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反映中华的器物文化,我们可透过典故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探究古人的服饰、饮食、建筑以及器物等,进而探求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第一节 典故与器乐文化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据历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其实古琴音乐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追求的意境配合。这就是古琴音乐艺术所讲的“琴道”。操琴通乐是古代君子修养的最高境界,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
1.“焦尾琴”的典故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蔡文姬之父)的“焦尾”。其中,以焦尾琴最具传奇色彩,最能给人以审美空间。蔡邕死后,传说此琴入藏皇家内库,后传南唐李璟,再后又归宋室,继之明时昆山王姓人收藏此琴。其后,不知所终。后来“焦尾琴”泛指好琴。
2.“绿绮”的典故
唐代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写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其中的“绿绮”就是古琴的代称。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