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幕府生涯之第二期

十三 幕府生涯之第二期

左宗棠归白水洞未久,太平军大举溯江而西,进围武昌省城,上陷岳州,更南陷湘阴,西陷宁乡。虽由胡林翼、塔齐布、王錱等先后收复,而岳州旋复失陷。时骆秉章复任湖南巡抚,屡遣使币赴白水洞奉邀,宗棠坚谢不出。已而宗棠因事至长沙省城,秉章又再三殷勤劝驾,宗棠顾念时事益棘,始允权为襄办。逾时,曾国藩、彭玉麟、杨岳斌、罗泽南等水陆并力,太平军之续进湘潭、龙阳、常德者,均被击退,岳州再度收复。宗棠乃请辞,而秉章推诚委心,坚不之允,宗棠遂慨然相许,重为入幕之宾,直至秉章举劾永州总兵樊燮一案被诬(参阅第十四节),始以忧谗畏讥,决然引去。此为宗棠游幕之第二时期,起咸丰四年(1854)三月初八日,讫九年(1859)十二月二十日,专湖南军事者五年九阅月。顾据宗棠自言,秉章“初犹未能尽信,一年以后,乃但主画诺,行文书,不复检校”。

宗棠在第二次戎幕之伟画,揭其最重要之一点,括以二言曰:内清四境,外援五省。湖南之为省,北邻湖北,东接江西,此三省交界,常为太平军出没之区,姑弗具论。南则广东与广西,本为太平军策源地,虽大军已越湖南而东下,仍有零星散股,往来边区,阴为呼应,或与当地土匪勾引滋扰。至西界为四川与贵州,四川因接境较少,无多关系,而贵州之苗民与土寇,则时在蠢动。宗棠以为不靖边境,不能保湖南之安全,不援邻省,不能致湖南边境之肃清。于是毅然以一省兵力与财力,当太平军之全面,其始意仅在维护桑梓,其后愈推愈远,功在国家矣。

湖南之防南境寇,以桂阳州一带,宜章一带,及江华一带为据点,各驻陆师,后方以衡州为据点,驻以水师,视寇窜扰至何处,分兵或合兵击之。

广东寇之入扰湖南,在咸丰四年(1854)八月至十月间为最嚣张。有由仁化犯桂阳州之一起,有由乐昌与乳源犯宜章之一起,有由连州犯临武之一起,均旋被官军击退。官军且徇广东总督之请援,赴剿连州,直至韶州一带。连州左右,固广东寇之巨窟也。咸丰五年(1855)之两起入犯,声势最大。其一亦为仁化寇,先于二月中,犯桂阳州,不逞。走广西之富川,已而又入犯永明,不逞。再走广西之灌阳,已又入犯道州,仍不逞。则乘间越零陵而直陷东安,官军围攻四阅月,始下之。寇逸出新宁、祁阳间,亦被击散。其二亦为连州寇,先于四月中,由韶州入犯宜章,分掠临武、嘉禾,遂上陷郴州、桂阳州,更北侵永兴而掠耒阳,袭安仁而陷茶陵。于是衡州、武冈土匪,乘机响应,两者合势,不下数十万,官军分剿合击,先复耒阳,次复桂阳州,次复茶陵。桂阳州寇西窜江华,则截之于宁远,茶陵逸寇东窜江西,则截之于酃县。寇势既散,于是围攻郴州而收之,顾沦陷已半载矣。寇分走宜章、临武,卒遁入连州。六年(1856),湖南官军出境,追剿连州寇,三月,及于阳山、英德,六月,直破潭洞屯,嗣是湘粤边境大定。潭源洞居楚、粤之脊,山南之水入粤,山北之水入湘,千岩环峙,耸入云霄,古为黄芥岭,即五岭之一。洞故少土著之民,有田可耕,而地气高寒,岁收歉薄,惠潮嘉穷民取煤造纸,搭寮居住者,数百千户,故奸民多藏匿其间也。九年(1859),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入湖南,广东寇始复起,则有如四月英德寇之窥伺郴州、桂阳州,五月连州阳山寇之入犯临武、蓝山、宁远而掠道州,陷永明,八月乳源寇之犯宜章,九月湖南官军追击入粤,悉荡平之。

