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春秋一百年——为《象棋指要》重版而作

四、拾遗补阙 追思先父

2003年7月,我在报刊上披载记述先父的文章中,筛选出三十多篇,加上新写的生平传略、年谱和附录等,编辑一本《百岁棋王谢侠逊》问世。下面九篇文章,大多是以后才撰写,或者虽已发表,但不及录用,所以这次收入本书。

风雨春秋一百年——为《象棋指要》重版而作

我父亲谢侠逊,名宣,小名卿元,发蒙读书后,因好象棋、精算术,故取“弈算”二字的谐音,以“侠逊”为字。1888年10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世代务农,清贫相承,六岁移居县城,后定居城西水塔村。他自幼敏而好学,读过几年私塾。1906年,考入省立温州初级师范,但仅读了三个月,因我祖父逝世,家庭经济拮据,被迫辍学。1908—1915年,在家乡任小学教员,1916—1929年,在上海《时事新报》工作,随后,开过书店,1932年以后,成为专业象棋家。

我父亲从小酷爱象棋,四五岁时粗识象棋门径,六岁即棋艺出众,十岁已称雄乡里,13岁逼和温州棋魁陈笙,名噪东瓯,人称“棋中神童”。31岁时,在有全国六十多名高手参加的我国第一次象棋大赛(即在上海市举行的个人象棋赛)中,荣获冠军。他不但以优柔缜密的棋艺风格,树帜棋坛,蜚声中外,而且穷毕生之力,为弘扬我国象棋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先父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早在20世纪初,他首先在上海《时事新报》开辟象棋专栏,刊载棋局,介绍古谱,发表象棋资料;后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用铅字印刷的象棋书《国耻纪念象棋新谱》(和潘定思合著)。20年代时,将精选的象棋古谱请丹麦友人Charles Kiene(查理士·葛麟瑞)译成英文,远销国外,将中国象棋推向世界;为解决棋赛时观众围观拥挤、喧哗议论、影响棋手的赛场环境问题,创制了挂式大棋盘、大棋子;为能够同时和很多人对弈,采用了车轮战;为培养和增进人们的下棋情趣,推出了蒙目战表演;还编著出版集我国古今棋谱之大成、被公认为象棋经典的《象棋谱大全》。此外,从1918年开始,先父满腔热情地到许多单位担任象棋义务指导,并殚精竭虑,穿引策划,积极组织或促成各单位之间,县、区和省际乃至全国性的象棋大赛。因品高棋精,德艺双馨,提高和推广象棋运动,厥功卓著,1927年,先父被全国棋界拥推为“棋坛总司令”,誉称“棋王”。

1935年,他应菲律宾青年会和新加坡象棋会的邀请,挟技远征,以棋会友,访问东南亚。历经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万隆等十个城市,辗转鏖战,力挫群雄,在总计241局中,胜175局,负13局,和53局,战果辉煌,威扬海外,侨胞和媒体赞誉他为“象棋之王”、“天才圣手”、“弈界泰斗”等等。

先父也是我国推广国际象棋的先行者。1916年,他在上海参加国际象棋会(时称“万国象棋会”),成为该会中第一位中国籍会员;1917年,为了易于在我国推广国际象棋,创制了中国化的,即用中文车、马、将、士、象、兵来代表的国际象棋棋子;20世纪20年代后期,他最先参加上海“万国象棋会”发起的不同国籍棋手之间的棋赛,并在其力作《象棋谱大全》中,最先把国际象棋介绍给国人;1935年,在新加坡战胜英国驻马来西亚空军司令、全马国际象棋冠军Hunt(亨特);在雅加达,逼和荷属东印度国际象棋冠军溪简(译音);在广州,他代表中国,荣获中、美、英、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冠军,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书赠“瀹灵益智”四字,予以嘉奖。

熟知我父亲的,都认为他最难能可贵的是:弈棋不忘爱国,爱国寓于博弈,是我国“古今以来以棋报国的第一人”。他长期以棋为戈,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把无限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忱,全部倾注在其舞象活动中。无论是编著棋书,撰写诗文、楹联,或举行棋赛,常情系神州,赋以爱国内容,驱车策马见丹心。

1901年,《辛丑和约》签订,他方仅舞勺之童,然义愤填膺,拟排了一则用黑棋八子进逼九宫的“八国联军”残局;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他欣喜若狂,拟排了“鄂军起义”残局,附题“匹夫倡义武昌城,扫尽鲸鲵草木惊”;1915年,他撰写《国耻纪念象棋新谱》,把鸦片战争后的重大丧权辱国事件,排成三十个字形残局,影射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后又拟排一“卡”字形残局,附注“筹安筹得乱哄哄,六君子原是六凶”,鞭挞袁氏及其帮凶,嘲笑袁称帝不成,进退维谷,“卡”在死地;1925年的“五卅惨案”,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他致电各国象棋会,痛斥日寇暴行,呼吁伸张正义,主持公理。

1935年,在新加坡,先父尽管专擅中国象棋,但毅然接受Hunt(亨特)刁难性的国际象棋挑战,厮杀中占据优势之后,他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重,铁骨铮铮,断然拒绝亨特两次秘密派人以偿付重金、诺乘英国飞机免费旅游为条件的求和,最后终于击败这个趾高气扬、蔑视华人的全马冠军,为祖国争了光,给侨胞出了气。

1937年抗战军兴,先父请缨救亡,在邵力子(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和张治中(时任第九集团军司令)的联名保举下,出任巡回大使。遍历港、澳、菲、马、新、缅、印尼等地,假枰场之车马,作救国之呼号。通过“义赛”形式,在广大爱国侨胞中,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捐款。历时一年半,炎疆仆仆,辗转奔波,饱尝艰险。在槟城,曾遭汪记歹徒威胁;取道滇缅公路归国途中,染患痢疾,一度生命垂危。此行共募得现款5000万,金银珠宝首饰无数,并征召华侨技师技工3300人回国服务,功绩卓著,为我国神圣的民族救亡大业作出了贡献。回国后,风尘浪迹,继续在大后方各地致力于劝募工作。时任党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重庆东方文化协会会长郭春涛(解放初任政务院副秘书长)的安排下,专程前来和我父亲会晤,纹枰对弈,并赞誉他为“爱国象棋家”。

为呼吁团结抗日,反对反共投降,先父在重庆《大公报》刊登“兴中扫日”、“抗战到底”、“锄奸诛伪”、“严惩祸首”等残局,并将和周恩来对弈的第二盘残局,定名“共抒国难”发表,引起社会很大反响。因此,在一次去曾家岩周公馆途中,遭特务暗算致伤。

