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浙东明人别集抄本十种提要

稀见浙东明人别集抄本十种提要

李圣华

摘要:明别集稿抄本存世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不仅是明代文学研究的基石,也是研究明代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在传世明别集稿抄本中,浙东文人所撰占了相当的比重。由于散落于海内外公私藏家,传世不广,虽为学界所重,然相关研究颇称薄弱。本文择叶兑《四梅轩集》、张羽《掬清稿》、黄润玉《南山黄先生家传集》、陈选《陈恭愍遗集》、李一瀚《景山存稿》、金立敬《金存庵集》、金以谏《金箴思遗稿》、任大冶《任天卿集》两种、王亮《稚玉集》等,撰为提要,述其大略,以存梗概。

关键词:明别集抄本 浙东 提要

明人别集稿抄本传世甚多,散见于海内外公私藏家,学者罕睹。笔者留意蒐集复制,得数百种,暇时撰为提要。兹撮稀见浙东明人别集抄本十种提要以成小文,就正于方家。

《四梅轩集》不分卷 民国章辑校本

叶兑撰。兑字良仲,宁海人。祖得象,登绍定乡榜,宋亡屡辞征辟。叶兑以经济自负,通经史,精天文、地理、卜筮。朱元璋既定宁越,规取张士诚、方国珍。叶兑走谒李文忠,至正二十二年秋因至金陵,以布衣献《武事一纲三目》,言取天下大计。朱元璋奇其言,欲留用之。兑以母老辞归,赐银币袭衣遣还。后数岁,削平天下,规模次第略如所言。入明,征辟岁至,皆不就,尝植梅四种于轩前,自号四梅先生,年八十卒。《明史》有传。潘耒《纂修五朝史传后》云:“叶兑规天下事如指掌,顾不肯一为世用,所谓振奇之士,非耶!”罗惇衍《集义轩咏史诗钞》有诗云:“叶公佐命共知几,不羡维桢得白衣”,“天授雄才需国士,功成身退世间稀。”其集曰《四梅集》,又曰《四梅轩集》。谢铎《赤城续志》谓俞稳家有抄本。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万斯同《明史》等皆著录,无卷数。民国《台州府志》云:“是集弘治《志》云俞主事稳家有钞本,《千顷堂书目》、康熙《府志》、雍正《通志》俱著录,今佚。”盖集未刊刻,仅有抄本,后亦佚。

此为宁海章梫重辑本,不分卷。封题曰“四梅集钞本”,又云“无刻本,最宜先刻”。清末民初,章氏蓄志刊刻宁海先贤之集,此为其一,惜未刻行。是集首录《明史》本传,依次收文、诗,无目。文计封事一、书三、表一、记八、传一、赋一。封事即《武事一纲三目》,作于元末,称朱元璋“阁下”。书第一篇即《上浙江左承李公书》。其献书殆由李文忠之荐。表题作《拟进大明铙歌吹曲表》,作于洪武改元后,其《鼓吹曲》十二章则编入诗。宋濂尝见其书,称服不已,曰:“仆好古文,凡天下士大夫名能文者,皆得与上下议论。先生居乡郡,文字不在诸君后,独见遗耶?”叶兑文章传世虽少,但观其议论纵横、识见卓荦,不逊金华胡翰、苏伯衡诸子。诗仅得长短句十二首、七言古九首、五言古十五首、七律十一首,笔势畅肆,气宇不凡,类其为人。七律咏梅尤佳,四梅咏八首,清奇之气宕溢,近于刘基,盖亦不独以诗人自居也。

《掬清稿》四卷、附录一卷 民国三年金嗣献辑校本

张羽撰。羽初名汝辅,一名辅,改曰羽,字孝翊,号羽南,又号冲阳子,黄岩人。父思济,仕元为浙江道元帅府都事。羽南十岁能属文,稍长侍父游宦四明,从吴志淳讲究诗律,深为同门士友所重。归从黄中德、陈均畴授《书》《春秋》二经。性雅好理数,于《周易参同契》及陈希夷、邵尧夫诸书,皆穷探深旨,自名其室曰月堀。宋濂为作《月堀记》,称“碧瞳方颐,气貌充甚”,“盖有道之士也”。永乐初,诏征天下文士,被荐与修《永乐大典》。书成,例得授官,以母老力辞归。未几,复被旨令馆食词林,校雠书籍,以终养乞归。深衣幅巾,赋咏自适。乡人见者呼张神仙,颔之曰然。为人内明外直,言论成章。宣德五年殁于家,年八十五。事具吴节《羽南张先生墓志铭》。所作诗文甚富,曰《掬清稿》,永乐间毁于盗。其后诸孙蒐葺,仅得什之一二,台南谢省为汇次成编,仍其旧名,藏于家。谢铎《赤城续编》择其诗之尤者二十三篇弁诸首。完篇未行,览者憾之。嘉靖间,曾孙张沛与侄张楹、格、杰、启,侄孙世蕴谋梓之,并请同邑王坊作《张羽南先生遗像赞》。清季,王棻修《黄岩志》,遍访刻本不可得。民国初,金嗣献偶从旧家败箧中检得旧抄本,系谢省所编,惟先绝句,次古风,叙次颇多错乱,又以王坊《像赞》为序。因疑传抄之误,重为编次,又辑宋濂《月堀记》、吴节《墓志铭》、王坊《像赞》为附录一卷,刊入《赤城遗书汇刊》。

