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
诗人名片
李颀(690—751)
籍贯:赵郡(今河北赵县)
作品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
诗人小传:少时家富,后倾家破产,李颀隐居颍阳(今河南省登封西)苦读诗书多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
李颀一生交游广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关系密切。李颀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诗内容涉及较广,边塞诗成就最大,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颀还善长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全唐诗》中存李颀诗三卷。
古从军行①
白日登山望烽火②,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③,公主琵琶幽怨多④。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⑤,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⑥。
【注】
①古从军行:“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因为此诗内容是当时之事,为避忌讳,所以在题目前加一“古”字。②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燃起烽火表示国家边防出现战事。③刁斗:是古代军队中一种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日里它可供人做饭,夜晚时,用它敲击巡更。④公主琵琶幽怨多:典故出自汉武帝时,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担心她途中烦闷,乐工带上多种乐器供她娱乐,其中就有琵琶。⑤“闻道”:这里有一个典故,据《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战士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⑥“蒲桃”句:出自典故,汉武帝为求得天马(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乱起战端,当时,和马一起被引进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种子,汉武帝将它们种满了离宫别馆。蒲桃,指现在的葡萄。
本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本诗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的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这里泛指边疆的河流。
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在注释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
诗文在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接着“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个个痛哭,泪流满面。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了该诗的感情色彩。
边陲环境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顺其自然,就会想到班师回朝,可是“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了断了他们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注释中有详细的介绍),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应将性命逐轻车”,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而最后能见到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轻视将领的性命,多么草菅人命啊!
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使全诗的感情气氛达到了高潮。诗人巧用叠词、对句等使整首诗节奏错落有致,在节奏鲜明的诗句中抒发了强烈悲壮的感情。
后人点评
明人邢昉:音调铿锵,风情儋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唐风定》卷七)
送魏万之京①
朝闻游子唱离歌②,昨夜微霜初渡河③。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④,御苑砧声向晚多⑤。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①魏万:又名颢。诗人,肃宗上元年(760—761)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游子:指魏万。③河:指黄河。王屋山在黄河的北岸,所以要去长安就必须渡过黄河。④关城:指潼关。⑤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代指京城。砧声:捣衣声。
李颀晚年隐居颍阳时,魏万要去长安,和诗人辞别,诗人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表达了对魏万的关心和勉励。
开头两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写诗人听说魏万在微霜初降的秋夜渡黄河去了长安。魏万的家在黄河北岸,所以想要去长安就必须渡过黄河。哀婉的离歌、凄寒的秋霜,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凄凉、哀伤。而诗人颠倒两句的顺序,突出离别,也表明了诗人和魏万之间深厚的友谊。
接下来四句,写诗人想象魏万去京城途中看到的景象。“鸿雁不堪愁里听”,秋去春来,往返奔徙的大雁就像奔波的游子,大雁凄哀的鸣叫让人不忍去听。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进一步渲染友人离去的哀愁气氛。“云山况是客中过”,更何况是身处云雾缭绕的山野中满腹惆怅的游子呢?他们坐在迷茫的云山中,身居他乡异常孤寂,前途迷茫,自然黯然神伤,就更不敢听大雁的鸣叫了。
漫长而孤单的旅途后,魏万就该到潼关了,“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意思是友人在黎明的曙光中向前走,越走越冷,好像是曙色把寒气催来了。长安城里,也许人们都换上了厚衣,家家户户忙着捣衣,准备过冬,这样的情景更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催”表明天气越来越冷。“砧声多”既衬托身处繁华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独居异地他乡的凄凉。这两句蕴含了诗人的深沉情感。想当年,诗人曾经在长安历尽辛酸,追忆往事,不由发出感慨。“催寒近”和“向晚多”也暗示时间飞逝、人生苦短,为结尾两句诗人对友人的劝诫作铺垫。