抗战胜利后,为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先父又发表“制止内战”、“救民水火”、“暴政必败”、“悬崖勒马”等残局,寓政治于象棋,切中时弊,策励国人。

先父涉猎广,文史基础厚实,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精于楹联,仅就诗篇创作而言,不下千首。只因身乃棋坛泰斗,盖世的棋名淹没了他的文才。著名记者谷苇和他作忘年交,知之甚深,曾撰文说:“‘百岁棋王’是诗人,除了善于下棋,还能作一手绝妙的旧体诗词。”

先父笔耕甚力,著述等身。除在报刊上发表难以计数的棋局、诗、文和楹联外,还采传统之精华,发心曲之蓄积,编著棋书29册。其中,共12册、200多万字的《象棋谱大全》,集我国古今棋谱之大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象棋巨著,被誉为“我国象棋史上一大里程碑”,脍炙人口,备受推崇,一时洛阳纸贵,问世12年间即再版九次。而在1983年初版问世的《象棋指要》,乃是他90年舞象生涯的实践总结,不失为一本传世佳作。

先父淡泊豁达,淳厚正直,洁身自持,安贫乐道。平时以“养廉明耻”自励,认为弈士虽寒,其行高雅。解放前,他的棋友中,有不少人在国民党政府中身居要职,但他不愿意官场逐鹿,宦海浮沉,而宁愿做个自由职业者,过着超脱、清贫的布衣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历任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象棋大赛总裁判长,上海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等职。

为了表彰先父爱国爱棋的功绩,1985年,上海市各界为他举行盛大隆重的百岁华诞祝寿活动。我国象棋界特地集中了建国36年来的棋坛精英(冠亚军)举行“百岁杯”中国象棋大师赛,以示庆贺。美国、法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纷纷刊登讯息,有的还发来贺电、贺信或派员赴会。亚洲象棋会会长霍英东先生专程莅临祝寿,江泽民同志亲笔书赠“百龄高手,永葆青春”的庆寿题词。国内外象棋界和许多知名人士,都用题词、赋诗、作画庆贺。国家体委在授奖决定中指出:“谢侠逊同志一生致力发展象棋事业,精研技艺,著书立说,热爱祖国,提携后辈,成绩卓著。为了表彰谢侠逊同志对象棋事业所作的贡献,特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内媒体,报道甚多,《人民画报》第11期特辟四个页面,刊登老人大幅寿照和长篇介绍文章“百岁棋王谢侠逊”。

1987年12月22日,他因患肺炎在上海与世长辞。《人民日报》报道了追悼会情况,并介绍老人的生平贡献。

一个热爱祖国,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缅怀和敬仰。我父亲作古至今,已近二十年了,但在国内外的报刊上,仍经常可以看到记述和怀念他的文章。1995年6月,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举行了有数万人参加的“中国棋王碑林”奠基仪式,盛况空前(碑林已于1998年5月落成);同年7月,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爱国主义系列片之一《谢侠逊赛棋》在东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2002年,平阳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国谢侠逊棋院”筹建委员会;2006年2月,平阳县凤巢乡举行“棋王故居”修缮开工仪式……上述种种,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象棋指要》因是先父望百高龄之作,年不饶人,挂漏和不当之处难免。这次,多承上海文化出版社陈鸣华总编逾常关注,精心策划,李昂编辑与李壬元同志不辞劬劳,审慎校阅,得能重版。对他们的竭诚协助,鼎力玉成,我谨致由衷的感谢。

(原载《象棋指要》,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弈余长吟 棋诗联姻——回忆编辑《棋王谢侠逊诗文选》

我的父亲、已故百岁棋王谢侠逊,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和“我国推广国际象棋的先导者”(见知名棋史专家李松福的专著《谢侠逊与象棋》第77页)。

在我国,他是荣获中国象棋冠军的第一人(1918年,有全国60余名好手参加的我国第一次象棋大赛),也是荣获国际象棋冠军的第一人(1935年中、美、英、德、奥五国“银龙怀”国际象棋大赛)。

我父亲敲枰不忘爱国,爱国寓于博弈,爱国爱棋,二者紧紧结合。无论是撰文吟诗、拟写楹联、创制残局或举行棋赛,常联系时局,赋以爱国内容,驱车走马见丹心。抗战军兴,出任巡回大使,在南洋各埠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捐款,回国后,又在大后方各地辗转奔波,致力于募捐救亡工作。

父亲禀赋聪颖,思路豁达,勤勉好学,博闻强记。少时读过几年私塾,以后,在族中亲友资助下,他考进省立温州初级师范,读了三个月书,因我祖父逝世,被迫辍学。但他刻苦自学,持之以恒,为节省纸笔,坚持一早铺沙练字,买不起书,到师友亲朋家求借。他少小时所以能够饱览我国许多重要古籍,奠定了厚实的文史基础,主要依靠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长期来,我父亲致力于宣传推广象棋,发展象棋文化,和以棋为戈,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但他在治棋之余,还出没于文史,浸润于诗词。他不但能文善诗,精湛联对,而且才气隽永,文思敏捷,在很多场合,他都是即席吟咏,出口成章。

在他整整一个世纪的生活长河中,光就诗作而言,报纸上发表的,专著中附载的,加上平时的感怀酬唱,不上千首。只因尘世沧桑,迭经变迁,有不少已经亡佚。他的诗、文和联对都有相对高的素养和成就,只因为棋坛泰斗,一代宏师,盖世的棋名淹没了他的文才。

他一生笔耕甚力,著述丰硕,除了平时在报刊上发表过不计其数的棋局和诗文楹联外,共编著棋书29册。其中,他的成名作,由梁启超题签,共12册,二百多万字的《象棋谱大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象棋书,被公认为象棋经典著作,是“我国象棋史上一大里程碑”。出版之后,各方争购,一时洛阳纸贵,从1927年到1941年中华书局就再版9次之多。1985年,他对原书的结构顺序作了调整,分辑5册,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又发行了100万册,可见它在我国棋坛影响之深远。他的最后一本著作,1983年问世的《象棋指要》,是他90年舞象生涯的实践总结,2007年重版,半年之内,连续印刷三次。

