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环球旅行的过来人,我想说:

“没钱,真的别走。”

买机票与住宿都是技术活,你的小金库准备不充分,就算你号称穷游闯天下,那苦行万里路、爬到泪崩的你怎么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你也必须是个包容性强的人,要学会去接纳与感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果每到一个地方你都觉得没家乡好,那你还出来干什么呢?

我的环球旅行梦

对我来说,环球旅行看世界,似乎是命定的。

第一次去国外时我才五岁,跟着在大学教书的爸爸去了英国直接上了小学。那次出国时间不长,前后七个多月,随着爸爸结束进修,我也一起回国了。当时出国多少还有点稀罕,在英国的童年“留学”经历,打开了我的眼界,也播下了环球旅行梦的种子。

由于亲历了英国小学的“愉快教育”,我一直不太能适应,更不要说融入国内的教育模式了。但是我对自己喜欢的课程,像地理、英语和体育,还是投入了大把精力,并在这三门课上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后来,当我徒步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或者搭顺风车穿行潘帕斯草原时,才明白当初这么喜欢这三门课,就是为了长大后出门旅行的。

高中时知道了Backpacker(背包客)这个词。有次爸爸从欧洲回来,讲到在欧洲坐火车,看到有日本和韩国的女孩,买了优惠的青年联票,晚上坐车,白天就背着包下车去游玩,听得我羡慕不已。旅行的种子,就在我心中进一步发芽。

读大学时去了新西兰,本科毕业也游遍了北岛和南岛。在美国读研究生的两年里,利用大大小小的假期与同学一起自驾逛完了大半个美国。虽是青春作伴、穷游他乡,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但那还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旅行。

完成学业后我去了三亚工作,然后在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印度尼西亚的度假村里上班,顺便游遍了周边的国家。托工作的福,我得以在这几个国家像本地人一样,有质感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交到不少当地朋友的同时,真正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而这,更激起我心底环球旅行的渴望。

时光走得就是如此紧密。我回到了离开多年的故乡上海,找了一份美国某大学在华招生官的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周都要去二三线城市出差,得到的回报是足以支持自己完成环游世界旅行的薪水。这时候,我意识到可以开始计划自己的环球旅行了。

任何靠谱的旅行都不会是说走就走的。没有计划的出游会带来很多不便。大概在出行的一年前,我就把旅行的预算准备到位,几个月前开始搜便宜机票和计划大致路线,一两个月前搞定各种签证,一星期前开始找房东、约当地人见面。

十二年前我成为沙发客网站在中国的第一批用户,在自己三亚的公寓里接待过不少背包客。这一次的环球旅途中,我也顺道回访了以前的客人,大家像朋友一样轮流做东。在一些公共交通费用昂贵的国家,我走去高速边找顺风车搭去目的地;有时候也会直接跟着司机回家借宿,下厨做一顿中餐以表感激。大部分的时候我运气还不错,被当地朋友带去电视台见明星,歪打正着客串去大学授课,或者遇到想学瑜伽的人主动推销自己的瑜伽功,以此换来免费食宿。

有时候,我一个人背着15公斤的大包,胸前挂着7公斤的小包,甚至都不敢喝水。在蹲式马桶遍地的国家赶路,带着22公斤的行李蹲下去再站起来,很不容易。也有几次自己大意住多人间没锁包,一早醒来发现被人抽走几张“富兰克林爷爷”,心痛得恨不得前一天带着“富兰克林爷爷”去住五星酒店。在偶尔遇上拉肚子、遗失信用卡、租车(没买保险)撞坏了保险杠、和当地人纠缠不清的时候,也深深体会到了世事无常。

它们和旅行带给我的惊喜一样,分量都很重。在“上了一课”的同时,我把我看到的人间的美好和不好,都一一记在心间。

作为一个环球旅行的过来人,我想说:“没钱,真的别走。”买机票与住宿都是技术活,你的小金库准备不充分,就算你号称穷游闯天下,那苦行万里路、爬到泪崩的你怎么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你也必须是个包容性强的人,要学会去接纳与感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果每到一个地方你都觉得没家乡好,那你还出来干什么呢?

