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方法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方法

据周裕锴《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考证,惠(或作慧)洪(1071—1128),一名德洪,字觉范,又称洪觉范,自号冷斋、寂音、石门精舍,江西筠州新昌人,十四岁出家为僧。他的人生经历格外与众不同,先后四次入狱,两次被取消僧籍,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为狂僧诬,以为伪度牒,且旁连前狂僧法和等讪议事,入江宁制狱”。次年“坐冒惠洪名,入制狱一年,至此得释,然已无僧籍”,同年“张商英特奏再得度,易名德洪”,“郭天信奏赐师名紫衣,准奏,依恩例诏赐号宝觉圆明”。政和元年(1111)“会张商英去位,坐交张、郭厚善,下开封府狱。府尹李孝寿非理考鞫,谓助陈瓘撰《尊尧录》,遭决脊杖二十,剥夺僧籍,刺配海南朱崖军牢”,两年后遇赦北归。政和四年“证狱太原府,六日得放”,而“徽宗委派廉访使者监勘钊庆裕,因受牵连,复收入禁”,半月获释。两年后“因还俗,或有纳室之举”。政和八年“为狂道士诬以为张怀素党人,入南昌右狱”,会改元大赦出狱。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闻朝廷大逐宣和用事者蔡京、梁师成辈,追赠张商英、陈瓘官爵,乃赴京师,诣刑部陈词,乞别赐改正为僧,赐重削发,还旧名”[1]。由于积极参与世事,他的交游非常广泛,既有中央和地方官员,也有黄庭坚和许等诗人和诗论家,还有真净克文等禅宗诸家高僧。他的著作同样十分丰富,既有禅学方面的《禅林僧宝传》和《林间录》等,也有文学创作方面的《石门文字禅》,还有诗学理论方面的《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这使他成为影响广泛而又富有争议的诗僧,并具有串连宋代政界、诗界和佛界的标本意义。

相形之下,文莹的履历较为模糊,据《湘山野录》《续湘山野录》[2]及《四库全书总目》[3]的相关记载,生卒年不详,字道温,钱塘(浙江杭州)人,曾与欧阳修(1007—1072)、苏舜钦(1008—1048)、王安石之弟王安国(1028—1074)、契嵩(1007—1072)等人交游,与丁谓(966—1037)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著《湘山野录》和《续湘山野录》成书于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玉壶野史》成书于元丰元年(1078)。由是可知文莹的生活年代较惠洪更早,他们的类似之处是都与当时各界名流有交往,倾心著述,受到时人的推重。

与宋代同类文本相比,僧人诗话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特异的价值。惠洪的文字禅理论是对南宗禅教义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禅学发展的新动向,他的诗学理论推重苏轼和黄庭坚等元祐党人,成为党争文学的重镇。文莹等人的诗论既有僧人诗话的特质,又展示了宋代诗坛的面貌。通过综合考察,不仅可以总结它们的类别共性,进而勾勒唐宋僧人诗论的主要流变历程,而且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宋代诗学的内在逻辑,进而研究禅学与诗学内在互动的一般规律,还能描述党争文学的不同呈现,进而还原宋代文坛的主流认识。本选题正是由此切入,深入探究并揭示诗学、禅学、党争在这组文学案例中的特殊表现及典型意义。