1987年12月22日,他在上海与世长辞。他是在期颐之年含笑离开人间的。在他作古之后,我不揣驽钝,早就想尽人子之责,展尺寸之效,将其遗墨,特别是诗和楹联,汇编一本选集。奈多年来身不由己,腾不出手。曜灵急节,岁月如流,转眼我也届近杖朝,时不我待。现在,我终于一偿夙愿,整理出版了《棋王谢侠逊诗文选》,以飨读者,实为对九泉之下的先父的告慰。

《诗文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前秘书长、知名书法家谢云同志挥毫题写书名,《人民日报》前副总编周瑞金同志搦管作序。序言旁征博引,贯涉中西,他盛赞我父亲的诗学成就和爱国情怀。虽然只有短短一千多字,但言简意赅,文采雅绝,热情横溢,真切感人。我循读再三,难能释手。

《诗文选》内涵丰赡,有诗400多首(包括古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种体裁),楹联47对,笺4封,文11篇,以诗和联为主,均按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出版之后,社会反响纷纷。前杭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导、著名诗词专家吴熊和教授,著文称我父亲为“爱国诗人”,并赞誉说“人们在追怀这位负有重名的国手之余,还得以重睹他为棋诗联姻的独特风采”。

父亲善于感时抚事,因物兴感,借景抒情。他的诗和联,无论是忧国、咏史、募捐、劳军、庆祝,还是感怀、酬唱、参观、纪游、览胜,莫不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和博弈完美地结合起来。把一生的爱国爱棋之忱,淋漓尽致地全部倾注在翰墨之中,词情并茂,浑然一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其意境之弥高,辞章之优美,殊能沁人心脾,促人奋进。诚如周副总“序言”中所说:“纵观谢公一生,棋艺和诗文始终是相互映照。同步前行。……其诗也,棋王之诗;其棋也,诗人之棋。诗棋浑然一体,集于一身,棋臻化境,诗有造诣。”

下面且看诗作,如《题“八国联军”象棋残局》:“浩荡军声震至尊,鸮音舌满天阍。八蛮卷地罡风劲,六驭蒙尘缺月昏。蜀道西驰悲狩出,长安东望骇兵屯。空拳怒搏成何事,锁钥终致失北门。”严正挞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清廷的腐败无能,并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愤懑之情。又如出使南洋前夕的言志诗《出国誓师吟》(原有四首,现列一首):“生死存亡此难关,男儿报国且轻还。吟潮涌出千寻浪,剑气嘘成万重山。夸父早追炎日上,武侯曾入不毛间。伫看痛饮黄龙酒,炮马欢声达九寰。”在当时日寇大举进犯、华夏神州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充分表现出一个爱国象棋家沥胆披肝,忠心耿耿,把自己奉献给抗日救亡大业的高风劲节。再如《悼李公朴闻一多遇害》:“一弹飞来剧可惊,天南文哲两捐生。多闻久负匡时志,俭朴愿抒救国情。伫望弦歌宏乐育,谁知魑魅逞凶横。河山劫后犹如此,未死人心大不平。”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深切关注,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暴行深恶痛绝。最后如《和淡儿游日光岩原韵》:“厦门胜景日光岩,昼夜飞腾百尺澜。鹭屿涛声随浪去,虎溪云影挟潮还。政通四化人和里,会集三冬岁暮间。报道金门停炮击,待归怀抱看台湾。”诗中祖国的水光山色,瑰丽如画,并从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厦门,油然而生缅怀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深情企盼。

以上四首诗,分别写于清末民初、抗战期间、胜利之后和新中国时期,但其爱国之心、报国之愿一以贯之,呼之欲出,充分显示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情系中华,和国家同命运、共呼吸的赤子之情。

父亲的诗,气势雄健,典雅峻拔、抒情委婉,意真语挚。由于他谙悉我国历史,所以很多地方运用典故,烘云托月,寓古言今。他长于五言、七言律诗。在《诗文选》400多首诗中,七律占一半以上,韵律谨严,风宇条畅,对仗工整,琅琅可口。他不但以诗咏棋,而且还善于借棋指事,以棋喻志。如“兵车屯异域,士马愤边夷”(和陈隆吉赠诗原韵);“兵韬扬海外,将略耀枰前”(题香港李志海编著《炮马争雄暨象艺新编》);“囊因国耻绯新谱,今为边仇整旧编”(1940年元旦试笔);“将略兵韬挥妙手,车尘马迹斗全神”(上海高校棋类比赛)等等,都是楸枰之事入诗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是诗棋联袂的新创造。此外,父亲有很突出的和韵才能,如《旅槟叠咏》达20首,《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日书怀》连叠30首。从中可见他的吟咏,不但有很坚实的功底,而且有不同寻常的卓越才华。

下面且看楹联,如《上海象棋大赛联》:“兵车蔽‘日’,士马凌云,敌忾赋同仇,当局急应长抵抗;辽吉沉沦,淞沪破碎,邦家正多难,敲棋谁复挫氐羌”,呼吁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国难深重之际,大家应敌忾同仇,抵抗日本侵略者。又如《菲律宾举行全菲侨胞抗日救亡大会联》:“廿年霸越,三户亡秦,抗战奋前途,莫辜负菲岛潮声,岷山蟾影;汉患匈奴,唐遭突厥,古今同劫局,应急效班超投笔,卜式输财。”时正值南京失守,侨情鼎沸,惶惶不安,父亲撰拟此联,高悬会场,借古谈今,将历史和现实,抗日救亡和菲岛实际紧密自然地黏合在一起。激励报效祖国。再如《成都劝储棋赛大会联》:“雪泥鸿爪,吾原从海外归来,胜迹耀蓉城,每瞻仰丞相祠堂,校书古井;楚界汉河,今又向蜀中呼吁,雄风惊日寇,即凭此输金救国,储券兴邦”。在通过“义赛”宣传抗日劝募捐款时,既不离开棋,又因地制宜,联系到成都其人其地,特别是忠贞不渝、使人敬仰的蜀汉诸葛丞相,字里行间,拳拳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从上可见,我父亲撰写的楹联,笔触细腻,排比严正,风韵雅切,文采清澈,将爱国和爱棋、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在这里特别提出来的是他1939年春在昆明举行“慰劳前方将士义赛大会”期间,仿昆明《大观楼》著名联体写成的、也是180个字的长联。

《诗文选》中的四封信,是我父亲出使南洋回国后为感谢各地侨胞的热爱祖国、踴跃捐输而写的,都是六朝骈文体裁,而且用了很多典故,骈四俪六,绮丽韵雅,循读之下,别饶逸趣。

