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童书创作,你必须设身处地为儿童及青少年读者去想。哪些话题在儿童读者中会产生共鸣?什么主题、人物、情节会让青少年们手难释卷,欲罢不能?哪些类型尤为畅销?而哪些陷阱你又应当避免坠入其中?本章将带你深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深入儿童读者的内心世界
年龄在8~12岁的读者生活在一个由差异与对照所构成的世界中:
·他们想要忠于家庭,但也开始希望父母能给予他们独立自由的生活。
·他们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但也渴望融入学校里的社交团体,与朋友们打成一片。
·他们感受到那来自远方的召唤:起锚出发——快快长大成人,开始做重大抉择,特立独行,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而同时,他们也感受到内心深处另一种声音:留在原地——继续做个小孩子吧,依偎在安全的港湾中,知道世事忽而艰难,选择林林总总,但自有人来一锤定音,遮风挡雨。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闯入大千世界,寻寻觅觅;但仍流连驻足于孩童时的安适与温暖,恐旧日不再,渐行渐远。然后,青春期来袭,曾经在小学校里流行的“别碰他/她,他/她有小虱子”——男孩女孩间那来自不同星球的排斥感,突然间变成了二者的相互吸引。孩子们身体的成熟与变化骗不过一双双眼睛。此时,他们不仅情绪和荷尔蒙一片混乱,似乎一切都陷入迷茫困惑。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面临艰难的选择,做出错误的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付出代价,承担后果。
幼儿园中,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苹果酱的关心友爱,由此建立起来的纯纯友谊,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曾经毫无理由,一直相信着的父母大人、英雄人物,变得不再那么完美。曾经所认识的自己、他人、外界都变得不再一样,亦真亦假,虚幻迷离。
还要记得,这些正在向青春期过渡的孩子,非常关注自我。他们也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小孩子的天真与自由,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开始感到外界的注视与评判,并且还有屡屡出错的尴尬狼狈(而且,父母们也对这些前青春期的孩子们严密监控,让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到窘迫与难堪)。但是,好的一点是,他们也在探索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新内容。
由此,作家们可以在描述中反射出儿童们鲜活的生命状态。人物是如何与周围世界在感官上互动的?他/她如何去闻、去嗅、去品尝、去触摸、去聆听周围的讯息?去中学校园走走看看,孩子们对于各种新鲜的“第一次”,有着诸多的体验和感受,它们将会怎样改变你作品的声音?
审查儿童读物内容
孩子们成长到这个年龄段,生活从此复杂起来。但是,儿童阶段的生活远非青春期时那般尖锐恼人,问题层出不穷。作家也根本不用心存压力,想方设法制造令人头痛的青春期问题。正如第一章所阐述,儿童读物可以存在一定的限制级内容,不过有可能的话,应避免粗话和有关“性”的内容。
前文提到的“阴囊”事件并非玩笑——你可能不相信,但它的确引发了一场骚动。你的儿童读物越是大胆尖锐,便越会遇到阻力,特别是在一些较为保守的地区。出版社编辑也会警告你要远离限制级内容,因为他会考虑总体销售潜力及适销性。
倘若你真的想在儿童读物中对人性的阴暗面做一探索,那么,让次要人物承担这一任务吧,把尖锐敏感的问题留给他们。比方说,在青少年读物中,主要人物可能酗酒成性,或者对伴侣有暴力倾向。在儿童读物中,你仍然可以包含进这些因素,但要通过次要人物表现出来,比如一个漠然的母亲或者暴虐的叔叔。
若有爱情故事出现,那么应该表现得温柔而纯真,就像珍妮·汉(Jenny Han)的《女孩莎格》(Shug)或者伊娃·伊博森(Eva Ibbotson)的《蜻蜓池塘》(The Dragonfly Pool)。从这个年龄段开始,小读者们会越来越心心念念着爱情故事(他们进入青春期以后,几乎完全被罗曼蒂克的故事所俘虏),但是,在儿童读物中,对那些无端而又赤裸裸的情色描写,向来不留任何余地。
举个例子,让我们看一看在儿童读物中,男孩女孩之间的爱慕之情是怎么处理的。下面是丽贝卡·斯特德的纽伯瑞获奖作品《穿越时空找到我》的一小段节选。这里,柯林决定要吻心上人米兰达:
柯林站在那儿,把滑板抱在胸前,就像一面盾牌,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他平日里的样子。
随后,提到轻轻的一吻,但是斯特德并没有对此做一细致描写。在达内特·霍沃斯(Danette Haworth)的《小紫罗兰几乎被闪电击中》(Violet Raines Almost Got Struck by Lightning)中,维奥莉特·雷恩斯(简称小紫罗兰)(Violet Raines)简直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注意到邻居男孩。在另一个场景中,他们玩让人狼狈不堪的“真心话大冒险”,这里涉及对爱情描写的尺度问题。
