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贫困才能更好新闻扶贫

知贫困才能更好新闻扶贫

人民日报记者◎顾仲阳

个人感言

我从事扶贫报道10多年,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基本是采访常态。虽然对脱贫攻坚还算了解,但我深知,更知贫困才能更好新闻扶贫。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蹲点,不仅把它当作调研精准扶贫的好机会,更把它视为零距离了解乡土中国的好窗口。驻村采访一个月,我错过了孩子幼儿园毕业、生日等家庭大事,克服了语言不懂、饮食不习惯等工作生活困难,但收获也是满满的,这次驻村采访报道必将在我新闻扶贫从业经历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5月,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驻村采访一个月。驻村期间,我如饥似渴地深入采访。白天到田间地头、农家户院,深度体验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深入了解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晚上整理采访笔记,随记随写直到睡前。房间里的电视机,一个月基本没打开过。更深入更全面了解,才能更好报道精准扶贫。每次采访,我都问得很细很全,基本上采访一户贫困户都要花两小时左右。采访过的每一个贫困户,到现在我都能随口说出他们的基本情况、脱贫办法和面临的困难。

脸晒黑了,人憔悴了,但通过深入采访、体验,我整理了两万多字的采访笔记,收集了不少线索,加深了对“三农”和国情的了解,也陆续发表了一批稿件,《村里修了一条更宽的路》《有了这群羊,脱贫稳稳的》《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种啥能稳定脱贫》《驻村三记》……我采写的稿件,充分展现当地干部群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办法、好状态和好成绩,同时客观指出不足和困难,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稿子里,读得出我对贫困群众的温度,读得出我对脱贫攻坚问题的思考。当地干部看后也心悦诚服地说,报道客观真实,除了喜大普奔,还富有建设性,看后受鼓舞、受启发。对此评价,感谢之余,我在心里回应,稿子里所有的思考、建议甚至批评,都是善意的,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帮助贫困群众日子过得更好。之后还将陆续发表的一些稿件也将坚持这种风格,有的可能还会更“麻辣”。

驻村故事:他的西瓜为啥15元一斤

除了做好本职新闻报道工作,作为一名“老扶贫”,我还利用驻村采访的便利机会,做了些“兼职工作”。看到贫困户代玉飞种养收入少,打工身体吃不消,在我建议下,他把流转出去的耕地收回,今年自己种玉米当饲料,扩大养羊规模,增加收入。看到贫困户郭建祥在家门口找不到活干,外出务工畏首畏尾,我帮他联系了一家劳务公司,消除他外出找不到活干的担忧。看到村里的电商扶贫在缓解卖难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同时希望借助更大的平台对接更大的市场,我牵线搭桥苏宁易购和京东,拉村里的电商扶贫中心一把。采访中发现一些干部帮扶不够精准,我也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督促改进到位。当地扶贫部门负责人说,我不仅是一个报道扶贫的好记者,也是一个优秀的精准扶贫工作者和督查员,对于这个评价,我感到很开心。

我对驻村的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群众满怀深情,因此非常想为村里留下点什么。驻村进入下半场,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加了点功夫。按照贫困退出标准,昌汉白村已经脱贫摘帽,但稳定脱贫面临两大挑战:其一,产业结构单一,种植收入不稳定;其二,务工机会难找,打工收入难以持续。结合村里实际,我和村干部群策群力,推动村里办成了两件关乎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大事”。第一件,促成村里将撂荒5年的2000亩集体土地承包给龙头企业,种植葡萄和板蓝根,这将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的收入,提供100多人的务工机会,同时示范带动村民调整种植结构,让黄土变成金。第二件,促成内蒙古千牛服务集团结对帮扶昌汉白村,年内为村里培训、转移就业80个剩余劳动力,这将为很多贫困户带来稳定的打工收入。

驻村一个月已结束,深情献唱、泪眼拥别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将继续关注昌汉白村,继续新闻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个新闻人最大的能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