此为民国三年金嗣献辑校本,即《赤城遗书汇刊》本《掬清稿》底本,知者甚罕。卷端署曰:“明黄岩张羽孝翊著,明太平谢省逸老编,太平后学金嗣献重编。”抄、校皆出嗣献之手。集前录民国三年首夏黄岩王舟瑶《掬清稿序》,叙说编集原委。《总目》列为四卷、附录一卷。卷一为五古九首、五律二十七首,卷二为七律七十四首,卷三为七律七十八首(注云:“缺十五首。”),卷四为七律七十三首(注云:“缺十七首”)、五绝三十二首、七绝十八首,通计二百七十九首。卷一《杂言》,据《三台诗录》补入;卷四末一首《题詹叔正扇面竹》,据《三台文献》补入,盖新增二首,而谢省原编缺三十二首。《赤城遗书汇刊》据此排印,集末增嗣献民国三年春《跋》。

明初有二张羽,另一人为九江张羽,字来凤,流寓吴中,名入“吴中四杰”。弘正间,又有泰兴张羽,字凤举,弘治丙辰进士,累官河南左布政使。有《东田遗稿》二卷。清四库馆臣知有来凤、凤举,而不知有羽南。《四库提要》著录《东田遗稿》云:“案明初张羽,为‘吴中四杰’之一。相距不过百载,而袭前辈之姓名,殊不可解。然前张羽工诗,此张羽亦复工诗。岂有心仿效,有蔺相如之慕欤!”三张羽皆工诗能文,所作惜不多传。是集存诗虽近三百篇,亦仅什之一二,文则阙如。羽南师事志淳。志淳为元末明初名家,尚未足比来仪诸子,羽南更下一筹矣。吴节《墓志铭》谓《掬清稿》“咸清新俊逸,下笔若不经意,而士林自相传诵,以为难得”。今观集中诗,大抵逍遥泉石,清逸自得。然时不免率尔酬应,少有奇警之作。王舟瑶《掬清稿序》因云:“其诗不假琱饰,自然冲澹,诚如吴氏所谓‘下笔若不经意’者。惟七言律中,间有率尔酬应之作,汰之未净耳。”

《南山黄先生家传集》五十六卷 明蓝格抄本

黄润玉撰。润玉字孟清,号南山,鄞县人。早有异行。永乐改元,命徙闾右实北京。其父当行,诣官请代,官少之,对曰:“父去日益老,儿去日益长。”逾年抵京,受北城外十里所,倾赀给徭赋,垦圃鬻蔬为生,人不堪劬瘁,顾独安之。稍隙,辄肆力于学。补郡庠生。永乐十八年京闱乡试,擢《礼经》魁,授建昌府训导。丁父忧。改训南昌府学,蔚有声绩。用荐拜行在交址道监察御史,出按湖广,威望赫然。正统二年,诏推举提学官,杨士奇荐陟广西按察司提学佥事。至则屏浮薄,奖俊贤。丁母忧,服阕,改湖广按察司布政布宪,劾藩臬郡县之不职者百余人,风采凛然。巡抚都御史李宾张甚,以润玉独无加礼,又连黜墨官二人,皆其乡戚,故诬奏不谙刑律。左迁和州含山知县。天顺元年,乞老致仕,闲居简出,日惟玩味经义无厌。乐郡南金峨诸峰峻秀,自号南山,学者称南山先生。成化十三年卒,年八十九。性刚介,寡交游,所称许者李时勉、薛瑄、杨范数人而已。顾炎武、黄宗羲、万斯同、汤斌皆重其学。有《仪礼戴记附注》五卷、《经书补注》五卷(一作四卷)、《经谱》一卷、《庸学通旨》一卷、《考定深衣古制》、《海涵万象录》三卷(一作四卷)、《宁波简要志》五卷、《四明文献志》一卷、《列仙传》二卷、《道德经批注》二卷、《阴符经注》、《孙子兵法注》、《参同契纲领》、《南山录》、《南山稿》等集,藏于家。子黄隆、孙黄溥、曾孙黄巽皆知名,黄隆、黄巽成进士。宁波黄氏自润玉至黄巽,“高风伟节,巍然为四明之望焉”。