广西寇繁殖于灌阳一带,犹广东寇之于连州一带也。且两者时通声气,广东亡命无赖之徒,号广码,广西本籍乱民号土码。其大举入犯湖南,一在咸丰四年(1854)九月,先围道州,次袭江华,均被官军击退。已合恭城寇,袭零陵,复被官军击破。官军且越境而剿洗恭城寇于栗木街,更回师而剿洗龙虎关逸寇。乃散在江华与道州之余寇,复纠连州寇,反攻宁远,仍被官军所击走。而连州寇又大入蓝山,灌阳寇遂与合势,侵嘉禾、宁远,然均未获逞。其间又有清水寇者,亦勾结连州寇,一度陷江蓝,然亦旋被克复,于是至十一月而寇氛息。一在咸丰五年(1855)十月,先犯永明,次陷江华。六年(1856)正月,官军复江华,寇走宁远、嘉禾而入临武,由临武而遁连州。其窜富川者,又一度入江华,亦被击退。至湖南官军之应援广西者,先后凡水陆两起。咸丰七年(1857)四月,广西群寇陷柳州,窜桂林省城,广西巡抚求助于湖南。湖南以其逼南境也,命蒋益澧练湘勇一千五百八十人,又令督段莹器一千人,永勇四百人,赴全州进援。寇亦转进灵川兴安相拒。于是复益以江忠濬楚勇一千人,遂复兴安,寇走平乐,旋又复之,此则陆师也。八年(1858)四月,广西巡抚见益澧军之可用也,留以助剿浔州、梧州、庆远寇。于是益澧回湖南,益募水师,载船六十余艘及火药七万余斤以往。月饷二万两,由湖南任之。先克浔州,以次略定他地,此则水师也。嗣是湘桂边境亦大定。至石达开入湖南,而贺县寇一度陷江华,旋自弃之,掠江蓝厅而走,更一度自灌阳窜入道州,走永明,官军追逐出境,直入贺县、灌阳荡平之。

若数戡定湖南南境之功,自当首推王錱。錱为宗棠所赏识,尝赞其用兵曰:“审事之精,赴机之勇,皆非近时人所有。”誉其立品曰:“刚明耐苦,义烈过人。”而遇疾苦则慰藉之,遇怨愤则针砭之,于是錱为一时名将。其所部曰老湘营,亦称精劲。其后宗棠东征、西征,均用其旧部,立大功。益澧之援桂,亦为宗棠所促成。其后宗棠平浙,尤多借益澧之力。始广西赤贫,益澧援军,均以宗棠力,资于湖南。及益澧应宗棠调赴浙,而费无所出,劳崇光已由广西巡抚调任广东,广东财力充,则资其行,亦所以为报也。

湖南北境之防,远较南境为重要,盖逼近武汉,而其地为太平军所必争也。其关键则在岳州,而湖北之崇阳、通城,毗连湖南东北隅,尤为唇齿相依,其关键则在平江。故自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弃武昌省城东下,湖南北境,本已告安全,及武昌省城再陷,三陷,而敌氛又炽。其时湖南内靖外援工作,亦可以此为界限,析为两个阶段。