在我看来,环球旅行与周游列国,也就是旅行与旅游,还是不一样的。我习惯的旅行方式,从一开始的看风景,慢慢地变成了看人。任何地方如果待上几天还找不到那种融入感,或者一个切入点,总觉得只是多了一个护照印章,像是白来一趟。

当我在东非的山村里看到骑着永久28大轮自行车的小孩,在亚马逊的河边看到中国上世纪90年代产那款银色的打狗棒一样大的手电筒,在摩洛哥46摄氏度的高温天喝着主人泡给我的滚烫的茶让我养胃,在哥伦比亚吃到媲美东北大米的香米饭,在印度看到父母催孩子结婚催得和中国父母一样猛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没有什么大不同。

这一次的环球旅行我走了两圈,走完了最想走的“三条路”:丝绸之路、穿越非洲大陆和穿越美洲大陆。全程用时28个月,途径66个国家。不做空中飞人,只向白龙马学习。陆路行走了约8万公里。到目前为止,总共涉足六大洲85个国家。

旅行,就是背着一个移动的家,去体验别人的生活,也学着更好地过自己的日子。

顺风车的文化

从二连浩特口岸出境,在西伯利亚、非洲、中亚和高加索地区逛了13个月后,我从阿拉木图搭车回了国。到霍尔果斯后,又和同伴一起开始了在大西北三个星期的搭车之旅,一路走到了呼和浩特。

搭顺风车(Hitchhiking)的旅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大概五年前我在毛里求斯上班时,为了不用等间隔一小时且严重不准点的公车,就开始尝试走到高速边,伸出大拇指招揽一辆可以免费载我去目的地的小车。这一试,尝到了甜头,便再也丢弃不了搭顺风车的便利。于是在过去的大大小小的轻奢度假行和低成本背包行之中,搭顺风车都成为旅行体验的一部分。

顺风车的概念并不是在每一个国家都有。在很多地方,当你和当地人提出“师傅,能不能顺路免费带我去某地”的想法时,他们一定和很多中国司机一样,问“你愿意贴多少油费”。为了不在这样的国家(路段)浪费等待的时间,你需要在决定是否搭便车前,对这个国家的搭车文化有一个大致了解。

在哪些国家我会搭顺风车?

1.交通费昂贵或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如果我跟你说搭车的目的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体验民情,那我肯定是在骗你。在长线旅行中,想办法把部分交通费省下来,就能为自己的预算节约一个大头。尤其是在陆路交通不便宜的国家,如果想要看陆地的景色,又不想花那么多钱,那只能选择搭车。例如南非、阿根廷、纳米比亚等。

一些小国人口只有几百万,公共交通的间隔非常长,有时候甚至几天只有一班车。在这种情况下,搭车是不二之选。通常在这种偏远地区,因为真的是人迹罕至,一般司机看到一个大活人站在路边,停车的概率非常高。但是,一定要确保这条路不是真的人迹罕至到一小时只有一辆车经过!此类国家和地区有亚美尼亚南部山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些中亚国家没有定点公交,人满才发车,感觉要等到地老天荒。

在我所有搭车的经历里,唯一一次等了7小时也没等到车,只好打道回府去旅社住一晚,第二天再卷土重来的,发生在阿根廷的40号公路艾尔恰登(El Chalton)段。从艾尔恰登这个徒步天堂到下一个有东西可看的湖区埃尔博尔森(El Bolson)大约是1300公里。这一路的大巴隔天一次,而且不是直达,中间会放你下来睡一觉,前后要两天时间才能到湖区,票价100美金。40号公路的这一段名气很大,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十条公路”之一,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搭上免费的车呀!

早上从埃尔卡拉法特(El Calafate)出发,我很顺利地到了等车的路口。此时,已经有一个智利小哥在此等候。在南美洲,因为搭车文化特别盛行,大家都会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让早来的人先走。又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德国姐,于是我们四人就这样边吃边聊,在安第斯山脉脚下吹着呼呼的大风,看着绝世的美景,一直等了7个小时也没有搭上。一来车流小(一小时五六辆);二来四个人坐一起那是犯了大忌,因为司机会以为我们是一伙的,要走一起走,停车的意愿就会降低。吸取了教训后,第二天一早我甩开了智利小哥,抢在所有人前面第一个回到了这个路口。等了两小时后终于被“捡”走。

如果你要问,这个路口这么难搭车,万一第二天还搭不上车怎么办?那只有看好地图,准备走回头路,多绕一点路,放弃40号公路,走回3号高速公路。方法总是有的,时间也是有的,就是折腾。有时候为了省路费,绕点路也是良策。

2.民风淳朴,很容易搭上车的国家

这类国家是我自助旅行比较喜欢去的,比如土耳其、智利,有时候一个国家吸引人的不是那些雷同的景点,也不是豪华洋气的城市。在智利,大巴的票价非常合理,4小时大巴票价在人民币35元左右,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坐了一次智利大巴后,我就感到闷了,车上没人跟你聊天,路过美景也不能停车拍照。同时,搭车的等待时间平均在10到15分钟,一般很容易找到直达目的地的车。在这样的国家旅行,搭车的初衷已经不是省钱,完全是因为可以接触到友善的当地人,可以拿着手机翻译器跟他们聊天,顺便学点当地语言,运气好的话,司机还会带你去吃饭。而且,私家车跑的时间要比大巴更短!

