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文萃》周刊诞生于抗战胜利后不久的上海。在它存续的短短一年零九个月里,在上海这个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地带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中的一块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它向国统区群众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罪恶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政治方针,在团结国统区群众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方面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它反映了国统区群众“反内战,求和平,要民主”的愿望和呼声。同时,又唤起了他们对国民党蓄意发动内战、挑战人民和平底线的关注,并把这种关注凝聚成强大的“反内战,求民主”的社会舆论,为中国共产党打赢国统区的“政治仗”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首先,《文萃》周刊的出版与发行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对敌舆论斗争的有力武器。它通过影响国统区群众的思想与行为,引导他们参加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形成第二条战线,为中国共产党赢得国统区的人心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影响。它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一个缩影。那时的上海读者评价《文萃》是一本“叫人在黑暗里看到曙光,在苦难中获得希望,在惊涛骇浪中坚定信心”的期刊。国民党当局评价它“影响所及,殊非浅鲜”。《文萃》所获的这种“改变人心”的舆论宣传效果使得研究它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有了初步的意义。

其二,《文萃》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性期刊中生存时间较长的杂志之一。尽管它一开始并没有以中共机关刊物面目出现在广大国统者读者面前。但是,它对国民党政府的批评早已引起国民党统治当局的注意,一直受到国民党社会局的关注。《文萃》出版到第5期时,淞沪警备区就发出训令,责令稽查处“密加取缔”,并要求上海市警察局配合对出售《文萃》的报贩密加取缔。然而就是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下,它仍旧坚持了近两年时间,并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二线杂志”转变为“一线杂志”,在《群众》等党的机关报被取缔后,更直接地发挥了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作用。《文萃》周刊是如何做到长期生存与长期斗争的?它在反查禁过程中有何高明之处?这是本书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其三,《文萃》周刊出版发行的时代背景是抗战胜利不久至国共内战进行到转折关头。那时,国统区的学生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并在“五·二〇”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中达到高潮。《文萃》周刊反映了当时爱国民主人士与社会各阶层进步群众的意见与主张,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独裁行径,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达成反内战、反国民党的基本社会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种国统区群众迫切希望推翻国民党统治的社会舆论导向。探求《文萃》周刊在国统区中是如何发挥它的舆论影响,是研究本选题更深层次的动因。

(二)选题的意义与学术价值

1.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从理论层面说,《文萃》周刊是一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国统区发挥重要舆论影响的期刊。加深对《文萃》周刊的了解,可以丰富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新闻史研究。其二,可以推进党报党刊如何开展舆论宣传的研究,为党报定位与功能的理论研究提供解剖的标本和历史经验的借鉴,有利于完善党的宣传理论。其三,可以加深我们对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的迅速成因的认识以及《文萃》周刊在这当中所起作用的了解。从以上3点分析可知,加强对《文萃》的研究在理论上有着积极意义。

从实践层面看,《文萃》周刊的出版发行经验、栏目编排、编辑风格以及它的坚持人民性、坚持“向下看”的宣传经验对增强党报党刊的吸引力与生命力,办好当今的党报党刊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审视《文萃》周刊,可以发现一时的舆论宣传仅仅是起着锦上添花或者火上浇油的作用。真正能改变民心的,还是执政者所实施的政策,还是其所做所为。上海《文萃》周刊的办刊史就是国民党反动派自取灭亡的一个生动案例。它的作用在于通过自己的舆论宣传行为放大了执政者政策的实施效果。

2.选题的学术价值

从目前学术研究的现状看,《文萃》的研究还处于一种相对空白的状况。开展这一选题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首先,《文萃》的创办过程与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过程基本吻合。《文萃》所刊登的文章与相关新闻报道几乎完全涵盖了第二条战线从初步产生到完全形成的全部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因此开展《文萃》周刊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形成的研究,可以为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补益。