《南山稿》未刻。王圻《续文献通考》、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皆著录,无卷数。汤斌《拟明史稿》称曰《南山诗文稿》。今传抄本两种:一为明蓝格抄本,一为民国四明张氏约园抄本。俱题作《南山黄先生家传集》,五十六卷。约园抄本所据,即明蓝格抄本。此为明蓝格抄本,原系嘉业堂藏书,有“刘承幹字贞一号翰怡”、“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印章。又有“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印”印章,知曾经清人卢址抱经楼庋藏。是集由黄溥重编而成。目录后有黄溥正德十二年四月题识,据“右《南山文集》,《目录》校定六十卷,此第五次编誊之数也”云云,知集初由润玉裁例、撰序,时景泰元年也,名曰《家传集》,盖叹黄氏先世之作不传,而深望于嗣续者。天顺六年第二次编集,计诗十卷,文二十卷。成化五年第三次编集,诗、文各增十卷,按礼、乐、射、御、书、数六字分幖其帙,一帙为人窃去,黄溥记臆以补之。第四次编集在黄溥任芜湖训导之际,计欲寿梓,详加誊校,取章奏仅存之稿,益于所窃之帙,比前颇增,刊刻未果。第五次编集,又取经书补注、《含山邑志》录本附于末集,总定为六十卷,时正德十二年也。黄氏数世,皆尚廉直,无力筹刻。此本集前录嘉靖二十二年文徵明《待漏像赞》,当是嘉靖后新编之集。黄溥题识云“然开卷遗像并记、赞牒文等俱在”,今遗像不知亡于何时,赞牒诸文亦未详全否,而存成化十七年张锡《赞》、成化七年罗箎《赞》、丘濬《赞》、李堂《乡贤祀赞》,弘治元年彭韶《哀词》并序,《入祀乡贤祠牒文》,文徵明《待漏像赞》,及景泰元年三月润玉《自序》。目录三十页。正集五十六卷,卷一为辞、赋;卷二至卷二十为诸体诗,按体分卷;卷二十一为诗余;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为图,《深衣古制》《中庸图》等在焉;卷二十五至卷二十六为杂著;卷二十七至卷二十九为赞、铭、箴、规;卷三十至四十三为题辞、序、记;卷四十四为说、字说;卷四十五为题跋;卷四十六为书简;卷四十七至五十一为墓表、圹志、墓志铭、行状、祭文;卷五十二至卷五十四为奏稿;卷五十五为杂文;卷五十六为传、对,传共四篇,缺二。集中其他亡佚存目之篇,皆注明“稿亡”。第五次编集,黄溥曾取经书补注、《含山邑志》附于末集,此本未附收。

润玉家世贫寒,年十五代父徙户京畿,备历艰辛。其幸不泯于众,得力于早岁慧而好学。分籍于北,赋诗自悼。《自序》云:“且念吾幼时,吾父命学诗对于遯翁全先生”,“吾之幸识理趣于稚年者,皆吾遯翁先生之教也。奈祚薄役繁,曝寒丧业,甫成童,分籍京畿,间有思亲悼己,发为声歌者,固无足观。偶题《洪氏清逸轩》‘竹锁芸窗尘不到,苔封花径客稀来’之句,县尹孙公理见而喜,遂成吾出身之媒。”缘诗得脱困厄,终身不忘出身之媒,故所作甚富。其时台阁之体日盛,润玉不忘本色,赋咏厌弃雕琢、藻缋、侈华,语极质朴,乃至趋于俚实。其好学深思。《明儒学案》卷四十五《佥宪黄南山先生润玉》云:“先生之学,以知行为两轮。尝曰:‘学圣人一分,便是一分好人。’又曰:‘明理务在读书,制行要当谨独。’盖守先儒之矩矱,而不失者也。”润玉嗜学,常以谈学为诗,如《大学十一咏》《中庸二十四咏》《天顺辛巳夏,避暑草堂之东厢,因阅文公先生训蒙绝句,乃续三十二首,以识见云》,皆此类也。所赋既多,不免杂沓冗繁,然佳作亦不乏。至其为文,本于勤学好道,理致渊永,质朴而臻于有实。盛明诗文,多为台阁时风所转移,其独立自行者,润玉称一家矣。

《陈恭愍遗集》一卷、《外集》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张廷琛辑校本

陈选撰。选字士贤,号克庵,临海人。父员韬,字从熙,号勿斋,宣德五年进士,累迁福建右布政使,历仕正色直言,不避权贵,风裁凛然。杨士奇子稷不法逮系,员韬尝劾之“不能教子齐家,何以服人事上”。学通数经,诗文有《勿斋集》。陈选为员韬仲子,早以贤者自期,父子并从前翰林检讨陈璲学。以《礼经》领景泰元年乡荐。天顺四年会试,丘濬得其卷,置第一,成进士。筮仕监察御史,巡按江西,贪残吏屏斥殆尽。时人语曰:“前有韩雍,后有陈选。”成化初,与修撰罗伦皆以直臣名。督学南畿,患士习浮夸,范以古礼。教人为学必以《小学》为始,欲令措之践履。成化六年,迁河南按察副使。寻以善教,改督学政。汪直被命出巡,都御史以下皆拜谒,陈选独徐入长揖。汪直曰:“君何官?”曰:“提学副使。”曰:“能大于都御史耶?”曰:”提学何可比都御史也?业忝人师,不敢先自诎辱。”词气严正,汪直气慑。未几,进按察使。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丁母忧归,服除,升广东右布政使,旋转左。成化二十一年,诏减省贡献。以刚直忤市舶中官韦眷,复因直谏,渐失帝意。韦眷遂诬奏朋比贪墨。被征,行至南昌病作,不得医药治,竟卒,时成化二十二年五月,得年五十八。父子皆持操甚洁,员韬量能容物,陈选务克己,因自号克庵,遇物亦稍峻。弘治初,主事林沂疏为雪冤,诏复官礼葬。正德中,追赠光禄卿,谥忠愍。著有《小学集注》六卷、《孝经集注》一卷、《冠祭礼仪》一卷。诗文有《丹崕集》。

