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收获富矿 做中国故事最忠实的记录者

深入基层收获富矿 做中国故事最忠实的记录者

人民网记者◎夏晓伦

个人感言

带着发现的眼光和关爱的情怀,走进火热的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真实的声音,讲述动人的故事。做中国故事最忠实的记录者,我们努力践行。

从事记者工作已近7年,长达一个月的蹲点采访,还是我第一次经历。经过蹲点的磨砺,我的稿子更加生动了,更加耐看了。

我这次蹲点的地点是在江田村,江田隶属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龙田乡管辖,村子不大,户籍人口576人,常住人口则不到200人。初到村里,我疑虑:这么小的村子,会有那么多新闻点吗?

蹲点到了第三天,我便打消了最初的想法。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故事在中国大地发生。

驻村故事:脱贫村里有个“大忙人”

稿子不是想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当中,了解他们的语言,运用他们的语言,才能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人们轻松接受。

清晨到山上采茶,中午回家剥笋,下午去合作社干活,晚上在茶厂炒茶……忙碌的吴秋九,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户。短短几年间三位亲人去世,花光积蓄欠下外债,自己又患癌症。扶贫队长丁新志为他发动社会捐助,落实了孩子学杂费,吴秋九也得到治疗,病情好转后还参加了合作社,积极生产劳作,渡过了难关。

张四杰,以前在外打工,腿部受伤,不得不做了截肢的手术。但人穷志不穷,在村两委的大力扶持下,领补贴、租厂房、办贷款,“张四杰饰品加工厂”很快创立。张四杰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还帮助村里的其他贫困户就近就业,村里的贫困户、老人、妇女来厂里上班,张四杰手把手地教村民制作工艺品。由于订单量激增,张四杰在政府的帮助下还在黄山市区开了分厂。

驻村故事:红白理事会 便民又文明

这些感人的故事,这些行进中的步伐,这些光辉的精神,让我作为一名记录者,投身于宣传伟大时代、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工作中,很是自豪。

两杯烟蒂兑换一支牙刷、15节旧电池兑换一包盐、40个塑料袋换一包黄酒或酱油……“垃圾兑换超市”的设立让江田村美了环境,也美了村民的心情。

驻村故事:小村庄再现“鸡毛换糖”:美了环

江田村的“红白理事会”专门管理村民的婚丧嫁娶,为村民免费提供场地、桌椅、碗筷,控制酒宴规模,反对大操大办。理事会由村中有威望的村民组成,规范管理,村民们称办酒席比原来方便多了。

这些创新的社会治理政策,为其他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经验。

驻村调研结束后,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对话》栏目录制。在节目的最后,我说:“在离开江田的那一天,我跟村民有了约定,以后每年至少要去一次,用我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江田村脱贫后的每一个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