哪些国家不适合搭顺丰车?

1.没有封闭式高速,全是“小路+短途”的国家和地区

这类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讲基础建设比较差,城市和城市之间布满了各种小镇和乡村,外加没有封闭式一站到底的高速,能搭上一辆直达目的地的车的概率很低。路上多数车跑的是短途,通常去一个不远的地方要频繁地更换车,加长了中间的等待时间,使搭车的效率变得低下。例如,印度、秘鲁、斯里兰卡等。

2.没有顺风车文化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类国家和地区,司机载人更倾向于收费。某些地区由于偏远,公交车次不频繁,当地人也依赖顺风车分摊油费。有时上车前跟司机说好没钱给他,下车后还是会被要钱。例如伊朗、秘鲁和一些非洲国家。

我在中国西部搭过很多次车,经常在说好不用给钱的情况下,下车时还是被司机强行要钱。实在拿不出来,就开始跟司机玩拖延战,这时他们会变相让你买包烟或者买瓶饮料。引用一个昆明汉族司机的话—“这世界哪有坐车不付钱的好事,司机可不是活雷锋!”

3.经济落后,很少有私家车的国家和地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包含南部非洲)国家,多数家庭和个人都没有私家车,因此在高速公路上能找到的,除了公共交通外,只剩下工作的车辆。几乎等断了脖子,也不会等到一个有钱的非洲大佬开着自己的车停下来捎你一程,只有五花八门的出租车跑来跑去跟你各种纠缠,讨价还价。

在苏丹的时候,我一大早没有赶上去埃塞俄比亚边境一天一班的大巴,便决定搭车赶去边境。这一路换了7辆车,才跑了不到120公里。眼看下午两点的时候,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没跑完,只能被迫改坐短途小巴,就怕天黑到不了边境的话,中途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换乘了三辆不同的小巴(其中一辆抛锚在荒郊野外一小时),打了三个小时走廊地铺,在被甩到内脏快要吐出来的路上颠了很久后,终于在天黑时到达。可惜边境已关,需要过夜。大巴10小时可以跑完的路程,搭车走了16小时,惨不忍睹!

4.有安全隐患的国家和地区

在某些战乱国家,或者刚内战完还留有武装组织的,或者抢劫严重名声很臭的地方,我没有尝试过搭顺风车。尽管在巴西的70天里,完全被巴西人的热情和好客所感动,但鉴于巴西治安太差,名声实在不好,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坐了大巴和飞机。

5.公共交通便宜又完善的国家和地区

排名第一的自然是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雇主之一,印度铁路公司每天都有发往全国各地的火车,虽说不是那么的准点,但10美金可以跑上2000公里,这个性价比还是很高的。除非你真的很有闲情,我觉得是没人愿意拖着包,和一群牛站在不封闭的乡间小路边,一边吃灰,一边等顺风车吧。

关于在印度搭车是否安全这个问题,推荐大家去看两部近年宝莱坞拍的公路片:《10号国道》(NH10)和《在路上》(Highway)。

这两部都是取材于公路的电影,而且都是以女性为主角,讲述了在印度农村地带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险情和意外。女主角在公路旅行中被绑架,之后被恶人和黑帮追,警察也是显露了一贯的腐败和无能。尽管我在印度深度停留过很久,没有遇到过任何危险的事,但凭着对印度的一些了解,相信电影里的场景肯定会在某些地区发生。如果你想在印度搭车,请一定先了解你要去的地区,做好足够的后备方案再行动。

我和同伴也在印度搭过短途的顺风车,从马图拉(Mathura)到阿格拉(Agra),再从阿格拉回德里。这是游客走得最多的一条高速公路(其实也就是开放式乡间小路),从泰姬陵去首都。这样的路段人流多,车流多,公共交通工具多,不偏僻,还是基本可以放心搭车的。当然一般人都会选择印度高铁3小时直达,第一次乘公共汽车走这条路我花了6小时(因为比火车便宜),第二次搭顺风车我走了5小时,时间成本都很高。

搭车需不需要举牌?

我个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多数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极快,通常都是呼啸而过,根本看不清你认为写得很大的那些目的地的名字。愿意停车的司机,怎么都会为你停。

搭车跟司机聊些什么?