其次,把《文萃》周刊的舆论宣传功能定位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团结多个社会阶层力量参与推翻国民党黑暗独裁统治的革命斗争。这样的功能定位令《文萃》在国统区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国统区读者的欢迎。因此,加强对《文萃》功能定位研究,一方面可以为解放战争时期国内各类报纸期刊的功能定位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对于当前我国党报党刊的舆论宣传研究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再次,对《文萃》周刊做深入的文献性梳理与归纳整理,列出第1期至第81期的全部索引目录、归纳整理《文萃》周刊的主要作者群及他们在《文萃》上发表的各类文章,搜罗《文萃》周刊所刊登的漫画与歌曲,可以对后来者开展《文萃》周刊作者群研究、《文萃》新闻史研究、《文萃》的文艺学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打下良好的学术研究基础。

二、舆论及舆论宣传的内涵界定

在开始“《文萃》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研究”之前,有以下3个问题不得不思考。第一,什么是舆论,如何形成舆论?第二,《文萃》作为一个传媒工具,它是如何进行舆论宣传的?第三,它所进行的舆论宣传发挥了什么具体作用?其中,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是本选题要着力研究的核心问题。这里,先就第一个问题做一简单探讨,以利本选题的深入研究。

(一)舆论及其形成

一般认为,舆论是社会公众意见的集合,是公众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倾向的表达。它具有如下特征:①代表公众的意见,为社会中多数人赞成和支持。②内容涉及社会公共事务,并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或价值判断密切相关。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传播性。④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影响社会或国家的方针政策,给予执政党执政动力或带来执政压力。⑤舆论是在特定空间和时间段内的一种公开的表达。舆论的作用在于:“它总是首先通过作用于人的感知和判断,使人的意识和态度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人的行为。它具有可生成性和可调控性,舆论的生成、聚合、放大以及流量、流向、流速等都取决于一定的舆论宣传机构。”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当国民党统治区出现工人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及工厂倒闭等严重社会问题时,国统区内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如学生、商人、工人、农民、记者、职员、公务员、教师、军人、医生和文艺界、出版界等文化界人士基于生活与生存的需要以及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认知水平,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凝聚成大多数人的一种共识就会形成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国事主张和建议,形成对执政党的执政评价等社会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民主党派等政治领导集团以及其中的权威人物,比如毛泽东、宋庆龄、黄炎培、马叙伦等,按照国统区群众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比如反对内战,团结统一,民主和平,遵守政协决议等等,并引起广泛共鸣也会转化为社会舆论。《文萃》周刊的舆论形成就遵循了这两方面的形成机制。它把两方面的想法、观点首先集中起来,再通过《文萃》周刊传播到读者中去,达到了动员群众、团结群众、鼓舞群众,动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舆论宣传效果。

(二)舆论宣传

宣传是舆论的先导,是引导受众态度的行为。舆论宣传是指与舆论活动相联系的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既包括舆论形成时所发生的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也包括舆论形成后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

期刊是形成社会舆论和进行舆论引导的传媒工具之一。期刊的舆论宣传包括舆论宣传者、舆论宣传内容、舆论宣传方式和舆论宣传受众4个要素。这些舆论宣传要素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决定着舆论宣传效果的好坏和期刊舆论影响力的大小。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这句话反映了期刊在舆论宣传中所发挥的舆论宣传效果。舆论要造成舆论影响,前提是制造舆论,进而通过宣传媒介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传播,从而达到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效果。