陈选博学通经,志乎明道。海瑞《题尊乡录赞》云:“克庵之学,屹为儒宗。”《明儒学案》云:“先生身行粹洁,卓然圣人之徒无疑。其平生学力,尽见于张褧一疏。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通纪》评理学未必当,而推许先生也至矣。”金贲亨撰《台学源流》,自宋徐中行迄于明陈选,凡得三十八人。有明仅传及郭惯、方孝孺、陈选三人,称“三先生”。《台学源流》《明史》皆不言陈选有诗文集行世。《四库提要》仅据通行本著录《小学集注》,云:“选注为乡塾训课之计,随文衍义,务取易解,其说颇为浅近。然此书意取启蒙,本无深奥,又杂取文集子史,不尽圣言。注释者推衍支离,务为高论,反以晦其本旨。固不若选之所注,尤有裨于初学矣。”“为乡塾训课之计”云云,误矣。

《丹崖集》未刻传,此为清光绪十八年张廷琛辑较本。民国《台州府志》著录《丹崖集》云:“旧省、府、县志俱不著录,盖佚已久。今天台张廷琛蒐其诗文,辑为《陈恭愍公遗集》一卷,冠以《明史》本传,又附录表、记、序、跋、论、赞,为《外集》一卷。”集前张廷琛《叙》署时光绪十八年季冬,云:“第念藏书鲜渺,遗集之篇数既稀,集外之蒐罗未备,将毋贻疏漏之讥乎!然考当日罗东川太守最好先生文,仅仅以三稿见示;张杨园先生寄凌渝安书,属访求《陈恭愍集》而无从,则此编亦正无容见少也。诗文虽不及《逊志集》之富,而先生秉性之刚正,持己之端方,事君之忠悫,教人之精详,爱民之慈惠,以及安贫乐道之实,陟明黜幽之公,亦大略可见矣。”卷端题“天台后学张廷琛季玕谨辑”。《遗集》一卷收文九篇,末篇《修谱谕》注云:“亲题谱首。”仅“思孝敬,图显永”六字;收诗十五首。所辑多录自方志、宗谱。《重刻宋史道学传后序》《陈氏宗谱序》《小学句读序》《奖贤文》文,《赠陈大参用玑致政归,用玑予家君门人也,复同官闽藩》《咏古》《被逮寄王大韶年兄》诗,皆见于康熙《临海县志》。夏良胜纂正德《建昌府志》收陈选诗三首,不见于《遗集》。《外集》一卷,录谢铎《送陈御史序》、陈献章《道学传序》、王鏊《临海陈公哀词》并序诸文十余篇,并海瑞、章懋、丘濬等人赞丘诗、志略数十篇,诸家评说数十则,较正集为富有。

盛明多士,或以直节闻,或以理学著,兼之者亦不胜其举。若庄昶勇退难进,好学不已,罗伦、章懋劲节而学深。陈选与罗伦、张元桢、吴宽、黄孔昭、谢铎相率砥砺名节,期进于圣贤之道。相较庄、罗、章三子,学问有所不如,直节则不逊罗、章,时称“硬汉子”。幼受陈璲“文必关于世教”之教。《小学集注自序》云:“夫为学而不严诸己,不践其事,诵说虽多,辞章虽工,皆空文也,于吾身何益哉,于国家天下何补哉,于圣人之道何所似哉!”谢铎《广东左布政使陈君墓志铭》云:“君学博而深于经,词章非其所好。”陈选亦每自谦不善为文。虽然,其文善为养气,明道言志,远胜虚饰空文。盛明理学名家,诗文虽或为问学余事,而不可轻也。《三台诗录》所云:“克庵深心理境,为文明白纯正,而七古壮激排宕,造句奇特,出入杜苏。安必直白迂腐,然后为儒者之诗耶!”自具识见。

《景山存稿》二卷、附录一卷 清末民初项士元辑校本

李一翰撰。一翰字源甫,号景山,仙居人。少与兄一潮同学,为翰林编修应良所许。嘉靖十七年成进士,选安福知县,苏民困,邹守益称赏之。丁母忧,服阕,补江西道监察御史,升云南道试监察御史。继丁父忧,起补江西按察司佥事。严嵩家袁州,产业多在南昌,家人恣逞,一瀚裁以法。五六年弗得迁,赍俸至都,严嵩曰:“李资深矣。”一瀚曰:“犹有深瀚者。”升山东布政司参议,迁井陉兵备副使,以军士倍取月粮争哄,被议调归。家居三年,补四川副使,历陕西参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隆庆元年迁应天府尹,逾月升左副都御史,未任病卒,年六十三,赐祭葬。兄弟俱能诗文,而集不传。吴时来为一瀚撰《墓表》,未言及其集刊刻或藏于家。清末民初,项士元为编《景山存稿》二卷,前录光绪《仙居县志》本传,并辑墓表志传、友朋酬答为附录一卷。据士元手校体例,盖欲刻未果。

