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贡的礼品哪儿去了

进贡的礼品哪儿去了

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十四番春秋,终于赶到灵山圣境,没想到这里也并非想象中的净土,倒像一个经文交易市场,起初吹得神圣无比的经文竟然需要以物易物的交换才能到手,这无疑让颇见过一些世面的孙悟空等人深感震惊,顿时产生一种被骗的感觉。早知道如此,从大唐东土多带些银两直接购买就是,何必让师徒几人费如此大功夫。不过话再说回来,当初如果直接叫卖经文,也许人家大唐就不派人来了。先打着免费的旗号,把人哄过来,再找个名目变相收费,这个计策不可谓不巧。虽然收费的金额不高,不过是一个紫金钵盂,但问题并不在收费的多少,而在该不该收费。只要收一文钱,取经的性质就变了。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把一个商业行为用慈善的名目加以包装,倒也符合时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规则。可见如来在佛经的市场开发方面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经文既然在人家手里,就只能按照人家的规矩来,又不能去偷去抢,孙悟空降妖的本领固然挺高,但有紧箍咒在,他在这里是无法逞凶的。何况就连佛界的老大如来都默许这种潜规则,其他人还敢有什么异议?再说费了那么大功夫,走了十四年才来到灵山,不取回真经,怎么向唐太宗交代?于是,唐僧师徒无计可施,只得可怜巴巴地将自己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拱手送出,换得经文,这才算是功德圆满。

不进点贡,就只能弄一大堆白纸回家,要不是燃灯古佛派手下揭穿真相,唐僧师徒还一直蒙在鼓里。等回到东土大唐,兴冲冲打开包裹,发现取到的都是无字经书,那情景要多尴尬就有多尴尬。《西游记》结尾的这一描写让读者在吃惊之余,也生出许多思考,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名著的魅力也许就在此吧。

其实,这件事的发生也不算太突然,因为作品在前面的描写中已略有涉及,在金平府降妖的过程中,见多识广的孙悟空似乎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与火云洞、狮驼岭等地方的残酷厮杀不同,金平府的降妖不仅显得轻松,而且还颇有收益。之所以如此不同寻常,就在于妖怪的身份特殊——三位犀牛精。当战斗还在进行中时,猪八戒就预感到这场战斗是有油水的:“且拿住他,锯下角来,倒值好几两银子哩!”这一想法显然得到了孙悟空的认同。于是,一场降妖救师父的战斗不知不觉改变了性质,变成了一场捕猎稀有动物的战斗。

战斗的结局没有悬念,在四位星官和西海龙王的帮助下,孙悟空等人没有费太大的气力就将三个妖怪降伏。由于三个妖怪属自学成才,既不是菩萨或星尊的坐骑,也没有哪个有名头的神仙做靠山,加上一身都是宝,自然是难逃一死。于是,胜利结束后,大家颇为难得地进行了战利品的瓜分:西海龙王降妖有功,分到一头锯过角的犀牛,主要吃肉。六只最为值钱的犀牛角中,四只送给派员参战的玉皇大帝,一只留在金平府做镇府之宝,还有一只,孙悟空公开声明:“我们带一只去,献灵山佛祖。”

大概是快到灵山的缘故吧,在人际关系方面越来越娴熟的孙悟空在心态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似乎开始考虑如何拿到经文的问题。孙悟空此举的目的是进贡,向如来表示取经的诚意,因为没有借此谋取什么私利,所以也称不上行贿,这和阿傩、伽叶利用传经机会强行索取财物,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人之常情,送者送得名正言顺,收者收得心安理得;后者则属于潜规则,是摆不上桌面的。

但令人奇怪的是,到了西天之后,孙悟空并没有把犀牛角拿出来奉献给如来,是一时激动忘记了吗?好像又不是,因为直到阿傩、伽叶勒索的时候,唐僧还表示“无物奉承”,只得拿出紫金钵盂凑数。显然,这时犀牛角不在师徒几人身上,否则,有了这个值钱的东西,何至于如此为难?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只准备到灵山献给佛祖如来的犀牛角究竟到哪里去了?送人了吗?好像没有,因为此后的天竺国招亲和铜台府遇祸都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再说作品也没有这样的描写。是路上遗失了吗?以孙悟空之聪明伶俐和过人神通,这种可能性似乎也不大。

这样,就只能从作者这方面找原因了。估计在他原先的构思中,有孙悟空灵山进献犀牛角的情节,等写到后面,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觉得写成阿傩、伽叶向唐僧师徒勒索效果会更好一些,于是便采用了新的写法。后面写完后,却忘记对原先的伏笔进行修改,造成前后文的不能照应。否则就很难解释犀牛角的下落究竟何在。

迷失的那只犀牛角,只能从作者那里去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