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永远的遗憾
如果谈到《红楼梦》里“永远的遗憾”,大家兴许马上就会想到宝玉和黛玉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遗憾,我们也会想到薛宝钗虽然既美貌又懂事但她的婚姻生活极端畸形和不幸,我们还会想到大观园里那么多可爱的女孩子几乎都没有好的下场(有的夭折了,有的被驱逐了,有的被欺骗了,有的当尼姑了,有的被卖了,真是非常的可怜),当然我们更会想到整个贾府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看到一个原来充满生活气息与活力的家庭,三闹两闹完蛋了,树倒猢狲散了……这都是遗憾。
而《红楼梦》里还有个遗憾是隐性的,甚至很多人认为《红楼梦》是没有这种遗憾的,是否定这种遗憾的,会痛骂能带来这种遗憾的价值观的,是不但不以为憾反而应以为快乐和满足的东西。实际上它有遗憾。什么遗憾呢?就是不能为世所用的遗憾,一个无材补天的遗憾。这是一个如旧俄文艺家所说的“多余的人”的遗憾。也就是说,你在这个社会架构中,甚至是在这个宇宙架构、物理架构、自然架构之中,没有你的位置、没有你的重要性、没有你的角色、没有你的内容的遗憾。这样的遗憾千人有,万人有,此代有,代代有,而且我要强调其实外国也有,西方有,俄罗斯更有。这是一个从根本上消解人的信心、意义、充实与幸福感的遗憾,是没有精神的温饱,却每天要吃三公斤泻药的遗憾。
《红楼梦》一上来的写法很奇特,它不是从具体开始,而是从抽象开始。这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我们喜欢从最大的概念上开始,它绝对不像巴尔扎克的小说,一般开始都是1767年11月22日阴天在巴黎的哪条街上,一个女人穿着什么什么样的服装,旁边有辆马车,都是从具体开始。
《红楼梦》是从石头那儿开始的,从女娲补天开始,从创世开始。女娲补天时有36501块石头,这个遗憾和悲剧在哪里呢?就是“01”变成了“余1”,多出一块来,只需要36500块就够了,石材居然过剩了,“不多不少”地多了,只多了一块石头,真是要命啊!这块石头非常悲哀,非常惭愧孤独失落——人家都补成天了,成了天地间重要角色,我“无才”,是材料不够,是能力不够,是品相不够,是质地不够,可能更是运气不够,或者没有任何不够,本只需要用36500块,却来了个36501块。好比体育比赛,三万名运动员都有名次有奖牌有记录有光荣,只淘汰一个人,这不是活要命吗?现在的体育比赛是淘汰大多数,只给前三名发牌,这就好办,我们大多数是被淘汰下来的,我们多数人给少数人鼓掌喝彩,得不到奖牌的人虽然没有那样体面,但是沾了人多势众的光,不丢人,不至于哀哭不已,而且体育比赛总还有下回,弄好了下次是别人给我鼓掌。设想一下,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只搞一次奥运会,只淘汰一名“最劣”的运动员,你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一块倒霉的石头几方面都不够,它补不了天,它变成了一块多余的石头。俄罗斯十九世纪的时候风行一时的叫“多余的人”,就是写在那时很多人变成了多余的人,他们不能为这个社会做任何有意义的工作,不能对这个社会有任何的贡献。当时的著名作家冈察洛夫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说的是“多余人”的代表,书写了十几页了,主人公奥勃洛莫夫还没有决定是否起床。而《红楼梦》一上来就说有一块多余的石头,被冷淡、被抛弃、被遗忘、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真正意义的石头。这样想起来,不无恐怖。这也和中华历史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长期相对稳定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一个读书人,既能认字又能算数打算盘,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进入社会管理体制,你必须成为朝廷和它所属系统的一员,叫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一个人,得千方百计上学读书,会写文章会作诗会作对联,想办法谋个一官半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贾宝玉就最烦这个,但他有个背景,他所最烦的东西正是他上一辈子在本源根底上所没有得到、羡慕已极的东西,就是“补天”。补天不成的结果,使他痛恨补天的向往,使他视补天为禄蠹、混账、低俗庸俗媚俗,他是思极而恨若不共戴天。一个真正清高的人完全不必要视不清高为寇仇。这是他性格形成的先天原因。而后天原因是他对于女孩的爱恋喜悦,与他父亲的教条僵硬无趣成为鲜明对比。它也想跟36500块石头在一块儿,起个支撑天地的伟大作用,但它做不到,这样一个遗憾就注定了贾宝玉生活的空虚、对很多东西的不信任感。他也是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他前生是一块石头,这样一种遗憾,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老病根,论证也解决不了,哭一场也没有用。