舆论宣传的基本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舆论宣传是对人的一种鼓动、教育、劝说和诱导。它作用于人的认知,以对人们的信念与意志的激发和凝聚为目的,是一种非物质的传播行为。第二,舆论宣传是将社会信息灌输进人脑的一个过程。这些社会信息包括如经济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社会生活信息,等等。舆论宣传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舆论宣传受众的价值判断和处世态度,同时引导受众对某一特定事件做出特定的反应与行动。而这种灌输与引导,都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告知、信息刺激才能实现。舆论宣传的过程实际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信息搜集、加工、制作和发送的过程。第三,舆论宣传是一种社会信息的公开传播行为。舆论是社会集合意识的公开表达,公开传播性是舆论宣传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决定了舆论宣传是一种公开透明的宣传方式,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展自己的舆论宣传范围,吸引受众的注意与参与,以追求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第四,舆论宣传是一种以媒体工具作为宣传载体的宣传形式。舆论的聚合、扩散、宣传、放大必须借助媒体工具进行传播,掌握这一媒体工具的组织通常被称为社会舆论机构,比如报社、杂志社、电视台、门户网站以及微信等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等。正是由于媒体工具有快捷、便利、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独有的信息传播优势,因而往往是社会舆论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可见,开展舆论宣传最有力的手段与途径就是以期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工具作为主要的舆论宣传平台。

具体到“《文萃》周刊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研究”这一选题,就是研究《文萃》周刊作为一个舆论宣传的媒介工具在国统区是通过什么宣传方式,宣传什么信息来开展舆论宣传,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舆论宣传效果。其研究路径,简而言之就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说→说给谁听→取得什么效果”。其中,研究重点是“说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效果”,即舆论宣传内容与舆论宣传效果。

三、研究现状

(一)《文萃》周刊的研究现状

《文萃》周刊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研究目前仍然是一个学术研究的空白点。从国内外学者对《文萃》周刊的研究成果看,既没有研究《文萃》的专著,也没有专门研究《文萃》的硕士或博士论文,仅有一些涉及简介《文萃》的通论性著作。这对于一份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过重大舆论影响的期刊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令人尚且宽慰的是学术研究虽然不多,但一些创办《文萃》当事人的介绍却向研究者还原了《文萃》创办的经过和发行等。他们是开展本研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在文献检索中还发现一些研究文献虽然未专门研究《文萃》,但在论述其他问题时也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我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填补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空白做出有益的尝试,期待更多对这段党史或新闻史感兴趣的研究者能关注到这个问题并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更期待有关专家能给予我悉心指导与帮助。

为了明确本项研究的起点与路径,现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如下。

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以及各地纪念馆编撰的史料汇料。

(1)研究《文萃》周刊的最基本史料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汇编,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全套《文萃》影印版,第一辑至第四辑,共81期。其中前72期为16开本的《文萃》周刊,基本每周出版1期。后9期为《文萃丛刊》为32开本。它为该项选题的研究和研究者掌握真实的历史事实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

(2)上海市的地方史、地方志、出版志中关于《文萃》创刊、出版与被破坏的文献资料。比较重要的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其中在第36章“文教战线上的斗争和党办企业”中有对《文萃》周刊的简要介绍。

(3)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编著的《南方局党史资料》系列,1990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套资料包括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和文化工作及大事记。

(4)金炳华主编的《上海文化界:奋战在“第二条战线”上史料集》,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其综述中有关于《文萃》的简要介绍。在“上海革命文化界斗争史料”中有黎澍对《文萃》周刊的回忆文章,其中介绍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文萃》周刊在上海出版的始末。

二是当年曾参与创刊、编辑、发行《文萃》亲历者(或友人)的回忆文章。

这些回忆性文章主要有:姚溱《学习〈文萃〉烈士们的优良作风》、计惜英《回忆〈文萃〉创刊》、孟建英《孟秋江与〈文萃〉》、黄立文《回忆〈文萃〉》、黎澍《记上海〈文萃〉周刊》、温崇实《〈论喝倒彩〉的出版——纪念〈文萃〉烈士殉难十五周年》、骆根清《我与〈文萃〉》、唐勋《忆〈文萃〉北平版》、居鸿源《〈文萃〉的发行工作》、蒋云骋《〈文萃〉周刊事件的前前后后》、汪震宇《〈文萃〉的经营管理》、唐振常《风雨同舟忆〈文萃〉》、于友《忆〈文萃〉和战友们》、谭家崑《践踏过的痕迹》。这些人中除谭家崑外,其余均为文萃社的组成人员。谭因1947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因搜捕《文萃》主编黎澍一案,和丈夫张若达一起被捕入狱(张若达是《文汇报》评论员、《文萃》撰稿人),在狱中与文萃社骆何民等人关押一处。上述回忆性文章均收在与《文萃》印影本一起出版的《〈文萃〉琐记》中。