刚开始搭车的时候,热情比较高涨。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愿意为你停下的司机,帮你省了路费,那个心怀感激的情绪,恨不得整个旅程都要不间断跟人家唠。当你还是这种菜鸟的时候,也完全不感到累,总是想着“哇,这就是在分分钟体验民情啊”,内心一阵满足。

渐渐地,搭的车多了,跟司机之间的谈话无非也就是一些套路。

你去哪儿?家在那儿吗?运什么货?做什么工作?有几个孩子?

我叫×××,从×××来,要到×××去。

去的国家越来越多,我手里会拿着翻译器试着用不同的语言重复地问着上面那些问题,最后发现那些破冰式的问题完全触摸不到所谓的民情。但是,当你开始学说当地话的时候,司机便反客为主,一直抓住你问东问西,渐渐地,把这个国家老百姓的生活铺陈在你面前。

搭车最理想的阵容?

曾经跟一个中国朋友聊天,他在欧洲带着折叠式单车旅行。我想作为一个亚洲脸的男人,在白人的地盘应该是有一点优势的,大家都喜欢舶来品嘛。一问才发现,其实等到一辆顺风车的时长,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一样,完全不取决于你是“小黑”“小白”还是亚裔,也不管你的行李有多大,看起来多么像一个旅行的人。即使你们是三两成群,也可能“秒上”。

这是他对我说的:

我在收费站足足等了三个小时,没能成功搭车。一个看起来营养不良的法国女人,很丑,点了支烟,来我前面搭车。我立即着急了,连忙上去跟她说:不好意思,你在前面挡我搭车的路,能否到旁边道搭车?她不懂英语,但明白我的意思,很不情愿地到另一条道上等。她像疯子一样见人就大声问,居然等了不到一分钟,就问到去巴塞罗那的车。她没有记仇,帮我问司机是否可以载我和我的自行车,司机点头,她连忙叫我过来。哇,我还真的很感谢她的出现,女性真的很容易就可以搭上车。我们走的时候,旁边一位跟我等了差不多时间的西班牙人,流浪汉打扮,还在苦苦地等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等上。

捷径就在这里,搭车的效率就这样被他总结完了。

通常一个女人搭车是上上签,非常容易被“捡”走,两个女人也算是上上签,尤其是司机有点闲,想找人聊天的;一个男人那是下签,多数司机会感觉有潜在危险;一男一女算是中等,讲穿了还是有女人在;两个男人那就几乎不可能了,除非这个司机真的是心地善良,或者开得快要睡着了,必须找人跟他聊天。

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在搭车走了一圈世界后,基本上所有国家的司机能归成这么几类:要钱、要性、传教和什么都不要。幸运的是,在我搭上的几百辆顺风车里,还是什么都不要的司机居多。感谢一路免费稍上我的各国司机们,有了他们的相助,我的旅程才这么顺利,这么精彩。

环球旅行必备技能——做饭

环球旅行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普通大众负担不起的沉重的梦想,低成本出行(budget traveling)这个概念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去。

作为一个旅行者,在路上每天无法避免的开销无非是吃、住、行三大刚需。通过购买优惠的机票和坐免费的顺风车,可以把出行的花费降到最低,那怎么把“吃”的费用降下来呢?

如果你不会玩锅碗瓢盆,不会跟菜农大妈用当地话砍价挑菜,但心中却有吃遍全球的野心,怎样能在一场长途旅行中,最大化利用身边的资源,用最少的钱满足自己的胃?

也许没人告诉过你,口感好的亚洲泡面(比如辛拉面),在亚洲以外的国家,要卖到12到18元人民币一包呢!所以吃一包辛拉面,对我这样想节约开支,又追求泡面口感和汤感的人来说,其实性价比不高。

在我经历的28个月的长线旅行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是巴西,待了70天。就算是受上帝青睐的巴西再物产丰富,基本上吃到第二个月时就已经没花样可翻了。这时候带点手艺上路的你,不管是要借宿当地的家庭,还是在带有公共厨房的旅社小做一顿,都一定会让提供借宿的主人家对你加倍喜爱,或是让自己的五脏六腑充满幸福感。在旅行途中,我下厨做饭的比例大约占到百分之八十。但是,走到食物便宜又美味的国家,那就基本不下厨了。

自己做饭的益处多多。

首先一条自然是自己买菜成本低,省去了下馆子的服务费和食物税。在很多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国家,食材尤其便宜。在摩洛哥买一个星期两个人吃的菜,只要人民币60元;在埃及的菜市场买一顿四人份的食材只要人民币40元;卢旺达,一家两大两小,加上我,五口人,三道素菜的成本价是人民币10元。

每次到一个国家逛市场的时候,我最爱的就是打探一下这个国家的物产,好拿“白菜价”捡一点其他地方吃不到的便宜货。比如—

智利三文鱼。尤其是快到收市时,最适合砍价,一大盘的新鲜三文鱼,四人份,只要35块人民币不到,有没有感觉自己在吃三文鱼蛋白粉?