从我们今天看,曹雪芹能够写出《红楼梦》来,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别人所无法比拟、无法想象的贡献。从曹雪芹本人来说,他一辈子是穷愁潦倒,他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曹雪芹能够有机会成为封建体制管理层的一员,从他个人来说生活状况会比他写《红楼梦》时要好得多。所以,这样一种对自己变成多余的石头而感到的悲哀,贯彻在整个《红楼梦》里。当一个饿了三五天的可怜人大骂饭馆的庸俗与奢华,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当一个一贫如洗的人表示自己对于金钱的痛恨反感轻蔑,你觉得这是很正常还是很郁闷呢?这石头还有一种交通、交织、交接的意义。这石头一头接着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大荒”这个词很有感染力,首先是大,无限无穷的;其次是荒,它是荒凉的、没有生命的,更是没有文化、没有经过开发、没有变成人所使用的财富,是还没有人化的自然,是大荒山。
无稽崖的崖,念yá可以,也有人喜欢念yé。这个山崖是荒唐的、无稽可查的,不入史册,不入地图,是找不着地方可待的。偏偏它又有一个青埂峰,一般人都解释青埂峰就是“情之根”的意思。偏偏在大荒山无稽崖当中出来这么一座山峰,又是大荒又是无稽又是多情,多情于无稽与大荒之中,钟情于荒凉与寂寞之中。呜呼哀哉!太痛苦了!你说你难不难受?而且他写的这块石头,说是多余的,转过来变成一块玉,晶莹剔透,缩得很小很小像扇坠一样。这么小的一块石头,又这么高贵珍奇。这是石头的一个品性,它是高贵的,又是普通的,石头和玉是一回事,玉是石头的一种。玉的质地高于一般石头,我们采玉也都是从石头里来。石头变成玉,又高度地人化了,变成文化的一部分。尤其中国人很喜欢玉,以玉来喻君子,玉被认为是很洁净、很温润的。从手感可以分辨:手里头攥一块玉,你不觉得凉;要攥一块铁疙瘩,你就觉得凉。攥一块木头,你可能觉得干;攥一块玉,你就不觉得干。中国文人把所有美好品质都赋予了玉。
这块玉,来自大荒山无稽崖,来自荒凉的史前;它又能够去人间,一僧一道给了它机会能够下凡入红尘,能够到一个阔佬贵族的家里体会人生的荣华富贵,也让他体会到人间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最后什么都没有。都没有了,怎么办?就又变成石头,回到了另一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这块石头在下边绕了一圈,随了一回贾宝玉,最后又回来了,踏实了:你已经都转完了,恋爱你也搞了,吃喝玩乐你也享受了,作诗写文你也经历了,挨打挨骂你也遭遇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富贵荣华你也看到了,然后是晚景凄凉、衣食不保——这种困难的日子你也过了,那你还不踏实干什么呀?你回来了,你又变成了石头,石头上记载了你的故事,就是《石头记》。
这种小说非常奇怪,它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和玄学,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可不是吗?你伟大,你的权势如日中天;你阔气,花银子跟流水似的;你吃喝玩乐,穷奢极欲;你眠花醉柳,什么好事恶心事你都经历过了,最后你只有一个前途,成为一块石头,一声不吭了。最多你有点记录,刻在这块石头上。这种写法很不寻常。
小说也好,戏剧也好,都要靠一个什么东西呢?悬念。就是你看了头,不知道它的尾,你得追着它,你对小说的后续发展有极大的好奇心,你渴望知道后事如何,你渴望知道下回分解,追着慢慢看下去,你知道这个尾,才会说“原来如此”。看电视剧也是这样,一上来就把大结局给他演两遍,好多中间的他都不想看了——“原来如此,不过如此”——他不看了。但是,《红楼梦》不在乎这个,它一上来就先把结局告诉你,一上来就告诉你:我写的这些繁华荣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只不过是瞬间的事,最后他们要完蛋要垮台,要冷寂下来,要孤独起来,要灭亡,再变成块大石头。
它先把这个压在你的心上、身上了,然后回过头来,又让你看到那些就像水中月镜中花,用这些吸引你,让你看起来很过瘾,使你看起来没完没了,跟着它哭,跟着它笑。你心里又随时提醒自己,这不过是暂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留不下。这是很惊人的小说写作法:先把结局告诉你,先给你撤了劲儿,给你撤了火,再告诉你“我小火给你再炖一炖”……这一锅粥怎么往下煲,最后这个火要撤掉,冰凉死寂,一无所有。这里,我们说的“永远的遗憾”就又上了一层台阶:不仅不为世用是一种遗憾,盛极而衰、兴久必亡是一种遗憾,人生本身就具有某种悲剧性。生的开始也就是死的开始,生的过程也就是死的过程,宝玉的享福、尊荣、情爱的过程也就是大荒化、无稽化、静默化、石头化的过程。一句话,色的过程就是空的过程,有的结果是虚无化过程。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体会,生命是多么宝贵,人生是多么值得珍重!无论如何,当你把一个赫赫扬扬的贾府与荒山巨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唏嘘不已,泪流满面——闹了一个够,剩几块大石头罢了。