咸丰四年(1854)正月,太平军进围武昌省城,上窜湖南,陷岳州、湘阴、宁乡三城。于是曾国藩军援宁乡,王錱军援湘阴,錱败敌于靖港,三城太平军闻耗,皆遽惊走。时胡林翼方攻通城,国藩军亦北上,錱约林翼会师,乃失利于羊楼司,国藩军并被击溃,俱退长沙省城。太平军乘机又陷岳州,进逼靖港,经宁乡而陷湘潭。于是国藩集诸将议,先攻靖港,宗棠独主援湘潭,以塔齐布往,告大捷。而国藩军失利于靖港,再退长沙省城。惟靖港太平军既知湘潭大败,则取水陆两路遁。水由岳州西陷龙阳、常德,且窥澧州。陆由江西北上,会通城部,复图南下澧州。常德陆接荆宜,岳州一府,下通武汉,均为冲要之区。而通城与崇阳、通山等县,又壤接岳州府与江西之义宁州,山谷幽深,民情犷悍,太平军驰骤其间,所志非小。于是林翼自安化攻常德,江忠济自平江剿通城,塔齐布由湘潭趋岳州,国藩命罗泽南军出新墙,与塔齐布会师前进。六月,常德太平军自走,闰六月,克岳州,收通城,由是太平军势蹙。虽于六月再陷武昌省城,而至八月间国藩遽复之,湖南北境为之一靖,此为第一阶段。

咸丰五年(1855)正月,太平军复西上,陷湖北之兴国、通山、崇阳、通城,及江西之义宁州。二月,三陷武昌省城,于是湖南亟以江忠济等军屯岳州,遏其由武昌南下。何忠骏率平江勇,遏其由崇通南下。时林翼已为湖北巡抚,屯师金口,湖南资以军实,更练水师。国藩驻南昌,亦拨师回援。五年(1855)六月,通城太平军窜湖南,入临湘,犯湘阴,官军击走之,而以刘腾鸿军增屯岳州。七月,崇阳、蒲圻太平军出入巴陵、临湘境,蔓延三百余方里。时罗泽南由湖口回师援鄂,道出崇通。九月,江、罗两军会克通城。十一月,罗军又克崇阳,然旋并通城失之。六年(1856)四月,义宁、兴国、崇阳太平军益肆扰。五月,腾鸿军将赴援江西,由咸宁出崇通,太平军则由平江、巴陵,上掠湘阴,下犯浏阳、醴陵,冀截其后。会湖南南境大定,调王錱北上,驻军巴陵、临湘间,兼治团练。十月,克通城。十一月,复崇阳。十二月,肃清蒲圻、通山,而林翼亦遂复武昌省城。湖南北境又为之一靖,此为第二阶段。

然自武昌省城三复,太平军无复西争上游能力,湘鄂边境从此无恙。而太平军既不能据有湘鄂,坐视湘军纵横东下,亦遂不能成其统一天下之大业。

“湖南晃州、凤凰、永绥三厅,与贵州铜仁、思州两府、松桃一厅接壤。苗地毗连,以苗疆而论,则凤凰厅、永绥厅最为吃紧,以两省而论,则晃州厅、沅州府扼黔楚津要,据西北上游,形势尤重。”此宗棠目光中之湖南西境也。太平军既起,贵州土民、苗民、教民,纷纷发难,交织成一片寇氛。贵州官吏不能平,其势骎骎及于湖南,湖南斯复有事于内靖外援之工作,述其重要者三起。

一为铜仁之寇。咸丰五年(1855)十二月,始陷铜仁府城,乃北陷松桃,东扑镇筸城(即凤凰厅治),镇筸驻军击却之。而寇更陷思南、石阡、思州三城,再扑镇筸城,镇筸驻军再击却之。而寇于更陷玉屏后,一路东陷晃州,进围沅州,一路北犯麻阳,直窜永绥。湖南官军既解沅州围,复麻阳、晃州,复肃清永绥,然后出境,会贵州军,克松桃。至六年(1856),又收铜仁府城,此援黔军之所由起也。督军者,守备田宗藩,苗守备吴永清。九月,寇又蠢动,首扑铜仁府城,次扑镇筸城,均为戍军所格。十二月,援黔军且攻破其坚强之老巢,一在铜仁府城属之三角庄,高五十里,人迹罕到;一在铜仁县属之三元屯,四面石壁峭拔,由麓至巅,凡三层,于是全府辖境荡平。此次湖南出兵四千余名,连防边兵五千余名,月耗饷五万余两,历时一年,已共银六十余万两。

