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14年2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纪念在那场残酷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无辜百姓和为国捐躯的英烈,同时更是激励中华民族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富国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
一个世纪过去,那些经历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大多已化作星辰离我们远去。但无论他们离我们有多远,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还是无法和不能忘却的。我想,我需要写点什么,写一个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的人物。一个清晰的形象在我脑海中出现了——徐世椿先生,我的一位忘年老友。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作为一名抗日军人,有一段鲜为人知而又充满着悲壮色彩的亲身经历。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和背景,我数次往返于合肥与泰州,对徐老先生做了详细的采访。近百岁的老人,记忆力惊人。他不仅能声情并茂地将《大刀进行曲》《不做亡国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抗战歌曲,一字不落地唱出来,甚至还将救亡募捐活动中,女娃娃表达出“有国才有家”、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歌,动情地唱了几遍。徐老条理清晰地讲述了难以忘怀的亲身经历。他还提供了已逝战友子女的电话号码,通过对他们的电话采访,帮助我更准确和详尽地描述当时的事件。除此以外,我查找并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经过半年多的材料收集、个人采访以后,我开始了大约一年半的写作。这中间时断时续,有时为了一个细节,反复地电话采访徐老或者翻阅相关资料。毕竟那个时代离我很远,只有当事人才能更清楚、更详尽地知道那个时代中的那些事件。我尽己所能地还原人物,还原历史的情景。
在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是徐老反反复复强调的一句话:“一生坎坷,充满变数,但不变的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啊,在那个特殊年代,有多少热血青年,抱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对信念的无比执着和追求,背井离乡,历尽艰辛,用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去捍卫祖国母亲。徐世椿老人的一生,并非轰轰烈烈,犹如河海里微不足道的一滴水珠。但正是由这一滴滴的水珠,汇聚成了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层层巨浪,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吞没一切入侵之敌。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在徐老身上的故事和经历,更希望通过本书能折射出中国近百年来,由一个曾经苦难深重的国家和民族,如何从饱受侵略者欺凌践踏、贫穷落后,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巨人。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书稿经过反复修改和校对,基本完成后,写作时的紧张情绪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平和。我时常早晚在自家的小院里走走。夏日的傍晚,依然弥漫着骄阳所留下的热度。一阵风漫不经意地拂过,空气中夹杂的阳光味道、园中玫瑰的甜蜜和小草的清新,都若隐若现地迎面而来。一只站在树梢上欢快鸣叫的小鸟,仿佛被风惊动了,忽然振起翅膀,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消失在悠远的天空中,那清脆悦耳的歌声还依然留在耳边。这个时代是美好的,我们是幸运的。在新长征道路上迈步的中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