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我教育(节选)

谈自我教育(节选)

教育,即我们所有天资的和谐发展。它始于幼稚园,续之于学校,但并不止于学校。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教育都会贯穿我们的一生。唯一的问题只在于我们后半生所学是出于明智之选择,还是出于偶然之所获。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说:“每个人都会接受两种教育,一种受教于人,一种受教于己,而后一种教育更为重要。”

较之受教于人所得的收获,自我教育之收获肯定永远都更有裨益。哲学家约翰·洛克就曾说:“仅凭老师的调教和约束,还不曾有人在学问上大有作为,或在某科学领域超凡出众。”

即便你愿意,你也不可能让你的心灵空空如也,或充满虚饰,唯一的区别仅在于你是让你的心向善还是任其从恶。

在学校未崭露头角者不必因此而气馁。最具才智者未必就该最早成熟。当然,如果你并未努力,虽然我不会说你应该自馁,但你自己应该感到惭愧;不过,若是你已经竭尽全力,那你只需要持之以恒;须知有众多在校时无法出类拔萃者,其后半生都大获成功。我们知悉,威灵顿公爵和拿破仑皇帝上学时都笨头笨脑,据说其他许多杰出人物念书时也同样愚钝,如科学家牛顿、讽刺作家斯威夫特、军事家克莱武、诗人及小说家司各特,以及戏剧家谢里丹等等。由此可见,学业平庸者未必就会老大无成。

天资历来被形容成“一种吃苦耐劳的超强能力”,此说差不多已接近真理。正如诗人约翰·黎里的那句妙言:“若无天资,再勤奋也徒然;但若无勤学,有天资也没用。”另一方面,许多聪颖伶俐的孩子却因健康不佳、勤奋不足或品格缺失而在后半生无所作为,就像歌德说的那种“虽花开甚繁却不结果实的树”,只能到街头赶马车,去澳大利亚剪羊毛,或是以卖文维持生计;而一些比较迟钝但勤奋刻苦、品格高尚的孩子却稳步上升,身居高位,既为自己增光,又对国家有利。

关于教育的价值,偶尔会有人产生怀疑,正如教育家阿诺德博士在《基督徒的生活》一书中所言:“有人不可思议地把无知混同于无邪,于是许多无知者似乎都以此来宽慰自己。然而,即便你把一个成人的学识抹去,你也不可能让他重返婴儿状态,而只能让他回到野兽状态,而且是一种最有害、最邪恶的野兽状态。”因为就像阿诺德博士在另一本书里指出的那样,人若忽略了本该作为人生指南的教育,便会沦为七情六欲的奴隶,从而只剩下两个生命阶段的恶——少年之愚昧和成年的堕落。

凡在校接受教育有良好开端者都不会任其停止。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微不足道的便利,认为我们该止于德国人所谓的“面包黄油”学习,这是极其浅薄的教育观念。用所罗门的话说,一种明智的教育,其目标应该是使人知晓古训教诲,理解至理名言,接受智慧、仁义、公平和公正的训谕,使心智愚钝者聪敏,使年少者有知识,能辨善恶是非。[1]

梭罗在谈及读书时说:“人们会远离正道去取一枚银币,但世间可取的还有金子般的言辞,古哲先贤留下的言辞,那些其价值已被历代智者替我们验证过的金玉良言。”有句令人伤感的法国谚语说:“若少有老年之智,老有少时之力,那该多好!”而一种明智的教育必须有助于满足我们这两种需求:给年少者以学识,给年长者以力量。富兰克林说:“经验是一所学费高昂的学校,可愚钝者只有进这所学校才会有收获。”

请努力牢记,何谓书之精华,何谓人之精英,何谓思想之精髓,何谓学校之根本。我们无须为学不如人而感到羞愧,但我们应该为能学却未学而感到羞耻。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也不仅仅是格物致知。教育异于授艺,并高于授艺。授艺只为将来之用而积累知识,教育却为将来撒播可结实的种子,其收获可达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2]智慧乃一切之根本,所以为了领悟并获取智慧,你应不惜舍弃你全部所得。[3]

曹明伦译


[1] 参见《圣经·旧约·箴言》第一章第2—4节。

[2] 此处暗引《圣经·新约》中耶稣的教诲:“凡闻天道而不明其理者,魔鬼就会来将撒播于他心中的种子夺去……闻天道而明其理者,心中的种子将会结实,其收获有三十倍者、六十倍者,甚至一百倍者。”(参见《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第18—23节和《马可福音》第四章第13—20节)。

[3] 参见《圣经·旧约·箴言》第四章第7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