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棒大的奇特景观

人小棒大的奇特景观

孙悟空之所以能在神仙世界叱咤风云,横行无阻,最后完成取经大业,除了筋斗云、七十二变等高超本领之外,随身不离的金箍棒更是立了大功。从作品的描写来看,孙悟空对这件从东海龙宫弄到的定海神针可谓喜爱有加,应用自如,达到了人棒合一的融洽程度。一旦失去,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手足无措,比如西天取经路上金箍棒被青牛精的金刚琢套走后,孙悟空竟然两眼滴泪,凄惨不已,可见他对自己这件兵器感情之深。后来到天上求助,孙悟空一改自己以往大大咧咧的习惯,正如葛仙翁所言,变得“前倨后恭”了,何以如此?缺少金箍棒,底气不足。孙悟空的回答也很简单:“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没棒弄了。”金箍棒对孙悟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孙悟空如此喜爱金箍棒,自然是有原因的。一是其来历不凡,出身高贵。它原本是大禹治水时一个用来测定江海深浅的定子,用神铁铸造。即使不被用作兵器,也是一件难得的文物。二是其威力巨大,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不用说打,光是压,就能把人压成肉饼。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如意金箍棒,能够按照主人的心愿随意变化大小,或变化成其他东西。否则,如此巨大的铁棒,威力固然无比,拿也不好拿,用也不方便用,是无法用作兵器的。

东西再好,也得有喜欢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主人。如果功力不够,连棒子都拿不起来,自然也就无法使用。金箍棒遇到孙悟空,可谓天作之合,就在孙悟空到东海龙宫求兵器的那几天,这根定海神针竟然“霞光艳艳,瑞气腾腾”,可见是天生的缘分。难怪孙悟空得到后,喜不自胜。

通常情况下,孙悟空将金箍棒缩小成绣花针大小,放在耳朵里面,既能随时使用,又不占地方,很是方便。作战时则将其取出,迎风一晃,变成“碗来粗细一条铁棒”,“碗来粗细,丈二长短”。这是孙悟空使用金箍棒时的常见尺寸,大概他觉得这个尺寸用起来最顺手,作战效果也最好。

不过细细想来,似乎有点不对劲。这样的尺寸还是蛮大的,如果拿在身材魁梧、高高大大的猪八戒、沙和尚或牛魔王手里倒没什么,问题在于,这种尺寸的金箍棒被身材瘦小的孙悟空拿在手里,该是怎样一幕奇特景象?

按照作品的描写,孙悟空“身不满四尺”,“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如此算来,孙悟空的身材和一个六七岁的儿童差不多,而且是营养不良的那种。好在是个猴子,如果成年人长成孙悟空这样的身材,就是侏儒了。与取经队伍的其他成员相比,孙悟空的身材是最不起眼的。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话用在孙悟空身上,倒正合适。

由孙悟空如此低矮瘦小的身材,不难想象他的双手有多小。以一个孩童般单薄的小手,去拿一根碗口粗细、丈二长短的金箍棒,并且冲锋陷阵,降妖除魔,这该是怎样一幕奇特的场景?

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孙悟空的小手如何拿得了这么粗的巨棒。作品里所说的碗有多大?姑且不算那种特大号的海碗,就是日常用来吃饭的碗,也是相当粗的,和一棵中型的树木差不多。一米多一点的身材两臂张开,能抱住金箍棒就不错了,用两只孩童般的小手,如何拿得住?拿都拿不住,恐怕使用起来也不会那么方便。金箍棒本是可以随意变化的,孙悟空为什么不把尺寸调小一些呢?小一些用起来不更得心应手吗?

其次,人和棒大小悬殊,显得不够协调。一边是身材瘦小、不满四尺的猴子,一边是碗来粗细、丈二长短的金箍棒,这该是一幕多么滑稽的景象。问题在于,案头阅读时还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一旦转换成付诸视觉的图像,问题就来了。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构图和比例协调的问题,视觉艺术是特别强调美感的。

就笔者所见,无论是根据《西游记》改编的连环画、戏曲,还是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没有一个是按照原作尺寸和比例来塑造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显然,那些改编者们也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常的做法是,让孙悟空的身材再高一些,否则与取经队伍的其他成员反差太大,不够美观;让金箍棒细一些短一些,与孙悟空的身材更为协调。

人与棒之间何以形成如此大的反差?会不会是作者有意为之?其中莫非隐藏着什么深意?从作品的实际描写来看,这更像作者写作中产生的一种疏误。正如苏兴先生所说的:“作者写作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不顾生理与物理的特点,任墨汁流泻。”类似的问题在全书中还有一些,比如西天路上的女妖精大多裹小脚之类。神魔小说所写虽然大多为神怪精灵,可以大胆虚构夸张,不必顾及内容的真实性,但总得符合情理,即建立在艺术虚构基础上的情理,人小棒大的现象似乎就不够符合情理。

阅读《西游记》,其中的一些描写是不能深究的,一深究起来就会发现许多问题,这样做,也有些煞风景。如此说来,还是像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的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