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

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

讲于北京友成文化论坛(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主办)

时间:2009年9月19日

地点:北京 香港马会会馆

尊敬的王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界、文化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友成基金会和香港隆慈基金会邀请,能够在京城跟各位一起学习交流,这令末学感到无比荣幸。

今天,王理事长给末学的讲题是《金融危机的省思与出路——经济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

这个讲题涉及到金融和文化。末学原来在学术界是从事金融研究工作的,之后就专门从事文化方面的学习,所以能够把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跟大家做一次汇报。我今天首先从金融说起,然后回到文化上来。

首先谈谈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企业界、金融界的朋友,您对金融危机可能了解得比我更多,我们略略从这里做一个引言。

一、省思金融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

2007年初,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显露出来,当时面对着华尔街170亿美元逼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裁员54%,这就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序幕,成为了1929年以来全世界(可以说是)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直接的现象是美国的房价大跌,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裂,引发了整个建筑业的萎缩,乃至整个经济的衰退。真正发展成全球的危机是在2008年9月份,美国大型的金融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倒闭,这就标志着危机已经发展成全球的金融危机,扩展的层面涉及全世界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们今天要讨论一下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如果你翻开一些金融经济学的杂志,你可能会看到下面的一些解说——这个解说基本上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这主要是一场次贷危机,就是次级贷款危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常发达,老百姓买房子绝大多数靠按揭,现在中国也基本上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按揭很简单:老百姓向商业银行去贷款,用他们的房屋作为抵押,就拿到钱了。然后每个月去供房,商业银行要提供大笔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是什么?当然除了存款以外,还需要其他资本,往往是发行债券。

于是,美国有一些投资银行专门购买这些商业银行的债券,把这些资金提供给商业银行作为房屋抵押贷款。还有一些美国的所谓政府事业单位,像房地美、房利美,是很重要的购买房屋抵押贷款债券的单位。这样,金融体系看起来非常正常。

这些投资银行的资金从哪儿来的?他们也要靠债券或者是股票进行融资。他们发行这些债券给老百姓,就是说把从商业银行那里买来的债券重新进行打包,重新发行新的债券,当然是以自己的名誉作为担保,然后又卖给了老百姓。把这个债券卖出去的同时把风险也就转移出去了,这个活动也是很正常的。这些投资银行为了保证债券低风险,他们甚至会请一些保险公司做担保。所以,债券本身有投资银行的信誉担保和保险公司的双重担保,本来风险是极低的,老百姓都放心购买。

这样,问题就来了,假如美国的利率非常低,那么商业银行都很想从利益差价里面赚取利润,所以,他们的目标是尽量地做房屋抵押贷款。有一些老百姓的信誉比较差,他们的收入比较低,他们的风险也比较大,本来是不能够贷到款的,但是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利润,就还是把贷款贷给信誉程度比较低的这些贷款人。

如果利率一直很低,比如说从2002年一直到2004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利率是极低极低的,好像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可是,当美国政府调高利率之后,像2004年美国就开始调高利率了,随着利率的增加,贷款的利率也要增加,所以这个时候很多的原来靠低利率才能贷到款的人,现在就要支付高利率了,他们的这些贷款就还不起本息了,这就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因为房屋是抵押的,当他们还不起钱的时候,房屋就被收回去了。这样,地产市场就会有严重地供大于求的现象,所以价格就会低。房地产本身就存在着价格的泡沫,经这么一折腾,泡沫就破裂了,破裂之后就会引出整个股市、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里面大的萎缩。在这当中,很多投资银行发行债券来融资的时候,本来他们贷款出去的风险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可能做了一些手脚,就把那些风险高和风险低的债券混在一起,然后以他们自己的信誉做保,发行一些看起来比较好的债券,实际上债券里面是有水分的。

问题出现的时候,债券也就没有办法支付本息了,而保险公司在担保的时候也因为图利润,所以对于债券的风险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评估,在一连串有点类似于欺诈行为的现象里面,就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升高的时候出现了金融危机。一般我们从杂志里面看到的金融危机可能就是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有次级的贷款,也就是所谓有问题的贷款,引发了金融危机。

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表面的次贷危机,还有更深层的因素。

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谈到:“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温总理一语道破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我们刚才讲到的这种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本身是一种正常的交易活动,光从制度本身来看,好像没有什么不正常。可是,操作制度的这些人见利忘义,不应该贷的款贷出去了,为了贪图高利润,不应该转移的风险又转移出去了,想用最低的风险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他们道德的底线就破坏了,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危机。如果用两个字来解释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缺德”——道德底线崩溃了。

在来北京之前,王理事长建议我看一本书(《金融的逻辑》),是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华裔教授写的,他的结论——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当然,作为一个金融教授这么提出来是可以理解的,我原来也是学金融的,如果是从前,当我看到这句话,会觉得挺引以为豪的,将来我们的工作就可以得到保证了。

但是,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讲一下,在一个缺乏道德根基的社会里面,发展金融转嫁风险的系统越发达,金融危机就越有可能发生。正如本次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危机一样。美国金融市场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可是危机却从里头滋生出来了。为什么?正如温总理所说的,缺乏了道德的底线。

所以,我们不是说要批判这些金融制度,制度本身没有好坏,但是,运作这种制度的人是关键。因此,中国真正根本的出路在于推进人的道德教育。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左传》里面讲:“人弃常则妖兴。”人把五常给抛弃掉了,仁、义、礼、智、信没有了,妖魔鬼怪就出来了,危机就是一个妖魔鬼怪。那我们从这五个方面结合现在的经济跟大家做一个分析。