二为黎平之叛苗。咸丰六年(1856)十二月,黎平六洞苗合土寇,陷古州厅城,获其军火,肆扰靖州,迭为靖州兵所败。次年三月,踞聚金山寨、锦屏乡,援黔军先后攻破之。分两路援黎平,剿抚兼施。六月,复永从。又次年十月,解黎平围,进攻古州。会贵州下游“教匪”起,军势被掣,故迟至又次年即九年(1859)之十月,始将此起叛苗戡定。此次湖南出兵,前后又凡八千余名。

三为贵州下游之“教匪”。“教匪”凡三股,在思南者,为白号。在铜仁者,为红号。在思州者,为黄号。皆由贵阳城外之天主堂传布,遍及黔疆。咸丰八年(1858)十月,与叛苗、土寇,合陷镇远,分犯铜仁、晃州,援黔军为益兵,分赴思州、玉屏、青溪、邛水助剿。九年(1859)十月,克复镇远府、卫两城,乱乃止。此次湖南出兵,又三千余名,并每月资助贵州友军饷四千两,及所需军火器械。

此外如咸丰五年(1855)镇远苗之逼沅州、晃州,六年(1856)九月,松桃、石岘苗之窥永绥,永从苗之犯通道,均以湖南官军有备,未为患。于是湘黔边境,亦保安全。

至湖南东境,与江西毗连之区,初甚宁静,自国藩进攻九江失利而一变。太平军之回师西上者,其一部由湘鄂交界,窜入江西之义宁,江西竟无一人起而捍之,一任长驰直下。其西部之瑞州、临江、袁州、吉安四府属,先后沦陷。宗棠以为此不独湖南唇齿之患,抑亦东南半壁之忧,且国藩此时逼处南康与南昌省城间,而国藩为惟一平乱之人,更岂可使有差失,遂策动援赣之师,分三路进。

中路由刘长佑督师,以克复袁州为目标。于咸丰五年(1855)十月,分南北两支,取道醴陵、浏阳出发,分投收复萍乡、万载两县城,会师袁州府城,于六年(1856)十一月克之。复取次前进,于七年(1857)十二月,克临江府城,八年(1858)四月,克抚州府城,其间尚收复诸县城,曰分宜,曰新喻,曰新淦,曰崇仁。而于克抚州后,犹追击由福建来援之太平军于新城、南丰间。

北路由刘腾鸿督师,以克攻瑞州为目标。于咸丰六年(1856)五月出发,先由浏阳至万载,会中路军之北枝,收新昌、上高两县城,遂进攻瑞州府城,其间复北上收复靖安、安义、奉新三县城。七年(1857)七月,克瑞州府城,腾鸿殒于阵。

南路由曾国荃督师,以克复吉安府城为目标。于咸丰六年(1856)六月出发,由醴陵经萍乡,先复安福县城,进攻吉安府城,至八年(1858)八月而克之。

国藩军与江西本省官军,均分投赴援,然观各府城之自围攻以至收复,辄经一二年之久,亦可见太平军守援之坚强矣。而湖南之所以援江西者,犹不止此三路之军。当中路军之于咸丰七年(1857)二月间进攻临江府城也,受太平军援师之掣动,尝大败于太平墟,退至新喻。于是湖南复命王錱督老湘营往,责以不必专注一隅,惟确侦悍贼大股所在,卷甲趋之。于三月出发,直抵新喻,驰骤于峡江、永丰、吉水、宁都、广昌之间,屡摧各路奔援之太平军。已而由永丰而东,迭复乐安、宜黄、南丰三县城。八年(1858)四月,克复建昌府城,此则游击之师也。当湖南援军之东征也,太平军则肆力西窜,其在江西北部者,由奉新、义宁侵浏阳,由上高、万载侵醴陵。其在江西南部者,由莲花侵攸县、茶陵,由永宁侵酃县,由龙泉、上犹、崇义侵桂东。湖南驻屯军,始则严遏其入境,及南路军复安福,更出境攻剿,于是茶陵、酃县与攸县之师复永宁、永新县城,及莲花厅城。桂东之师复崇义、上犹、龙泉县城。此则边防之军也。同时,在江西之北部,自武昌省城光复,湖北水陆各军亦复东下,先后收复瑞昌、德安、湖口、彭泽四县城及九江府城,于是江西全局底定,而湘赣边境得以乂安。