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诗人对魏万的忠告。他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城内行乐的地方,沉溺其中,白白地让大好时光流逝,应该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一个“莫”字不容友人置疑,表现了诗人的长者风范。一个“易”字体现诗人语重心长,感情真切。这两句情调沉厚悲凉,但感情真挚。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长于炼句,将叙事、抒情、写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承接自然,层次清晰,语言淳朴恳切,情感深厚细腻。诗人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对晚辈的谆谆劝诫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后人点评
明朝顾璘评:“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批点唐音》卷八)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①
蔡女昔造胡笳声②,一弹一十有八拍③。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④。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⑤。
先拂商弦后角羽⑥,四郊秋叶惊摵摵⑦。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⑧,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⑨,逻娑沙尘哀怨生⑩。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⑪,凤凰池对青琐门⑫。
高才脱略名与利⑬,日夕望君抱琴至⑭。
【注】
①董大: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因善弹琴而深受房琯赏识。房给事:指给事中房琯。②蔡女:指蔡文姬。传说她在匈奴时,听到胡笳之声有感,而制作琴曲《胡笳十八拍》,音乐委婉哀伤,撕裂肝肠。③拍:乐曲的段落。④归客:指蔡文姬。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汉末,被曹操赎回。⑤大荒:指旷远荒凉的塞外之地。⑥商、角、羽:各是五音之一。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⑦摵摵(shè):指落叶的声音。⑧更:更换,转换。⑨鸟孙:这里指南匈奴。⑩逻娑:今西藏拉萨市。这里指代异国他乡。⑪东掖垣:门下省。唐朝门下、中书二省,是中央最高政治机关,在皇宫东西两边,因门下省在东,故称“东掖垣”。⑫凤凰池:禁苑中池沼。因中书省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被设于禁苑,后来用“凤凰池”指代中书省。青琐门:指宫门。⑬脱略:轻视,不以为意。⑭日夕:天天。
这首诗大概作于天宝六七年间(747—748),是一首用文字描绘音乐效果的诗。诗文既称赞董大的琴声优美也是在赞美房琯。
该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蔡女昔造胡笳声”到“大荒沉沉飞雪白”。题目中已经点明主题是董大弹琴,但是诗人并没有开始就写董大弹琴,而是先描述了《胡笳十八拍》这首曲子的由来和它的声调优美,将人们引入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中。第一、二句写蔡文姬在边塞创作了《胡笳十八拍》,接着三、四两句描述了蔡文姬弹奏这首曲子时人们的表情。因为曲子凄婉、优美感人,所以,胡人、汉使听后都纷纷落泪,似有断肠般痛苦。接着第五、六句写蔡文姬弹琴时周围的环境,古戍苍苍,烽火无烟,大漠沉沉,白雪飘飞,可见边塞的荒凉和凄寂,这些景物交融在一起,烘托出了一片苍凉黯淡的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听这首凄婉的曲子更让人感觉哀婉幽咽。
第二部分从“先拂商弦后角羽”到“野鹿呦呦走堂下”,诗人才开始着重描述董大琴艺的高超和曲子的优美意境。“先拂商弦后角羽”写的是董大弹琴时开始的动作。董大从商弦到角羽轻轻拂拭而过,古琴发出缓慢而低沉的声音,董大的琴声一出,四郊的秋叶都被惊得瑟瑟而落,他的琴声竟然能使植物都惊讶,那么更何况人呢。诗人精选一个“惊”字,将董大琴声的优美程度表现得极为形象生动。这优美的琴声不由得让诗人发出赞叹之声,董夫子的琴声简直可以通神明啊。琴声不仅使人间震惊,连深山里的妖怪也被吸引来听了。董大琴技高超,或快弹或慢拨都得心应手,往复回旋,抑扬顿挫的琴音中好似带情,从弹奏者的琴中汩汩流淌。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琴声就像是空灵的山谷中百鸟散合,一会儿又好似万里浮云阴晴变幻,接着琴音变得低沉,就像是夜里失去雁群的雏雁的哀鸣,让人心酸,又好像当年蔡文姬与自己的幼儿绝别时那样悲切。接着“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诗人用川水停滞,百鸟罢鸣来表现董大音乐的无穷魅力。琴声回荡,世间万物都被这琴声深深地吸引着,这就是诗人所赞叹的曲子可通神明啊。其实,山川不会滞流,鸟儿不会罢鸣,只是诗人自己完全被琴声吸引住了,所以除了琴声,听不到任何声音了,时间仿佛也在此刻静止了,“洋洋乎盈耳哉”,只有琴声充盈双耳了。这凄婉优美的琴音中蕴含着汉朝乌孙公主远嫁异邦、唐朝文成公主冒着沙尘来到逻娑时身居异地、远离家乡的孤寂哀怨之情。
以上八句都是对音乐意境的描写,接下来诗人开始直接描写琴声,“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深沉的琴音忽然改变声调,开始变得洒脱,一会儿像长风吹林,一会儿又像雨敲屋瓦,一会儿又像是喷出的泉水飞过树梢然后瑟瑟而下,一会儿又像是野鹿从堂下呦呦地鸣叫而过。这琴音灵动变幻,悠扬轻快。
这部分是整首诗主要着墨的地方,诗人不惜用大量的笔墨,通过或听或想或正或侧等不同角度形象生动地将董大这首曲子所表现的意境完美地描绘了出来,人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音乐就在耳边萦绕,美不胜收。诗人听琴时那如痴如醉的样子也历历在目,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对董大高超琴技的赞叹之情。
最后四句从“长安城连东掖垣”到“日夕望君抱琴至”,写的是题目中所指的第二部分内容“弄兼寄语房给事”,这四句话的意思是,长安城和给事中的庭院相连,皇宫门正对着中书省的宅院。给事中房琯才高不被名誉和利益约束,天天盼望着董大抱琴来奏。诗人在前两句中描述给事中和中书省表明房琯身居高官显位,为下边两句房琯不争名逐利做铺垫,赞美了房琯高洁脱俗的情操。这样一位身居名利场的达官显贵却能日夜盼望着董大抱琴而来,董大能遇到这样的知音真是幸运啊,让人羡慕。
这首七言古诗,将董大弹奏的《胡笳十八拍》的来源、琴声给诗人带来的感受和董大弹琴时娴熟的动作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并运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将这些内容和诗人的亲身感受错落地交织在一起,浑然天成。诗人传神之笔将抽象的琴曲和始终丰富的音韵勾勒在人们眼前,形象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同时整首诗充满了塞上风情和历史的韵味。
后人点评
清人吴瑞荣:真是极其形容,曲尽情态。昔人于纤小题如此摹拟,一句不苟。(《唐诗笺要续编》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