首先,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有五个,这基本上是诠释温总理的话。

第一是贪婪,贪婪是无仁。

第二是欺诈,欺诈是无义。

第三是骄奢,骄奢是无礼。

第四是盲从,盲从就是无智。

第五是缺乏信用,这是无信。

没有仁、义、礼、智、信的时候,危机就会产生。

(一)贪婪——“仁”的缺失

首先谈第一个,贪婪。当然,很多人会说贪婪是人的本性,假如说没有贪婪经济就不能发展了,就好像说贪婪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要有贪婪才能推进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很误导人的。

我先从传统文化来谈起,最基础的一个焦点,儒家的《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小孩从小就要念的。泛爱众这章讲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你该拿的才拿,不该拿的君莫取,而且该拿的也得少拿点,留有余地,不要拿尽了,给人的要多一点。《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君子欲而不贪”。这个“欲”就是说君子的希求。希求什么?欲仁,仁是我们所希求的。“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我们所追求的是“仁”,又怎么会贪婪?如果贪婪,也就没有仁了。

我们结合金融体系一个基本的现象,从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谈起。这里并不是批判这个模式本身,因为过去教金融,往往在硕士班第一堂课就教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共有三种:一种是独资的,一种是合作伙伴,还有一种就是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什么叫有限责任?也就是说这个公司的拥有者,也就是股东,他们开公司的时候注入的资本就是他们全部的付出了。假如公司万一拖欠债务倒闭了,这些股东他们所承担的债务,也就是他们所付出的资本,你公司剩多少就还多少,跟股东本人无关了,这叫有限责任,而不叫无限责任。

不像中国传统观念里面讲的父债子还,你老爸欠的债儿子也得还,那是无限责任,但是有限公司不是这样的。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假如人缺乏了道德教育,他贪婪而没有懂得节制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股东因为随时可以把股权转移出去,卖股票很简单,最容易转嫁自己的拥有权,但贪婪心会导致他们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要求自己拥有股票的这段时间内,公司的管理层给他们付出最高额的回报,这是一种短期投资的心理。那么管理层本身,CEO也是很希望得到在自己管理期内最大的报酬,所以他们跟股东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他们会往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上投资。高收益当然是很好了,但高风险可就不好了,可是你要知道有限责任就使得风险承担变得有限了,反正我注入这么多钱,最多是亏掉了。我如果能够在短期内得到高额的利润,我就可以铤而走险,甚至会有欺诈行为产生。这个欺诈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显性的欺诈就是偷税漏税、假报账目,像金融丑闻那是显性欺诈。隐性欺诈是什么?风险太高的项目本来是不能投资的,但是为了高收益铤而走险,还是去投资。怎么投资?比如说靠借债,借债投资要是亏了怎么办?亏了可以跟债权人平分,分摊。也就是说股东本身他们投资多少,比如说我投资1000万,我最多亏1000万,但是我可能在项目当中得到2000万。风险可以跟债权人平分,赢了是我赢,亏了咱俩分,而且我是有限责任,这就是欺诈。

我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今年年初3月份,在经济危机当中,美国政府出面救市,其中要救一个大的公司就是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政府提供了1700亿美元。当时AIG公司本来接受了这样的救济,当然首先要解决公司的问题。可是没有想到公司的高管们竟要求支付给他们2008年的奖金1.65亿美元。要知道这个钱是纳税人的钱,血汗钱,为了救市,为了帮助你这个公司才拿出来的,可是这些高管们不但没有感恩的心理,而且竟然先想到自己口袋平安。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痛斥这种行为,叫“鲁莽且贪婪”。

《弟子规》讲了:“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该拿的你才能拿。在这个时候,你还忍心拿这个钱中饱私囊吗?怨恨就产生了。你要是重财轻义,问题就自然会产生了。这些公司高管们的道德底线,我们可以想象在哪里。

另外一个案例中,去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亏损20亿美金,我们知道现在它倒闭了,但是在当时是可以不倒闭的,因为英国巴克莱银行要收购雷曼兄弟。收购以后当然会对这个公司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要知道收购以后,往往原公司的管理阶层都会被解雇掉的,取而代之的是新公司的管理阶层。这个公司的管理人员没有想到要救公司,而是先想到自己:趁机在收购当中自己捞一把。美国有一个所谓“金色降落伞”的公司法条款,就是保证在收购当中,原公司的管理阶层不要受到很大的经济亏损,所以这是对他们的一种经济保证。有八名雷曼兄弟的高管,就要求英国巴克莱银行支付给他们25亿美元的红利,来给他们以经济的回报。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用17亿美元收购你们公司,怎么可能给你们八个人25亿美元的红利?”你看这贪婪心多么严重。所以,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雷曼兄弟破产了。这一破产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震撼就使得美国金融危机扩展到全世界了。

所以我们从这个现象当中得出结论:有限责任、短期化的薪酬方式,能够将人性贪婪放大到极致。假如人不能够自控的话,往往在这种金融体系里面可能造孽更深。这是讲贪婪。

(二)欺诈——“义”的缺失

第二个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是欺诈,欺诈是无义,义就是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是欺诈。《论语》里面有一句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只讲道义,不谈名利,小人才在这个利益上面斤斤计较,在计较利益的同时也就忘记了道义。那我们想想,假如我们国家里面的金融市场像美国的金融市场一样发达,但里面是小人当令,由这种只喻于利,而不喻于义的人来掌控,就难免会出现欺诈。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是早在2001年的时候,我讲课时常常用这个例子,我觉得太典型了。曾经被美国《财富杂志》列为500强里第七名的安然公司的金融丑闻,震惊了世界。这个丑闻是因为公司的高管们做财务假账,欺骗投资者。所以使得这个公司的股票从历史最高点90美元一股一直跌到了不到1美元一股,最后的结果是公司破产了,数十亿美金付之东流,近万名美国的员工失去了他们的工作和保险金、退休金,很多人因此而轻生,震撼了整个美国股市,这是当时一个非常大的事件。