作为《文萃》周刊的亲历者,编者们撰写的回忆性文章真实还原了当时《文萃》周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上海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的真实情景,再现了《文萃》周刊从诞生到发生“两次转变”的许多珍贵历史镜头和来龙去脉,为《文萃》周刊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研究史料。它们为后来者了解、研究《文萃》的创办、宗旨、发行以及编者的优良作风都提供了极宝贵的参考。本选题第一章有关《文萃》周刊的创办便是充分运用这些回忆性文章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三是除创办《文萃》的当事人以外的其他有关《文萃》周刊的介绍性文章。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谈嘉祐《文萃三烈士之一——骆何民小传》、李杨《〈文萃〉事件》、陈超南《陈烟桥在〈文萃〉上的漫画作品——“〈文萃〉案”65周年纪念》、一凡《陈子涛烈士的皮包编辑部》、罗庆新《铁骨铮铮的新闻战士——记陈子涛烈士的光辉一生》、深思《文萃丛刊最后一期发行夭折记》、刘晓宁《震动京沪的〈文萃〉案》、李三星《〈文萃〉综述》。其中《〈文萃〉综述》是《〈文萃〉琐记》中的首篇文章。李三星同志向读者介绍了《文萃》的创刊及其发展、主要内容、发挥的作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查禁与反查禁斗争和中国共产党对《文萃》的领导,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了《文萃》周刊的创办过程。该文是目前研究《文萃》周刊同类文章中介绍比较全面的一篇,对本选题的研究极为重要,为本选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启发了选题的研究方向。

四是涉及《文萃》周刊的各种新闻史、报刊史。如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在“共产党报刊的公开出版”一节介绍了《文萃》周刊的创办及初期的宣传和在复杂环境中坚持斗争的《文萃》周刊。彭红燕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九章“国统区的共产党报纸”中对《文萃》周刊有部分简介;钱承军的《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报刊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作者简要介绍了《文萃》周刊的基本情况、主要栏目、历史作用。吴廷俊的《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书中第十一章“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抗战胜利后的新闻界中的第二大点“共产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中介绍了《文萃》的出版和被破坏。

(二)相关学术研究

为深入研究本选题,获取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寻找能为本选题研究提供学术支撑与写作思路的研究成果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研究1945年至1947年间国共两党关系的成果。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有: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杨奎松《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修订版)》(新星出版社,2013年)、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等。这些著作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背景知识与文献史料的解读,并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分析了那段历史,使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对《文萃》周刊所载文章的整体认识与把握。

第二类为研究报纸期刊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宣传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王天根《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宣传》(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刘兴毫《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从维新变法说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徐信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出版社,2013年)、沈毅《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王卫明《党报定位与功能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这些著作有的从舆论宣传的角度介绍,有的从舆论学的角度来介绍,有的以报纸为具体个案来介绍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有的对党报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角度都使我对报纸期刊的研究路径有了大致的了解,为拓宽研究视野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三类是研究期刊舆论宣传的有关学术论文。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湘潭大学张红春博士毕业论文《〈群众〉周刊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李统兴博士学位论文《歧路短歌——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时政周刊研究(1945—1949)》、复旦大学杜翠叶博士学位论文《〈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和夏学花博士论文《〈时与文〉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历史选择》、辽宁师范大学杨国军硕士学位论文《抗战后自由主义者的教育主张研究——以〈观察〉周刊为中心的讨论》、上海师范大学代光源硕士学位论文《〈新路周刊〉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李家勇硕士学位论文《〈每周评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等。这些论文有的从期刊对某一段重要历史时期的舆论影响进行论述,有的是对期刊某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有的是把期刊放在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背景下研究期刊对该历史事件的影响,有的是对期刊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本选题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本论文的成稿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模板。