《诗文选》是以诗和联为主,所以收载的文章很少,开头三篇文言文,写于上个世纪20年代,因有一定历史意义,所以加上标点收载。最后三篇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特别是“九十年舞象漫谈”,基本上反映了父亲一生的活动轨迹。

(原载《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7期,现稍作修改)

爱国爱棋 简册流芳——《百岁棋王谢侠逊》一书问世

长期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近十年中,中外传媒及专著对我父亲、已故百岁棋王谢侠逊的记述连篇累牍,不可胜数,但其中鲁鱼亥豕、臆造失实、燕石不辨处亦屡见不鲜。

我早就蓄志,想撰写一本能比较全面、准确反映我父亲生平的书,奈多年来身不由己,无法腾出手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伊始,我从原杭州大学离休,最后一个学期的教学生涯是1994年应邀给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授课。其后,窃念老迈沉暮,已逾古稀,人寿难期,时不我待,遂深居简出,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清理先父遗箧,搜寻发掘,调查核对,做拾遗补阙工作:给父亲撰写文章,出版书籍。除了陆续不断发表有关父亲的文章,还编辑《棋王谢侠逊诗文选》和《爱国棋王谢侠逊南洋象棋谱》二书问世。

父亲笃学不倦,博闻强记,不但国学深厚,谙悉我国古籍,而且精通翰墨,能文善诗,在文章、吟咏和楹联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素养和成就。许多场合,他都是即席赋诗,出口成章。在上海市文史馆,他受到同馆老人异口同声的赞誉,公认是一位才思敏逸的出众“诗人”。

父亲爱国爱棋,长期来以棋为戈,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他在治棋之余,还出没于文史,浸润于诗词,笔耕甚力,著述丰硕,共编著棋书29册,发表过上千个棋局和不少诗文楹联。其中,光就诗作而言,报刊披登、专著附载、加上平时的感怀酬唱,不下数千首。

2000年9月,我整理编辑的《棋王谢侠逊诗文选》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诗和联为主,不但反映了我父亲在吟咏方面的卓越才华,而且可以一睹他棋诗联姻的独特风采。

2001年3月,我整理编辑的《爱国棋王谢侠逊南洋象棋谱》在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我父亲两下南洋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是他一生中引人瞩目的重要生活片断,流光溢彩,熠熠感人,反映了他扬威南岛和热爱祖国的光辉业绩。

林森的题赠

在父亲近30本专著中,最享盛誉的是他的成名作《象棋谱大全》。上个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题签在《中华书局》出版,共12册,200多万字。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象棋书,脍炙人口,备受推崇,公认为象棋经典著作,誉为“我国象棋史上一大里程碑”。从1929—1941年,再版9次,各方争购,一时洛阳纸贵,1985年我父亲虽届望百高龄,仍振奋余生,对原书的结构顺序做了调整,做些删舍,分辑五册,在上海书店重版。

此外,他扬威南岛归来的著述,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都不小。上个世纪30年代,他曾两下南洋。第一次在1935年4月,他应邀挟技远征,以棋会友,历经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等十大城市,辗转鏖战,战果辉煌,广大侨胞赞誉他为“象棋之王”、“天才圣手”。返抵广州,又奉命代表中国参加中、英、美、德、奥五国国际象棋大赛,荣获冠军,捧来“银龙杯”,威名远扬海外,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书赠“瀹灵益智”四字嘉奖。第二次是1937年抗战军兴,他请缨救亡,出任巡回大使,假枰场之车马,作救国之呼吁,在南岛炎疆,通过“义赛”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捐款。历时两年,备尝艰险,成绩显著,远非其他几位巡回大使所可比拟。回国抵渝后,邵力子(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在重庆国际联欢社举行聚餐晚会,给他接风洗尘,蒋介石躬亲召见慰问,林森主席书赠“制胜有方”慰勉。他两下南洋回来后,曾分别编写了两种象棋书:《南洋象棋专集》三册和《海内外象棋新谱》一册,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惜斗转移星,岁月沧桑,皆已绝版六十多年,急切需要再版,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未了工作,我必须尽心竭力,予以完成。在新的千禧之年,我经过取舍、磨合,将之辑成一册,重飨读者。

在上述二书出版后,我思绪萦回,念念不忘的是尽快完成最后一个任务,撰写一本能基本反映父亲生平的书。现在《百岁棋王谢侠逊》一书,终于在浙江人民出版书作为重点书出版了。

成书过程中,承许多乡亲友朋的殷殷关注和热情帮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顾问,我早年温州中学同窗冯增荣学兄挥毫题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著名宋史专家徐规教授搦管作序。徐教授和我父亲有过数面之缘,且谊属同乡,他的序言虽只有短短一千多字,但言简意赅,精辟典雅,情词两茂,真切感人。先父的恩师马公醴泉的哲嗣,温州师范学院前副院长马锡鉴教授惠赐《师生情深,遗泽绵长》一文,回顾其先君和我父亲的深厚情缘。徐、马二老都年逾杖朝,84高龄了,犹伸纸把笔,为本书倾注了热忱和心血,隆情高谊使我不胜铭感。

书的内容有四个部分。

首先“生平传略”,约14000多字,对父亲的生平做了较全面、详尽的介绍,基本反映他的家世、经历、风范、爱好和业绩以及整整一个世纪生活长河中爱国爱棋的活动轨迹。

其次“史事钩沉”,是为本书的主要内容,共有40篇,是我在报刊上披登文章的选粹。近十年来,我在报纸和书刊上发表了50多篇从许多不同侧面记述我父亲生平的文章,受到人们的注目。其中如体育界的一级刊物《体育文化导刊》(包括原《体育文史》)上的五六篇文章,具有体育“信史”意义;《我的父亲百岁棋王谢侠逊》一文,15000多字,附多幅照片,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名人传记》2001年第2期刊出时,该刊特在封面上作为重点文章介绍。这次在书中收载的文章,为避免雷同,力求完善,我大多加以润色修改;对两篇内容基本相似的文章,则二而为一,去粗存精,取其长而重新组合。文章的时间幅度从1994年《人口和优生》上的“下棋能使人健康长寿”起始,到2002年《体育文化导刊》上的“孙中山先生的象棋残局”为止,长达9年。(按以后《温州日报》2003年6月28日刊载的“于右任和谢侠逊的交情”,《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7期刊载的“弈余长吟诗棋联姻”二文,未及收入。)可见,本书的问世决非一蹴而就、朝夕之功,而是我多年来日积月累、辛勤耕耘的结果。我终能消除多年来的忐忑不安,并告慰先父在天之灵,私心庆幸,至感雀跃。