美国法院起诉公司的几位高管,起诉书长达65页,涉及了53项指控,包括骗贷、财务造假、证券欺诈、电邮欺诈、策划与参与洗钱,内部违规交易等等。其中三个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他们的结果怎么样?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前CEO肯尼斯·莱,他将被判决监禁45年,当然他已经很老了,是没有这个命去坐这个牢了。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他就突然心脏病突发去世了,这45年我们想他来世还是得补的。

另外一位前CEO杰夫·斯基林,被指控28项罪名,将面临着275年的有期徒刑,这几辈子都还不完的。那么副董事长约翰·巴克斯在汽车里面自杀,拿着手枪向自己太阳穴开枪,自杀身亡了。你看看,这就是小人的结局。

要知道,见利忘义的人掌控了公司,掌控了市场,对整体的经济社会没有好处,他们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说得很好:“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漏脯”就是把肉放在屋檐底下,雨水滴下来,泡着这个肉,这个肉就会变得很毒,吃了它马上就死。鸩酒就是毒酒,饿了吃这种漏脯来充饥,渴了喝这种毒酒来止渴,还没有吃饱,死就来了。看到安然公司三位高管的结局,正应了这句话。

所以在这里我要再次重申,金融制度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在于谁来运作这个制度。如果是君子运作这个制度,那么这个制度越发达,对于社会就越有帮助;假如是小人在运作这个制度,那这个制度越发达,越可能被他们利用。

刚才提到这位美国著名大学的学者在书里面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说儒家的孝悌仁义的思想是抑制经济发展的,而金融市场的发展最终能打倒孔家店,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这是他的观点,十分的震撼。这个观点是以金融市场发展为本,跟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是相悖的。

我刚才举的例子,提出的观点是什么?金融市场发展本身没有什么好坏,当然你发展很好,不发展也不能说太差。因为什么?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关键取决于人,要以人为本。有了好的人,大家都是君子,就有好的制度。那什么是好人?有德的人就是好人,所以国以人为本,而人以德为本。道德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金融本身不是什么危机。

(三)骄奢——“礼”的缺失

第三方面,跟大家谈一下奢侈。刚才讲了无仁、无义,现在该讲无礼了。这个礼是讲礼节,待人以礼,待自己也要有节制,奢侈本身就不符合礼法。

我们现在的金融经济学术界,其实很多都是“海归派”,包括我本人在内,原来都是在美国留学的,都是学这行的,多多少少会鼓吹美国的这种所谓的刺激消费,刺激经济这样的一个理论。我们看看美国这一段时间以来,从2001年到现在将近十年当中,美国一直都是以刺激消费带动经济成长的,这个理念是他们的经济策略,哪怕是国家的利率非常低了,他们都把这个利率一降再降,甚至有很多时间利率都差不多是0%了,还是要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因为消费就带动需求,需求带动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美联储从2001年到2004年当中,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一年的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就是房地产市场里的利率,从2001年底的7%下降到2003年的3.8%,你用3.8%的利率就能够拿到贷款,就能买房子,这是刺激了很多房屋购买的需求,所以房价也跟着攀升了,但是攀升的同时价格的泡沫也就产生了。

如果利率一直这么低,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从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当中,美联储开始调高利率。这个利息一升,就提高了购房借贷的成本了,这对房地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本身价格就有泡沫,加上需求一拉紧,结果就导致房价下跌,按揭违约的风险大大增加。我前面说到了这里面有很多的水分,很多的不应该贷的款贷出去了,风险是很大的;当利率升高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地明显,最终就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所以这种刺激消费的货币政策,其实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前因。

我们看看美国的消费,还要刺激吗?我跟大家要说明的是美国的消费已经过分了: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5%,可是他们的消费却占整个世界的三分之一,33.3%的物资资源被他们消费掉了。在消费的同时当然会有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按照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计算,美国仍是全球第一大的污染源——不是中国,是美国。

在美国由于过分地消费,大约27%的可消费食品被大量地浪费掉了,也就是说很多美国人,比如说买了牛奶放在冰箱里忘了,一直留到过期只好倒掉,这些本来可以不用浪费的东西占了27%。每个美国人平均每一天都浪费掉一磅食品,大约每年扔掉4375万吨的食品,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食品本身释放出温室气体甲烷,对环境也是严重的污染。在美国过分消费甚至是浪费的同时,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里面我们看到,世界长期饥饿人口的人数今年已经超过十亿了,真如古人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美国的消费靠什么来刺激的?更为滑稽的是这个消费是用未来的钱来消费的,叫超前消费,也叫借贷消费。美国人没有钱怎么办?借钱消费。大家很多人都去过美国,都知道,买房、买车、买电器、买很多的家具、几乎所有的家居用品都是可以用借贷的,甚至就是买食品,基本上都是用信用卡,也是借贷消费。借贷消费不是用今天自己的钱,是用将来的钱。不仅是美国老百姓,政府也是靠借贷消费,当然上行而下效,美国百姓学政府,美国联邦政府累计的债务已经高达65.5万亿美元了,这要超过美国GDP的4倍还多,而且也超过了整个世界的GDP,国民生产总值。换句话说,假如全体美国人三亿人口都不吃不喝勒紧腰带,要还联邦政府的债务,要还四年才能还清。