是集卷一《景山诗存》,计四十首。前三十九首俱采自《乐安赤石李氏宗谱》。末一首《谒戴沧洲工部墓》录自《戴氏谱》。卷二《景山文存》,计七篇。未注明出处,盖皆录自《李氏宗谱》。附录一卷,收吴时来《墓表》、邹守益《时中说赠景山李侯》、王宗沐《赠景山李公序》、邹守益《政对赠景山李侯》等文八篇,及李一潮《闻舍弟景山辞官归,喜寄一首》等诗六首。王寿颐纂光绪《仙居志》卷二十一收一潮《过戴沧州工部墓》,即《景山诗存》末一首,可存疑。卷六收一翰《谏止南关城壕疏》《开言路疏》《道会司记》三文,仅《开言路疏》见于《景山文存》。卷一收《谕祭左副都御史李一瀚文》,亦不见于附录。焦竑《国朝献徵录》卷三十四收一瀚《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黄公绾行状》,并不于见《景山存稿》。盖士元未及广搜详考。

一瀚从学黄绾,“讲志道反己之学,由庸言庸行之常,而极于无声无臭之妙”。莅政不畏贵势,遇是非利害,屹不可动。平居食蔬素,衣补缀,有寒士所不堪者。属纩之时,囊无长物。朱衡称其“廉洁之操,一尘不滓,有赵清献之风”,吴公时来遗书杨道会曰“李都宪天下第一流人物”。台士朴简有节,于一瀚具见之。文章好论议时政,每直抒忧思。《奏开言路疏》指斥“愚君暗主,纵欲妄动,拒谏饰非,无所不至”,谓嘉靖帝即位以来,屡罪言者,箝科道之口,无所不用其至,由是诤臣杜口结舌,国事近于危亡,乃有“陛下有尧舜之资,乃不法禹、汤之圣,而袭桀、纣之迹”之语。《送参尹双峰黄公还江右序》针砭士风云:“士慕为大夫,大夫慕为卿,卿慕为相,逞此以求,曷有纪极?是故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以至于胥溺焉。”胆识卓然。其诗忧时感慨,讽时刺政,不专事情采,异于七子一派,与邹守益交厚,亦不入阳明一派。要之,一翰不以诗文鸣世,而所得自足。

《金存庵集》十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抄本

金立敬撰。立敬字中夫,号存庵,贲亨次子。嘉靖十六年举于乡,因兄立爱未第,不试春官。至十九年兄获举,同上公车,二十九年并登进士第。立敬授南兵部主事,裁减有方。考满赴京,适杨继盛以言事下狱,立敬往问候,捐俸金以赠,士论高之。改吏部验封郎中,持正不阿。转福建参议,改提学。嘉靖四十一年,重修道南祠。是年按试延平,闻父有恙,具疏乞休,未及报即束装出境。铨曹以思亲念切,非擅离官职比,得免议。隆庆元年,以华亭徐阶荐补山东副使,改四川督学。刻《二程全书》以训士。隆庆二年,升河南参政。明年迁山西按察使,迂道归省母至家,上疏乞休,尽菽水之欢。万历四年,补江西按察使。时江陵柄政,其父以护卫经历请托,执不从。江陵遭父丧,不奔。邹元标上疏极论之,立敬对众言曰:“真铁汉子也。”历湖广右、左布政,顺天府尹,万历七年升工部右侍郎,明年转左。九年京察,入朝面斥居正挟私报复,即日上疏乞休。归而结庐龙固山,闭门著书,偕秦鸣雷、应大猷、何宽、王宗沐、吴时来诸子修香山洛社故事。抚按交章疏荐,终不起。万历十九年卒。万斯同《明史》为金贲亨立传,附其三子立爱、立敬、立相。张廷玉等修《明史》未采。嘉靖间,台州科举人材甚盛,有庚戌同榜八进士:临海金立敬、立爱、何宽、包应麟、邓栋、孙锐及仙居吴炳庶、顾宏。八进士中,立敬最为杰特。绍明贲亨理学之传,以思诚为立本,以主静为入门,每云:“不以求诚为本,则终至于画饼;不以静养为功,则未免于泣歧。”又云:“予于敬、恕二字,常目在之,曾下苦功,非性能也。”“若于未发前著工夫,则流于禅;在已发方用工夫,亦是逐末流俗学。”生平操履端方,淡于荣利仕进,云:“大丈夫当浩然与天地常存,安能视人眉睫,与世浮沉,而自小其志气。”王世贞、朱曰藩、余曰德、邹元标雅重之。所著有《约言存省》《圣谕八行注解》《存庵集》。

