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会议纪要
贸易逆差:我们最大的经济难题
巴菲特解释道,贸易逆差即分发兑换券,而这些兑换券仅可兑换资产和耗材。我们每年会分发1300亿美元兑换券,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消耗掉生产出的103%的产品。即便这感觉不错,可这种方式早晚会酿成大祸。
他把问题比作每天多吃1片吐司。每天多摄入100卡路里热量似乎算不了什么,还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然而只消1个月,你就摄入3000卡路里,胖了1磅。若不加以控制,你迟早会遇到大麻烦。
总而言之,贸易逆差就是一点点送出去的农场。兑换券一变现,我们就得放弃更多的生产资料。彼得·米纽伊特用不值钱的东西买下了曼哈顿,如今我们却用曼哈顿换些不值钱的东西。
垃圾债券:谁会上当?
巴菲特指出,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说过,投资前景越好,麻烦越大。
举例来说,我要是推荐你投资阿拉斯加的海滨地产,你肯定不屑一顾,觉得我在胡言乱语。但我要是推荐你投资佛罗里达的海滨地产,你兴许会感兴趣,因为那儿的投资前景不错。可多少人就是因为投资了佛罗里达的地产才赔得血本无归。
这就是杠杆收购的把戏。几次精明的杠杆收购大获成功,引得投资公司疯狂涌入。巴菲特和芒格向来直言不讳,认为正是杠杆收购的热潮催生了“创造性融资”。
无息债券(到期才能兑换的债券)和实物支付债券(用于兑换更多同类债券的债券)也只能拖延些时间罢了。(芒格指出,就算阿根廷持有实物支付债券,结果也还是一样。)
巴菲特和芒格说,发行人大都无力偿还数量庞大的债券,所以他俩才忙着劝大家远离这类债券,不要上当受骗。
总之,杠杆收购的垃圾债券把戏只会愈演愈烈,直到玩不下去才会收手。到那时,“满大街都会鲜血淋漓”。[1]
年度问题:企业内在价值
企业内在价值是巴菲特价值法的精髓。
巴菲特说,要确定资产的企业内在价值,只需要根据当前债券利率,计算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即可。
当然,如何预测未来现金流成了最大的难题。尽管某些企业的现金流预测相对容易些,可你也没法做到分毫不差。
巴菲特指出,要是他和芒格想从一项资产中获得X到3X的价值,他们便会想办法以(1/2)X的价格购买这项资产。
保险行业展望:好转前势必先恶化
巴菲特和芒格注意到两个现象:其一,保险行业的管理只会越来越复杂,103号加利福尼亚提案(强迫汽车保险人减少保费)就反映出公众对保险行业的抵触态度;其二,保险行业的承保亏损越来越大,这种状况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之久。
品牌价值:有品牌价值是件好事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子公司时思糖果打算推出一款新的巧克力糖浆,并做好了在一段时间内赔钱的准备。因为好时公司可是强劲的对手。想进入食品行业难如登天,这恰巧就是知名品牌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巴菲特也是一样,他说他改喝樱桃口味的可口可乐之前,一天要喝掉5罐百事可乐。可现在,他每天要喝掉5罐樱桃口味的可口可乐。他调侃道,做了50年的研究才发现,这个行业竟然只有两家公司。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但占据了软饮料市场超过70%的份额,每年的市场占有率仍在增加。他终于下定决心,投资了其中一家。[2]
过去未必是未来的序幕
从古至今,华尔街永远经历着繁荣与萧条的更迭。
巴菲特认为,人头攒动的原因之一便是盲目地依赖曾经的辉煌。打个比方,鼓吹垃圾债券的家伙指出,过去30年间,债券的“高收益”一直引人注目,他们便声称,债券日后也错不了。巴菲特认为,这种说辞如同把太阳升起说成雄鸡报晓的功劳一样。同时,垃圾债券只会越来越糟,也越来越难以善终。
正如巴菲特总结的那样:“要是投资人只懂得研究过去,那么图书管理员将是最富有的人。”
[1] 乔治·米凯利斯在原始资本公司第一季度的报告中很好地总结了杠杆收购存在的问题。米凯利斯认为,不想上当受骗,就必须: 1.不能在高收益债券市场进行高价融资并购。2.金融公司不能进行此类融资。3.不能依据投机并购对普通股票投资组合进行不切实际地估值。
[2] 伯克希尔购买了可口可乐7%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