在海边吃的就是食材的新鲜口感。智利到处有很优质的海鲜,但做法略显单调。于是,这么高质量的三文鱼拿回家,只要把三文鱼、洋葱、蘑菇、黄油、白葡萄酒、海盐、黑胡椒粉、橄榄油、青葱、柠檬在烤盘里铺妥,锡纸包好,放进烤箱一烤,只需短短二十分钟就搞定啦!

俄罗斯洋葱。俄罗斯的白色小洋葱比其他国家的吃口略甜,同样一道炒菜拿俄罗斯的洋葱做,味道就比别的地方更好,可以搭配任何食材清炒。如此甜美的洋葱,切起片来也是丝毫不留情,硬生生的格外“催人泪下”。

再有,逛菜市场也成为环球旅行中非常接地气的一种文化体验。带着每到一处必须和菜农讨价还价的猎奇心,看一看世界各地人们不同的购物习惯,这种“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感也给我带来不少乐趣。

在印度和墨西哥等地,物产多样,物价亲民,菜贩子之间的竞争就变得尤为激烈。孟买居民区的很多菜市场都是在城铁沿线,见缝插针铺展在地上。下班高峰的时候,一条本不宽敞的小马路,两边被果农和菜农占据,叫卖声四起:“Bees ka dus!Bees ka dus!”意思是,所有蔬菜人民币两元十个(像番茄、茄子之类都是按个卖)。

我和两个印度小哥挤在突突车里面,车寸步不移,索性一脚跳下车,先买菜再走回家。于是,菜市场也成了练习印地语数字最好的地方。可惜印度菜价过分便宜,数字不会超过一千,基本都在100卢比以内重复。

另外,自己做饭也是为了拯救我“娇贵”的胃。在中美洲一带遇上闷热的雨季,经常吃一次路边摊,要拉上四五天肚子。也有几次在重口味的印度,住了朋友家,一日三餐加下午茶、夜宵,每天被塞咖喱,吃到喷火,蹲在马桶上站不起来。这时候表面上我会对朋友说,今天让我来吧,给你们做一顿比印式中餐Manchurian chow mein(印度最常见的中餐)更地道的满汉全席;实际心里想的是“去你的重口味咖喱,老子今天一定不能再让你们灌我咖喱酱了”。

在当地房东家里开火做饭,通常都会做上两三个人的份,如果房东有朋友或者是一大家子,那更好了。大部分时候,当我主动建议给一大家子做一顿饭,房东都会让我列一张食材清单,然后很慷慨地买回所有原料,不用我掏一分钱。有时候房东还会让老婆、孩子来厨房给我打下手,负责洗菜切菜洗碗。遇上一些对烹饪感兴趣的主妇,便直接接过所有的体力活,让我只管做好场外指导,发号施令。从洗菜到摆盘,不用我动手,只需动一下嘴,现成的饭菜就端上桌了。

在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时会发现,老外对中餐一直存在着很多误解。

误解一:What's your national dish?

这是全球各国人民最常问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国菜是哪道?”

就好像日本有寿司,韩国有泡菜,泰国有冬阴功,越南有pho(米粉),柬埔寨什么都是amok(椰奶酱汁)往上一浇,土耳其就是换着各种大饼小饼来卷肉,印度的咖喱,墨西哥的taco(玉米卷),意大利的面条,阿根廷的asado(烤肉),智利的牛油果热狗,埃及的Koshari(米饭、豆子、短面条乱炒)和古巴的黑豆子米饭一样,在很多即便有美食,但换来换去无非就是那几道“国菜”的国家,人们总觉得一直以“味美”“烹饪考究”而著称的中餐,也肯定有那么一道代表作,可以把中国菜给概括了。

每当我解释起中国菜的八大菜系,都会看到“宿主”们的表情有点像在听天书。对他们来讲,只是一个“中国菜”的概念,不明白为什么还分这么多流派。后来我就简而化之地告诉他们,中国菜只分两种,“辣”和“不辣”,要是能吃辣,那你就是真正的会吃中国菜的人。

经过这么一解释,他们茅塞顿开:“原来你们的国菜是辣椒!”