《存庵集》罕见著录,《四库提要》亦未收。民国《台州府志》著录郭协寅抄本《存庵集》十卷,云:“是集见何柏章《台考》,省、府、县志俱未著录。道光间,郭协寅从其裔孙沁藩假录副本。初无序目,无卷数,协寅因厘为十卷,取《临海志》本传冠诸首。前二卷为诗,后八卷为文,协寅有跋。今存原钞本。”原抄本不可复觅,并道光初郭协寅抄本,亦不易见。光绪二十一年,重修《台州府志》,下征书令,有潘氏进藏书数千种,中有郭氏抄本。总纂王舟瑶虑其佚也,命录一副本,属天台张廷琛校订。此即清光绪二十二年张廷琛校订本,集后有廷琛跋。原抄本无序目、卷数,郭协寅重为编目分卷。此本沿之,前二卷收诸体诗,计二百五十一首,后八卷为序、记、奏疏、书简、碑记、题识、赞跋、墓志、行实、祭文诸体文,计八十八篇。诗集题下,协寅偶附按语,亦录之不遗。

立敬之诗宗唐,颇重气骨,关心时事,与王、李不异。然好说理悟道,不无异趋。其沾染七子之习,诗终不免肤熟,文终不免疲沓,台之先贤高步阔论、精见独出之风已渐失矣。台之文风数变,自立敬而后,大都难以追比前贤名家。《存庵集》流传未广,世少有知者。要之,不失为嘉靖、隆万间浙东一家。

《金箴思遗稿》不分卷 清末黄瑞秋籁阁抄本

金以谏撰。以谏字廷信,号箴思,临海人。祖立相,字道夫,号充庵,贲亨第三子,嘉靖二十二年进士,官至南兵部武选司郎中,三十八年卒于官。与兄立爱、立敬俱成进士,并知名。以谏万历二十八年举乡试,释褐嵊县教谕,天启间迁建宁知县。博学工诗文、书法,有《蔷薇草》《如意吟》。《如意吟》久不传,《蔷薇草》二卷刻于明末,罕见著录,《四库提要》亦未收。民国《台州府志》谓:“是编见《澹生堂书目》。有七律残帙,宋世荦有跋。今李镠家藏有明刻残本,首尾已捝。凡七律一百四十二首,盖即宋氏所见本也。”今刻本尚存。此为《金箴思遗稿》,不分卷,清末黄瑞抄本,原拟刻入《秋籁阁丛书》,未果。是集卷端题曰:“明临海金以谏廷信撰,邑后学黄瑞子珍挍缮。”有“黄瑞”、“溪南藏书”印章。共收七律一百四十二首,所据原本即明刻残本。集末《拾残》,辑诗二首,即七言古诗《钱塘葛居士重修昙华亭赋赠》、五言排律《无尽上人修天台山志寄赠》。由以谏七律以观,所作当富有,大都散佚不存。以谏未能近绍家学,精研理学,而嗜好诗酒,喜宾客游历,工书法。如《悼内》诗引所云:“余不治家人产业,纵情诗酒。”诗才则超乎曾祖贲亨、祖立敬之上,所作或慷慨悲放,或洒宕不羁,或悲凉哀怨。《悼内》《悼女》《初到剡中有感》诸篇,可反复诵读。盖七子复古之缚既解,诗人自抒所得,各见性灵。诗之盟权下移,以谏亦称一家。惜知之者甚少,良可叹也。

《任天卿集》四卷 清嘉道间郭协寅等抄本

任大冶撰。大冶字天卿,号九钥,宁海岙娄人。豪襟硕抱,弱冠领乡荐。万历四十七年会试,策对有“今上为不聋不痴之家翁,群臣为无纲无纪之仆从,天下为半梦半醒之世界,中外一不痛不痒之肌肤”之语,给事中丌诗教奇之,以元荐主试史继阶,置第三。成进士。授无锡知县,锄豪强,清积弊,绝请托,忤权豪,左迁武昌教授。转国子博士,晋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时顾宗孟以触魏珰下刑部勘,大冶谢病,曰:“天日在上,讵可附会?予颈可断,笔不可转也。”越月,出知庐州。至则敦厉士习,反诬狱。崇祯二年卒于官。凡历四官,每一官所作编为一集,在无锡曰《梁溪政余录》,在武昌曰《鄂渚集》,转南刑部曰《金陵漫草》,知庐州曰《庐阳杂记》。别有《姓氏骊珠》,皆行于世。清嘉道间,郭协寅合四集,编为《任天卿集》四卷,一名《任九钥文集》。民国《台州府志》著录云:“是本为郭协寅所藏,仅二册,未详何人所录。《鄂渚集》后有《饵犗斋集》,而无《庐阳杂记》。或有目而佚其文,或有文而脱其简,误字如麻,纷不胜校,今存。”