那么,美国老百姓的家庭债务目前已经超过了30万亿美元,人均10万美元。换句话说,假如你在美国的收入是10万美元一年,这是很高的收入,我过去在美国做教授,还没有达到年薪10万,也就是说一个至少中上水平的人不吃不喝一年才能还清人均的债务。美国按照他们的人均收入来讲,要还这个债,至少要还两年。所以消费靠什么刺激?借贷。

我们做一个中美的比较:现在中国的居民消费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消费额跟收入额的比率),总消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1991年是48.8%,到2007年是35.4%,是下降的趋势。如果是按照那位美国教授的观点来看,这不是好现象,他觉得这个消费应该继续地促进和增长。美国的居民消费率是70%左右,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是我们的两倍左右。

我国1986年到2004年当中,GDP的平均增长是15.74%,这是很高的一个增长率。那么居民消费增长是低于收入增长的,只有14.48%;也就是说你所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你所消费的增长速度要高,这很好,这样积攒就多了。可是美国正好相反,居民消费率年年都高于GDP的增长,换句话说这就是超前消费,赚的钱还不够花的钱多。

我们来看一下这种现象,是美国的好?还是中国的好?刚才所提到的那个学者认为西方的工业革命100年后的今天,生产已经不再是经济成长的瓶颈了,为什么?基本上现在你要什么就能生产什么,而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于消费的需求,你生产出来没有人买,这是瓶颈。所以,应该用促进消费的手段来刺激经济的增长。美国就是用这种哲学,所以中国也应该效仿美国,也应该继续的促进消费增长,因为他说现在还有很大空间,因为收入增长率还是高于消费增长率,赚的钱还是比花的钱多,所以你必须多花一点。收入增长相对缓慢,GDP成长了两位数,可是你的消费增长你可以爱花多少花多少,你是可以无限的。怎么样来花?借钱来花。所以他鼓励借贷市场的发展,多借钱。

这个哲学,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讲,就好像一个人饿了,要不断地煮饭吃,吃得很饱了,都吃撑了,还得吃,把饭都吃掉。就是这样的,这种哲学是有很大的副作用的。

《四书》之一的《大学》中讲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是我们老祖宗的经济发展哲学:“生财有大道。”为什么中国经济持续这么多年高速度增长,令所有世界的经济学者们叹为观止?其实这个哲理很简单,就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即生产的商品多,收入增长速度快,比你消费得要多。你生产得多,消费得少,这样经济增长速度就快,但是消费增长相对缓慢;“为之者疾”,就是你生产要快;“用之者舒”,就是消费要慢,结果就是“财恒足矣”,这就解释了我们中国为什么持续这么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那位学者认为借贷消费可以将未来较多的收入平摊到今天,来补充今天收入的不足,这是他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为什么要靠借贷消费?我们在座的很多年轻的朋友,现在你的收入在你的一生中可能是最少的,随着你的成长,你的收入越来越多,到了中晚年,你收入是最多的时候。但是,问题是你现在是最需要消费的,现在你得买房,你得结婚,你得消费很多东西,与其说把这个消费推到晚年才去消费,你得一直工作到晚年才能买房子,不如你现在就借钱、供楼、按揭,就可以买到房子了,就可以消费了,这是把未来的收入挪到今天来用。然后,你就可以平摊你这一生的收入,这是一个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他认为这种理论应该适合于中国,所以应该鼓励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多消费、多借贷,发展借贷市场。这个理论当然听起来是非常好的,我也不是说在这里反对借贷市场的发展,但是我要指出一点:这个理论的前提是什么?假如没有意外,你的收入没有意外的时候,假如你现在的年薪是一年10万,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的经验的累积,经济很稳定,社会没有问题,没有战争,没有海啸,没有自然灾害,没有病毒感染,等等等等,你的收入一直都在增加,没有任何意外的话,纯粹是经济现象,当然这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万一有了意外怎么办?要知道假如我们借钱借了很多,突然没有了工作,可能很多人首先考虑的就是跳楼。根据世界媒体的报道,每次金融危机都会引发自杀潮,为什么自杀?前途渺茫。没了工作,又债务缠身,只有一死了之。美国有一个自杀协会,他们承认失业率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换句话说发展借贷市场,鼓励借贷消费会有一种很可怕的危机在里面。

所以,到底消费到什么程度为好?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超过你的收入的增长。借贷市场是需要发展,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而最重要的不是在探讨用什么样的制度最好,在这里要提出:最重要的是对人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由这个人来驾驭这个制度,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

(四)盲从——“智”的缺失

第四个是无智。很多市场的参与者是盲从的行为。我们先来讲讲股票和债券,这两样东西怎么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很多国家英、法、荷兰、西班牙等等,他们到处打仗,打东边,打西边,东边打到了印度、中国,西边打到了南美、北美、非洲,那么这大笔的军费开支怎么来支持的?政府就发行债券,就靠借钱,所以金融市场就由此开始发展起来了。到最后,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现金还借贷的本息的时候,怎么办?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发行股票。股票是不用还本的,你买了这个股票,一直持有下去,你的利润来源于股息的收入和股票的差价,你买低卖高就赚了。那么这些股息的现金流量从哪儿来的?这些政府就向股民们承诺:“我们现在打印度去了,去搜刮那边的民脂民膏,把我们的战利品拿回来跟你们分享。”所以就能打出一个白条给大家,到时候一定有你的好处,很多人就跟着买了。第一批股民买了,得到了很多的战利品,股息、价格升高了,很欢喜。第二批股民又进来了,价格又升了,又赚了。等第三批股民又进来的时候,突然价格泡沫破裂了,股票的市场危机就产生了。

