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卞孝萱
中唐诗坛,刘、柳齐名,元、白并称,此为人所共知之事,而一千年来,评柳、白者多,论刘、元者少,实为学术上之偏差。鄙人有鉴于此,特致力于刘禹锡、元稹之探索。以刘言,余从六十年代起,先后出版《刘禹锡年谱》、《丛考》、《研究》三书,又校订其集。猥承海内外学者不弃,通讯商量刘禹锡问题,因而缔交者多矣,而余最器重者,青年学者、杭州大学肖瑞峰教授也。
瑞峰于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余曾主持其论文答辩,以最优评语通过。瑞峰执教于杭州大学以及赴日本访问,均与余通信不断。今瑞峰完成《刘禹锡诗论》,请序于余。摩挲全稿,老眼增明,爱其才华,欣然命笔。
《诗论》共九章二十八节,按其内容,可分为四:(一)论刘之诗歌创作道路;(二)逐一评论刘之抒情诗、咏史诗、讽刺诗、民歌体乐府诗;(三)分别论述刘诗之时代烙印、艺术风格及诗歌理论;(四)论刘诗之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初阅目录,已觉不凡,细读全稿,更见精思。既有纵向追踪,又有横向扫描;既有宏观展示,又有微观解析;既有正面观照,又有侧面探寻。体系严密,独具一格,《诗论》特色之一也。此书富于浓郁之理论思辨色彩,却又非天马行空式之游谈。全稿征引典籍二百余种,每一专题,皆先引录前人之评语,然后出以己意,或驳论,或申说。材料翔实,言必有据,《诗论》特色之二也。著者不仅对刘诗进行多角度、多方位之评估,兼及同时名家,更以独得之材料,展示刘诗对日本诗坛之影响。知人论世,视野宏通,《诗论》特色之三也。著者对刘诗不作直线、平面之演绎,而致力于纵横交错、时空合一之立体考察,回旋度大,穿透力强,见他人之所未见,发他人之所未发。辨析透彻,迥非寻常,《诗论》特色之四也。
综括以上特色,曰新与深。由于深,所以新。举例言之,著者论述刘诗之时代烙印时,分层展开:衰飒之气——中唐国家局势给刘诗打下之烙印;冷峻之色——中唐政治斗争给刘诗打下之烙印;昏昧之念——中唐佛教思想给刘诗打下之烙印;绮靡之音——中唐都市生活给刘诗打下之烙印。逐层深入,新见叠出,具有开拓意义,诚属难能可贵。
全稿文字优美,娓娓动人。如论刘禹锡抒情诗之风力遒劲曰: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之“秋歌”;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之“壮歌”;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之“暮歌”。又论刘禹锡抒情诗之风义高伟曰:不改初衷,汲汲于未竟之革新事业;不忘旧侣,拳拳于当年之战斗情谊;不泯宿仇,耿耿于政敌之阴毒行径。诸如此类,触目皆是。妙笔生花,引人入胜。一卷在手,获得学术与文艺之综合享受。
刘禹锡是政治家、思想家及文学家。世人对其政治、哲学思想之研究,暂置不论;对其文学作品之研究,亡友徐州师范学院吴汝煜教授曩曾有志于此。惜汝煜已故,不及见《诗论》出版而共赏析之也。以余所见,《诗论》为第一部对刘禹锡诗进行系统研究与综合考察之学术专著,洵可谓后来居上、一时无双矣。
1995年初撰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