此本即《台州府志》所云郭协寅藏本,有“石斋藏本”印章。协寅字沧洲,号石斋,临海人。诸生,博学嗜古,好聚书,留心桑梓故实,手录乡贤遗书数百种。此集后归临海黄瑞,故题签曰“同治十年六月”“秋籁阁藏”,又有“黄氏秋籁阁寄存”印章。《府志》谓“未详何人所录”。然《梁溪政余录》文后有“此卷命晖儿写”六字,末有“石斋手录”四字,《鄂渚集》末有“陈凤翎书”,《饵犗斋集》末有“刊本宋大令确山出,道光纪元六月,雇台城陈凤领写”,《金陵漫草初集》《二集》版心下依次注明郭协寅、吴榆林合录。由是知集乃嘉道之际郭协寅等人抄本。集前李维桢《任天卿集叙》、俞彦《任天卿先生集叙》,皆作于天启间。据《总目》,《梁溪政余录》为序四、记二、传三、嘲一、疏一、诗六十三;《鄂渚集》为序十四,记一;《饵犗斋集》,因《庄子·外物》有“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之语,故取以名斋,因以名集,为序七、记五、祭文三;《金陵漫草初集》为序廿二、杂著四、祭文三、墓志铭一、墓表一;《金陵漫草二集》为序十六、记四、传三、墓志铭一;《庐阳杂记》,注明佚。又,《金陵漫草初集》目次注云:“原刻本卷首载制艺八首,今省录。”《金陵漫草二集》原有诗六首,佚《送人还雒阳》一首,目次注云:“此以上诗今并钞入《梁溪政余》诗类后,仍书原目于此,存其旧也。”以上各种,通计序六十三篇、记十二篇、传六篇、嘲一篇、疏一篇、祭文六篇、墓志铭二篇、墓表一篇、诗六十三首。由是知未刻者尚多,抄本亦未能广蒐。如崇祯《宁海县志》卷十录文六篇,《城隍庙积聚碑》《司理吴公视篆碑》皆不见于《任天卿集》。

是集抄录讹误甚多,又擅为改篡。如《金陵漫草初集》卷首制艺八篇不录。《二集》卷末所收诗五首抄并《梁溪政余录》诗后。目次《寿周在田翁一百八岁》,脱“在”字。《府志》已指出其失,然协寅手录尚可称精善。今大冶诸集罕见,任氏诗文赖此以存,亦不为无功。

大冶诗才不乏,观《雁字诗》三十首、《续雁字诗》八首、《牡丹分题八首》可知也,然鲜能亢爽,不足称名家。李维桢《序》云:“高不袭古,卑不殉时,无蔓语而有余致。”奖许过甚。文优于诗,尚谈义理,清雅无俗气,不染轻佻空浮之习,然不免为七子牢笼,多冗沓之弊,不自脱拔。乾隆间,童授钥跋《金陵漫草》有“正学而后一人而已”之语。就宁人之文而言,亦自可信。

别本《任天卿集》一卷 清光绪间章辑校本

任大冶撰。大冶有《任天卿集》四卷,前已著录。此为清光绪间章梫辑校本。章梫蒐讨宁海前贤遗集,遍访大冶诸集,未得见郭协寅等抄本,仅从大冶后裔得《金陵漫草初集》,属从侄以孚抄录,复自校补,以成《任天卿集》一卷。《辑录任天卿集跋语》署时光绪二十二年丙申腊月,云:“去冬,叶乙青茂才主亭山书院讲席,亲往访其裔,得钞本《金陵漫草》一卷。分其目曰文序,曰杂著,曰诗文十六首(注云:《潘肩吾公像赞》,目录不载,今为补入。又,题目与文略有增损,今仍之),然今仅五首,末有制艺九首。卷首冠以大泌山人李维桢《序》,盖为《九钥》诗文总集而作,不徒为《漫草》也。末有跋语,损敚过半,纸尾署乾隆丙戌塔山童授钥跋,首称始闻公名,如雷贯耳;读郡邑志,于列传中得万历会试策,知公文章经济,急欲再购其文,而世无传者;迨馆于其里,仅得《县志》中《振衣亭记》一篇。云云。而其下文皆阙轶,则此本亦不知其何由而致也。”

章梫手自编目,收文十六篇、诗五首,另补遗六篇。是集篇目与郭本《金陵漫草初集》颇异。郭本收文三十一篇,无诗。其中十七篇皆不见于章本。章本《潘肩吾公像赞》一篇,郭本未见;《周麓泉公暨配王孺人合传》一篇则见于郭本《二集》。章本录诗五首,皆见郭本《二集》目次,而诗则抄并入《梁溪政余录》诗后。又,郭本《金陵漫草》目次注云:“原刻本卷首载制艺八首,今省录。”章本目次下按云“原目此下尚有制艺九篇,今别录”,则章梫所见清抄本,又较郭协寅所见原刻多出制艺一篇。二本皆省去,故难知其篇目异同。任氏后裔所藏抄本,盖与郭本所据原刻颇异。至于补遗六篇,《缑城书院文昌阁记》《振衣亭记》《储氏宗谱序》皆见于郭本《二集》,《赠周父母晋池州二守序》见于郭本《梁溪政余录》,《城隍庙积聚碑》《杨子维创改新岭记》不见于郭本。然崇祯《宁海县志》又有《司理吴公视篆碑》,章本竟未留意之。是集未能付刻,原据抄本亦残缺,然郭本错讹甚多,此可为参校,亦自可珍。