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股票价值是怎么决定的。基本上决定价值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预期现金流量,对股票来讲就是股息。第二个是预期回报率,就是你预期股票能升10%,你花一块钱买的,将来会多一毛钱,一毛钱就是升值的部分,是你的回报。假如你有一百块钱现在用于投资,你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放到银行里面,作为定期存款存一年,银行给你5%的利息,你到一年之后能拿回105块钱,其中5块钱是利息。另一种方式可以买股票,购买一家企业的股票。这个企业当然它的风险比定期存款要高,所以他预期回报率也要高,要高10%。你被承诺一年之后你会有10块钱的回报,一年之后卖了股票你能拿回110块钱,这是预期收入。当然预期是有风险的。

那么现在反过来讲,假如你一年预期可得110块钱的现金,而预期回报率是10%的时候,那么这张股票今天的价值应该有多少?这么一反过来算应该是100块钱。所以,股票价格假如高过一百块钱,你就不会买了,你买了就亏了。那假如说低于100块钱,你肯定会买,因为你买了以后你预期会赚。所以,如果市场是健康正常的,那么用一个现值公式,比如说你预期获得110块钱,回报率是10%,110除以(1+10%),等于100,可以决定今天的股票价格应该是100块钱,再看看股票市场上是不是100块钱,高了就不买,低了就买。就是说假如市场是健康、正常有效率的,那么用这个现值公式算出来的100块钱是股票的价值,应该等于现在市场上交易的实际价格,也就是100块钱。假如不等了,你就有买卖的行为了,你高于100你卖吧,低于100就买吧。买卖的行为一定会迫使价格等于价值,所以股市就变成了一种平衡。那不仅价值和价格应该相等,而且他们的波动性应该相等,就是他们的起伏变化也应该相同。我过去就是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曾经用美国138年的数据,从1871年开始到2003年为止,最近我又把它延伸到2008年了,用美国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指数来作为研究,价值跟它的价格之间做一个对比。刚才我讲了,假如市场是健康、正常的时候,价值和价格应该完全是相同的,可是我们看到这两个是截然不同的,差别很大,实际价格的波动性远大于价值的波动性。

耶鲁大学有一位美国教授(Robert Shiller),他写了一篇文章,讲到美国的股票市场波动性太大了,原因是因为市场参与者是没有理性的,也就是盲从的,所以才导致价格无谓的波动。要知道价格取决于投资者的信心。假如投资者对企业很有信心,对它的前景很有盼望,他想买,价格就升。假如他对前景已经非常失望,没有信心了,价格就降了。那么这个信心其实是非理性的,而且这种非理性正在膨胀,就是越来越非理性,越来越愚痴,越来越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才会导致价格波动这么大,导致价格的泡沫。

那危机怎么产生的?当投资者信心在短期内非理性到崩溃了,这就导致价格泡沫的破裂。我们在这儿听得很清楚,很明白,怎么这些投资者这么笨?该买的时候不买,该卖的时候不卖,盲目跟从,实际上这种非理性的行为自从股市产生以来就有。

在欧洲,第一次股市崩盘是在1717年,当时是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五十六年。后来,梁启超先生就对股市危机分析过,他把这个泡沫的破裂称为“气泡”,跟我们现在讲的泡沫是一个意思。在第一次欧洲崩盘的时候,大家知道大物理学家牛顿,他也买了股票。本来牛顿是很聪明的,很有智慧的人,可是他也被套牢了,就是说牛顿也在盲从,他写给他的一个委托代买股票者的信还存在大英图书馆里。梁启超当时评论这件事情时说,应该把这封信“藏之于国家大书楼,视为鸿宝,以为商务中人戒”,让我们吸取教训。

1929年美国也是股市大跌,这是大萧条。当时,最著名的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接近于破产。换句话说,分析股票的起落和你判断得正确与否,真的是需要智慧的,不是说你有很多的知识就能够解决。如果说知识,那牛顿、凯恩斯他们当然都是大知识家了,可是他们为什么也被套牢、也接近破产?也就是说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不是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的真正的“智慧”。为什么?中国老祖宗有句话叫“利令智昏”,一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就昏了,要把利益看淡,甚至置之度外的时候,你才能够有“智慧”。当然你会说,那有智慧的人也就不会买股票了,他要买股票肯定是为了利益,这个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结论。我不敢说我自己是位智者,但我要感谢我母亲,我虽然学金融,但是我母亲不让我从事金融投资,不让我买股票,不让我干这个行业,让我好好呆在大学里教书。我研究股市,不敢下海,为什么?就怕犯了牛顿和凯恩斯的错误。

在1872年,那是清朝同治十一年九月二日,当时其实中国已经有股市了,中国股市的经验绝不会比欧洲少多少,而且中国第一次股市崩盘远早于1929年美国的股市崩盘。所以不要小看咱们中国人,中国的金融市场早已发展了。

当时上海《申报》有一个评论说:“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即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这是原话,文言文写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当时的人购买股票不管那个公司好坏,也不做基本分析,不看有没有利润,只要一发行股票就蜂拥而上。你看1872年上海《申报》的这段评论,用它来评论我们现在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其实真的是非常正确。一百多年后,竟然人们还在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无智。

