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

心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

“心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是静安大师的名句,这是禅的境界、艺术的境界,也是语文教学的境界。

好的语文课无雪、无春、无雨、无晴,那是沉醉之后的超拔,是极致的理性与极致的热情的高度统一,是教师强烈的个性、温暖的美感、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亲和力的交响。

一、直觉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拥有强大的直觉的力量,对文本、对学生、对语与言、对文与思。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具有迅速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文本解读的高下、巧拙、智愚、曲直、深浅、厚薄,往往源自语文教师对语言的直觉,对语言的感受力。

同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句“月满西楼”,有的教师在“月”上做文章‘有的教师在“西楼”做文章,有的教师抓住了一个“满”字,探骊得珠,深谙古诗文的炼字之道,于是事半功倍。不是“月”的意象不经典,也不是“西楼”的意象不精深,而是“满”字太霸气。是它连缀起了“月”和“西楼”,是它写出了相思的质感和厚度甚至数量。

也许正是这个“满”字的精准传神,才会有我国台湾著名“乡愁诗人”舒兰的《乡色酒》中的你“满”,乡愁也“满”。

教师对文本中文字的领悟力,瞬间光照那份直觉,是天赋,更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教师对文本的直觉也是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感受能力,出色的语感成就语文教师,也可成就一个血肉丰满的语文课堂。

文本既是灵动的也是沉睡的。

它灵动在文字里,也沉睡在文字里,是教师与文本的相遇,激活了它内在的生命情感、才华、热度、品格、风采,是教师的强大直觉感知得到并点燃文本的潜在美与思。

课堂所呈现的一切都与教师的直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起承转合,节奏的把握,冷与热的情感与思维的调度都与之息息相关。

所谓的“丝丝入扣”,强调的正是教师直觉的敏感细微。非有对文字、对文学、对艺术有足够的敏感,是不足以抵达的。

一节课从哪里切入?是一个字、一句话,还是一个画面、一个掌故、一则故事。整节课的流程,哪里要泼墨如水,汪洋恣肆;哪里要惜墨如金,跌宕顿挫;哪里要无声胜有声,哪里要重锤敲音,千锤百炼,对于文本的理解是平中见奇还是剑走偏锋:这一切都和语文教师的直觉,即她的语感、书底、教学功底,她的感性思维密不可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