宋代僧人诗话虽不是个全新的课题,但目前还缺乏系统研究,相对而言,惠洪较受研究者重视,相关专著主要有八部,论文约七十篇,文莹的相关论文仅六篇,普闻等人的诗话则因散佚严重而往往被简略带过。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较为集中地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生平行迹的考证。按照孟子“知人论世”[4]的方法,厘清履历无疑是研究的起点,在这方面惠洪可谓相当复杂,主要的争议有三:一是法号俗姓。根据惠洪自叙和其他僧传史料,李贵认为“从得度到成名,从冒牒案发到再次得度,他都用‘惠洪’名,易名‘德洪’已是在二次得度以后”[5],陈自力结论相反——“‘德洪’绝非再次得度后改易的新名,也非北归后才恢复使用”[6],周裕锴的补充论证是“本集为惠洪弟子觉慈所编,凡集中所涉乃师之冒名‘惠洪’,自当改为德洪,此乃为尊者讳,不足为‘原名’之据”[7]。“慧”或“惠”,则大体是形近混用所致。至于俗姓彭或喻,陈自力认为“均有确凿材料支持,简单地认为惠洪非姓喻即姓彭,二者不可两存,不免有草率偏颇之嫌……合理的解释是,惠洪曾过继他姓人家”[8]。周裕锴进一步认为“彭乘当即其俗名”[9]。二是入狱情况。李贵认定为五次,先后是崇宁四年(1105)冒名事发;出狱未两月,复收入禁;大观三年以弘法婴难入狱;政和三年复下太原狱;政和八年下狱[10]。陈自力订正为四次,“惠洪因度牒冒名入狱与所谓‘以弘法婴难’入狱实际上是一码事”,第二次是因“‘坐交张、郭厚’而下开封狱”,第三次“入太原狱确在政和四年”,第四次是因“被误为张怀素党人而下南昌狱”[11]。三是为人评价。惠洪在宋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浪子和尚”[12],林伯谦《惠洪非“浪子和尚”辨》[13]、萧丽华《惠洪诗禅的“春”意象——兼为“浪子和尚”辩诬》[14]则力图为此翻案。另外,陈自力《释惠洪研究》[15]、郭庆财《惠洪与江西诗派交游考》[16]、周裕锴《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梳理了惠洪的交游,尤其是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人的关系。顾吉辰《<湘山野录>的作者僧文莹》[17]、成明明《宋代诗僧文莹研究》[18]梳理了文莹的籍贯、著述与交游等相关事迹。两位诗僧的特殊身份和广泛活动,使得这些考辨犹如提纲挈领,串连起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宋代社会诸方面的情况。

第二,相关文献的辨析。版本字句的考订是研究的基础,诗话这类体裁的特殊性使之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主要有两种维度:一是版本研究。张伯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以日本五山版为底本校正《冷斋夜话》,以日本宽文版为底本校正《天厨禁脔》,形成了目前的最佳版本。[19]卞东波、查雪巾的《<冷斋夜话>日本刊本考论》[20]和《<冷斋夜话>宋本原貌及元刻本考论》[21]细致梳理并辨析了此书在中日两国极为复杂的版本情况,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误区得以纠正。陈新点校《冷斋夜话》[22]、黄宝华整理《冷斋夜话》[23]、黄进德批注《冷斋夜话》[24]、邱美琼《<冷斋夜话>补辑》[25]通过辑佚完善了现有版本。袁庆述《<冷斋夜话>及<书影>校勘札记》[26]、蒋宗福《<湘山野录><玉壶清话>点校疑误举例》[27]、徐规《<湘山野录><玉壶清话>订误》[28]修订了通行版本的不少错误。二是文献比勘。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29]从作者、著录、版本、主要内容等方面对现存和已佚的宋代僧人诗话进行考辨,简明扼要地勾勒出它们的概貌。黄启方《在信息环境建构宋人笔记数据对宋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以释惠洪<冷斋夜话>与胡仔<渔隐丛话>中苏轼之相关述论为例》[30]、拙作《<冷斋夜话>称引黄庭坚诗文及诗论考辨》[31]通过考察特定对象在不同文献的记载差异,发现并解释相关问题。这些成果既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方法论上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诗词创作的分析。惠洪往往被归入江西诗派,且有不少词作,这足以证明他的文学身份。对惠洪诗词的关注,大致有以下三种角度:一是综论其基本特征。孙海洋《来来往往一首诗,禅俗两不离——论释惠洪及其诗歌创作》[32]概述了惠洪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不同诗风。陈自力《释惠洪研究》[33]总结了其诗的四大内容与三大风格。范昕《浅论北宋诗僧惠洪的诗歌创作方法》[34]归纳了其诗的独特艺术手法。陶友珍《身为缁徒 好为绮语——论北宋诗僧惠洪其人其词》[35]、张美铃《释惠洪及其词研究》[36]综述了其词的总体风貌。二是考证具体作品。陈自力《惠洪上元之作考》[37]、陈开勇《德洪<临济四喝>考》[38]从诗作出发,以小见大地论证了相关内容。三是探寻创作渊源。李贵《试论北宋诗僧惠洪妙观逸想的诗歌艺术》[39]、陈自力《论宋释惠洪的“好为绮语”》[40]、潘建伟《“事事无碍”“文字禅”与释惠洪的诗风》[41]分别阐述了禅学对惠洪诗风的深刻影响。成明明《“规模东坡而借润山谷”——论北宋诗僧惠洪的诗歌》[42]论述了惠洪对苏、黄文学观念的继承。惠洪兼有多重身份,这些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加深理解。