(五)无信——“信”的缺失

第五个,无信。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刚才讲到了,是美国商业银行为了拓展按揭贷款业务,把门槛大幅度地降低,对信用记录较差的贷款人发放了房屋按揭贷款。为了什么?为了图利润。而且又把这些贷款重新打包,发行债券放出去,把风险又转移到了老百姓身上。这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来讲是好事,可以拿到利润,又不用承担风险。虽然说表面上不承担风险,但是对整个整体经济来讲风险加大了。当时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有问题的贷款叫次级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从1999年的5%-15%猛增到2003年以后的25%-35%,拉动了整个房地产的发展,价格泡沫产生了。

这些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等等就利用房贷证券化,把贷款贷出去了,然后重新打包,发行证券,转移风险到投资者身上。而且,为了多推销这种有问题的债券,他们不断地产生造假行为。比如说债券本身要经过评估,美国有好几个大的评估公司,是专门评估债券信用程度的,如果你这个公司的债券是三个A的,发行就很容易,价格也很好,如果是个C的,那就差,那属于垃圾债券。评估公司为了利益,降低他们信用评估的程度,使这些有问题的债券很顺利地就推销出去了。所以,无事则已,有事情了,这个风险就转成了危机。这是一种无信。

连最大的信用评估公司都不讲求信用了,这个就很危险了。《论语》上讲,“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究信用,他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全社会的人都不讲求信用了,危机就到来了。

好,那么刚才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稍微做一个小结: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不是表面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是道德的危机,是缺乏仁、义、礼、智、信的危机。

知道根本原因了,我们怎么找出路?

二、探明金融危机的出路——重建道德,回归本源

本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每一次危机的根本原因,都是道德原因。我们刚才用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这五条要是没有了,危机就会产生了。所以危机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人。

这个原因明白了之后,我们今天来探讨出路就很明显了,出路在哪儿?恢复道德,恢复仁、义、礼、智、信,缺德就要修德。所以金融危机以后,人们的价值观急需要回归。

“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德性,即每个人本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基本道德。现在就是因为物欲,追求利益,追求欲望,把这本有的道德给障碍掉了,现在我们要回归。这不是外来,不是从外面抓回来,它没有真正地失去,我们只是需要回头。

我也是一条条跟大家分析,先讲“仁”——归仁。

(一)归仁——仁者以财发身

《大学》讲:“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什么意思?一个人如果是仁者,他要有仁爱的心灵,仁者爱人,他要有爱心。考虑到自己就考虑到别人,这是仁者。他用他的财富使得他的道德能够提升,是用于修身。

我在这里看到友成基金会的介绍,最后结束语引用了李嘉诚先生在2006年获得央视“中国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时的一段话。他说:“有财富的人有很多选择,而有能力选择做出贡献是一种福分。作为企业家,我们不但要在竞争压力之中脱颖而出,更要懂得怎样活出人文、公益和慈善的角色,那样我们的一生肯定不会白过。”

我想这段话就是对“以财发身”的最好诠释。

不仁者只为自己的私利,忘记了道义。他用自身道德的亏欠作为代价来发财。要知道靠损人利己能发财吗?不见得。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个人如果算了命,他八字里面带多少财,实际上都是因为过去布施而来。如果我们靠不正当的手段去发这个财,能发的财是命中本有的,额外的财你能得到吗?不能,反而会败身了。这是以身发财,这就是冤枉做了小人了,正所谓“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我认识一位企业集团的当家人,这是一个家族集团,就是赖福金集团:一个母亲带着几个儿女,是个家族企业。我跟这位老母亲很熟,我们都尊称她为赖妈妈,但是她本姓钟,跟我是本家。这个集团在马来西亚做棕榈生意,做得非常大。他们也很有爱心,常常做慈善,在马来西亚沙巴这个地方建了一个“福群医院”,一个五星级的慈善医院。

在2008年医院启动典礼上,集团的董事兼总经理赖蔼芳女士致辞中谈到:为什么要建这个医院?她说了几点。第一个是她的先父生前曾经许愿要建一个医院救人,现在是子养亲志,实现他父亲这个愿望;同时也是用这样一个行动来感恩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他们这个医院从他父亲和母亲名字当中各取一个字,父亲名字有一个“福”字,母亲名字有个“群”字,把“福”和“群”合在一起叫“福群”医院。意思也很好,造福人群,也纪念自己的父母,这是孝道。孝,仁之本也。在致辞中,她还讲了“有舍才有得”,中国的文字“舍得”很有意思,你舍了才得,你布施越多得到的就越多。“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现在有钱为什么不好好做点好事?要真正做一个君子,做一个仁人,以财发身。

她致辞里面有一段话特别感人,我把原文给大家分享。她说:“人生永远都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当我们去的那一刻,任谁也带不走一分一毫!有钱而不舍得用,与穷人没两样,花在自己身上是享福,福尽悲来!但是若能取之社会而又能回馈社会,彼此感恩,又能行善,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价值重如泰山而不枉此生,自己修福积德而又造福人群,一举两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这使我们想起宋朝的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他可以说是当时宋朝举国上下最受尊敬的人物。坐了这么高的位子,也就是做总理了,但是他自己的生活非常地清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范文正公曾经买了一个住宅,是苏州南园这个地方。当时有一个风水先生看了这块地,他说这个地方不得了,将来会出现很多人才,你的家族会很兴旺。范先生一听这个话,立即就把住宅用地捐出来建了一个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既然出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多好。有舍才有得,结果他自己四个儿子都做了高官,有儿子做到宰相,有做到公卿、侍郎,个个都是有德有才。而且范家阴德德荫子孙,到了800年以后,范家还是举世敬仰,800年不衰。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禄全都做布施救济之用,家里非常节俭,只能穿布衣。他去世的时候连丧葬费都没有,全给布施掉了。

