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萃》的舆论宣传者

第四节 《文萃》的舆论宣传者

舆论宣传的首要条件是产生舆论。舆论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见。舆论是否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关键在于所制造的舆论能否取得大多数受众的一致认同,形成代表一个群体的倾向性意见。因此舆论宣传是否能获得成功,制造舆论信息是关键的一环。在制造舆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舆论宣传者。他们是舆论宣传的始点,通常被称为“看门人”。他们的职责是利用传播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信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宣传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具体到《文萃》周刊,在舆论宣传中起关键作用之一的就是它的作者群。

一、《文萃》周刊的作者群

《文萃》周刊的作者队伍形成于1946年6月黎澍接办《文萃》后。从文章内容看,《文萃》周刊的主要作者发表的文章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时事政论类;第二类是经济类;第三类是新闻报道类;第四类是文艺作品。为便于研究,本论文将在《文萃》上发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章作者列为主要作者。对1945年10月至1947年7月间在《文萃》发表文章时有关作者的身份情况简述如下:

(1)施复亮(又名施存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他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参与了东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工作。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45年参加组建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解放战争时期是国统区内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著名民主战士。为《文萃》撰写了《从较场口到劝工大楼》《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及“中华民国”》等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劳动部第一副部长,一、二、三届全国人代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2)郭沫若,中共党员。他曾在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日本,逃离国内残酷的阶级斗争,钻进书斋,从此脱离“共产党”。1937年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他回国参加抗战,成为共产党在文化界的领袖和中共秘密党员。1946年后,他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在《文萃》上发表了大量诗歌等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主要有《向人民大众学习》《进步赞》《学潮问答》等文章。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

(3)胡绳(笔名:公孙求之),中共党员,1942年至1946年在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新华日报》社编委。1946年至1948年任上海工委候补委员、文委委员,上海、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主要发表时政评论文章。自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用念青、公孙求之的笔名在《文萃》上发表了一系列时事评论文章,在国统区群众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如《异哉所谓主动实施政协决议》《坏政府必须改组》《五人会议是如何产生的》,等等。他是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胡绳出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中共党史,并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姚溱(笔名:丁静、丁进、萧超、秦上校),中共党员,新闻记者、编辑、军事评论家。1946年10月后在《文萃》上主要发表军事评论文章,时任上海地下党中共上海分局文委成员,是《文萃》周刊的专栏作家,为《文萃》撰写了大量军事评论和时局、战局分析文章,在国统区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国统区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必胜的信心。这些文章主要有:《时局新形势》《战局答问》《战局转换的关键》《时局答问》《岁寒看战场》,等等。他之前为王艮仲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写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5)乔冠华(笔名:乔木),中共党员。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主要侧重发表外交关系方面的文章,比如中苏关系等。为《文萃》撰写了《论中苏同盟》等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外交部部长等职。

(6)夏衍(笔名:东方晦之,黎纬北),中共党员。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解放战争时期在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在《文萃》周刊上主要发表《芳草天涯前记》《幸福的设计》等文艺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7)袁水拍(笔名:马凡陀),中共党员。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新民报·晚刊》《大公报》编辑,发表过300多首政治讽刺诗,以嬉笑怒骂方式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深受读者欢迎。在《文萃》发表的讽刺诗如《害人精》《发疯的枪》《大英国见赠兵船十二艘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艺术研究所负责人。中国文联第一、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全国第三、四届人大代表。

(8)李龙牧(笔名:农慕之),中共党员。他在《文萃》上主要侧重于发表介绍国外政治的文章,如《论新德国的生长》《主权三论》《从比基尼到巴黎》《马歇尔的悲剧》《美国的和平民主运动》《美国剩余物资终于签让了》等。1946年5月到上海参加筹备出版《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工作。1946年7月担任上海《文汇报》编辑。为《文萃》撰写了《论新德国的生长》《主权三论》等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授,复旦大学新闻系副主任,上海市编辑学会副会长。

(9)邓初民,时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主要发表反对内战要求民主方面的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民盟代表团顾问身份,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到上海主编《唯民周刊》,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为《文萃》撰写了《中国民主运动的两条路线》《如何才能全面而彻底的消弭内战?》《民主政治与民主教育》《保卫政协决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山西大学校长(1949年9月至1953年12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职。1962年以7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0)马叙伦,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1945年底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6月,参加上海各界人士举行的反内战游行示威,被推举为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团团长,在南京下关车站被特务殴伤。主要在《文萃》上发表揭露美国对华政策、争取民主方面的文章,如《中国愿意做美国的附庸》《美国定要拿中国做他的附庸?》《再谈谈明是非张正气》《今年双十节有什么意义?》《时局测隐并告第三方面政协代表》《替民主社会党可惜》,等等。他是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哲学家、政治家。

(11)马寅初,无党派人士,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重庆大学、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工商专科学校教授,积极投入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主要发表评论国统区经济方面的文章。例如《外汇政策》《黄金政策所表现之经济政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