第四,诗学理论的总结。江西诗派在宋代诗坛举足轻重,而惠洪往往被视为他们主要的理论代言人,足见他的诗学建树及重要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向:一是解析文字禅理论。这几乎是惠洪最为人称道的诗学主张,陈自力《释惠洪研究》[43]、蓝庆尉《惠洪“文字禅”研究》[44]、张惠远《惠洪文字禅思想研究》[45]、李小艳《惠洪文字禅的特点》[46]、吴静宜《惠洪“文字禅”之诗学内涵》[47]、郭庆财《惠洪的文字禅与句法论》[48]、周裕锴《惠洪文字禅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9]详细论证了文字禅的渊源、内涵、特点、影响及相关内容。二是综论诗论的源流。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推崇杜甫,这也是惠洪的理论落脚点,杨胜宽《人品·气韵·诗史——惠洪论杜及论诗述评》[50]、邱美琼《惠洪与黄庭坚的交游及对其诗法的传释》[51]、成明明《<冷斋夜话>与江西诗派》[52]系统分析了惠洪所涉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论。三是考察具体的诗论。曾文树《<冷斋夜话>文艺思想之研究》[53]围绕妙观逸想、反常合道、换骨夺胎等中心命题展开论述。换骨夺胎是江西诗派的基本创作方法,其归属权引发了一场争论,周裕锴《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桩文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54]和《“夺胎”与“转生”的信仰——关于惠洪首创作诗“夺胎法”思想渊源旁证的考察》[55]将之归于惠洪,莫砺锋《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与周裕锴兄商榷》[56]仍将之归于黄庭坚。李艳婷《苏轼和惠洪对“奇趣”审美范畴的独特阐释》[57]剖析了两人对此概念的深度阐发及影响。这些论述和争议推进了僧人诗论的研究。

基于目前的研究状况,本选题将以还原历史为基本立场,将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影响相结合,主要围绕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第一,以文献考辨为基础,考订宋代僧人诗话的版本和字句。第二,以唐五代僧人诗格书为参照,提炼宋代僧人诗话的特色。第三,以文字禅为中心,剖析宋代僧人文学实践的理论意义。第四,以对元祐党人的态度为例,归纳宋代两类诗话的异同。因此,本选题既注重考证版本字句,又全面梳理诗学理论;既从整体上考察宋代僧人诗话,又将其与唐五代僧人诗格书及宋代士人诗话做比照,通过层层解剖,逐步寻找诗学、禅学、党争在宋代深层交融的轨迹及特定影响,并由这一经典案例推究衡量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具有普适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化认识,尤其是提升从个案到一般、从文献到理论的总体把握能力,在取得“点”的突破的同时,丰富和完善“面”的理论广度与深度,以至最终能够贴近历史,揭示规律,使本选题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普遍意义。

[1] 周裕锴:《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45、150、151、155、164—165、197、224、240—241、323—325页。

[2] [宋]释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93页。

[4] [战国]孟轲著,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万章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51页。