孟子里面有一句话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假如我们只想自己富,自己去争利,这个人一定是不仁。为仁者,像范公不想自己富,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物质生活上不富,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富有,不是常人所能及。

明朝有一位进士叫袁了凡,他给自己儿子写了一篇家书叫《了凡四训》,里面就讲到“舍财作福”。原话是:“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达,通达,对于宇宙一切现象都通达明了叫达者,就是圣人。圣人怎么样?能够内舍六根,这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整个身体这些器官都能舍;外舍六尘,这是外面的境界,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这就是达者,一切所有无不能舍。这个境界当然凡人很难做到的。做不到怎么办?先布施财物。身外物好舍,先从这里开始舍,慢慢地舍到对内不执著身体了,对外不受外界影响了,这就是达者。这样子舍财“内以破吾之悭”,悭,是悭贪吝啬;“外以济人之急”,可以帮助别人。“始而勉强,终则泰然”。这可以把欲望、私利去除掉,因为这些东西让我们不仁。把我们的吝啬、执著放下,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修养。从哪儿做?从修布施开始做,能舍的人才是真正的仁人。

我自己也做了尝试。学了这些圣贤的经典,贵在自己力行,教别人舍自己不舍怎么可以?你舍了之后是不是真的就很苦恼?不会。像我过去在大学里面教书,32岁(2005年)的时候在澳洲昆士兰大学得到终身教职。昆士兰大学在澳洲也是不错的大学,它MBA排名在2002年排全澳洲第一,全亚洲第一。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排第23。2005年给我这个“铁饭碗”了,2006年因追随恩师净空老教授去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把这个工作辞掉了。当时厦门大学也邀我做主席教授,80万的年薪,不用教课,每年写两篇论文,一年放三个月假,还给50万的研究经费,是个不错的工作,这些统统都舍掉,专心地来学习圣贤文化。然后才体会到圣贤所说的妙用,这妙用是什么?就是“舍得”二字。

我在澳洲原来有房子,舍掉了;有汽车,舍掉了;有薪水,有名位,舍掉了。得什么?快像出家人的样子了,得到的是自在。房子舍掉了是不是就没有房子住了?命里有时终须有,我到哪儿都有房子住,到哪儿讲课人家接待都很好,不是住自己的房子那才自在,打扫卫生,付账单挺麻烦的;把汽车舍掉了,到哪儿都有汽车坐,不用自己开车;把薪水舍掉了,现在发现自己用不上钱了。正像古人,置金钱于无用之地。

所以,这次来北京是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邀请,我在这个会上讲一个专题,题目就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圣贤之道关键用什么?关键用“习”,习就是实践,不仅是温习而已,真正去干,真干,把你所学的道理用在你的生活里。时习,时是常常不断地要这么做,“学而时习”就能“不亦说(悦)乎”。这个“悦”不是外面的物质享受的悦,那种喜悦不是真悦。

这次出来有人送机,不用自己开车,有人开了一部宝马来送我。他跟我讲,现在虽然开着宝马,还不如以前踩着单车有幸福感。我说为什么?他说,压力重!你想想你有了宝马,你能住一房一厅小套间吗?不行,你得住一个大房子,得配得起这个宝马。住在公寓,这个公寓是高级、豪华的,别墅也是豪华的。住个大房子你也不能够就一个人住,你得请保姆、请工人,这钱哪来?你得去赚,拼命地辛苦赚钱。

所以说,不如以前天天踩着单车在街上逛,那时还比较幸福、自在。因为喜悦不是从外来,从我们真正内心感受到圣贤之道的利益。舍了之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越舍越多。佛家里面讲的过去生中你舍财,这一生中你就得到财富;今生多舍财,你多做慈善,你的财富只会越来越多,不要害怕。

第一个讲归仁,仁就是爱人,你要多做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第二个是归“义”,仁义礼智信的“义”。

(二)归义——义者自利利他

一位美国大学的华裔教授说,人与人之间,乃至父子、兄弟、朋友,其实都是利益交换的一种关系,我看了之后直冒冷汗。

这个问题不是他现在提出来的,早在两千年前孟子见到梁惠王时就辨明了。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说,你老人家来我们国家,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告诉他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什么开口就说利益?你讲仁义,那是真正最大的利益。为什么?因为人有了仁、有了义才能够互利,只利他而不是只想利己这就是仁。

“利”字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坏的,看你是利己还是利他,利他就是仁义,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义。人人都能利他了,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了。

怎么办?要靠教育。清朝有一位毛主席最佩服的官员,曾国藩先生,他当时是位高权重,做了清朝四省总督,在汉人里面没有超过他的,在满清政府也做到极点了,在职20年。可是在他死的时候,他家里只剩2万两银子和家乡一个老屋,在省里没有造过一个房子,没有买过一亩田地,做官做到这个样子可谓是清官了。曾先生对他自己的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

他家里开银票行的,当时家里能够有一张银票就是很富有的家族,几万两银子。对他们家来讲,家里有几十张银票是很正常的现象,也不属于贪污受贿。可是他不用自己的特权,严令禁止自己家人从事银票的购买,所以家里始终没有一张银票。因此,这个家族能够长盛而不衰。

