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前
宋靖康时期,王氏始祖有名百八者,从开封随朝廷南渡,始定居吴地之东洞庭山。其后,家族繁衍,号其地为王巷。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第17册《太原家谱》(一名《洞庭王氏家谱》)卷十八下“年谱”《太傅文恪公年谱序》(以下简称“旧谱序”):“宋靖康中有百八公者,实生千七将军,扈驾南渡,始家吴之东洞庭山。”
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十八《太傅王文恪公传》(以下简称“文传”):“其先有百八者,自汴京扈宋南渡,遂居山中。至是,族属衍大,号其地为王巷。”
东洞庭山,《(崇祯)吴县志》卷四“山下”:“东洞庭周五十余里,上有居人数千家。一名莫里山,今呼为莫釐。……以洞庭在西,故今称东洞庭。”王巷,据蔡昇、王鏊《震泽编》卷四“杂纪”,东洞庭者有巷十,其一为王巷。
由百八公传六代而至王鏊曾祖王彦祥。
旧谱序云:“宋靖康中有百八公者,实生千七将军。……千七生万八,万八生胜五,胜五生福十二,福十二生廷宝,廷宝生彦祥。”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王朝用《伯英公墓表》:“先大父讳彦祥,字伯英。曾祖讳兴宗,祖讳仲达,考讳廷宝。”
王彦祥,字伯英,生于元至正年间,入赘邻巷陆子敬家为婿,有五子,后自立门户,靠外出经商发家。
旧谱序云:“彦祥生元至正间,赘比巷陆子敬为婿。”
王朝用《伯英公墓表》云:“王氏于元时皆不仕。元季比巷有陆子敬者,游淮西值兵乱,莫知所终,遗孤女,慧而孝,因馆大父以后陆子敬氏。陆富宗强,大父旅其间,和而有礼,上下宜也。已而生先君兄弟五人,皆奇伟瑰硕。时法网峻密,民稍秀者,选为郡县庠生,辄至通显而亦旋罹于祸,或及其宗。陆氏长者始欲大父还宗而难于言。大父知其意指,则幡然去之,曰:‘吾既不容于外,复何以自归于内。’乃择隙地,得陆巷之口家焉。斩草莽,披瓦砾,与诸子戮力治生,数年而家业大昌,今王氏所居,则其地也。”
按: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吴县陆氏为西汉陆烈之后,繁衍数百年,根基深厚。盖王氏弱小,彦祥先入赘,后有五子,乃谢陆还宗,独立发展,王氏后以商业致富,盖受陆氏相助不小。
永乐年间曾赈济灾荒,晚年居家教子,以曾孙鏊赠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永乐十三年(1415)四月九日卒。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传状类下编”王言廷《七代图序略》:“先太傅伯英公,少为商,永乐间,岁大荒,公散家财数万籴贵卖贱,以赈贫乏,一时赖以无饥,人咸诵为仁人,子孙宜硕大焉。后倦于游,家居教子,以仁让相先,里党咸敬而效之。”《(崇祯)吴县志》卷十一“祥异”:“永乐二年(1404)甲申五月,大雨,田禾尽渰,男妇壮者以糠粃杂藻荇食,老幼多投河死。”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传状类下编”王鏊《先世事略》:“府君以元至正某年生,卒于永乐十三年四月九日,始葬蒋坞之北隰。今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祖妣陆赠一品夫人。”
王朝用《伯英公墓表》:“大父生于至正某年,以永乐十三年四月九日卒,葬于山之蒋坞北隰,配陆孺人祔。”
蒋坞,据蔡昇、王鏊《震泽编》卷四“杂纪”,东洞庭有坞七,其一为蒋坞;又卷二“古迹”云:“王氏先茔,王氏之先有讳伯瑛者始葬蒋坞。”
彦祥娶陆氏,宣德十年(1435)十二月卒,年八十五,赠一品夫人。
王朝用《伯英公墓表》:“孺人之幼也,独与其母王氏居。……后孺人归大父,年八十五,以宣德十年十二月卒。”
王彦祥有五子,第四子为王鏊祖父王逵,字惟道。逵宽厚长者,以经商为业,好读书,尚礼义。以孙鏊故累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旧谱序云:“(彦祥)第四子讳逵,字惟道,性宽厚长者,山人尤称之。……初,山中人不知学问(洞庭在太湖,始为隐者、武人居,后皆习于商贾,不知学),惟道独好学重礼,教子有方,始以文学起。”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王朝用《惟道公阡表》:“显考独好读书,其学亦无所师授。间得朱子《小学》及‘四书’,晨夕讽诵,至忘寝食,曰:‘少吾不及学矣,老吾不废,庶少有得。’且遣朝用为弟子员。时浦江郑氏家法闻天下,见其《精义续编》,即与族人议,仿其规彟,曰:‘三代之礼,吾未能遽复也。若此,其亦可以渐行矣。’山之俗,鬼其亲,死则举而焚之,且不知为服,独以布帕其首而号。显考居先大父丧,始黜浮屠,寝枕苫块,制五等服,削杖、铭旌、功布,一如礼制。山之人哗且笑,后稍有信者。及今山之巨家丧祭,率以礼,显考之教也。……山之人多逐什一之利,少亦尝与其侪至湖襄间,其侪殖鱼豕利不赀,而伤生动以千万,即命舟还之,曰:‘若是得利若北陵,吾不为也。’积著于山,称贷者与之,不能偿者复与之,卒不能偿,对其人取券焚之,山之人归之如流水,卒无不偿者。”
