之中,激动不已。“如果把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比喻为中国女排第一巅峰,那么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则是再创巅峰。”金丽红总编辑的这番话,触动了我实录袁导、郎导巅峰对话的激情。这番精彩对话也确实道出了新老中国女排所诠释的女排精神,其核心所在、价值所在。

30多年前,我有幸作为新体育杂志社记者,随队采访中国女排整整10年,见证了她们实现“五连冠”的全过程。至今我珍藏着当年采访女排姑娘的录音带,百余盘、一大箱,也许磁带会因年久消磁,但袁导和女排姑娘们说过的精彩话语,已成为留在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1976年,37岁的袁伟民被任命执教中国女排。那时他卸任中国男排队长不到两年,毫无执教经验。刚开始,他面对这些年轻的女排姑娘,甚至说话都会脸红。临场指挥时,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队员一起喊叫。草创时期,条件异常艰苦,最初集训姑娘们只能在大棚泥沙地练翻滚,坐五等船舱去打比赛,每周6天、每年300多天拼搏在球场,袁伟民带领她们从扎扎实实练好每一堂训练课做起,从认认真真打好每一场比赛做起,靠“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和顽强的意志,靠不断创新的思维模式,打造了一整套能攻善防、快速多变的战术,技压群芳。最终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姑娘们,仅用5年时间,从亚洲排位第4、世界排位第14,一步一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荣登世界冠军宝座,继而实现“三连冠”(1981年世界杯冠军、1982年世锦赛冠军、1984年奥运会冠军)。

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排坛呈多强争抗格局。日本女排已实现“三连冠”,身高马大的苏联女排曾一统天下,古巴女排的“二层楼扣球”(指弹跳好)堪称天下无敌,美国女排拥有世界第一炮手海曼,在著名教练塞林格带领下,虎视眈眈志在必得世界冠军。

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异军突起,称雄世界,终于打破了长期以来日、苏女排称霸世界的格局。率队实现“三连冠”后的袁伟民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之后,他又作为团长带领中国女排夺得了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冠军,实现了“五连冠”。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和我先生李仁臣(时任《人民日报》记者)合写的《三连冠》(现更名为《巅峰回眸》),当年编者在该书的扉页上,做了这样的内容提要:“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优美的文笔忠实地记述了中国女排建队八年来所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详细地介绍了她们为实现‘三连冠’的理想所付出的超人的代价;生动地描述了历次大赛激战的场面,拼搏的内幕,以及姑娘们生活的情趣;刻画了她们鲜活的个性,展示了中国女排走向胜利的奥秘。读来如置身女排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郎平成长的足迹。

时光穿越,32年后,当年袁伟民麾下世界最优秀运动员郎平成了世界最有价值的教练员郎导。里约奥运会后,《欧洲时报》记者直言不讳地问郎导:“您认为当年的中国女排和如今的中国女排有什么异同?特别是同为主攻手的朱婷和当年的您有什么区别?”

郎导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毕竟现在排球规则已经改变了很多,女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也比以前高很多,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地评论水平高低。但我觉得从个人实力来讲,朱婷身高比较高,进攻点比我更高、更散、更好;但从技术上来讲,包括后排的技术、战术和战略上的把握,我觉得35年前‘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比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排球运动员都要高。那一批老女排时期的队员,包括基本功和接球都是全世界最好的。”

我相信,如果广大读者读完本书的《巅峰回眸》后,对郎平的回答也许会有更具体的认同感。

无论是再版还是新版女排书籍,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通过阅读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的真实故事,激励自己,像她们那样,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改变自己,永不言败!作为一个人,袁伟民从毫无执教经验的稚嫩教练变成气场强大的世界最佳教练员,郎平从“嫩竹扁担”变成独一无二的、集世界最优秀运动员和世界最有价值教练员为一身的杰出女性;作为一支队伍,中国女排从世界排位第14名快速跃升为世界冠军,35年间9次夺得世界冠军。我认为中国女排的最可贵之处是:从每一堂训练课、每一场球、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机会做起,通过日积月累的磨炼,用超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去实现改变,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超越自我,永不放弃!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任何人、任何集体都可以改变自己。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曼德拉所言:“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请相信:属于你自己的奇迹,一定有出现的可能!

何慧娴

2016年9月于北京

郎平、曹慧英喜得袁伟民教练墨宝。(李仁臣/摄)

2016年9月4日,相聚“上缘坊”左起:曹慧英、陈亚琼、袁伟民、郎平、李延军。(李仁臣/摄)

1984年、2004年、2016年奥运会女排冠军教练,袁伟民(中)、陈忠和(右)、郎平(左)。

作者何慧娴(前右一)、李仁臣(前左一)与袁伟民夫妇(前中)等朋友在曹慧英(后左一)家做客。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