《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当然,对家而言,也是如此。曾国藩家族不是聚敛财富,而是守着仁义道德。如果家里有聚敛之臣,一个国家官员只想着搜刮财富、聚敛财富,这个危害比一个偷盗的官员还要更可怕,这会产生民怨。所以国不能以利为利,应该以义为利,真正的利益是讲求仁义,社会和谐了人人都幸福。要是大家都争利,到最后不仅仅是危机,民怨产生起来就不得了了。

历史上所谓改朝换代都是因为上下争利。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争利国家就危险,真正的君子有大道,这个大道是什么?就是讲仁、义、礼、智、信。既然有了大道了何必还要聚敛?这是一种境界,要我们去真正力行。

(三)归礼——礼者谦逊自持

第三是讲礼,归礼。回归到礼仪上来。刚才讲到一个人如果奢侈,他就不讲礼了。

《孝经》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我曾经讲过两次《孝经》,一次时间较长,讲了40小时,一次时间较短,讲了12小时,在网上可以下载听。孔老夫子的行为体现在

《孝经》当中,他里面所说的“道”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所以我讲孝经的题目叫“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

“在上不骄”,是指当官的、富贵的人,在高位不骄慢,那么处在高位也不危险。这是很显然的,骄奢就会有腐化,就会有危险。高而不危才能够常守贵,才能保护你的官位,像曾国藩先生做了20多年高官,实在不容易。

我们很欢喜看到国家领导人真的做到这一点了。温总理在一次对外讲话里面表现出诚敬谦和的态度,说:“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做到了“在上不骄”。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你能够节俭,能够修身,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私利和欲望,能够谨慎,虽然富足,但是不会溢出来,就不会破家,不会有危机。“满而不溢”才能够常守富。溢是什么?骄奢。

世界上第二大富翁巴菲特常常做慈善事业,自己生活也是非常节俭的。他慈善捐款总额已经达到370亿美元了。在一次电视专访中,我们才了解到他的生活:他现在还是住在50年前所买的一套房子,三间房的house,没有篱笆,没有围墙,更没有保安。他自己亲自开车,没有司机。他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喷射飞机公司,但是自己从来不搭私人喷射机。他从来不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每天休闲生活是弄点爆米花看看电视。从来不带手机,桌上也没有电脑,不发电子邮件,这是满而不溢。你看这么富有的一个人,生活都这么节俭,所以我们能想到他能够保持他的家业长久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他最难得的是能够多做布施,他把80%-90%的财产都捐作慈善资金,用来做慈善事业。

友成基金会介绍里的结束语也引用了他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始终不渝的职志。”

有千金之产者必然是千金人物。真正富有的那个人,他肯定有一定的德行。这个德行其实是布施,是做慈善的习惯,所以他这一生富贵。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好几年前曾经和巴菲特见过一次面。第一次见面,本来盖茨认为巴菲特先生是一种“另类”,没有打算跟他见很长时间,安排了半个小时。结果两个人一谈,谈了十个小时,盖茨也成了他的信徒。盖茨自己表态,只留给他的子女一千万美金的资产和一座价值一亿美元的房子,对他的财产来讲,这是小意思,其他财产全部捐给慈善事业。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大富长者,还有我们讲的真正的贵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德行,这就是不骄奢,而能够多做慈善,多帮助别人,这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胡主席提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里面讲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生活所用的东西来得不容易。在每天吃饭的时候我都念一段感恩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师友教导之恩,感念农民辛勤劳动,感念同学的互相帮助。常常有这种感恩的心,人才不至于骄奢。

毛主席一件普通的睡衣用了20年,上面有73个补丁,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国家元首的行持。刚才我们讲到的地球污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过分地消费,甚至是浪费。在我们浪费的同时,世界上有十亿人口在挨饿,所以我们应该节俭。我们能为地球做一些什么?这里提几个建议给大家做参考:

归礼生活的几条建议:

吃素。要知道每生产一公斤肉类要排放出34.6公斤二氧化碳,相当于开车出门三个小时的排放量。如果你能够吃素,就可以节约能源,可以降低能量的浪费,帮助减轻温室效应。

做废物的回收。把一些不用的纸张、一些垃圾进行分开处理,节省能源就是减少污染。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少用电,多用太阳能。

节约水资源,洗果菜、刷牙、洗脸的水,不要让它流走。人现在对水的消耗量已经是惊人了,有一句话让我们听了之后心惊胆战,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少开车、少使用机动车,出门的时候应该多走路,骑自行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以减少能源的消费和气体排放。

尽量走楼梯而不搭电梯;随手关灯,关闭不必要的电器能源;买节能的电器,使用节能灯泡;少用空调,尽量地节省电能。

我自己是怎么做的?用纸尽量地把空白处用掉再回收。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也是跟别人学的,把很多的纸,用过的,其实包装内部是空白,剪开之后做我们的便签。

在饭店里面点菜要恰到好处,不要过量。

出门如果能自己带筷子、水杯,不要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木材。

酒店里我们的毛巾、床单尽量重复使用。

这些只是一些小小的提示,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节俭的习惯,这是一种德行。

(四)归智——智者把握根本

第四个归智。智慧是什么?懂得抓住根本。人如果是不懂得抓住根本而盲目地去追求利益,往往是利令智昏。赚到的钱也会因为没有智慧而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智慧是什么?教我们能赚钱,也能花钱;该怎么赚,该怎么花。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