他对于石头的故事又有一个奇怪的处理。曹雪芹好像不满足于光说一个石头的故事——这石头故事就够吸引人的了,又是石头又是玉,又是衔玉而生——他不,曹雪芹不满足于石头的传奇,仅仅石头与玉的象征还不能完全表达他的情感与想象,他还要加一段:这石头还曾经在赤霞宫里当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产生了感情——看见绛珠仙草在路边没人管,挺可怜的,就每天舀水浇灌它。
这个人的想象力真是好。他想象这是天宫的事情,实际都是人间的经验。如果天上有绛珠仙草,何曾需要你去打水?你水是从哪儿来?天上还有河呗,《天河配》里不是还有河吗?神瑛侍者从那儿打水浇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又化成石头,变来变去的——它从石头变成玉,从玉变成了神瑛侍者,从神瑛侍者变成了玉,含在贾宝玉的嘴里,又变成贾宝玉生出来。而这个绛珠仙草就说:我还没有还他灌溉之恩……
他给我浇灌了那么多水,维持了我的生命……中国人是最讲感恩图报的。所以神瑛侍者下凡尘,绛珠仙草也要到人间去。它炼来炼去,炼成了一个女体。它没有炼成男人,在曹雪芹那个时代炼成男人好像比炼成女人在成就上更高一点。当然,贾宝玉不这么看,他认为女人比男人高得多。绛珠仙草下到红尘,变成林妹妹,跟贾宝玉见了面,然后要用眼泪来还神瑛侍者在前世给它浇的那些水。
这个故事太厉害了,用眼泪还水啊!韩信饿了好几天,遇到洗衣服的老太太。老太太一看这个大个子面有菜色,把本来给自个儿带的饭给了他。吃完了,韩信说“涓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给了我三滴水,将来我给你修一个自来水厂。就是这个意思。涌泉,像喷泉一样,水咕嘟咕嘟就往外喷,几百年几千年,这个水都归你。林黛玉这是报灌溉之恩,以眼泪相报。她是怎么琢磨的?这是爱情最动人的地方,也是爱情最可悲的地方。爱情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完全没有眼泪的爱情,是真的爱情吗?完全没有眼泪,俩人气都不生,都哭不出来,这也不算爱情。所以,他又把这个故事带进去了。所以《红楼梦》不是那种一般的写实小说,更不是那种一般所谓自然主义的写法——反正有什么事儿我就写什么事儿,记流水账一样——也不是这种小说。它有一种非常悲天悯人的、对人生的想法。
首先,有轮回。从石头到人,从人又到石头,从石头到一个大富之家,然后这大富之家没落了,它又变成了荒凉的石头。这是一个轮回,这是一个悲哀。其次,还有一个悲哀动人、刻骨铭心的故事:要把眼泪回报给曾经给它浇过水的人,演绎悲哀的爱情。一直到后四十回,不管是不是高鹗的续作,写林黛玉之死用的章回题目叫“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仍然那么有感情。就这个章回标题,让人看了都落泪。
所以这个故事非常动人,一上来交代了石头、玉、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作者跳出来又给加了几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二十个字把《红楼梦》的内容,把作者的写作心态,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表现了出来,简直是太精彩了!
“满纸荒唐言”,为什么它是荒唐言?这里既有现实的东西,又有想象的东西。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到底在什么地方,你哪儿知道?你说得出来吗?你说不出来。36500块石头都派上了用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角色,偏偏剩下这一块石头给忘了,落到一边了,你说得出这是怎么回事吗?你也说不出来。还有,他没有按正规的读书科举做官这个路子走,他走的是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一个荒唐的路子,所以“满纸荒唐言”。
荒唐,本来让你觉得有点可笑、有点捣乱的意思,它下面一句一下子把这个荒唐言就给收拾了、给升华了、给悲情化了,甚至是严肃化了——“一把辛酸泪”。你不要以为都是荒唐言,这个荒唐言里头有辛酸泪,叫作“有斑斑血泪”,令人热泪盈眶。人生为什么会这样辛酸?读者为什么会共鸣于作者的辛酸?为什么堂堂一部大作《红楼梦》会让你辛酸不已?哪个答得上来?
“都云作者痴”,“痴”是什么意思?“痴”不仅仅是傻,而且是作者进入了一种精神生活的巅峰状态,可不就痴了。他除了这段回忆、这段公案,什么都忘了。这是作者“痴”,痴就是痴心,就是投入,就是一心,就是激情,就是巅峰!
“谁解其中味”——那么多红学家,那么多关于《红楼梦》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直到今天,我们还愿意与大家共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