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家书

陶渊明家书

与子俨等疏

告俨、俟、份、佚、佟: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译文】

告戒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从古到今圣贤的人,有谁能够幸免呢?子夏有话说:“死生有天命,富贵天注定。”“四友”那样的人,亲自接受言谈意旨,连四友这样的人都这么说,足见穷达与否、寿命长短都是不由人的。

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东西游走。本性坚强学识笨拙,参加事物多不和。自己为自己考虑,一定遗留风俗灾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坏的棉絮自己拥有,为何要使儿子惭愧呢?这是一样的事情。虽然遗憾没有二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的妻子,胸怀这样的苦心,自己心里很惭愧。

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着郁郁葱葱,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鸟鸣声,就有十分高兴。常言道:五六月中,在北窗下睡着,遇到凉风刚到,自己认为是伏羲氏以前的人。意识浅见识少,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体智衰退,盛年之欢不可再来。

患疾病以来,逐渐趋向衰弱,亲人故交不抛弃,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恐怕寿命将要到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驱使做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啊?挂念在心里,有什么可以说的!但是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于失败(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同父辈的人啊!颍川的韩元长,汉朝末的名士,身份为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身。济北的氾稚春,晋国时的操行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那样,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题解】

俨,和正文第一句中的“俟、份、佚、佟”都是陶渊明的儿子。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沿袭前人“与子书”的训诫劝勉传统,不过却展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首先,陶渊明以叙说个人志趣情怀为主体,其次方为训诫劝勉儿子。再者,书中所言之“志”,不仅传达一个为人父者对儿子的关爱,更突破前人与子书“君父至尊”的传统格局,而是向儿子倾诉衷肠,吐露心声,解释自己的立场,期盼得到儿子的谅解。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俛辞世”,归耕田亩,累及儿子“幼而饥寒”,从小难免“柴水之劳”的愧疚不安;还有隐含于整封书信中,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似乎怀着一份不确定感,还有一份歉意。这些非常私人的,属于比较隐蔽幽微的情怀,是陶渊明之前与子书中所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陶渊明小传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败,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他的个性、修养,都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很多,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久即辞官。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元兴元年(402)正月,桓玄举兵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陶渊明此时在家乡躬耕自资,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后桓玄兵败西走,陶渊明投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刘裕攻下建康,大力进行政治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陶渊明曾一度对刘裕产生好感。但不久就发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无辜。他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便辞职隐居。

义熙元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享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之乐。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陶渊明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作居多。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饮酒诗的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陶渊明的高洁志趣和不朽诗篇,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但是后来,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名人评陶渊明

萧统: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孟浩然: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李白十分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杜甫:杜甫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白居易: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曾这样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欧阳修: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苏轼: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辛弃疾:辛弃疾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好问:元好问称赞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鲁迅:“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认为:“自然界是他(陶渊明)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陶渊明作品精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称赞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也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题解】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展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a,性本爱丘山b。

误落尘网中c,一去三十年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e。

开荒南野际f,守拙归园田g。

方宅十余亩h,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i,桃李罗堂前j。

暧暧远人村k,依依墟里烟l。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m。

户庭无尘杂n,虚室有馀闲o。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p。

【注释】

a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b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性:天性、本性。

c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d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e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f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g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h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i荫:荫蔽。

j罗:罗列。

k暧暧:暗淡的样子。

l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m“狗吠”两句: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的“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之意。

n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o虚室:闲静的屋子。馀闲:闲暇。

p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题解】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