四、研究方法

《文萃》周刊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研究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事实出发,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全部的历史作为出发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作者在对《文萃》周刊舆论宣传的考察中,将研究范围界定在《文萃》周刊,即1945年10月9日创刊至1947年7月21日国民党特务突击破坏印刷《文萃丛刊》的友益印刷厂这一时间段内。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反映民主人士政见这三个方面对《文萃》周刊的舆论宣传内容展开研究,并对《文萃》周刊所起的舆论宣传效果做实事求是的评述,以期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5W模式”研究法

“5W模式”主要是指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理论。他将大众传播视为一个过程,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5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5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具体到本论文的研究路径为:舆论宣传主体研究→舆论宣传内容研究→舆论宣传效果研究

(二)文本解读法

文本解读法是研究《文萃》周刊中运用最多和最广的研究方法之一。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对《文萃》刊载文章所体现的思想、观点与政治立场进行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解读,从而为《文萃》在国统区所发挥的舆论影响找到佐证依据。

(三)线形与扇形相结合的方法

《文萃》周刊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过程经历了解放战争初期的局部内战到国共两军战略攻守态势即将发生关键转变的这一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从逐步产生发展到正式形成。《文萃》周刊的内容即随着战局与时局的快速变化而发生文章主题的不断变化,文章内容涉及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既有介绍国统区的政治民主、经济政策、教育状况、爱国运动和人民生活情况的文章,又有介绍解放区内财政、教育、军民关系、生产劳动的文章,还包括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介绍和东南亚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介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运用线形与扇形相结合的方法,即以历史进程为经,以重要领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横截面为纬,综合交叉研究这一问题。

(四)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并对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作者收集了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不仅包括《文萃》周刊原稿影印本的全部,还有研究《文萃》周刊的相关成果与涉及《文萃》周刊的背景材料,为研究《文萃》周刊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本书以《文萃》周刊为研究样本,以《文萃》在国统区内的舆论宣传为主线,重点研究《文萃》是如何通过舆论引导广大国统区群众参加到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去以及在促成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中发挥的作用。即《文萃》周刊从1945年10月创刊到1947年7月被迫停刊的22个月里所出的81期周刊在国统区所开展的舆论宣传。

本书主要从《文萃》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宣传,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揭露和对爱国民主人士政见的反映这三个方面论述《文萃》在国统区所做的舆论宣传,最后阐述《文萃》所取得的舆论宣传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绪论、正文。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课题的选题意义与学术价值,二是本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三是本课题目前研究现状,四是研究的基本方法,五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这一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基本概括。

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舆论宣传主体介绍。主要叙述《文萃》周刊在国统区的创办经过。对《文萃》周刊的创刊背景及创办过程、刊物性质、出版与发行、宗旨与栏目、出版过程中的“两次转变”、文萃社社址的确定、文萃社的组成、《文萃》周刊的作者群、读者、中国共产党对《文萃》的领导等进行阐述,为本文后面的论述起到铺垫作用。

第二章论述《文萃》周刊的舆论宣传内容之一:向国统区群众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主要论述《文萃》对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宣传,驳斥《大公报》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介绍《文萃》以不同宣传形式表达中国共产党反对内战的政治主张,批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推翻政协决议中的宪法修正原则。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论述了《文萃》对解放区的介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通过《文萃》分析预测时局以及表达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批评。

第三章论述《文萃》周刊的舆论宣传内容之二:揭露国民党在国统区的反动统治。重点论述《文萃》对国民党破坏新闻言论自由等迫害人民自由恶行的揭露,对国民党实施的独裁经济的抨击,以及揭露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迫害民主人士、压迫国统区底层群众等种种反人民的凶残面目。