书的第三部分是“年谱”,这是我成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件事情。迄今为止,从未有人对我父亲写过年谱。但给他写个年谱,又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也是力不从心,深感为难。因我父亲为发展象棋事业,长期离乡别井,风尘浪迹,在外奔波,我则生活在平阳老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离开乡园,我仅13岁,正读小学。他在南洋和大后方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工作,暌违十年,方回故里。以后,他住上海,我在杭州,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多。我是在翻阅先父的著述、遗墨,访问亲友,参考海内外许多传媒的文章和专著,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直接了解,才写成这个年谱的。临涂草蹙,语焉不详,挂漏差错必多。如有再版机会,我一定加以充实完善,幸望谙悉先君的亲友和读者,振臂相助,有以教我。

书的最后部分是“附录”。

开头有原《人民日报》副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周瑞金同志撰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给平阳县腾蛟“中国棋王碑林”撰写的碑记,高度颂扬我父亲爱国爱棋的一生,说他“品高棋精,德艺双馨”。另一篇是给《棋王谢侠逊诗文选》一书撰写的序言“长挟风云自卷舒”,盛赞我父亲的才思文采和吟咏、楹联方面的精湛造诣。二文清思悠远,气度气势,文藻艳绝,热情横溢。

随后是“题词选粹”。我父亲整整生活了一个世纪,由于他敦厚融和,淡泊豁达,善于掬诚待人,以棋会友,广交各界人士,所以送来的题词不可胜数。只因岁月沧桑,迭经变迁,很多已经亡佚。部分保留下来的,处于三种不同情况。一、亲笔真迹尚在;二、亲笔亡佚,仅留下复印件;三、亲笔不在,也没有留下复印件,但题赠的内容(诗、联或字)还找得到。这次付印,我将近30幅知名人士的亲笔题赠(用复印件)。交给出版社,但仅载十五。这里的“题词选粹”系指从上述第三种情况的题赠中,选载一部分。

最后是“有关文章、报道选粹”(仅用标题和出处)。我父亲1912年在上海《时事新报》开辟象棋专栏,宣传推广象棋,1918年在全国第一次象棋大赛中荣获冠军之后,遂从我国棋坛脱颖而出,声誉日隆。在他生前和身后的悠悠岁月中,书刊报纸对他的报道和介绍比比皆是,惜没有及时收集。我在这里附载的,第一,在时间上界定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二,即使在这十年中,我的收集也是挂一漏万,很不完全;第三,现在仅从其中选择50多篇,虽然为数不多,但沧海遗珠,弥足珍贵,窥一斑可知全貌。

我负笈浙江大学时,原学法律,建国后改行在高校执教经济学课程40多年,文字功底浅薄,实不敢舞文弄墨,信手涂鸦。只因我是棋王唯一健在的儿子,人子之责,义不容辞。是以勉为其难,冀展尺寸之效。曜灵急节,逆序难再,我终于在八秩之年,在我父亲逝世整整15个年头之后,一偿夙愿,编著《百岁棋王谢侠逊》问世。本书一可作为“信史”,同时也借以寄托对先父的哀思。

(原载《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4期)

笔走龙蛇 出神入化——于右任给谢侠逊的一幅题词

在已故百岁棋王谢侠逊的家乡、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有一座“中国棋王碑林”。

在棋王碑林书法艺苑中,奇葩竞放,争妍斗艳,供人游览观瞻,一饱眼福。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首屈一指的上乘珍品,最引人瞩目的一块碑石,要算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的一幅草体题词,劲遒峻拔,气势磅礴,潇洒脱俗,别具神韵,臻达化境的书法造诣,笔走龙蛇,巍巍乎俨然泰山之巅,堪称一绝。怪不得很多参观棋王碑林的人,特别是一些书法爱好者,在它面前驻足凝视,精心揣摩之后,都不禁齐声颂扬,赞不绝口。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追随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后创办多种报纸,鼓吹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6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委,倾向国共合作。l927年任国民革命军陕西总司令兼省主席,策应北伐。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和国民政府要职,而任监察院院长为时最久。

于右任国学深厚,能文善诗,对我国的文化建设,策勋殊多,有《右任文存》和《右任诗存》垂世。他是我国近世书坛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艺术蜚声中外,他的书学理论愈来愈受到后人的珍视。他对我国粹书法艺术作出了承先启后的划时代贡献,厥功卓著,有口皆碑。他一生热爱书法,对我国历代各家各派书艺,兼收并蓄,植基北碑,钟情草书,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倾注全力,从事草书的研究和革新。

我国草书源远流长,虽经历代提倡、改进,但终难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是形体未定,未能建立统一的客观标准,使人无所适从。于右任是我国标准草书的创始人,1932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以后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总结了我国历代各家草书的规律,集前人书学之大成,倡导“易写、易识、准确、美丽”四大原则,陶模铸范,校饬编选,于1945年出版了临本《标准草书》,从此,使我国草书艺术成为定型,既方便学者辨认摹习,也有利于研究者比较研讨。无可置疑,他的《标准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意义非常深远。

于右任的题词

于右任送给我父亲谢侠逊的题词,共有十六个字:“象戏相传,视弈为古,父作子述,群贤接武”,言简意赅,古奥优雅。大意是中国象棋,历史悠久,古有“弈”,今有“象棋”;后人在总结前人实战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弘扬光大;它后继有人,代有才俊。内“群贤接武”的“武”字作“步”解,这一句是说继承者众多而且优秀,他们紧紧追随前贤。四句浑然一体,起承转合,工整自然,“古、述、武”三字,韵脚和谐,铿锵有致。

那么于右任怎会题赠我父亲呢,曜灵急节,岁月悠悠,这是六十年前的旧事了,原来于、谢二人曾有过历史交往。

抗战军兴,我父亲请缨报国,出任巡回大使,下南洋在广大侨胞中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捐款,假枰场之车马,作救国之呼吁,历时两年,备尝艰险。1939年夏回国后,继续在大后方各地辗转奔波,致力于“义赛”募捐工作。我父亲倜傥豁达,淡泊敦厚,善于掬诚待人,以诗棋会友,交游甚广,遍及“三教九流”。他寓居陪都重庆期间,社会各界都有他的朋友,其中不乏当时政坛军界要员,和于右任也有数面之缘。他在三四十年之后曾清晰地对我谈起,说于老是清末举人,才思隽永,文采俊逸,有深湛的吟咏素养,为人慈祥淳朴,庄重融和,因彼此都精通翰墨,所以二人当年也有过诗词酬唱。惜尘世沧桑,迭经变迁,于的赠诗,俱已亡佚。这一幅题词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我父亲1943年12月在重庆出版的《海内外象棋新谱》一书中,曾刊载了许多友人的题赠,于的这幅题词也在其内,它是在该书付梓前夕应我父亲的请求挥毫题写的。

