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时间真是最有力量的一双手,驯服万物于无形。

去选择适合的土壤,去结原本属于真我的果子。

时间终会带走它能带走的一切。带不走的,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生活自有其艰难之处,可再困苦的生活也总能找出一点甜来。

全面接纳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成为更好的自己。

序言

2017年《愿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时》上市,意外地获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紧接着生活变得颇为忙碌,去电台接受采访,去巡签,去演讲分享,生活呈现出一种新鲜的意义感,让人产生一种未来无限的错觉。有读者给我写信,说这本书给了他勇气、力量及方向,也有身边的朋友说因为看到了书里的某个段落而决定辞职,在分享会上侃侃而谈的我似乎也被这种明晰的氛围裹挟,好像生活不过是一道一道选择题,无论怎么选总会有一个正确答案。

紧接着当潮水退去,生命的混沌再度来袭,那种黏腻的迷茫困扰着我,让我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生活其实是一道一道问答题,而每个人都必须交出不一样的答卷,无法复制,不可模仿。有一个词叫人生的1/4迷茫,大概出现在20岁出头的样子,是指脱离了按部就班的学校教育,融入社会,面对五花八门的价值观,人会出现的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对”和“错”不再有清晰的界线,“好”和“坏”也不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面。年轻人们不断地试图从书本里,从别人的阅历里找到相似的困境,得到准确的指引。然而迷茫其实是人生的一个常态,就像那些注定会出现在你生命里的起起落落一样,没有一条绝对正确的真理之路,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都是一步一个脚印默默蹚出来的。

而正处于迷茫期的你们,请时刻警醒那些掷地有声、言之凿凿的成功理论。人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对成功的内在归因抱有盲目的自信,那些顺境中的人总是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天赋、聪明、勤奋和自我选择,而忽视掉有关“运气”的那一部分外因。这种幸存者偏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些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成为传奇,就其经营理论著书立说,供后来者仿效、膜拜。而事实上很多采取相同策略的企业却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吞噬,假如有人仔细探究,会发现他们失败的方法跟那些“传奇”其实如出一辙。

BBC耗时49年完成的一部纪录片《穷人与富人的人生七年》血淋淋地揭示了出身阶级对于一个人贫富悬殊的影响。当富人们指责“穷人穷是因为不努力”的时候,却没有深究当他们在优渥的环境里精进的时候,那些底层的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生存。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开始了一场著名的生存实验,为了体验穷人的生活,她用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杜绝任何朋友的资助,试图在底层人生中拼出一条血路。然而事实却证明,作为底层工作者,她因为疲于应付生存所需花了太多时间,无力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每天只是在重复地做同样的工作。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努力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不了更重要的资源。贫穷不是罪孽,而是一种不幸。

我说这些,并不是试图抹消那些立志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上进心,而是想说,成功或者幸福有时候是需要运气的。所以当我们试图从别人的文章、经验里获取成功的指引,以应对惶惶不安的内心时,更需要甄别的胆量和智慧。

有读者给我留言说,《愿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时》里的文章缺乏明确的观点和积极的态度,无法指导他们的人生。而我写下这些文章的初衷,本不是为了给人指引,而是我对一个时期生活的反思和感悟,是我面对人生的逆境如何自处的回答。人生是流动的,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阶段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我从没想过要写出百年留存的真理,而我的一小段人生被同样遭遇低潮、失意、困惑、不安的你们看到了,能带来片刻的抚慰,一种似曾相识的理解,一种“也有人在经历我所经历的困难,我并不孤单”的感同身受,便是一个写作者和一个阅读者,最美好的缘分。

这种相遇,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总是那么恰逢其时。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