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10],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11]
吏呼一何怒[12]!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13],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14]。”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0]石壕村: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诗人由洛阳去华州途经此处。

[11]看:应对。

[12]一何:何其,多么。加强感情色彩。

[13]老妪(yù):老妇人。

[14]晨炊:早饭。ft

赏析

此篇为千古名篇,是诗人著名的“三吏三别”中的一首,描述的是诗人被贬华州赴任路上,看到因“安史之乱”官军深夜捉人充军的悲凄一幕。

005-2

全诗一百二十字,不仅饱含细节地记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将“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刻画得入骨三分。

全诗开门见山,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尤其“夜捉人”三字——不是白天而选在夜晚,不写征兵而用捉人,既道出官军选择深夜抓丁充军的手段阴狠,也表明诗人对此明确的批判态度。

随后,用军吏与老妇的表现对比来写,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军吏的蛮横和老妇的悲惨产生强烈反差。

从“听妇前致词”到“出入无完裙”,诗人概括了老妇对军吏诉说家中的情况,不仅简练传神,而且其中几处转折暗含潜台词:三个儿子已去充军,两人战死,一人苟活,这表明自家已被抓丁多次,境况悲惨;家中再没有成年男人,只剩个吃奶的孙儿,这里隐含着军吏不依不饶,苦苦逼问;而后又说孙儿的母亲在家,但因家贫连条完整的裙子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这里又隐含着军吏见没有男人可抓于是打起女人的主意,老妇只能拼命找借口保护儿媳。至此诗人只用老妇一人的言语就将整个对话紧张的交锋过程呈现出来,有明言,有暗语,凝练的语言中充满生动的画面感,诗圣的技法何其高妙!

如果抓走儿媳,孙儿必将饿死,于是老妇牺牲自己,主动要求被抓去充军,“请”“急”“犹”这几个字从老妇口中说出,显出老妇主动央求军吏的姿态,让人读来怎不心酸垂泪。“请从吏夜归”为了“备晨炊”,老妇自请充军去做伙夫,终于换来了“夜久语声绝”。

诗人描绘整个故事主要从声音入手,从嘈杂的抓丁开始,到老妇的哭诉,最后声音渐息,微微听到屋内有人哭泣,至此以声音作收。没有更多动作、神态、心理的着墨,但给读者带来的紧张感、悲愤感却如临其境。

最后诗人写天明去这家告别,只剩躲过一劫的老翁,为这个悲惨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