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家书

范仲淹家书

与中舍书

某再拜中舍三哥:今日得张祠部书,言二一九日,曾相看三哥来,见精神不耗。其日晚吃粥数匙,并下药两服,必然是实。缘三哥此病因被二婿烦恼,遂成咽塞,更多酒伤着脾胃,复可吃食,致此吐逆。今既病深,又忧家及顾儿女,转更生气,何由得安?但请思之,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去。如此断了,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只如安乐人。忽有忧事,便吃食不下,何况久病,更忧生死,更忧身后,乃在大怖中,饮食安可否?请宽心将息将息。今送关都官服火丹砂并桔皮散去,切宜服之服之。

【译文】

仲淹再拜中舍三哥:我今日收到张祠部的信,信中说,二十九日他曾探望三哥,见您精神萎靡不振。这天晚饭只吃了几勺粥,并且服用了两剂药物。我想他说得一定是实情。因为和二婿着急生气三哥才得的病,于是造成咽喉肿痛,加之多喝酒伤了脾胃,再吃东西,造成呕吐。现在病情加重,又忧虑家中的事情顾及儿女,反而更加生气,这样恶性循环,身体怎么能安康呢?请三哥想想,自古圣人贤士都不能避免生死,不能顾及身后事。人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间,又赤条条离去,谁是亲近、疏远之人?谁能主宰这一切?既然无可奈何,那就立即放下心来自在逍遥,一切顺其自然。去掉了各种顾虑,就能心平气和,五脏和谐,药物才会起作用,吃东西也才有味道,只有这样你才能安心快乐。突然遇到些忧虑的事情,容易吃不下饭,更何况身体久病,再忧虑生死及身后事,整天处在极度恐惧之中,怎能吃得下饭呢?请您放宽心养息、休养。现送上关都官员们服用的火丹砂和桔皮散,恳切望您服用服用。

【题解】

这封信是范仲淹写给当时任太子中舍的三哥范仲温的,作者在信中劝导三哥安心养病,以早日恢复健康。他针对三哥患病时“忧家及顾儿女”的思想包袱,对症下药,从生命哲学高度论人之生死,“一切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劝导三哥要“放心逍遥”,去掉各种思想包袱,以使“心气渐顺”。全文言真意切,充满手足亲情,既劝病又劝心,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对待疾病、生死的豁达态度。

范仲淹小传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复本姓。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上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宋仁宗赵祯亲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值江淮、京东大旱,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奏蠲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是文学家,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一代名臣

免征茶税惠及万民

有一天,饶州知州范仲淹和随从一行人从饶州城里出发,长途跋涉来到鄱阳县东北部的铁炉冲村(今鄱阳县金盘岭乡大梨胡家村)访问故友胡光先生。听说范大人来了,人们不约而同地从梨树上挑选最大的梨子摘下送去给范仲淹吃。范仲淹拿着百姓送来的大梨子说:“这个村种了这么多大梨子,以后就叫大梨胡家。”当范仲淹问到这里的农民的生活状况时,胡光先生说:“这里的百姓由于茶税过重,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民不聊生,有的百姓已经背井离乡,外出逃难。”范仲淹听了心里十分沉重。返回城里后,当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床,赴案提笔,“我要为民救苦救难!”这时他想起他曾在寺庙里发过的誓言:“不做良相,且当良医”,“为百姓解救困苦,个人就是遭到再大的打击,也值得!”这天晚上范仲淹的卧室灯光通宵达旦,一张减免百姓茶税的奏章写成了,马上令人快马加鞭送往朝廷。宋仁宗皇帝见了奏折立刻批示准奏。从此饶州百姓无茶税。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章奏免贡新茶,惠及饶民千万家。”

严明狱规,防止冤案发生

范仲淹一生勤政爱民,体察民情。他来饶州不久,就接待了很多前来申冤的百姓,有很多案件,他都亲自审理。有一天,鄱阳县的一个妇女牵着两个孩童跪拜在署衙前喊冤,范仲淹听到有人喊冤,马上前去询问究竟,那妇人悲伤地说:“我丈夫冤死在狱中,请大人做主,为我丈夫申冤!”范仲淹安慰了那妇人后,立即去到县城监狱,亲自调查审理此案。通过审理,证实了这妇人的丈夫真是在狱中遭严刑拷打而死,而且还了解到监狱中经常发生囚犯死亡现象。范仲淹对此十分震怒,严厉处罚了狱中看守官,并下令饶州各县严禁狱中滥用刑法,严刑逼供。他还要求部下办案必须慎重,多做调查研究,重证据。这样,使监狱有了严明的狱规。从此,很多案情均能获得公正的处理,百姓感恩戴德。

范仲淹作品精选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从前的规模,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现代人的诗赋,(他)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容纳长江的支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晨阳光灿烂,傍晚雾霭阴沉,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我登上岳阳楼所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他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聚集在这里。(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

像那阴雨连绵的日子,连着整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踪影;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别人说自己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自己(的情感),满眼凄凉冷落,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季节,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着金子般的光点,湖水平静时水中月影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辱得失全部忘却(的感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它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当高官就为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湖就为君王担忧。这样做官时也担忧,不做官时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题解】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但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