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媳妇

架媳妇

我和妻子休了一天假,刚到家,母亲就开始跟我们商量。二老爷家二叔的儿子过几天结婚,本来想让母亲去“架媳妇”的。母亲年龄大了,又得看孙子,就想让媳妇替她去。

在我们这儿,架媳妇可不是随便谁想去就能去的。一般得是本家大大娘或大老爷家的大大娘去;如果本家是老大,则二老爷家的大大娘去;大大娘的大儿媳妇和大老爷家大大娘的大儿媳妇也可以。架媳妇这活都是以血缘亲疏和关系远近论,不是有头有脸的人儿,人家是不请的。妻子以前没干过架媳妇的活,起初很为难。母亲鼓励妻子说这个活儿有些人想干还不让干呢,架媳妇的活儿不难,她都架了二十几个了,一教就会。

在农村老家,婚嫁风俗依然浓厚。自由恋爱或经介绍准备结婚前,先要定亲。男方把女方及其家人邀请到男方家,男方家提前准备好彩礼:两身衣服、两双袜子、两双鞋、两块毛巾、两条丝巾、一把干艾(谐音“爱”,寓意爱情、恩爱)秧、2个蒸饼、10个或20个鸡蛋(寓意圆满)、4盒或1条香烟、一些糖块(寓意甜蜜),还有定亲的彩礼钱和改口费。在我们这儿,改口费200至1000元不等。定亲前,女方给男方父母叫婶子、大娘或阿姨,定亲之后,女方再见男方父母时,就得正儿八经改口叫爸妈了。

彩礼钱最初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后来是万里挑一、万里挑七(谐音“妻”)。这里的零头“一”和“七”,可以是一元和七元,也可以根据情况是一十、一百、一千、七千元不等。女方家收到彩礼钱后,需要把“一”和“七”留给男方家。不管挑一还是挑七,一和七都是男方家的了。现在,我们这儿又开始流行“两万一千八”(两家一起发,两家指新郎父母家和新娘父母家)和“三万一千八”(三家一起发,三家指新郎父母家、新娘父母家和新郎新娘的新家)。至于彩礼钱,结婚时女方一般都会再带回男方家,当然也可以留给新娘的娘家筹办嫁妆用。

结婚那天,女方送亲和男方迎亲的队伍里,所忌之人需戴青龙帖。村里的石碾、石磨也都得盖上大红纸、压上青龙帖。新郎早晨随车到新娘家,把新娘接到男方家。婚车去男方家的路上,每遇过桥和村口,都要放鞭炮。遇上别的婚车时,新娘要交换或扔下一枚戒指或顶针。婚车到男方村后,新郎要到新娘的车前拜轿。拜完轿,两个架媳妇的和两个送糖茶的便来到轿车前敬轿。架媳妇的,一般由婶子、大娘或嫂子担任,撒麸子、纸花和端糖茶的,则是由新娘的两个小姑子担任。所谓“敬轿”,其实就是在轿车前洒一点糖茶。把新娘架回家,拜堂前先由架媳妇的人用红线在新娘脸上比画几下“开脸”。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新娘新郎就要在大家的阻拦嬉闹下入洞房了。这时,不敬上几包香烟,想把新娘顺顺溜溜抱进洞房是不可能的。

入了洞房,架媳妇的人负责用碎麦秸把新床上的两个枕头填好,即“填枕头”。然后用两根干净的葱秧当筷子,喂新郎新娘喝面叶。喝面叶时新郎新娘各用一个碗,可以吃一点也可以都吃光。如果碗里有剩余,围观的乡亲们可以抢来给小孩吃。抢面叶吃是一种风俗,这些面叶沾有喜气和好运,谁家的小孩吃了都好。

新郎新娘吃过面叶,就到了坐席的时间了。宴席上上了一半菜(5个菜)后,他们又得挨桌去敬酒。敬酒时,新郎新娘先要对着上座鞠躬,鞠躬后给客人挨个端酒。新郎家有两辈人或三辈人,敬酒的次数是不同的。如果是三辈人之家,上8个菜后,新郎的父亲和大爷或叔叔一起去敬第二次酒;上10个菜时,新郎的爷爷去敬第三次酒。如果只有两辈人,新郎新娘敬完酒,新郎的父亲和大爷或叔叔上10个菜后,去敬一次酒即可。

到晚上闹洞房前,架媳妇的两个人又开始忙了。这时,不光手忙,嘴也不闲着。晚上天黑后,她们要为新郎新娘点喜烛。点喜蜡烛时,有套话要说道说道。“进屋门,喜盈盈,一对贵人来点灯。伸手点着长明灯,拨灯棒,压灯虎,闺女小子二十五。多了俺不嫌,少了得给俺补。”点燃蜡烛后,还得补一句:“火柴棒,长又长,过年生个状元郎”。

在新郎家等到晚上“闹洞房”的亲朋,晚上喝喜酒前,架媳妇的两个人还要到洞房内给新郎新娘“浇床头”。她们边浇酒边又有话说。“浇、浇床头,浇、浇床腿,两口子一辈子不吵嘴;浇,浇门挂,两口子不嘻(嘻是方言,意为‘笑’)不说话;浇,浇门槛,多在家里少在外;浇,浇门后,两口子闹不够(嬉闹,永不厌倦)。”

婚嫁习俗是老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农村里年年都用。母亲说妻子现在不会,早晚也得学会,以后总要用得着。像大多数从农村走出的兄弟姊妹一样,我在农村长大,又回农村结的婚,因长期在外生活,对这些传统习俗却知之甚少了,听时如听趣闻。

这些世代沿袭的传统,在流传和传播的过程中,或许不会一成不变下去。母亲讲的这些习俗,我以前经历过,却从没关心过,一点都不懂。这次一一记录下来,免得时间久了遗忘,以至于到时不知如何教给后代子孙。

(原载2013年1月15日《齐鲁晚报》副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