误解二:Do you like Chinese food?Yes, I like fried noodle!(你喜欢中国菜吗?可喜欢了,我最爱吃炒面!)

很多外国人只去过他们自己国家的中餐馆,难免会把菜单上最常见的炒面和炒饭当作是中餐里的一道菜。通常这些在海外已经本土化的中餐馆,会入乡随俗地把炒面做成带一点蔬菜浇头和肉片的一人份的主食。国外的中餐馆里,几乎不会看到外国人三五好友一起点米饭配小炒。

每次给房东做饭前,我通常会先了解他有没有吃过中餐,喜欢哪道菜。很多时候,房东自信满满地回答我:“我当然对中餐了解,我最爱吃炒面。”

我表示“不是主食,是菜”后,房东一脸茫然,“你是说炒面它不是一道菜?”

我巴西的宿主保罗听说我要给他做中餐,就屁颠屁颠地叫来七八个好友,说让我给他们做炒面,其他菜都不需要,因为已经有菜了。后来这顿只加了一点豆芽和香葱的炒面,被保罗大声叫好,还问我怎么可以把巴西中餐馆的味道还原得这么准。我告诉他,你们不懂有种万能调料叫“酱油”。

误解三:做中餐的原料太复杂,我们国家没有,我从来没吃过中国菜。

另有一些从来没有见过中国菜真面目的宿主,抱着“中餐是传说中的绝世美味,但我们国家不可能吃得到,因为没有原料”的心态,听说我要在他家露两手,一直持怀疑态度。最后带着一脸的疑问,站在厨房,监视我做饭的整个流程,在品尝到成品后,才开始相信,原来用他们国家的本土原料,也是可以加工成中式美味的!

误解四:我不吃“有头有脸”的,我是VEGAN(素食),我只能吃我们国家的菜。

遇上只吃素食又对中国无肉不欢的饮食文化略懂一二的宿主,那真是我的福音。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蔬菜都比肉便宜,你说我能不开心嘛!只要买几个茄子、辣椒、蘑菇、芹菜、洋葱、长豆,胡乱搭配一通,就能摆出一桌全素宴,让那些以为中餐里没有素食菜的人们,也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误解五:狗肉是不是真的是一道热门菜?

这个问题,在南美洲被问得尤其多;而南美洲里,在巴西被问得最多。

在这片连老鼠、青蛙、羊驼都被端上餐桌的大陆上,我尽可能耐心地解释他们丢来的一系列有关“残忍”“无情”等字眼的追问,告诉他们在中亚我吃了马肉,在马尔代夫尝了海龟肉,在纳米比亚也吃了鹿肉,总有人在吃别人喜欢的动物,中国不过是其中之一。

那么,在路上,如果不提入门级的番茄炒蛋,有哪些菜是既容易找到食材又受不吃辣的外国人的欢迎,而且“做法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厨房空间和很多器具就能完成的?在这里分享几个我在路上百试不爽、屡屡受到好评的Master Chef看家菜。

葱油鸡

原料:鸡大腿,葱,姜,盐,油。

这个菜比较万能原因有二:第一,不辣,所需的配料都是最基本款;第二,鸡肉基本算是全球最容易被接受的肉,不用担心有些宗教不吃猪,有些不吃牛,有的个人不吃海鲜、内脏之类。只要选到肥瘦大小适中的好鸡腿,基本不会失手。但在一些吃口重的国家,宿主都不会吃清淡货,嫌葱油鸡入口无味,然后拿出自家的调料往里添加一些他们喜欢的味道。

做法:葱姜入锅,中火煮鸡腿30分钟至熟,水控制在低微沸腾状态。爆葱油,实在没葱,可以拿洋葱代替。把煮熟的鸡腿去水拿起,擦上盐待凉。取少许鸡汤放入爆好的葱油,可以根据口味在这里添加一些别的调料(八角、花椒、料酒或豉油等),调成酱汁。然后鸡腿切块,淋上汁。

橘子鸡

原料:鸡胸肉,白醋,酱油,鲜榨橙汁,糖,盐,白胡椒粉,生粉,面粉,蛋清。

美式中餐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橘子鸡(orange chicken),吃口酸酸甜甜,符合很多老外对中国菜的假想。这道菜好处是,一般喜欢吃番茄汁类菜系(经典意面、土耳其乱炖、格鲁吉亚番茄炖牛肉、马达加斯加的本土酸甜黑椒牛柳等)的人,都能吃得惯。所以只要你爱番茄酱那个味道,就肯定能接受,基本上也是一款不会在老外面前失手的菜。但是这道菜所需的原料有点复杂,通常不会在一个家庭的厨房里找全,需要另外购买。