(12)茅盾,左联作家,主要侧重发表文艺评论。在《文萃》上发表了颇有影响的《对于文坛的又一风气的看法》的评论文章,对国统区的文化危机表示了自己的担忧。1946年,赴苏联访问。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期间,《文萃》刊登了茅盾的《游苏日记》等文章。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3)费孝通,时任民盟成员,主要发表美英政治、民主方面文章。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在《文萃》周刊上曾发表系列文章《人民·政党·民主》《人权·逮捕·提审》、《特务·暴力·法律》、《住宅·警区·送灶》等。他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4)夏康农,时任民盟云南支部委员。他1921年赴法国里昂大学留学,先学习法学,后攻读动物学,并获动物学硕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先后担任中法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学系教授等职。1943年随中法大学由北平迁至云南昆明,继续担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1945年在昆明参加了“一二·一”运动,与李公朴、闻一多等进步教授一起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在《文萃》上主要发表评论闻一多、胡适、傅斯年的文章。其为《文萃》撰写的《清理胡适之的脉络》,因为掌故熟悉,观察深刻,文笔锋利,独具风格,传诵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康农曾任曾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5年,夏康农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任副院长、研究部副主任、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5)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主要发表有关东北问题的文章。1932年加入北方左联,左翼作家。为《文萃》撰写了《东北人民的意见》《尊重东北人民意志坚持释放张学良》《晚歌》《三千三百年前的演说词》等文章,以及《东方的暴君》《黄鱼满天飞》等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6)于友(笔名:小渔、清涟),1943—1948年任美国新闻处翻译,为《文萃》提供了不少揭露美蒋勾结的外国报刊的文摘翻译作品,作为本国舆论的补充。《文萃》创刊期间,曾参与筹款、谋划及撰稿。1947年5月,赶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关于毛泽东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访问记,发表在《文萃丛刊》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17)张若达(笔名:李南山),1945年12月任上海《文汇报》主笔,同时积极为《文萃》撰写有关时局和反内战方面的文章。比如《从国际到国内》《二中全会与国内政局》《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前途》《只许和平不许再战》《掀起更高的对内战狂潮》《时局的真相》《论马司联合声明》《内战全面爆发了》,等等。这些文章为国统区群众深刻分析了当时国内时局政局和美国的对华政策,揭露了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本质,在国统区群众中造成了较大的舆论影响。1947年7月,因《文萃》周报言论激进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与该报同人牵连被捕,后由黄绍竑等保释出狱。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任汉口《大刚报》总编辑。

以上是根据作者在国统区的舆论影响力以及综合考虑其在《文萃》上的发文数量所作的大致排序。在1946年6月之前,《文萃》部分文章源自转载,并非为《文萃》周刊特约而写。从这些发表的文章看,《文萃》的主要撰稿人是胡绳(中共党员)、姚溱(中共党员)、马叙伦、邓初民、于友、张若达、郭沫若(中共党员)、李龙牧(中共党员)、夏康农、王坪、施复亮、马寅初、袁水拍(中共党员)。此外,陈烟桥(雾城)、丁聪、米谷、沈同衡(石东)、张文元、戴文光(公隼)、余所亚等为《文萃》创作了大量的漫画,是《文萃》周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二、《文萃》周刊作者群的特征

通过上述梳理、罗列,可以看出《文萃》作者群呈现4个特征:

一是所有主要撰稿人中,许多是中共党员和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其中一些当时的民主党派人士实际是中共秘密党员,或者是由中共指派到民主党派去工作的进步人士。他们的政治立场均是站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立场上,其政治倾向大都是站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这一边。

二是主要撰稿人大都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他们或者是进步报刊的主笔或者担任编辑工作,或是为某杂志写作的专栏作者。

三是主要撰稿人的文章内容带有明显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思想倾向。其思想政治宣传以批评国民党的统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宣传民主政治思想,反对内战为主。

四是主要撰稿人在当时的群众中有着较高声誉和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它们或是某一领域的学者、专家,教授以及学科开拓者、奠基人,或者是著名的记者、作家、政治活动家。这些《文萃》周刊的撰稿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本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许多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并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

《文萃》作者群的上述4个特征使得《文萃》具有很强的政治战斗性,同时也成为国民党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这种战斗性是当时上海甚至香港所出的其他刊物所不如的。正如胡绳在1947年初就上海出版界的情况向周恩来同志汇报时指出的那样,“《文萃》是处于第一线的刊物,《世界知识》《中学生》等是处于第二、三线的刊物。”这是《文萃》在当时国共舆论战场上所处地位的真实写照。

通过分析《文萃》的作者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文萃》周刊在舆论宣传中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大的舆论宣传效果,与其作者群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和在群众中拥有的较大舆论影响力密切相关。正因为《文萃》能及时地大量宣传时局真相,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对统治,才使其在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成为中共舆论宣传阵地上的一面旗帜。

  1. (美)梅尔文·L·德弗勒等著,颜建军等译.大众宣传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
  2. 王鑫.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天津:天津大学,2011:1.
  3. 于友.严寒中的报春花——记黎澍和《文萃》杂志的苦斗[J].新闻记者,1989(6):29.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