生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闰四月十日,卒于景泰四年(1453)二月二日。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刘昌《惟道公墓碣铭》:“一日,吾父与客饮于得月亭,比闾火,父赴之,途半疾且作,掖归,遂至大故。……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十日,其生之日;景泰四年二月二日,其卒之日,寿六十有四。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葬蒋坞山之原。”
王鏊《先世事略》:“府君……初赠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加赠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又赠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又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祖妣叶、继祖妣周初赠淑人,加赠夫人,又赠一品夫人。”
逵娶叶氏妙贤,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十月八日,卒于正统十一年(1446)六月廿八日,赠一品夫人。另娶周氏。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碑志类上编”陈绍先《惟道公元配叶太夫人墓志铭》:“孺人姓叶氏,讳妙贤,其先居洞庭之叶巷,世为著姓。……既笄,择配太原惟道,山之巨族也。……(卒)正统丙寅六月廿八日也。生于洪武辛未十月八日,享年五十有六。”
王鏊《先世事略》:“祖妣叶、继祖妣周初赠淑人,加赠夫人,又赠一品夫人。”
叶巷,据蔡昇、王鏊《震泽编》卷四“杂纪”,叶巷在东洞庭。
王逵有三子,季子为王鏊父王琬,字朝用,后以字行,更字廷臣,晚号静乐。早年王逵遣其经商,后见其好学,正统年间乃遣入县学,发愤读书,然屡试不利。
旧谱序云:“琬字朝用,后以字行,更字廷臣,别号静乐。”
《太原家谱》卷十九“史传类上编”王铨《光化公传》:“公生而身绯,少长羸甚,又多病也。及就外傅,颓然若无能者,扣之时见颖异。甫冠,府君命主市肆,日持书危诵,市者或不得市而去。时山人闻为弟子员,则恐惧逃匿。公独自请为之,府君嘉其有志,年二十一遣入邑庠。公自以质鲁学后,时感愤淬砺,终夜不寝,或少寝则跃然而起,击石取火以读。时浙之临安有张文节氏,以《春秋》学名,乃负笈从之游。久之,归,扫一室不通人,穴其户以进饮食,其励志如此。”
张文节,《(崇祯)吴县志》卷三十六“选举五•乡举”:“正统六年辛酉科,张和,治《春秋》,连山县学训导。”《(宣统)临安县志》卷五“职官志一•训导”:“明正统年间,张和,吴县人。”又陈绍先《惟道公元配叶太夫人墓志铭》:“吴庠生王琬朝用将以正统丁卯(十二年,1447)三月廿二日葬其母孺人叶氏于东洞庭之蒋坞,持临安县学训导张和状行,踵门泣拜求铭。”盖张文节即张和也,文节,张和之字也。
王琬娶叶氏。
《太原家谱》卷二十一“传状类上编”刘吉《光化公元配叶太夫人墓志铭》:“叶之先亦吴县名家,中稍微。……时光化父惟道为子择昏,久难其人,及闻其贤,即纳聘焉。……及光化自邑庠入太学,淹滞二十余年,家值岁恶,功苦食淡,日课鏊兄弟读书。光化少笃学,扫一室不通人,穴其户以进饮食,后孺人以示鏊兄弟曰:‘识之,此范氏之帐也。’”
王鏊,字济之,别号守溪,晚又号拙叟、碧山翁,学者称震泽先生。
文传云:“公名鏊,字济之,世称守溪先生。吴洞庭山人也。”
邵宝《容春堂续集》卷十六“墓志铭”《文恪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公讳鏊,字济之,姓王氏,别号守溪,晚更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
《太原家谱》卷二十七“杂文类上编”《承徽楼诗并序》后王鏊裔孙王仲鎏注曰:“此诗集中未载……卷首题三篆字,旁署曰‘碧山翁’,盖恪祖晚年所自号也。”
王鏊著述有《诗文集》三十六卷,《奏疏》二卷,《守溪笔记》二卷,《震泽纪闻》二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编》八卷,《姑苏志》六十卷,《春秋词命》三卷,《本草单方》八卷,并参与纂修《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
以上见《太原家谱》卷二十九“艺文总目”。
张廷玉《明史》卷九十七“艺文志二•史类”、卷九十八“艺文志三•子类”、卷九十九“艺文志四•集类”则收录王鏊的著述有《守溪笔记》二卷,《震泽纪闻》一卷,《续纪闻》一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编》八卷,《姑苏志》六十卷,《本草单方》八卷,《震泽文集》三十卷。《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云焦芳等续修。另外《太原家谱》卷十八下“年谱”《太傅文恪公年谱》(以下简称“旧谱”)云王鏊还著有《广隽》,现不见流传;《史余》,《四库总目提要》曰“相传为明王鏊撰”,当误。详见本论文上编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