综计湖南之援江西,自中路军于咸丰五年(1855)十月开入萍乡,讫八年(1858)八月南路军收复吉安府城,先后几及两载。出水陆勇丁一万九千余名,用军饷二百九十一万余两,而所耗军械、火药,尚不在内。顾宗棠意犹未慊,鉴于太平军大部窜浙江,与林翼计议,移师援浙。先是,国藩于咸丰七年(1857)二月,以丁父忧回里,坚持终制,不肯出山。至是,为请于清廷,强令墨绖从戎,为诸军统率,由湖南每月给饷银三万两,湖北每月给饷银二万两。国藩因于八年(1858)六月复循长江东下,由九江进南昌省城。会太平军又有大部窜福建,变计拟先援闽。不幸李续宾克九江后,渡江攻安庆省城,三河会战,全军覆没,又不得不先援皖,益以曾国荃一军,湖南独任给饷,共每月三万两。王闿运《湘军志·援江西》篇有曰:

……江西与湖南唇齿,自曾军出时,谋者已言当出军浏阳、醴陵,乃能自主。骆秉章委事左宗棠,宗棠韪其言,以力不足,故罢。未一岁,湖北、江西并陷,湖南力愈不足,乃始汲汲治援军,尤倾国以事江西,殆所谓收之桑榆者耶。向使秉章不听宗棠,宗棠久持力不足之说,则湖南之亡可待也。湖南亡而曾、胡湘军亦终困踬漂散,无以自图。然则洪寇之灭,湖南之盛援江西之力也。……

盖由存江西而存湖南,使湖南更得资湘军,转以江西为根本,而肃清皖、浙、苏,其关键全系乎此。

惟湖南本省之兵,既四出援应邻省,境内不免空虚。翼王石达开,故太平天国健将。当时太平军与湖南援赣之师,角逐瑞州、袁州、吉安各府属者,即为石达开所指挥。嗣太平天国内讧,北王韦昌辉先戕东王杨秀清,天王洪秀全复诛韦昌辉,石达开不自安,遂舍洪秀全。益出入江西、福建,别图出路。咸丰九年(1859)正月之一日,突由江西之南安,窜入湖南之桂阳县,将以趋四川或湖北,号称人众数十万,骡马数千,疾行如风雨,亘六日夜不绝,连陷兴宁、宜章、郴州、桂阳州,全省大震。急召援赣之刘坤一诸军回湘,又于一个月内,募勇成军四万人,以与石达开周旋。石达开初拟由桂阳州上经常宁,直趋衡州与长沙省城。扼于宗棠所布置在安仁、茶陵、衡州一线之防,折而南趋,陷嘉禾,袭临武,分侵新田、宁远。不逞,复上趋祁阳,围永州。宗棠料石达开意在宝庆,则加严宝庆之防,更迤东与衡州相联系,并先以一军解永州之围。石达开折回祁阳,伪以众之一部南下道州,扬言将趋广西,而潜以大众西袭东安陷之。同时,益增兵祁阳,直趋宝庆,而分军窜新宁,围武冈,又不逞,则伪合宝庆、道州、宁远诸军南下,绕广西之全州,而乘虚突北上,再袭新宁,遂围宝庆,连营一百余里,势张甚。而于时湘军在宝庆者,水陆亦且一万三千人,竭两个月四面夹攻之力,卒大败石达开,毙敌八千余人。石达开始气馁,退至广西之兴安。旋复围桂林、柳州,而湘军逐步追击,以至于庆远。当其事急时,宗棠请自临前阵,秉章以幕府无人,不之许。