于右任去台湾后,无限眷恋大陆,老而弥笃,不但怀念家乡和亲人,而且对我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也十分关注。1962年他因感抒怀,在一首诗中写道:“昨夜梦入中原路,马首祥云照庶民”。1964年8月中旬,他住进医院,在患病和垂危之际,犹殷殷系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次披肝沥胆,倾诉衷肠,把不能亲眼看见海峡两岸的和解和统一,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大憾事。11月10日,他满怀华夏乡土之情在台北溘然长逝,葬台北大屯山八拉卡公墓,享年86岁。在他作古之后,家人在其遗箧中发现两张纸条,一张写着:“我百年之后,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另一张写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缠绵悱恻,凄怆哀伤,眷眷怀归之情,跃然纸上,充分反映了一个游子思乡的痛楚之情,这是一位炎黄子孙发之肺腑的心声,意真语挚,可谓长歌当哭!

人固有一死,于右任撒手人寰已46年,我父亲虽寿至期颐,但也作古整整23年了。对一个爱我中华,为国家作过贡献的人,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于右任爱国爱民,功垂青史,他在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席之地,特别是书法史上的光辉一页,将始终受到后人的缅怀和敬仰。

1984年11月10日,全国政协在北京隆重举行“于右任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与会者誉他为爱国者、诗人和杰出书法家。1986年5月,北京举行于右任先生书法作品展览,来自海内外的400多件真迹,浓墨重彩,熠熠生辉。2002年3月1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和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问时,有这样几句话:“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温总理全文背诵了这首哀歌之后,深有感慨地指出:“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原载《温州日报》2003年6月28日,原题目是“于右任与谢侠逊的交情”,现作修改增补,并换了一个新题目)

抗战中的棋王谢侠逊

谢侠逊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也是我国荣获中国象棋冠军和国际象棋冠军的第一人。1918年,他在有全国60多位高手参加的我国第一次象棋大赛(上海市个人象棋赛)中,力挫群雄,获得冠军。1928年,因棋艺高超,提倡和发展象棋运动,厥功彰著,他被全国象棋界拥推为“棋王总司令”,誉称“中国棋王”。

1937年抗战爆发,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谢侠逊虽年过半百,却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劝阻,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勉,只身前往南京,奔走于许多故交和棋友之间,请缨救亡。时国民政府正准备派出五个巡回大使,到海外侨胞中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捐款。其中,到欧美的四人已定,为胡适、于斌、萨镇冰和陈树人。唯有东南亚,因情况较特殊,有关当局想物色一个政治色彩较少,为当地华侨所敬仰,又不畏艰苦的人,苦无合适人选。

谢侠逊知道后,立即毛遂自荐。因为两年前,他去过南洋,到过许多地方,结交了不少朋友,受到广大侨胞的爱戴,可谓人地两熟。

事情是这样的:1935年,他应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象棋会的邀请,访问南洋,以棋会友,交流棋艺,历经新加坡、怡保、太平、槟城、雅加达、万隆、三宝垄、泗水、芝巴德十大城市,用了一年零四个月,辗转鏖战,战果辉煌,在总计241局中,胜175局、负13局、和53局。在新加坡,为了民族的荣誉和侨胞的厚望,他不计个人得失,毅然接受英国驻马来亚空军司令、全马1933年国际象棋冠军亨特(Hunt)的挑战,在对弈中占据优势之后,坚决拒绝亨特两次派人,以偿付重金及坐英国飞机免费旅游为条件的秘密求和,最后终于击败亨特。这次南洋之行,使谢侠逊威扬海外,广大侨胞誉他为“象棋大王”、“天才圣手”、“弈界泰斗”。回国返抵广州,征尘未洗,又奉命立即参加在沙面举行的中、美、英、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以胜18局、和1局、负1局的优异成绩折桂捧杯。载誉回京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书赠“瀹灵益智”四字,予以嘉奖。

其时负责派遣巡回大使事宜的,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他和谢侠逊,可称故交。民国初年,他在上海主持《民国日报》,谢侠逊在《时事新报》工作,同在报界,曾有晤面。还有,邵的秘书卢雪正是谢侠逊的同乡,相识有年,交谊笃厚。他也极力推荐,认为此任非谢侠逊不可。

于是,谢侠逊往访邵力子,谓:“国难当头,何计个人,大丈夫报国有门,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邵壮其言,感到谢正是他心目中的南洋巡回大使,答应为之保荐,并在书桌上展纸把笔,挥毫书赠“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中国何难哉!”随后,问道:“大使出国,可带秘书、翻译和随员,不知谢先生需要多少人?”谢不假思索地答曰:“16对足够!”邵不解甚意,一时发愣,侍随一旁的秘书卢雪正笑道:“棋王所说的16对,就是指与他朝夕相处的一副象棋,那不是有32枚棋子吗?”邵恍然大悟,不禁哈哈大笑,和棋王紧紧握手。他对谢侠逊南下,借助象棋进行爱国活动,非常赞赏。

在邵力子和张治中的联名保举下,谢侠逊出任巡回大使,临行前,南京许多棋友,纷纷挥毫赠别,如冯玉祥题书“象棋国手”以勉,张治中书赠“虽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陈立夫书赠“教战以雪耻”,李宗仁书赠“有焦土抗战之决心,持久战的精神,最后的胜利必属我们”。南京车站的送别也十分隆重,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势。

11月16日,谢侠逊离京南下,先至中国香港、澳门,再至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缅甸,通过“义赛”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筹募慰问伤员和救济难民的捐款。

20世纪前后,东南亚的华侨,已有相当规模。他们和谢侠逊密切配合,一起研究,潜心策划,召开大会,组织义赛。

除了当地象棋名手,妇女、儿童和老人,也都挺身而出,积极投身“义赛”活动。在槟城,有位耆宿杨源知,棋艺高超,遐迩闻名,人称“常胜将军”,因年迈隐居,已息影多年。但这次为报效祖国,也一反常态,破门而出,振臂和棋王较量,轰动整个槟城,一时传为美谈。至于各埠爱国侨领,更是身体力行,一马当先。如印尼侨领陈性初(其孙陈大江,现为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年近古稀,体弱多病,却不辞劳累,全程陪同,竭诚张罗。他和棋王倾盖如旧,相见恨晚,诗词酬唱,堪称知音。