做法:鸡胸肉切块,滚上蛋清、白胡椒粉、盐、面粉和生粉(面粉和生粉的比例是2:1),油炸成金黄色的脆皮鸡米花。下橙汁大杯、酱油少许、白醋、糖2~3勺、水,做成酱汁。等酱汁变浓快收干时,鸡米花下锅爆炒,出锅。这道菜的难点是上色,要看是不是能找到白醋,有时候拿苹果醋代替,再不小心加多了酱油,颜色一下就乌了,变成了咖啡色的焦糖鸡块。

茄子

茄子是一种神奇的蔬菜,虽然在不同的国家茄子的长相差别很大,但这是一款和洋葱一样,在哪里都能找到的平民系蔬菜。炒茄子可以搭配辣椒、肉末、蘑菇和各种当地可买到的其他蔬菜,它很百搭。做法的话,不管你用什么原料,中式煸炒还是西式烘烤,茄子都能胜任。这绝对是我在路上吃得最频繁的蔬菜。

咖喱,那是一道万能菜。

做咖喱其实不难。只要在有印度人、阿拉伯人聚居的地方买一点香料包随身带着,就可以搭配市场里的各种蔬菜和肉类,到哪里都来个咖喱大杂烩(masala)。在印度人的脑海的里,“咖喱”这个词甚至完全代替了“一道菜”。好几次宿主都问我“今天你会做哪道咖喱”,被我一一纠正成“哪道炒菜”后,依旧摸不着头脑地追问:“难道炒菜里面不放咖喱吗?”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区,菜就是咖喱。但对外国人来说,咖喱可不单单只是一道菜这么简单,它变身起来那简直是比妇女们的沙丽还要让人眼花缭乱。

正宗的印度或斯里兰卡咖喱粉分得很细致,有蔬菜咖喱、鱼肉咖喱、鸡肉咖喱和其他肉类咖喱,我在宿主家看女佣做一道咖喱秋葵就放了13种香料。如果你不是在南亚地区做饭,只是“骗骗”一般的当地人,做一道咖喱,大概只需要三四种香料就可以把基本的味道调出来,再加上一般国外厨房很常见的黄油、牛奶和各种奶酱,调制一道口味不辛辣但很浓郁的异域风情咖喱,也是颇受宿主们的欢迎。

要想偷懒一点的话,可以去亚洲超市买现成的泰国咖喱罐头,直接下锅加椰汁和盐、糖就行了。

西班牙蛋饼(Tortilla)

Tortilla在墨西哥是一种作为主食的薄饼,和这里说的西班牙Tortilla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西班牙蛋饼的做法十分简单,所需的材料也都是一般国家能找到的。Tortilla既可作为一道简单的美味早餐,也能当作一顿实打实的晚餐主食,填饱肚子。不论是素食者还是肉食者,都可以自行在蛋饼里加上自己喜欢的蔬菜或者肉类,俨然一道万能菜。而且这道菜不需要用到炒菜锅,只要有平底锅就可以。

原料:鸡蛋,土豆,盐,黄油,洋葱,黑胡椒,欧芹,蒜。

做法:洋葱切丝,放在平底锅里小火慢煎15分钟(可加黄油)。加入去了皮的土豆块,入锅一起再慢火煎15~20分钟。不定时翻面保证土豆受热均匀。放入2个蒜,把打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继续慢火加热15分钟直至成固体。翻面加热后,出锅。可点缀葱花、西芹、黑胡椒等调料。

黄豆煎蛋

虽然罐头食品不是我的首选,但在条件有限,只有罐头可选的情况下,这道黄豆煎蛋也算是不错的小食了。

原料:罐头黄豆,鸡蛋,盐。

做法:最简单的煎蛋技巧,待蛋变熟后,直接倒入经典的英式黄豆。罐头食品的营养价值虽然偏低,但在没有任何调味料的情况下,一碗湿漉漉的有滋有味儿的黄豆汤汁也能给这道菜增色不少。

炒饭

炒饭可能是很多老外最爱的一道中餐了。曾经好多次问宿主爱吃什么菜,都被非常迫切地要求做一个中国炒饭。当我解释说“有剩饭不想浪费才会拿来做炒饭”时,看着那些人诧异的神情,我才发现不小心又打破了一个关于中餐的传说。