综上所叙,宗棠在第二次参与湖南巡抚戎幕所为,一即肃清边境,二即援应邻省,三为击破石达开主力。故当宗棠之去,林翼尝谓至少可保湖南二三年之安全也。王柏心又与书宗棠,谓为“策安三楚,勋赞一匡”,自非过誉。

  1. 《左文襄公年谱》卷二页1。《骆文忠公自订年谱》(四川初刻本)页30。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县学生,官至兵部尚书,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卒,谥刚直,著述有《彭刚直公奏议》、《诗集》。杨岳斌,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长沙人,官至陕甘总督,光绪十六年(1890)卒,谥勇悫,著述有《杨勇悫公遗集》。樊燮,字鉴庭,湖北恩施人。
  2. 《左文襄公书牍》卷五页35《与胡润之(林翼)》,卷二十六页25《答郭筠仙(嵩焘)》。
  3. 《左文襄公书牍》卷三页58《答夏憩亭(廷樾)》。《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9。
  4. 《骆文忠公奏稿》(家刻本)卷一页57—58《两广匪徒滋扰南界折》,页68—69《调兵援粤片》,页81—82《两广贼匪同时犯界折》,页94—95《详陈两粤贼情片》。《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32—33。《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1。《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9。韶州,今曲江。
  5. 《骆文忠公奏稿》卷二页23—28《广东贼陷郴宜折》,页43—45《南北两路剿贼获胜折》、《收复东安折》,卷三页14—19《永兴茶陵失守折》,页40-50《克复茶陵桂阳两州折》,卷四页1—7《郴州克复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34。《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1—13。《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10—11。
  6. 《骆文忠公奏稿》卷四页61《越境追剿粤匪折》,卷五页23—25《剿办潭源洞粤匪片》。
  7. 《骆文忠公奏稿》卷十页11—12《另股贼匪窜扰南路各属折》,页19—21《剿办两粤股匪折》,页44—47《越境剿办粤匪折》,页59—60《剿办广东禾洞贼匪折》。《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7—19。《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13—14。
  8. 《骆文忠公奏稿》卷一页83—90《两广贼匪同时犯界折》,页95《详陈两粤贼情片》,卷二页4—5《粤贼窜陷江蓝厅城片》。《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32。《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0—11。《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9。江蓝厅在江华东南,设有理傜同知。
  9. 《骆文忠公奏稿》卷三页53—56《广西贼匪窜陷永明折》,卷四页30—35《永明江华克复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37。《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3。《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10—11。
  10. 《骆文忠公奏稿》卷六页11—12《广西贼势x猖片》,页59—66《克复兴安县城折》,卷七页44—49《进围平乐府城折》,页53—59《克复平乐府城折》,卷八页6—7《协济广西军饷军火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4。《湖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4,卷十一《援广西篇》。《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11。蒋益澧,见六十九节。江忠濬,字达川,忠源弟,官至江西布政史。
  11. 《骆文忠公奏稿》卷十页13《另股贼匪窜扰南路各属折》,页17—18《剿办两粤股匪折》,页36—41《剿办粤西回窜股匪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6。《湘军志》卷一页17—19《湖南防守篇》。