[5] 李贵:《北宋诗僧惠洪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第115页。

[6] 陈自力:《惠洪四考》,《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第32页。

[7] 《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第2页。

[8] 《惠洪四考》,第31页。

[9] 《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第5页。

[10] 《北宋诗僧惠洪考》,第116页。

[11] 《惠洪四考》,第34—36页。

[12]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318页。

[13] 林伯谦:《惠洪非“浪子和尚”辨》,《东吴中文学报》,2000年第6期。

[14] 萧丽华:《惠洪诗禅的“春”意象——兼为“浪子和尚”辩诬》,《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4年第9期。

[15] 陈自力:《释惠洪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6] 郭庆财:《惠洪与江西诗派交游考》,《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7] 顾吉辰:《<湘山野录>的作者僧文莹》,《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

[18] 成明明:《宋代诗僧文莹研究》,《齐鲁学刊》,2014年第3期。

[19]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前言》,第5、10页。

[20] 卞东波、查雪巾:《<冷斋夜话>日本刊本考论》,《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21] 查雪巾、卞东波:《<冷斋夜话>宋本原貌及元刻本考论》,《中国诗学》(第十七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22] [宋]释惠洪撰,陈新点校:《冷斋夜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3] 朱易安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4] [宋]释惠洪撰,黄进德批注:《冷斋夜话》,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

[25] 邱美琼:《<冷斋夜话>补辑》,《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6] 袁庆述:《<冷斋夜话>及<书影>校勘札记》,《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4期。

[27] 蒋宗福:《<湘山野录><玉壶清话>点校疑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

[28] 徐规:《<湘山野录><玉壶清话>订误》,《文献》,1997年第4期。

[29]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第344、348—349页。

[30] 黄启方:《在信息环境建构宋人笔记数据对宋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以释惠洪<冷斋夜话>与胡仔<渔隐丛话>中苏轼之相关述论为例》,第一届文学与信息科技会议论文,2003年。

[31] 周萌:《<冷斋夜话>称引黄庭坚诗文及诗论考辨》,《中国诗学》(第十二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32] 孙海洋:《来来往往一首诗,禅俗两不离——论释惠洪及其诗歌创作》,《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3] 《释惠洪研究》,第161—193页。

[34] 范昕:《浅论北宋诗僧惠洪的诗歌创作方法》,《社科纵横》,2012年第11期。

[35] 陶友珍:《身为缁徒 好为绮语——论北宋诗僧惠洪其人其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6] 张美铃:《释惠洪及其词研究》,华梵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37] 陈自力:《惠洪上元之作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38] 陈开勇:《德洪<临济四喝>考》,《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9] 李贵:《试论北宋诗僧惠洪妙观逸想的诗歌艺术》,《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

[40] 陈自力:《论宋释惠洪的“好为绮语”》,《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41] 潘建伟:《“事事无碍”“文字禅”与释惠洪的诗风》,《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42] 成明明:《“规模东坡而借润山谷”——论北宋诗僧惠洪的诗歌》,《求索》,2004年第9期。

[43] 《释惠洪研究》,第103—126页。

[44] 蓝庆尉:《惠洪“文字禅”研究》,佛光人文社会学院硕士论文,2005年。

[45] 张惠远:《惠洪文字禅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

[46] 李小艳:《惠洪文字禅的特点》,《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7] 吴静宜:《惠洪“文字禅”之诗学内涵》,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8] 郭庆财:《惠洪的文字禅与句法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49] 周裕锴:《惠洪文字禅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0] 杨胜宽:《人品·气韵·诗史——惠洪论杜及论诗述评》,《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51] 邱美琼:《惠洪与黄庭坚的交游及对其诗法的传释》,《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2] 成明明:《<冷斋夜话>与江西诗派》,《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53] 曾文树:《<冷斋夜话>文艺思想之研究》,“台湾中央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4] 周裕锴:《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桩文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55] 周裕锴:《“夺胎”与“转生”的信仰——关于惠洪首创作诗“夺胎法”思想渊源旁证的考察》,《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6] 莫砺锋:《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与周裕锴兄商榷》,《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57] 李艳婷:《苏轼和惠洪对“奇趣”审美范畴的独特阐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