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诗与言志

第二讲 诗与言志

就诗的主题而言,不外抒情、言志、说理三端,我们已经在第一讲谈了抒情是诗的主要任务,接下来再谈谈诗言志问题。

一 言志是中国诗的传统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诗歌理论而言,“‘诗言志’是开山纲领”。提到诗言志,人们首先会想到《尚书·舜典》中的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有人怀疑当时不会出现如此深刻的思想,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关诗言志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文子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亦称:“诗以道志。”《荀子·儒效》又谈道:“诗言是其志也。”看来朱自清将“诗言志”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还是恰当的。

“诗言志”的观点也为言文艺理论者所普遍接受,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此观点作了充分肯定:“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萧统《文选序》也说:“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今人也肯定了“诗言志”的观点,如丁力《和里诗话》说:“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在重庆时,曾应一位诗人的请求,题了‘诗言志’三个大字。全国解放以后,这幅题字曾在北京出版的《大众诗歌》创刊号上刊出过。”

可见“诗言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出现最早而又始终坚持的诗学主张。

二 诗言志的内容

“诗言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诗言志”主要是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人类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就更加强烈。早在周代,奴隶们就在寻觅自己的乐土了。试读《诗经·魏风·硕鼠》的首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有人认为“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余冠英《诗经选》)。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其标志就是“税亩”制度,凡是实行了“税亩”制的地方,则会被农奴们视为乐土。汉代桓宽《盐铁论》卷七《取下》说:“及周之末涂,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上公,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左传·宣公十五年》秋天就有了“初税亩”的记载,《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六注云:“时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可见“初税亩”是为了提高农奴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得已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春秋集传纂例》卷六《赋税例》说:“赋税者,国之所以治乱也,故志之。民,国之本也;取之甚,则流亡。国必危矣,故君子慎之。”可见春秋战国时代,流民确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此诗表现了魏国的农奴不堪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对那些实行了社会变革的地方,也就是他们心中的乐土,怀有向往之情。

此外,人类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渴望获得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那些难以获得爱情,难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对爱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会更加强烈,如唐代妓女、著名诗人薛涛写的《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这首诗连题目只有二十四个字,却连续用了“双鸟”、“双栖”、“共飞还”、“同心”等表现成双成对的字眼,可见她对爱情及婚恋的渴求是何等强烈。从“朝暮”二字可以看出,她对“双栖”、“同心”、“共飞还”的池上双鸟从早到晚一直在注意观察;从“更忆将雏日”一句可以看出,她对池上双鸟的观察已进行了很长时间。可见,诗人很长时间一直在渴望着能过上正常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知识分子同样也希望过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不大在诗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这种愿望。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如郑板桥在《怀扬州旧居》中就描写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

偷开绣帐看云鬓,擘断牙签拂蠹鱼。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雍正十年(1732)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1742)任山东范县知县,曾摄朝城县事,十一年(1746)调任山东潍县知县,十八年(1753)罢官回籍,以卖画为生。此诗当是诗人在山东当知县时心系故园而作,概括地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生活,即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偷”字写得好,把作者蹑手蹑脚看妻子的睡态的神情写了出来,表现出他对妻子的爱怜以及家庭生活的甜蜜。郑板桥还有一首题为《细君》的诗,将妻子天真烂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为折桃花屋角枝,红裙飘惹绿杨丝。

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

作者不愧为丹青高手,善于取景着色,桃红、柳绿、草青,再加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妇人一会儿摘花,一会儿捕雀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安乐与惬意。

当然许多知识分子除了温饱以及安定而幸福的家庭生活外,还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790-816),河南福昌昌谷(今洛阳宜阳)人,系没落的皇室后裔。元和五年(810)应河南府试,获解。入京应进士试,因父名晋肃,须避嫌名(也就是同音字)而未被录取,仅做了九品小官奉礼郎,不久辞官归里。安史之乱后,唐代出现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资治通鉴·唐纪》元和七年(812)记载了李绛的话:“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犬戎腥膻,近接泾、陇,烽火屡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贺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了强烈的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愿望。这首诗好在以两个反问句组成,第一句是说,男子汉为什么不拿起武器,削平藩镇,实现国家真正的统一呢?第二句又用反问句强化了这种观点。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都有画功臣像于凌烟阁之事,第二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是,能够作为功臣被画像于凌烟阁的都是武将而非书生。李贺的理想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他本人的悲剧命运也表明,这种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许多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诗中,如陆游的《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此梅花正是诗人人格的象征,那种自尊、自强、自赏、自傲、自励的意志、精神、品格、气节、态度,都将会给那些处于恶劣生存环境、不断经受挫折的人以鼓舞。今人王世襄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他曾以诗明志,并在《学林春秋》中著文作了介绍,现录之如下:

“文革”中我肺病复发,且有空洞,发着烧来到咸宁干校。一天来到菜地,望着倒在地上的油菜花,做了一首小诗《畦边偶成》:

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

昂首犹作花,誓结丰收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出版了几本书,也算结了几颗子。但现在垂垂老矣,自叹目紈体衰,再难开花结子了。我不禁想,尊敬的各位,不知您现在认识到了没有,在有人能写有益无害之书,做有益无害之事时,您能高抬贵手,让他们去写去做,那该多好呀!您的功德,也就胜造七级浮屠了!(1998年4月于芳草地,时年八十有四)