  12. 《左文襄公书牍》卷二页28、页34,均《与王璞山(錱)》。《左文襄公奏稿》卷一页7—8《请各路营勇来浙片》。罗心钧《王壮武公年谱》(家刻全集本)。劳崇光,字辛阶,湖南善化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官至云贵总督。同治六年(1867)二月卒,谥文毅,著述有《常惺惺斋诗文稿》、《读书日记》等。
  13. 《骆文忠公奏稿》卷一页1—3《贼势全注湖南折》,页5—14《靖港击贼湘潭克复折》,页17—19《靖港败贼下窜崇通贼匪南犯折》,页24—26《华容龙阳失守常澧吃紧折》,页27—29《常德府城失守折》,页30《中东两路剿贼片》,页32《鄂城失守折》,页34《筹议进剿岳州折》,页59—61《克复通城片》。《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29—32。《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8—11。《湘军记》卷三《规复湖北篇》页6—14。江忠济,字汝舟,湖南新宁人,忠源季弟,保至道员,咸丰六年(1856)三月在湖北通城阵亡,谥壮节。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咸丰三年(1853)举人,孝廉方正,六年(1856)三月殒于武昌省城,谥忠节,著述有《罗山遗集》。塔齐布,姓托尔佳氏,字智亭,满洲镶黄旗人,官至湖北提督,咸丰五年(1855)七月,攻九江,气脱而卒,谥忠武。龙阳,今汉寿。
  14. 《骆文忠公奏稿》卷二页35—36《覆陈鄂督败退武昌失守情形折》,页41—42《南北两路剿贼获胜折》,页55—57《北路贼败退出境折》,页22—24《克复通城折》,页35—36《北路官军先胜后挫折》,卷五页69—71《北路官军越境追贼折》,页80—83《肃清通城崇阳蒲圻通山四县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34、页41—42。《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1—14,卷二《湖北篇》页2—8。《湘军记》卷三《规复湖北篇》页14—23。何忠骏,字龙臣,湖南平江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保至同知直隶州,八年(1858)六月在三河阵亡。刘腾鸿,字峙衡,湖南湘乡人,罗泽南部将,咸丰七年(1857)七月卒于江西上高军次,谥武烈。义宁,今修水。
  15. 《骆文忠公奏稿》卷四页16《黔匪攻扑镇筸折》。思州府,今岑巩、玉屏、青溪三县地,府城即今岑巩县城。沅州府,今芷江、黔阳、麻阳三县地,府城即今芷江县城。
  16. 《骆文忠公奏稿》卷三页58—60《黔匪攻扑镇筸折》,卷四页12—17《黔匪攻扑镇筸绥靖沅州折》,页23—26《克复松桃厅铜仁府两城折》,卷五页44—51《贵州东界民苗俱变折》,页72—76《攻克三元屯三角庄折》,页85—86《铜仁府境肃清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37—38。《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3,卷十二《援贵州篇》页1—2。《湘军记》卷十四《平黔篇》页3—4。
  17. 《骆文忠公奏稿》卷五页89—93《援剿黎平折》,卷六页39—44《攻克金山锦屏折》,卷七页19—24《克复永从县城折》,卷十页77—78《剿办黔匪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4。《湘军志》卷十二《援贵州篇》页2。《湘军记》卷十四《平黔篇》页4—5。古州,今榕江。
  18. 《骆文忠公奏稿》卷八页76—79《调兵援剿黔匪折》,卷十页54—57《克复镇远府卫两城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6、页54。《湘军志》卷12《援贵州篇》页2—3。《湘军记》卷十四《平黔篇》页5。
  19. 《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1—13。《湘军记》卷十四《平黔篇》页4。永从,今从江。《左文襄公书牍》卷二页43《答王璞山(錱)》。《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37—38。
  20. 临江府,今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四县地,府城即今清江县城。袁州府,今宜春、分宜、萍乡、万载四县地,府城即今宜春县城。吉安府,今庐陵、泰和、吉水、永丰、安福、遂川、万安、永新、宁冈、莲花十县地,府城即今庐陵县城。瑞州府,今高安、宜丰、上高、铜鼓四县地,府城即今高安县城。
