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恋歌,原来爱情是苦涩的

康桥恋歌,原来爱情是苦涩的

都说,爱情似糖,吃起来是甜的。其实,爱情更似茶,不管多芬芳,总带着略微的苦涩,喝过之后,才能品味出余甘。对于相爱的两个人,都渴望爱情永远如糖般甜蜜,不过,现实永远如茶,它带给你苦涩,也带给你余甘,但最终谁也无法改变——人走茶凉。

林徽因对于爱情的想象,被张幼仪的到来打破了,同时打乱的还有徐志摩的生活。为了节省开支,徐志摩不得不从剑桥附近搬到乡下。离开了林徽因,他对她的想念到了发狂的地步,他这时才清醒地意识到,他爱林徽因,没错。

他的内心在呐喊,他的手不停地给她写信,令他欣慰的是,每次他都能收到林徽因的回信。由于两人写信过于频繁,他们之间的信件,就这样落到了张幼仪手里。等待徐志摩回心转意的张幼仪看到信件没哭没闹,而是平静地告诉他,自己怀孕了,并试图用孩子维系住两个人的关系。可是,徐志摩的心根本不在张幼仪身上,他听到后只是冷冰冰地说“打掉他”,之后再也没有理会她。

1921年10月,林长民和林徽因租住的寓所到期了,为期一年半的欧洲考察也将结束了。对于徐志摩来说,他渐渐明白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而林徽因却在这段感情中逐渐冷却下来。她似乎渴望回国,这样才能拒绝徐志摩的感情。

当她和徐志摩的“爱情”被传到国内时,徽因的姑姑们对这件大事,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她们一致认为,林家大小姐不可以嫁给一个有妇之夫。她们给林长民写信,用激烈的措辞表达出家族的意志和声音。徐志摩似乎被这声音彻底激怒了,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对林徽因的爱,他要离婚。

在那个年代,离婚是一件太过前卫的事,对于张幼仪来说,更是一件令家族蒙羞的事。张幼仪给自己的二哥写信,二哥来信说:“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徐志摩的做法,并没有让林徽因感受到他对她的爱,反而让她觉得,自己可能真的要背上骂名了,无论如何,她都不能做那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女子。林长民十分欣赏徐志摩这位有才华的小伙子,但徐志摩对于女儿的爱,他无法接受。面对女儿的求助,他选择带女儿回国,并代替徽因给徐志摩写信:“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随后两人动身回家,1921年11月、12月间,已回到家中。

爱情,原本是两个人的事,但徐志摩和林徽因这段感情,似乎成了天下事。

早在1911年,林长民发起过“共和建设讨论会”的组织,并拥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为领袖。此后,两人一直关系交好,梁启超对林长民的爱女林徽因大为欣赏,心中早想将徽因许配给自己的儿子——梁思成。

后来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有那么一段记述,让我们更加确信林徽因14岁那年,与梁思成是见过面的。

“父亲大约十七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林长民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名林徽音)。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虽然他还很年轻,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书房里,父亲暗自猜想,按照当时的时尚,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梁思成初见林徽因,对她似乎一见钟情,但林徽因却没有提及过这段往事,很可能把他当成了普通男孩子,短暂的初见,哪里有深刻的交流来得更能深入人心呢?

徐志摩的离婚,闹得满城风雨,她与徐志摩的这段感情,已经严重到了不可控制的局面。梁启超得知徐志摩离婚的消息,专门写信劝他打消离婚的念头: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亦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