志向有大有小,但是其强烈程度倒不与志向的大小成正比。作者年老体衰多病还要接受劳动改造,就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他还希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成绩,其志向也可谓坚定而强烈了。

一些历史风云人物则往往在诗里表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写了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于公元前194年四月病逝长乐宫。此诗是他逝世前半年,平定淮南王叛乱,在返长安的途中,顺便回故乡时写的。此时他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巩固西汉政权,首句用浩大而又处于运动中的形象写出了当时风起云涌的政治形势。刘邦在同项羽的反复斗争中获胜,接着内部斗争又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公元前196年,诛杀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前后,诸侯王纷纷谋反,所有这些都应当是诗之首句所包含的内容。次句写高祖衣锦还乡,欧阳修《昼锦堂记》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这句诗表明刘邦在夺取政权、平定叛乱、大局已定后回到故乡,自有一种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第三句写刘邦欲巩固政权的强烈愿望,刘邦在夺取政权以后,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巩固政权,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吕后本纪》记载可述者有三事:一是总结夺取政权的经验,公元前202年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讨论“吾所以有天下者何?”这个问题,高祖最后总结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将成功的经验归结于善于用人,可谓说到了关键之处。二是对后事做了安排,高祖病重时,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由此可见,刘邦的确知人善任。未来形势的发展,也确实如其所料。三是防止吕氏篡权,惠帝元年(前194),号令一出太后,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从《大风歌》短短的三句诗中,可以看出刘邦的宏伟抱负与深谋远虑。

我们在上面对“诗言志”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些介绍,“诗言志”的内容当然不止于此。例如杜甫写过一首《望岳》诗,最后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单纯就登山而言希望攀登上顶峰,当然也是一种志,至于这两句诗的比喻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必只有一种看法。而且人们的志的内容也可能变化,有首打油诗虽然通俗,但是很能说明问题,今也录之如下以备参考: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三 寓志于形象之中

诗言志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曲,都应该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寓志于形象之中,如张祜的《咏内人》: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首句说宫内树梢上的月亮在不断地移动着位置,这表明时间已经过了很久。而一位宫廷妇女还没有休息,她那双漂亮的眼睛,什么都不看,只盯着双栖的燕窝,这表明她对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三、四两句通过对她拯救飞蛾的细节描写,使我们联想到她的命运也同飞蛾一样,被选入宫还以为是进入了令人神往的光明世界,没想到却被送进了黑暗的地狱。飞蛾误扑灯火尚且有她拯救,又有谁来拯救她自己呢?这两句诗充分表现出她对自由的向往,而这些内容全都隐藏在具体的诗歌形象中。

高明的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志向融化在诗歌形象中,而丝毫不露痕迹,如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的最后提到“歌以咏志”,关于志的具体内容诗人没有说,但是从诗歌所描绘的可以容纳日月星辰的沧海形象中,我们能体会到那就是统一国家。当时的时代背景也说明了这一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曹操将征之。建安十二年(207)二月,曹操下《封功臣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士之孤,轻重各有差。这就为北伐续定天下做了准备工作。八月,曹操登白狼山,杀蹋顿,降者二十余万,袁熙、袁尚兄弟奔辽东。九月,曹操引兵还,辽东太守杀袁熙、袁尚,传其首来报。曹操一战而统一了北方,心情当然是高兴的,在班师途中,至渤海边,写下了这首诗。后人对此诗中表现出来的统一国家的英雄气概颇为赞赏,如清人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八《魏诗》指出:

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首二,点题直起。“水何”六句,铺写沧海正面,插入山木草风,便不枯寂。

“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末二,以志愿至此。醒出歌意,咏叹作收。

近人顾随在《东临碣石有遗篇》(《顾随全集》第二卷)中还对此诗作过专门分析,他特别强调:

到了结尾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一种伟大的景象,就只有像曹操这样英雄诗人才能写得出。这是因为只有具有伟大感情、伟大理想的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伟大的景象。相传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曹操观沧海而胸罗万象。这不仅是纪实、写景,而是结合了伟大的景象而显现出作者的伟大情感和伟大理想。在这里我们就看不见半点悲哀的影子。

诗人用象征手法言志当然也是将志寓于形象之中,前面提到的陆游《梅花绝句》中的“梅花”、王世襄《畦边偶成》中的“菜花”莫不如此。此再举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四为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诗中的“失群鸟”显然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导致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与其说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倒不如说是因为刘裕滥杀异己。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尚书左仆射王愉,愉子荆州刺史绥等,江左冠族。绥少有重名,以高祖(引者按:指刘裕)起自布衣,甚相凌忽。绥,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诛之。”此事发生在元兴三年(404),王愉一家被杀者百余人。陶渊明忠于晋室,政治倾向与王氏一致,难免没有危机之感。如其《感士不遇赋》有云:“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其《与子俨等疏》也说得十分明白:“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如果坚持自己忠于晋室的政治倾向就会惹祸,如果违心地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为刘裕服务,自己又不愿意,于是只好找一个借口归隐。那棵“孤生松”显然也是他所隐居的田园的象征。

寓志于形象之中,志与形象通常都应当保持着一致性。下面我们就以几首描写女性渴望爱情与自由的诗为例。一首是杜牧的《秋夕》,宋人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分析道:“小杜《秋夜》宫词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独言牛女。此所以见其为宫词也。”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其一年一度相会。”农历七月七日,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卧看牵牛织女星”,也就意味着为自己独处无郎而遗憾,向往着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再如李建勋的《宫词》: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