12月下旬,谢侠逊在菲律宾期间,正值南京失守,侨情惶恐,焦灼不安。25日,举行“全菲华侨抗日救亡大会”,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与会侨胞,群情激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持长期抗战!”“祖国万岁!”此起彼伏,不少人将随身佩戴的戒指、项链、手镯等首饰,即席奉献。大会当场表决,一致通过,每月捐款100万元。

为吸引更多侨胞观战,提高救亡筹赈的效果,“义赛”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平时常用的单人和多人对抗赛,大型的单骑车轮战和盲目战表演,还有以人为棋子的“阵地战”。谢侠逊匠心独运,效法春秋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演阵习战的故事,在马六甲、吉隆坡和槟城等地的体育场,用白粉划地为大棋盘,以男女青年各16人,分别穿红黑两色衣服,头戴写有“车、马、炮、兵”等字样的帽子,作为双方的“活棋子”,听从义弈台上的指挥号令,攻守厮杀,场面蔚为壮观。当地侨胞,几乎倾城而出,纷至沓来,观看这种别开生面的象棋赛。

谢侠逊这次南洋之行,舟车劳顿,备尝艰险。

由于不适应当地的盛暑气候,他在印尼曾患病休息十来天。最后取道滇缅公路归国途中,不幸染患痢疾,被迫下车住腊戍医院,在死亡线上挣扎了近一个月,才化险为夷。而随他同时归国参加抗战的爱国侨胞,有四人也染上该病,竟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1938年12月,谢侠逊在槟城还受到汪伪歹徒的威胁。这是因为陈璧君是槟城人,背后有一些民族败类追随。有一天,来了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递过来一个信封,谢侠逊打开信封,“吧嗒”一声,一颗子弹掉了出来。谢侠逊脸一沉,问:“这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冷笑着说:“这还不明白吗?槟城不欢迎你!客气点说,请你马上离开,不客气就是……”谢侠逊打断他的话说:“你说的是不是中国话?你父母是不是中国人?你身上流的是不是中国人的血?”年轻人一脸狰狞地威胁说:“如果你不听劝告,就别想活着离开这里!”谢侠逊斩钉截铁地说:“谢某恭候,为抗日而献身,是我的荣幸!”那歹徒见恐吓未遂,灰溜溜地走了。第二天,谢侠逊将此事告诉槟城侨胞,大家都很气愤,纷纷说:“谢大师,您放心,槟城绝非那一小撮民族败类所能够恣意妄为的,你放心,我们会负责你的安全的。”由于有广大爱国侨胞的支持和保护,这些民族败类才不敢贸然下手。相反,经过两个月的“义赛”宣传,槟城的助赈、义捐和公债,都跃居整个马来西亚之首。

谢侠逊这次出使南洋,成绩斐然,共募得现金5000余万元(不包括南洋各埠侨胞对以后的定期认捐),金银、珠宝、首饰无数,并征召华侨技师技工3300人回国服务报效,在当时派出的五位大使中,在外巡回劝募的时间最长,最为劳苦,也最为成功。但他严于律己,轻装简从,不摆官架子,只带必不可少的几个秘书、翻译和随员,除领取安家费外,不支国库分文,充分显示出一位“爱国象棋家”(周恩来语)不畏艰险、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1939年3月,谢侠逊回国到昆明,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即应邀在青年会连续表演三日,继又参加慰劳前方将士的象棋募捐赛。昆明《朝报》报道:“观众数千,同声赞美。每局着法皆一场精彩,掌声不绝。”

返抵重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夫妇主持,在国际联欢社举行聚餐晚会,给他接风洗尘,除了许多政府要员,社会名流如郭沫若、沈钧儒等也应邀与会。

寓居重庆期间,他仍然满怀爱国激情,有求必应,不辞辛劳,继续在大后方各地,如昆明、成都、重庆、贵阳等许多城市举行象棋劳军大会、反侵略棋赛大会,致力于抗日劝募工作。他是重庆《大公报》、昆明《朝报》和贵阳《民报》的象棋专栏编撰,也是重庆东方文化协会、务实兵工厂等许多单位的象棋顾问。

1939年仲夏,在重庆东方文化协会会长郭春涛(解放初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副秘书长)的安排下,周恩来专程到东方文化协会访晤谢侠逊。会面之后,嘘寒问暖,情意殷殷,周充分肯定谢的义弈筹赈,赞誉谢为“爱国象棋家”。他分析了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阐述了我党的正确政治主张,透彻精湛,铮铮感人。谆谆的教诲,深情的勉励,使棋王心悦诚服,刻骨铭心。随后,二人谈论古今棋谱,从《桔中秘》重“当头炮”、《梅花谱》重“屏风马”到明人重马、清人重炮时,周问:“马和炮的威力孰大?”谢答谓“马有八面威风,但可用兵卒制之”,周意味深长地昂首大笑,说:“对!对!还是群众的力量大,抗日救国要广泛发动群众啊!”

期颐之年,依然精研棋艺,赋诗题字(1987年)

会晤结束,周恩来提议纹枰对弈,棋王欣然从命。在对弈中,谢侠逊发现周恩来“棋法娴熟,守得平稳,攻得锐利,着法温和而又多变”后,十分惊异,经过了解,原来周恩来在延安非常重视文艺体育活动,经常举行各种演出和比赛,在一次棋赛中,董必武拔头筹,周恩来获亚军。二人连下两盘和棋,后经商量,将第二盘残局定名为“共抒国难”。“抒”和“纾”同,为“解除”之意,政治含义非常清楚,意指国共两党必须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解救国难,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为它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1978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征集收藏。

经过这一次会晤对弈之后,谢侠逊和周恩来频繁接触。时谢侠逊住大兴乡,距重庆城有30里,但他为聆听教诲,多次不顾“天黑道难虎狼(特务)多”,越危崖,攀峻岭,长途步行前往曾家岩“周公馆”。