原料:隔夜米饭,鸡蛋,胡萝卜,各种可选配料。

做法:炒饭不难做,要记得加点胡萝卜啊青豆啊,把配色搞好,米粒弄成颗粒分明的,老外保证百分之百满意。偶尔也能加点高营养的虾仁进去,档次一下就超越了街边摊的水准。

烤鸡翅

原料:鸡翅,老抽,生抽,盐,外加各种自选香料(八角,桂皮,干辣椒粉,黑胡椒,孜然等)。

做法:烤鸡翅又是一道虽然中餐特色不那么明显,但广受喜爱的大众懒人菜。腌制鸡翅的时候用一点老抽和生抽,再加上各种当地超市可以买到的香料,就可以跟外国人平时吃的自制烤鸡翅区别开来。

这道菜的好处是,只要烤箱足够大,做一大盘就可以喂饱整个家庭,而不用一个个小炒把自己的手臂弄得很累。

做菜就跟做买卖一样,是一种“文化”交易。

在我递上精心准备好的中餐时,也会适宜地要求宿主带我认识一下这个国家的家常菜,于是交换菜品也成了环球旅行中乐趣满满的一部分。尤其在伊朗这样的国家,每每下馆子吃,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种烤肉串(kofta)和烤番茄。能把烤番茄搬上餐桌的国家,可想而知吃得是有多单调。但伊朗普通人家的私房菜却是让我大开眼界。不仅有我最爱的伊朗酸浆果刺檗(读bò,英文barberry,波斯语zerashk)蒸的饭,还有一些特制的梅子酱辣椒塞肉和蜜汁烤肉,很多菜都主打着伊朗人酸酸甜甜的口味偏好。和伊朗主妇们在厨房里切磋厨艺时,我算是慢慢揭开了这个国家黑纱底下的多彩生活。

可能是去的地方不吃猪肉的比较多,在路上基本不做猪肉。外国的厨房通常没有切肉的大刀,如果是买整鸡或整块肉,最好是让肉店师傅事先切成你要的大小,切片、切大块、切小块都行,完全免费。

多数外国厨房里没有酱油,所以我会在中国超市买瓶小酱油随身携带。我也爱吃各种重口味的咖喱,常用到的香料如蔬菜咖喱粉、干辣椒粉、丁香、香叶片、干罗勒碎粉也会随身携带。盐和黑胡椒是外国厨房最常见的调味料,基本不用担心找不到。有时候实在缺调料了,也可以跑去邻居家借一点。

还有些国家用的是点火式的煤气灶。想自己开火做饭,得随身带好火柴。在阿根廷的一个小镇上,我借住的家里没有火,前后几十米才能找到邻居。当时我穿着拖鞋在冷风里跑出去借火,心想为了做顿饭差点就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有煤气灶还算是小康级别。在埃及阿斯旺,我做了一顿需要别人不停地上下倒弄煤气罐才能保持小火不熄的苦力饭。宿主家的厨房没有灯,煤气罐里的煤气只剩下最后一点,只能通过把煤气罐放到和地面水平的位置才能让眼看就要熄灭的火苗再略微燃得旺一点,炒菜的锅也没有手柄。这顿饭靠三个人,做了一小时:我负责炒菜,同伴扶着煤气罐,宿主拿着抹布把锅子固定住,以免从灶头翻落。

还有那种“80后”不陌生的煤球炉,在大非洲的小村里是家家户户的标配。偶尔跟着宿主大妈玩一把野柴火,也挺有意思的。

普通的非洲家庭用的都是煤球

能吃遍全世界的山珍海味是一种享受。

能踏遍全世界的菜市场,砍掉各国菜农一点价钱是一种技能。

能在各地的宿主家里和八方友人分享中国菜,则是我环球之旅里色彩浓重的一笔,它给我的旅程带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也让足不出户的当地人们了解到我大中华的美味。

TRAVEL, TO MAKE A BETTER WORLD!

环球旅行出发前,我为自己的这次行程计划了三条路线。

一条是从中国出发往西,经印度、伊朗、土耳其到西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中亚部分留在回程的时候走,直接入我国新疆。追着最温暖的季节、迎合民族节庆的时段体验丝绸之路当年的辉煌。

之后飞跃大西洋,去到美国。从纽约开始跟朋友一路自驾到佛罗里达州Key West(美国大陆最南端),沿着东海岸故地重游学生时代的青春路。也从这个拉丁美洲移民都心心念想去淘金的美洲老大开始,南下至“新大陆”的最南端—号称世界尽头的火地岛。

接着到达非洲,完成从尼罗河入海口(埃及)到非洲大陆最南端(南非Cape Agulhas)的穿越非洲大陆的陆路之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