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机遇

时代与机遇

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合纵连横为竞生存。

在经历了长达二百余年军事上、外交上的反复较量之后,到秦昭襄王时代(前306—前251),华夏大地上群雄兼并的格局渐趋明朗:山东六国内外矛盾重重,国力疲弱,无论是一国独立支撑还是几家联兵抗争,都已难于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有所作为;而原本比较落后且偏处西陲的秦国,却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步步向东方进逼,在通向最后胜利的道路上树起一块块令人瞩目的里程碑。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秦将白起重创韩、魏联军,斩敌二十四万,迫使两国割让大片土地。

公元前279年,白起在秦、楚鄢之战中大获全胜,进而乘胜攻取楚国郢都。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率秦师所向披靡,大败赵、魏联军,取得斩首十五万的赫赫战果。

公元前260年,举世震惊的长平大战在秦、赵间爆发,秦国动员了十五岁以上的全部后备兵力投入战场。经过四十六天鏖战,大约四十五万赵军被消灭,遭活埋的降卒以数十万计。

仅此四战,秦军斩首的数字已达百万以上,以至指挥这些战役的大将白起竟被世人视为“人屠”。这正符合了孟子所说“攻野以战,杀人盈野;攻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特点。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力量对比既已如此悬殊,亡国灭宗也就为时不远了。首当其冲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早已被人遗忘、过着寄人篱下生活的周王室。

长平之战后第四年,当秦军再度进攻韩、赵等国时,不自量力的周王室苗裔洛阳西周君居然拼凑了一支军队赶赴伊阙加入山东各国的反秦联军。结果引火烧身,招来了秦国报复。反秦联军还未开始行动,秦军的铁拳却已落到西周君头上:全部三十六座封邑和人口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他本人则被废为平民。与此同时,那位长年在西周君领地内当“寓公”的年迈天子(周赧王)也终于一命呜呼,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遂落入秦人手中。就这样,历时八百年的姬姓周王朝无声无息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也就在这同一年,一位来自秦、赵交战前线邯郸的商人在咸阳城的王宫里向秦昭襄王进献了一份“破天下之(合)纵,以成霸王之名”的良策,其中明确提出了“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的行动方针,并声称如果秦王按此行事而不能实现目标,则自己甘受最严厉的处罚:“大王斩臣以殉国”。此人为秦国服务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所提出的方针也完全符合秦国的实际和长远利益,因此,尽管当时并未立即在秦国发迹,却也给昭王君臣留下了深刻印象。

六年之后,当又一位新国君(庄襄王)入主咸阳宫时,人们惊异地发现,站在秦王身旁的新任相国竟然就是当年在昭王面前慷慨陈说的那个来自赵国的富商。一个普通的商贾,一夜之间登上了人臣之极的高位,这在秦国乃至整个先秦时代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似乎给秦国君臣开了个玩笑。尽管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为大批富有才干、精于治国的能人、贤人登上列国政治舞台并猎取官位爵禄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制约,即使在封建变法最为彻底、人才选拔最为开放的秦国,人们也还难以想象把商人同高级官僚直接联系起来。可如今,当着封建割据战争开始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时刻,一个异国的商人却在秦国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功,一跃成为政治上风云际会的决策人物,这不能不叫人目瞪口呆。

这个特殊人物,就是在太史公笔下多少带点儿传奇色彩的秦文信侯吕不韦。

他的成功和发迹完全在于机遇,而这种机遇又是时代向他提供的,其中的必然联系可以称之为“吕不韦现象”。当然,也还存在个人的原因,尤其是后来,直接导致他从权势的顶峰一下子跌落下来。所有这些,通过寻绎吕不韦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以及他为适应这种特殊环境所做的努力和选择,就不难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