第四章论述《文萃》周刊的舆论宣传内容之三:反映民主人士政见。主要从《文萃》周刊反映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政见和活动、反映民主人士对国事的主张和他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批判以及对东北问题的政见。

第五章对《文萃》周刊的舆论宣传效果和舆论宣传的特点进行总结,并给出了《文萃》周刊的4条办刊经验与启示。论文认为《文萃》周刊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影响;向国统区群众指示了革命斗争的方向,教育引导群众投入爱国民主运动;戳穿了国民党假民主真反动的面目,最终促进了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文萃》周刊在国统区开展舆论宣传的特点主要有:紧密配合形势,体现群众需求;重视论理分析,评议时事政局;勇于公开较量,善于隐蔽斗争;体裁丰富多样,内容通俗易懂。《文萃》的办刊经验在于它把民主与团结作为舆论宣传的出发点;关注人民生活,“向下看”;秉承正确的价值立场,顺应时代潮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力量。

本书的结论是:《文萃》周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国统区的群众、学生、爱国民主人士及民主党派等各个阶层力量引导到参与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中来,使他们抛弃了对国民党原本抱有的期待和幻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统战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赢得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之处

本书综合运用了政治学、传播学与历史学的方法来阐述《文萃》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问题。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研究思路上吸收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按照“舆论宣传主体研究→舆论宣传内容研究→舆论宣传效果研究”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这是一个较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路径。

选题的另一个学术创新在于以舆论宣传作为选题的切入点。舆论宣传不等同于政治动员,舆论宣传侧重于通过政党借助自身掌控的舆论工具引导舆论走向,在激烈的舆论交锋中,迅速形成方向一致的强势舆论,以此凝聚民心,激励受众的士气和斗志。它重视营造一种有利于己方的舆论环境,是一个读者与期刊在互动中形成舆论场的过程。从舆论宣传的角度开展研究比较契合对《文萃》周刊的学术研究。

(2)目前,对在国统区发行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进步期刊给予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到《文萃》周刊在国统区的舆论宣传这一选题来研究,还没有专门的论文和著作,在学术究领域尚属于研究空白。在对期刊的研究中,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期刊主要是以中间路线知识分子所办的期刊,诸如《观察》《时与文》《客观》《世纪评论》《周论》《新路》《大学评论》等,或者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机关刊物,诸如《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群众》《华西晚报》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选题的价值在于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使读者对《文萃》周刊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3)在运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采用了新闻传播学中的5W研究法以及线形与扇形相结合的方法,对《文萃》期刊进行了多维度的扫描研究。

在研究《文萃》周刊舆论宣传主体时,对主要作者的文章进行重点梳理、统计,从中总结《文萃》周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思路。在研究《文萃》周刊舆论宣传内容时,将所有《文萃》期刊刊载的文章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制作索引目录,便于后来者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避免重复劳动,减轻研究工作量。同时,从发行技巧、反查禁方法、栏目设置、文章排版等方面深入研究,找出《文萃》周刊的特色。此外,本文自觉把《文萃》周刊的舆论宣传摆在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这个大背景下研究,突出对《文萃》周刊宣传目的性研究。《文萃》周刊的报道基本涵盖了第二条战线从初步产生到逐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重要历史事件。《文萃》周刊通过舆论宣传组织发动国统区群众参与反对国民党的斗争,进而促成国统区内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本选题研究的一条红线,贯穿于对《文萃》周刊舆论宣传的整个研究过程。把握这条红线,对于正确把握研究方向,加深对《文萃》周刊历史性贡献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 濮端华.论战时舆论宣传[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2):109.
  2. 葛茂林,吴荣哲,兰颖松.论舆论宣传创新[M].河北学刊,2013,33(5):174.
  3. 张学洪.舆论宣传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7.
  4.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429.
  5. 濮端华.论战时舆论宣传[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2):110.
  6. 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宣传媒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2.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