  21. 《骆文忠公奏稿》卷四页37—42《克复萍乡县城折》,页47—58《克复万载县城折》,卷五页1—9《会攻袁州折》,页57—63《克复袁州分宜郡县两城折》,卷六页15—23《克复新喻折》,页34—38《援江西官军叠获全胜折》,页79—84《克复临江府城折》,卷八页18—21《克复四县两府折》。曾国藩《曾文正公奏稿》(上海东方书局全集本)卷七页208—209《刘长佑克复萍乡折》,页221《陈明邻省援兵助饷片》,卷九页40《湖南援师克复袁州府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1、页44、页45。《湘军志》卷四《江西篇》页4—12,卷十《援江西篇》页2—7。《湘军记》卷四《援守江西上篇》页11—21。抚州城,今临川。新城,今黎川。
  22. 《骆文忠公奏稿》卷五页3—9《收复新昌上高折》。《曾文正公奏稿》卷八页8—9《湖北援师进攻瑞州府城折》,页16—18《收复靖安安义二县折》,页23—24《瑞州一军九月接仗情形片》,卷九页35—37《瑞州奉新攻战情形折》,页50—55《克复奉新县城折》。《湘军志》卷四《江西篇》页4—12,卷十《援江西篇》页5—8。《湘军记》卷四《援守江西篇》页10—21。
  23. 《骆文忠公奏稿》卷五页67—68《筹拨兵饷援剿吉安片》,卷八页50—55《会克吉安府城折》。《曾文正公奏稿》卷九页43—44《克复安福县城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5。《湘军志》卷四《江西篇》页4—12,卷十《援江西篇》页5—11。《湘军记》卷四《援守江西篇》页10—31。曾国荃,字沅甫,湖南湘乡人,国藩弟,道光二十七年(1847)优贡,封一等威毅伯,官至两江总督,光绪十六年(1890)十月卒,谥忠襄,著述有《曾忠襄公全集》。
  24. 《骆文忠公奏稿》卷六页53—56《驰剿援贼大捷折》,卷七页1—7《王道叠获大胜折》,页8—13《王道续获大捷折》,页27—28《王道剿贼叠胜折》,页37—40《追剿阜田回窜逆匪折》,页67—76《击退石逆大股折》,卷八页21—28《克复四县两府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3—45。《湘军志》卷四《江西篇》页7—12,卷十《援江西篇》页6—11。文中以王錱为王珍,錱即珍之古文。《湘军记》卷四《援守江西篇》页16—21。
  25. 《骆文忠公奏稿》卷四页64—68《江西贼匪窜犯湖南东路边界折》,卷六页7—10《楚边防军收复江西旁县折》。《曾文正公奏稿》卷九页54《两湖官军收复各县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3。龙泉,今遂川。
  26. 《骆文忠公奏稿》卷八页59—60《接济援江西军饷数目片》。《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6。《湘军志》卷十《援江西篇》页11。
  27. 《骆文忠公奏稿》卷八页34—37《筹拟分军援浙折》,页39《曾侍郎起程赴浙折》,页73《加增曾侍郎援浙军饷片》,页69—71《皖军失利闽贼远窜折》。《曾文正公奏稿》卷十页65《恭报起程日期折》,页70—71《移师援闽折》,页77—78《遵旨斟酌具奏折》,卷十一页103《恭报入皖日期折》。李续宾,字克惠,号迪庵,湖南湘乡人,官至浙江布政使,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殉难,谥忠武,著述有《李忠武公遗书》。
  28. 《湘军志》卷十页1—3。王闿运,字壬甫,原名开运,字纫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赏翰林院侍讲官,清史馆馆长,中华民国五年(1916)九月卒,著述有《湘绮楼全集》、《湘绮楼日记》。
  29. 《骆文忠公奏稿》卷九页1—5《江西大股贼匪窜扰南路折》,页12—19《贼扑永州祁阳折》,页27—38《贼势趋重宝庆折》,页52—60《宝庆府城解围折》,卷十页1—5《逆贼南窜渐次肃清折》,页22—25《桂林重围渐解折》,页31—33《粤西重围已解折》。《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47—53。《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16—19。文中以石达开为石大开。《左文襄公书牍》卷五页35《与胡润之(林翼)》。刘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长佑族侄,官至两江总督,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卒,谥忠诚,著述有《刘忠诚公全集》、《补读斋文集》。南安,今大庾。桂阳县,今汝城。兴宁,今资兴。宝庆,今邵阳。庆远,今宜山。
  30. 《左文襄公年谱》卷二页32。按王柏心此札不载《百柱堂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