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张威教授,20世纪80年代曾任英文版《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记者,后负笈澳洲留学,获新闻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眼界开阔,内容翔实,立论公允,观点平实,堪称国内水平最高的同类著述。

近十年来,他又致力于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的研究项目,同样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拙著《中国新闻社会史(插图本)》(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受其启发专辟一节“雾锁山城”。这部《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就是他在这片学术领域拓荒耕耘的一次集中收获,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按照他的说法:

本书主要考察现代中国历史上某些典型的中外新闻人的命运,其中包括四组人物,一类是辛亥革命前后到中国来采访的外国记者,包括莫理循、端纳、田伯烈;一类是抗战前后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美国新闻记者、编辑或新闻寡头,包括史沫特莱、斯诺、斯特朗、福斯特、白修德、易罗生、拉铁摩尔、鲍威尔、葛尔红、项美丽、卢斯等;一类是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中国留美新闻人,包括徐宝璜、董显光、马星野、汪英宾、赵敏恒、沈剑虹、吴嘉棠、梁士纯、蒋荫恩、谢然之等;最后一类人是横贯解放前后时期中共新闻界“五朵金花”:杨刚、戈扬、浦熙修、彭子冈以及红色出版家韦君宜。

了解中国近代史与中国新闻史的人,一看这个名录就知道本书的价值与意义了。这些鼎鼎有名或曾经有名的新闻人,勾连着怎样多彩多姿、风起云涌的社会历史,包含着几多耐人寻味、启人心扉的人世沧桑。不妨说,将其中任何一点延展开来,都是一部气象万千的时代风云录。

拜读张威教授的这部大作之后,笔者有两点突出印象——

其一,作者对这些人物及其新闻人生,进行了周密翔实的考证,丰富了他们的历史形象,弥补了有关研究欠缺,纠正了一些陈陈相因的误解与偏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游走世界,穷搜群籍,以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勾勒了这些名记者或新闻人的人生轨迹,可圈可点,可钦可叹。

同时,作者不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地讲述他们的新闻人生,而是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截取他们一生中鲜为人知的片段或侧面,以生动有趣的细节勾画了一幅幅传神的肖像,既凸显了更为真切的人物性格,又展现了更为繁复的历史图景。许多隐匿于历史黑洞的细节经过作者的悉心考证和精心提炼,无不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其二,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钩玄提要,爬梳剔抉,更在于考证细密、探究周密,对人物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达到了深切洞明的境界。换言之,作者不仅遵循朴实的史学家法,步步为营,言必有据,稳扎稳打,论从史出,而且还显示了非同寻常的历史洞见。笔者尤为欣赏本书的题眼——“光荣与梦想”:“这些人物的特点是:他们投身新闻业时都满怀壮志,试图实现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他们也的确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的新闻事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也许,光荣与梦想是一切纯正新闻人的共同理想与宿命。古今中外一切纯正的新闻人,在精神层面无不追求记者的光荣,新闻的梦想,由此不仅赋予新闻以永恒的精神魅力,而且也为自己安身立命确立了高地——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飘萍),“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范敬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前线不够近”(罗伯特·卡帕)……

如今,随着全球媒介生态的乱象丛生,比如大资本控制的喉舌对金融危机的失察与无力,默多克之流的飞扬跋扈,胡作非为,恣意践踏公民权与自由权;随着貌似新潮的新媒体、新理论、新名堂的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新闻的纯正品味越来越变异,新闻的理想境界越来越模糊,新闻在不少地方仿佛成了名利场,成了技术组装车间,成了形形色色思潮对冲的古罗马斗兽场,而光荣与梦想亦渐行渐远。当此时,重温历史上这些新闻人与名记者的人生故事,或许不无殷鉴与启发。

是为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彬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