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林家

高贵的林家

时光微凉,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风吹拂,翻开了一幅绝美画卷。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段午后时光,就这样打开了一个人的一生。她风华绝代,她才貌双全,她素然优雅,她多情也无情……

无论她一生犯过多少错,爱过多少人,又经历多少沉浮,她永远是那个自强不息,不肯放弃成长的女子。

世人对她似乎有些误解,认为她是一个用情不专,只会弄诗谈文的女子。事实上,她为了做学问,吃过不少苦;为了探索中华古代建筑,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她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建筑学家,胡适称她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成就与才华,哪个男子能不爱慕?她的聪慧与美貌,谁能不动心?她的境遇与苦难,谁又能不为之动容?花开花落,一年四季,然而只有她,永远活在人间四月天。

这位女子便是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离不开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的确,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身边必然聚集无数倾慕者。他们风流倜傥,有才华、有思想、有学问,在这些男子面前,想必任何一位女子都做不到心如止水吧?她纵然有智慧的头脑,终究是人,是人,就有逃不开的情劫。不过,她到底是聪慧的,在情感面前,她没有越界一分,一生忠于自己的家庭。

也正因如此,她才成了绝世女子,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她的一生,在薄薄的纸张上被记录下来,组合成了一本沉甸甸的书籍。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无论平淡与跌宕,终究是厚重的。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在杭州出生了。祖父林孝恂喜得孙女,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诗经·大雅》里的诗句:“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祖父为她取名为“徽音”,希望她可以拥有美好的品德。

徽音改名为徽因是1935年的事,那时她开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有一位经常写诗的男作家名叫林微音,报纸杂志在刊发两人作品时常常搞混,为此,林徽因为自己改了名字。

徽因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

徽因出生之前,林氏家族是福建一带的名门望族,因后代不思进取而致家道中落,沦为布衣。家族的衰败,让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奋起读书,渴望恢复家族荣誉。1889年他考取进士,在翰林院做编修的工作。原本,他靠着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地,理应报效国家,为国为民担起大任。可是,为官之道并非满腔热忱就能成就。他因家境寒微,在京为官又需左右逢源,于是有了外放的想法。一次,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他借此机会故意写错一个字,暗示上级官员自己的外放想法。之后,他顺利离京,来到浙江一带,历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

他虽是晚清旧朝官员,为人却很开明,注重中外兼修,重视子女教育,而且不分男女。在任期间,他创办了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者。

林孝恂有两男五女共七个孩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家里的长子。林长民继承了林孝恂的高贵品格和爱读书的热情,和家里的弟弟妹妹们一起读国学,学习新学,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同时又得到了新学的启蒙。

父亲林长民一共娶了三房妻子,原配叶氏婚后不久便去世了;之后他又娶了何雪媛,她便是林徽因的母亲。雪媛为林长民生了两女一子,但两个孩子接连夭折,只有长女林徽因长大成人。

何雪媛出身商贾小家,从小娇生惯养,不善女工和持家,又没读过多少书,和林长民没有共同语言,甚为不合。没多久,林长民又娶了第三房妻子——程桂林。

林长民与程桂林感情极好,婚后共生下一女四子。她虽然也无多少学识,但年轻貌美、性情温和,深得林长民宠爱。林长民和程氏之间的恩爱,刺激到了何雪媛,使她性情更加暴烈,与林徽因的关系也变得僵硬,给林徽因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对于林徽因来说,童年的记忆是痛苦的,这也直接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选择。1937年4月18日,她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小说《绣绣》,直接道出了她的心声。

小说写的是一个叫绣绣的女孩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中,母亲懦弱无能、狭隘多病,父亲娶了新的妻子,又生了孩子。绣绣的童年挣扎在父母无穷无尽的争吵中。这个家庭没有爱,没有温情,只有亲人之间的仇恨与矛盾,绣绣最终因病死去。

小说的最后,林徽因以“我”的口吻写道:“那时我对绣绣的父母两人都恨透了,恨不得要同他们说理,把我所看到的各种情形全盘不平地倾吐出来,叫他们醒悟,乃至于使他们悔过,却始终因自己年纪太小,他们的情形太严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来。但是当我咬着牙毒恨他们时……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无疑问的两个可憎可恨的人,却是那温柔和平的绣绣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绣绣此刻也有点恨着他们,但是蒂结在绣绣温婉的心底的,对这两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议的深爱!”

多年后,林徽因在爱情中做出选择时,也是这种纠结的心态。她明明爱,却不得不放下,选择更爱的家庭。她不似陆小曼,敢爱敢恨,即使被枪逼着头,也要选择自己的爱情。她是冷静的,做出的是思索之后更为成熟的选择。

儿时的林徽因,不能对人生做出太多选择。她除了选择承受家庭的矛盾外,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书。林徽因4岁时,祖父让她跟着三个表姐一起读书,由大姑母教学。这时的她,是开心的,快乐的。她年龄最小,却最为用功,每次叫她背书,她总能滔滔不绝,她口齿伶俐清晰,大姑母常常夸赞她聪颖灵秀。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林家即使无法恢复往日辉煌,骨子里到底是高贵的。他们重视子女教育,注重中外兼学,眼光放得长远……这种宝贵的精神,成就了日后的林徽因。许多父母总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真正的起跑线,不是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是贵族学校,而是父母的教养与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开路者,路不对,什么都错了。人生也是如此,自己选择的路,眼光更要放得长远,一时之利不贪也罢。身体是灵魂的装饰品,唯有灵魂的自由度才能拓宽人生的道路,因此,你不必过于奔命,需让灵魂上路,至于得失,随缘就是最好的结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