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避难广西 不忘科研

2.避难广西 不忘科研

张香桐千里迁徙的第一站是广西桂林的阳朔。从1937年的冬天到1938年的夏天,张香桐在阳朔暂住了大半年。这大半年时光可以说还是平静的、愉快的。上午,他看看书,用显微镜做一些观察研究。下午,他就随着大伙一道去游泳。可是几个月后,又听说日寇还在步步进逼,桂林也可能不安全了,图书仪器还得转移。于是,他们又开始忙着收拾物品,做好转移的准备。这次转移分几批进行,其中有一批由张香桐负责,他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一位青年技术员周文龙忙活了好一阵子。几天来,他俩张罗着到处去雇小船。好不容易雇到了四十多条小船,又花了许多力气分别把装好箱的图书仪器搬上船去,他们这一溜长长的船队,在张香桐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地向柳州进发了。因为是逆流而上,船只又多,船队行得很慢,一天走不了几里路程。船到柳州时,又耽搁了一些时间。离开柳州后,船队溯柳江而上,继续逆行,时快时慢,走走停停。

这一路走得真艰苦,扳起指头一算,这支“舢板舰队”竟然走了二十来天,才到达了离柳州二百来公里的三江口——丹洲。所幸的是,四十多条小船运送的图书仪器没有丢失一件,也没有损坏一件。张香桐和周文龙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二十多天来心中悬着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丹洲是柳江上游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江心小岛,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它的位置的。这个小岛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张香桐开始了在丹洲的“隐居”生活,他奉命独自一人留在丹洲守护图书仪器。丹洲很小,也很穷,张香桐简直租不到一间勉强可以住的房子。于是,他将就着在一座破庙里安下身来。吃苦对于从小就在苦难中长大的张香桐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这破庙里清静极了,连个来烧香拜佛的人都没有。除了张香桐外,庙里能见到的人就只有一个看庙的老头儿。这老头儿话不多,他对张香桐说,“你逃难来的吧?你吃饭可以跟我在一起吃。我有个沙锅。每天我自己吃饭,我多买点儿米,你就跟我一起吃吧。”于是,张香桐每月给老头一点伙食钱,自己也好免去买菜做饭这些杂事,集中精力做一些自己的事。

张香桐找来一张旧方桌,安在大殿一个角落。方桌上面摆上显微镜,又把脑切片一字儿摆开,就专心地开始了观察研究工作。此时,张香桐暗暗庆幸自己在南京准备搬迁时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随身带上一架显微镜和脑切片,见缝插针找机会做一些观察研究。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真是对极了。当时,张香桐就想到,战争可能要延续几年,应该做好各种准备。所以他特意把一架显微镜和一些常用的实验动物的脑组织连续切片标本带在身边,想着在逃难中如果有条件,可以抽空做点观察研究,希望不要把学到的神经解剖学知识荒废掉。现在看来,这个决定还是有点远见的。张香桐暗暗高兴,你看,显微镜和这些脑切片如今不是都派上用场了吗?

每天清晨,张香桐起得很早,做上半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后,他就静静地坐在了方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晚上又点起个蜡烛看书。一天当中都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他。张香桐真满意这样的清静环境。他除了在吃饭时与看门老头儿随便讲上几句唠家常的话外,其他时间都是潜心于观察研究工作中了。战火硝烟此时虽然已弥漫在神州大地,但丹洲这个小地方确实还闻不到一点火药味,真还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于是,张香桐抓紧这段难得的平静时光,对神经解剖学做了一番全面的深入学习和刻苦钻研。他这样过了大半年,为自己后来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关于刺猬脑干内细胞核团的组织学观察,亲手绘制了四十多幅与之有关的写真图,并在组织学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关于刺猬脑干细胞核团的论文。当时张香桐打算把这篇论文送到国际专科杂志上去发表,但动乱的形势却使他没有条件这样做。

半年之后,带着在丹洲“隐居”研究的收获,张香桐又奉命从丹洲转移到了位于贵州和阳朔之间一个叫“良丰”的地方。

这段时间,日军在中国的战事进入一段缓慢进展的时期。中央研究院就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把所属的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心理研究所等几家研究机构都集中到良丰。良丰是个不错的地方,交通方便,山清水秀,广西大学也在这里。

于是,中央研究院的几家研究所就暂时借广西大学附近的桂林科学馆的房子,尽可能地开展一些研究工作。张香桐到了良丰后,发现这里附近的集市里可以买到穿山甲,心里高兴极了!因为穿山甲在别的地方不容易找到,而穿山甲属贫齿类动物,其神经系统有许多不同寻常的特点,可以作为比较神经学难得的研究材料。张香桐马上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就地取材,开展了对穿山甲的脑结构的探讨。

经过一番对穿山甲的脑结构的认真研究之后,张香桐完成了《穿山甲锥体束高位交叉》这篇论文,此文日后发表在美国《比较神经学杂志》1944年81卷上。

此外,张香桐在对于听觉系统研究的特别兴趣方面,也在良丰进行的研究为下一个阶段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香桐画的穿山甲图谱

从1937冬天至1941年夏天,张香桐在广西的逃难生活,前后经历了三年半的时光。他先后呆过三个地方——阳朔、丹洲、良丰。尽管生活艰苦,不具备科研条件,但张香桐却能够因地制宜地紧紧把握住机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个科研工作中的有心人,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事情中得到启发,最终取得了一些科研上的收获。

逆境能成才,逆境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关键是看各人怎样去做!广西逃难的这段艰苦岁月,不仅没有令张香桐生出过厌恶之意,反而让张香桐后来萌生感激之情。他后来发自内心地说道:“不论是在丹洲,是在良丰,还是在阳朔,都对日后的科研生涯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在当时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到后来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