《稚玉集》八卷、附《稚玉诗存》一卷 民国元年项士元抄本

王亮撰。亮字茂宏,一字稚玉,号楼峰,临海人。祖王度,字津生,嘉靖二年进士,累官建昌知府,有《石梁文集》。父胤东,字伯祚,号盖竹,嘉靖间贡生,万历初官常州府学训导,有文名,罗洪先、谭纶皆赞赏之,有《语道录》《回浦集》《庚辛集》《云言集》《荫松集》。王亮为诸生,阔略不羁,与王士性、钟化民讲学武林天真书院。万历五年成进士,偕邹元标、沈懋学讲学于白塔寺。授进贤令,以强项闻。张居正柄政,何心隐被诬逮赴京师,过进贤,王亮手释其缚,给舆夫。居正闻之怒。六年不调。迨居正殁,授兵科给事中,遇事敢言,首祛江陵弊政,请召用言事被逐诸臣。外转湖广佥事,丁父忧归。补四川驿传道,升苑马少卿,管兵道事,分巡陕西。会宁夏复叛,奉命协讨,两台交荐有边材,不报。久之,以诖误落职。万历二十二年,起补本寺少卿。为忌者所中,左迁福建运盐同知。终以任直道,触世忌,投闲林下十余载,卒于家。著有《稚玉集》八卷、《稚玉诗存》一卷、《游天台山记》一卷。弟王豪,子王,并能诗文。

《稚玉集》凡经三刻:初有万历马氏刻本,南昌刘云峤撰序。继由屠隆校订八卷,刻于万历三十一年。清嘉庆初,戴雪村为重刊,并附散佚诗稿二卷。传世抄本五种:一曰清道光九年谢长熙抄本八卷,仅收文,无诗。末附郭协寅题记,有“石斋”印章。题记云:“是集乾隆间犹有刻本,四明屠赤水(隆)订正。其裔孙锡辂因破裂,录成遂将原本弃去。此册从锡辂钞本出,序已不可问矣。道光九年十月,雇八迭谢长熙写。”二曰清末临海叶氏荫玉阁抄本。三曰民国元年项士元抄本八卷,附《稚玉诗存》一卷。四曰清抄本八卷、附摘抄诗赋一卷。五曰清蓝格抄本八卷,清黄瑞校。

此为民国元年项士元抄本,卷端有“项氏士元珍赏书画印”。卷八末有士元题识,署时民国元年冬至日,云:“此系其裔孙锡辂从屠刻本录出。当时原书破裂,序已零落,故中间亥豕乌焉,所在多有。壬子秋,余在戴叟旭斋家,得见此书,力疾怱促借抄,未及改正。《观海赋》一篇刊入邑志,并为补录简末。《诗存》一卷,另录焉。”项士元所见,亦王锡辂旧抄。集前《临海县志》本传,较谢本有所增补。然谢本从《临海县志》等补入《临海县学记》《司理刘公生祠记》等数篇,《南游草叙》亦不见于此本,故较此本文之篇目为多。所增补《观海赋》及末尾诗存,则谢本所未有。谢本各卷前皆有细目,此本则无,疑王锡辂抄本原未有,而非士元匆促不及细录。

王亮父胤东服膺李攀龙,王亮与屠隆并举礼闱,论文谭艺极相得。其论文极称道王世贞、世懋、汪道昆、李攀龙、吴国伦、屠隆、李维桢。《赠周窾六先生请假归临川序》云:“天下能文之士,亦希觏矣。嘉隆间,弇州双珠,新安伯玉,东鲁于鳞,楚西明卿,均称宗匠。兹已凋谢,良可叹吁。于时驰骤词场,并驱中原,则京山本宁、四明纬真与!”盖亦阑入七子后派。万历间,四明屠隆、余寅为复古风气所转,台士从流,王亮为其著者。黄梨洲谓屠、余文多不足观,排诋稍过。王亮之文亦在不许之列,然察其为政廉敏,强项而有气岸,为文主于世用,不徒以修辞为事,则亦善变拟古者。今观所作,不愧君子之言,而又能波涛云卷,不乏沉郁深潜之思。闽中曹学佺尝撰《王稚玉集序》,颇推重之。《稚玉诗存》收诗七十五首,大都为近体律绝。王亮《南游草叙》云:“迩来诗道敝矣,浅学黄口,未禀宗风,浪谭禅理。其于摛词组什,往往以经忏之句参之,至不可读,亦不可解,唐音然乎哉?”万历间,诗人尚禅悦,其失正如王亮所斥,可谓有味之言也。所作承父祖遗风,复接七子余响。《蕴真稿序》云:“夫知诗者,莫若吾先君子,余复何言?顾余不惯为诗,亦不惯谀人。诗如元长,则拟古似彭泽,五言似孟公,长歌似拾遗,非徒有肖之者。”其人耽玄嗜奇,好佳山水,又尚节概,所作或铿然以见君子之节,或饮水栖霞,吟哦松月,多自得之句。如《登南峰》诸篇,不事绮丽藻缋,苍然古色,姿态自佳,但稍嫌于肤熟耳。

作者简介

李圣华,男,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明清诗文、古典文献研究,曾出版《晚明诗歌研究》《方文年谱》等专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