为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反共投降。谢侠逊结合局势,在重庆《大公报》专栏副刊上,发表了许多象棋残局,寓政治于象棋,命题往往蕴含深刻的政治内容,如“兴中扫日”、“抗战到底”、“扫除丑虏”、“直捣黄龙”、“前赴后继”、“马革裹尸”、“焦土抗战”等,热情地歌颂了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军民,号召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止戈为武”、“内战自杀”、“严惩祸首”、“悬崖勒马”、“暴政必败”、“制止内战”、“锄奸诛伪”等,则严正地鞭挞国民党顽固派,深刻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党同伐异,倒行逆施,呼吁以抗日救亡大业为重,从速改弦易辙,团结对敌。

谢侠逊在《大公报》上刊登了《共抒国难》残局,就已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他以后接二连三的爱国行动,终于酿成反动政权的憎恨。在一次去曾家岩途中,谢终遭暗算。一群特务拦住他的去路,用布蒙住他的头部,拳打脚踢,使他严重受伤,右肋骨也折断了两根。事后,周恩来派人到医院慰问,重庆《新民报》作了详细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愤慨。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华夏大地,普天同庆,万众欢腾。谢侠逊也不胜雀跃,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八年来的期望终于成为现实。

解放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谢侠逊进了上海市文史馆,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象棋大赛总裁判长等职。

为表彰他爱国爱棋的光辉业绩,1985年,上海市各界为他举办了一次盛大、隆重的百岁华诞祝寿活动,举行“百岁杯”中国象棋大师赛,以表庆贺。江泽民同志书赠“百龄高手,永葆青春”的庆寿题词。

谢侠逊驾鹤西去之后,依然受到人们的缅怀和景仰。

(原载《纵横》2008年第3期)

矢志抗日 共抒国难——棋王谢侠逊请缨救亡及荣受周恩来访晤对弈的故事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在纪念伟人的日子里,难忘抗日期间棋王谢侠逊请缨救亡及荣幸地受到周恩来访晤对弈的故事。

谢侠逊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和在我国推广国际象棋的先行者,也是我国荣获中国象棋冠军(1918年有全国60多位高手参加的上海市个人象棋赛)和国际象棋冠军(1935年中、美、英、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的第一人。他不但以幽柔缜密的棋艺风格树帜棋坛,蜚声中外,而且穷毕生之力,精研棋艺,宣传推广,为弘扬我国象棋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1928年,他因棋艺高超,提倡和发展象棋运动,厥功卓著,被全国棋界拥推为“棋坛总司令”,誉称“中国棋王”。

难能可贵的是,他弈棋不忘爱国,爱国寓于博弈,始终将弈棋和爱国紧密结合。长期来以棋为戈,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把自己的爱国赤诚全部倾注在舞象活动中。无论是撰写文章,编著棋书,还是创制残局,举行棋赛,常联系时局,赋以爱国内容,驱车走马见丹心!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启迪和感召下,他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励,只身前往南京,奔走于许多故交和老棋友之间,请缨救亡。时国民政府正准备派五个巡回大使,到海外侨胞中宣传抗日,劝募捐款。到欧美的四人已定(胡适、于斌、萨镇冰、陈树人),唯有东南亚,因情况特殊,尚未找到合适人选。

谢侠逊暗中盘算,认为自己堪当此任。因为两年之前,他应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等地象棋会的邀请,以棋会友,交流棋艺,曾访问过南洋十大城市,历时一年四月有余,辗转鏖战,战果辉煌,扬威海外,受到广大侨胞的爱戴,被赞誉为“象棋大王”、“天才圣手”、“弈界泰斗”等等,既有“地利”,又有“人和”,可谓人地两熟。

当时负责派遣巡回大使事宜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是谢的故交。民国初年,他在上海主持《民国日报》,谢在上海《时事新报》工作,同在报界,曾有结识。还有,邵的秘书卢雪正是谢的东瓯同乡,交谊笃厚,他认为谢甚孚此任,应当仁不让,并从中做了许多工作。

于是,谢侠逊拜访邵力子,毛遂自荐。邵谓“东南亚不比欧美,皆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岛屿多,地域广袤,气候炎热,辗转奔波,殊费时日,不但艰苦,还可能有危险,不如另图报效吧!”谢慷慨陈词,说:“国难当头,何计个人,大丈夫报国有门,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邵壮其言,嘉其志,答应为之保荐,并在书桌上伸纸把笔,挥毫书赠“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中国何难哉!”

在邵力子和张治中的联名保举下,谢出任巡回大使,二下南洋。临行前,南京许多棋友纷纷挥毫赠别,如冯玉祥题书“象棋国手”以勉;张治中书赠“虽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陈立夫书赠“教战以雪耻”,李宗仁书赠“有焦土抗战之决心,持久战的精神,最后的胜利必属我们”。在南京车站为棋王送别时,人们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慨,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棋友们的支持和关怀,是很大的策励。谢在离南京前夕,曾以诗言志,作《出国誓师吟》四章,词情并茂,意切语挚,拳拳爱国壮志,促人奋进。

11月16日,谢侠逊奉命南下,历经香港、澳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缅甸等地,假枰场之车马,作救国之呼吁。通过“义赛”形式,在广大爱国侨胞中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慰问伤兵和救济难民的捐款。东南亚各地侨胞,长期来身在异域,心系中华,依然一往情深,热爱祖国,密切关注祖国的盛衰荣辱。他们对谢奉命前来宣传抗日救亡,义弈筹赈,热情支持,积极响应,不分男女老幼,都闻风而动,踊跃参加。在槟城,有位耆宿杨源和,棋艺高超,遐迩知名,人称“常胜将军”,因年迈隐居,已息影多年,不再下棋。但这次为报效祖国,支持抗战,也毅然破门而出,和谢对弈,轰动槟城,一时传为美谈。至于一些爱国侨领,更是不辞劳累,身体力行,潜心策划,竭诚张罗,很好地起了陶模铸范的表率作用。

南洋广大爱国侨胞,和祖国共患难,同呼吸,全力支持抗日战争。他们在义弈筹赈大会上,慷慨解囊,踊跃捐输。12月25日,在马尼拉召开“全菲华侨抗日救亡大会”,时正值南京失守,侨情惶恐,焦灼不安。谢亲撰一副对联,高悬会场讲台两侧,激励侨胞报效祖国。会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与会侨胞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群情激昂,对侵华日军暴行义愤填膺,高呼爱国口号,声浪响彻云霄。很多人悲痛陈词,声泪俱下,不少妇女呜咽啜泣,并将随身佩戴的戒指、项链、手镯等即席捐献,殷殷爱国之情,至为感人。大会当场表决,一致通过,每月捐款100万元。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