他的眼睛燃烧着,充满力量。全能的上帝啊,就好像我从来没见过这双眼睛一样。
儿童读物认可孩子们隐隐初放的爱情情怀,渐渐萌芽的爱情冲动。这虽然很重要,但是最好不要表现得太过直白。
深刻洞察儿童心理
了解读者的意义,在于作者可以在故事主题方面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使作品引起更大的共鸣与反响。本章谈及的读者思维模式,以及阅读书架中的作品节选,只是对主题探讨的起始,这一探讨将会贯穿全书,几乎在每一章中,均会回归对主题的探讨。
在这些阅读书架的范例中,作者将对儿童读者的关切与忧心,融入故事中。书中人物的经历与情感转折点,直指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经历与体验。如此之感同身受,当循序渐进,自然而巧妙地融入书稿中时,真的会引起回响。
回到达内特·霍沃斯的《小紫罗兰几乎被闪电击中》,我们看到小紫罗兰在一个幽静的时刻,面对孩童时的老物件,陷入沉思:
即使我再也用不了这些小时候的东西了,但总有人帮你保存着。这个人爱你,并为你做着这一切,这样你就不会忘记你是谁了。
这一瞬间非常好地捕捉到一个小孩子的内心感受,一种正在向青春期过渡的状态。此时,孩童时的记忆依旧鲜活,依旧在脑海中清晰可触。
布鲁·巴利埃特的《谁偷了维梅尔》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说,柯德——三个主人公之一,正在思考一幅下落不明、价值连城的维梅尔油画到底有多重要:
艺术,对于柯德来说,是一件颇为费解的事。是的,一个让他的脑袋有些晕的新概念。一种每次看着,就会给他带来看待事物新鲜方式的东西。
上面的描述恰恰反映了还未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感受。
最后我说的是,儿童读物有时被称为“成长小说”,确有原因。在我的阅读书架中,没有人能比密西西比·博蒙特(Mississippi Beaumont),或者简单地称其“米博思”,更能捕捉到这种成长的感觉。米博思是英格丽德·劳(Ingrid Law)造成轰动的儿童作品《奇异功能》(Savvy)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里充满了稀奇古怪的人物,人人带有奇异的魔法力量,或者称为“奇异功能”。当米博思获得了她的神奇能力,她想到了更为深远的图景:
我发现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孩子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我的神奇能力没有任何关系。
另:
这种变化太过迅速,我还来不及追赶。
我钟爱这种悉心准备、了解孩子心理的作家。因为,我希望,孩子们的思维模式能启发他们创作出具有丰富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直指孩子们的内心,与孩子们共成长,刻不容缓。
深入青少年读者的内心世界
关于青少年,有一些至关重要的讯息你需要知道,那就是他们忘乎一切、全情投入的本质。这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感觉,一种内心急剧膨胀,随时可能喷涌而出的感觉。我也曾经便有过这样的感觉,那时,我正开着车,绕着家乡的小城。夜已深,我就那么驾着辆精灵紫的福特金牛座(谢谢您哪,还好这是尾部重新设计前的款式),听着收音机里好听得不得了的歌曲。彼时彼刻,一切的一切都感觉那么的浩渺无限,亘古无双——就好像宇宙万物最后终于各归其位,水澈月明,云朗风清——虽然只在那么一瞬。
还记得青春年少时亢奋的情绪状态?那时,你品尝到了初恋的滋味,第一次有了心动的感觉,第一次做出真正的义举,遭到背叛,做出糟糕透顶的决定,也第一次体会到内心瞬间的骄傲感,成为英雄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开始星罗棋布,逐渐散落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而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些大事件一个接一个,在这个生命阶段中,发生得如此集中。
而且,你感到当时的决定会造成永久性的影响。你感觉时而战无不胜,时而脆弱无助;时而无足轻重,时而书写永恒。所有这些感受与经历,对你来说,都恰为第一次,你涌入一个庞大的队伍,很多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和你同感(尽管他们从未说出)。因此,你同样也形单影只,渴望同伴与归属,这也是为什么你寻觅这样一本专为你而创作的小说,因为它恰恰道出了你的心声。
简言之,这便是——热切的心情。
我喜欢引用一本“青少年读物前”之青少年读物,斯蒂芬·切波斯基(Stephen Chbosky)的《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 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