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习做孩子登顶阶段的得力助手

01 学习做孩子登顶阶段的得力助手

高中阶段,

大多数家长已经不能具体指导孩子的功课了,

却依然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站出来,

只不过家长的角色应该由原来的教导者、指引者,

变为服务者、助手。

打造一个“书香门第”

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阅读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天然的渴望。父母要做的只有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

女儿从小爱看书,而且阅读的范围很广,这是她知识面丰富、文章写得漂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升入高中之后,她的功课越来越繁重。每天,各科老师都会留许多作业,她回家吃完饭就得埋头写作业。高一的时候,因为数理化成绩较差,她每天晚上在这三科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总是把作业做完就到睡觉的时间了,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为此,她非常烦恼,别说玩,就连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也一本都看不了了。从小到大,她几乎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看课外书,已经养成了习惯,猛地丢掉这个爱好,她的心里空落落的。而且一段时间不看书,她就感觉笔头生涩,写出来的文章也不那么出彩了。

看女儿苦恼,我也着急。作为家长,我知道功课学习的重要,毕竟我们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将来参加高考是不容回避的现实。然而我更知道,死学课本而没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会视野狭窄、理解能力差,而且缺少课外阅读,不仅会影响到语文的学习,对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理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女儿在学习学校的功课之余多读课外书籍。

于是,我使出了女儿小时候,我用来“诱惑”她读书的杀手锏。

女儿是3岁的时候爱上读书的。不过那时候,她都是听我给她读书。她上幼儿园的3年里,每天晚上我都给她读书。她倒不挑,只要一看见我拿书,就闹着要我读给她听。所以,那时候她听到的书,有专门为她挑选的寓言童话和动植物故事,也有我和我先生看的一些别的书上的小故事。后来我们戏称这3年是我家的“一千零一夜”。

等女儿上小学后,我和我先生觉得她认字了,应该自己读书了。但女儿习惯了听我讲,依然每天缠着我给她读书。后来,我和我先生为了让女儿自己读书,就买了一些带有拼音的有趣的小学生读物,还有《米老鼠》等杂志,随意地放在她的写字桌上、床头,或者家里的饭桌和沙发上,目的就是引起她对书的注意,诱惑她去看。

起初,小家伙熟视无睹。慢慢地,在没事的时候她开始翻阅那些散在各处的书了。到后来,无论是坐在沙发上还是床头,她都会拿起书来看,而且看得非常投入,有的时候,饭都做好了或者到了睡觉的时间,她还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阅读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天然的渴望。父母要做的只有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所谓“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孩子能读的书;所谓“读到书”,就是买回家的书要让孩子看得到,而不是整齐地码在书柜里。

这样,女儿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不仅读她自己的书,也开始看我和她爸爸读的书。为了满足她越来越大的胃口,我们不得不源源不断地买书。

喜欢上读书以后,只要没有课外书,女儿就会觉得不舒服,到处找书看。家里没有新书,她会向同学借,也会把以前看过的书再翻出来读一遍。到了这时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给她设置那么多“诱惑”了。

女儿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也尝到了甜头,她不仅知识面比班里大部分同学要广,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同龄人的羡慕和大人们的夸赞声中,读书这一爱好逐渐被巩固,成为伴随女儿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高中的学习任务虽然很繁重,但是多年养成的爱读书的好习惯,我舍不得让女儿丢掉,而且她也不想丢掉。小时候有大量的课余时间供我们读书,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我们就算挤时间也要读书。

我非常赞成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孩子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因为学识的限制,女儿从小到大,我和我先生总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她,但是,我们会给她买书或者借书,让她从书里找到答案。而且我发现,因为读了大量的书,女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她学习的后劲越来越足。高中阶段,她从年级的中下游到了年级上游;高三竟然迎头赶上,最好的成绩达到了年级第五名。读书,让孩子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很好地补充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读书,让孩子懂得了老师、父母所不能教到的做人的道理;读书,让孩子提高了情商,学会了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

主意打定,我就开始行动了。每天下午女儿回来之前,我就把家里订的《北京青年报》放在餐桌上。一般来说,她回家的时候,晚饭还没有准备好。她放下书包,就先看一会报纸。

女儿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跟着我们读报,最初只看最后一版的脑筋急转弯、幽默故事等内容,到后来每个版块都翻阅,并且还和我们讨论当下发生的重大的或者热门的事件。

小学的时候,就听到过老师夸奖女儿,说女儿懂的东西多,而且看问题的观点很独特,我想这跟她看报纸有很大的关系。

《北京青年报》是一份非常不错的日报,内容很丰富,有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报道和知识性、文学性很强的副刊,对女儿的帮助很大。订阅全年的《北京青年报》还可以赠送《读者》杂志,多年来我们一直要这个赠品。我和我先生是《读者》的铁杆粉丝,在我们的带动下,女儿也从小喜欢《读者》,她写的文章里许多论据都出自《读者》中的小故事。小学和初中,每次《读者》到家,她都会拿到手一口气就看完。可自从升入高中,就很少有时间享受这种阅读的乐趣了。于是我就把《读者》放在沙发扶手上,或者她的床头,有的时候甚至放在卫生间的暖气片上,让女儿随时都能读一会儿。

我们家还订了《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青年文摘》等杂志,我都如法炮制,凡是女儿目力所及或者伸手能拿到的地方,我都放上一本。目的就是,只要她想看书,顺手就可以拿起一本看一会儿。杂志上的文章都是独立的,也不是很长,看一篇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于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挺适合的,而且读这些短小的文章也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好手段。

间或,沙发扶手上也会出现一本“大部头”,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王小波的“时代”系列,这些书,女儿都是在晚上泡脚的时候一点一点看完的。

女儿从中得到了好处,有的时候我忘了在某个地方放书,她还会提醒我。

到处都放书报,让我家看上去很零乱。一次,女儿的姑姑从老家来北京,看我们家东一张报纸、西一本书的,就开始帮我收拾,还数落我不打理家,把好好的家弄得乱七八糟。我笑着告诉她,其实我每天都整理,不收拾那些书报,只是想让我们的家充满“书香味”而已。

不然怎么办呢?如果我把书都整整齐齐地收拾到书房里或者报刊架子上,女儿看起来就不方便了。我想,等女儿日后“下笔如有神”了,我再好好收拾也不迟吧。

女儿偶尔也会放纵一下自己。《暮光之城》出了中文版后,女儿从邻居姐姐那里借了两册来看,却发现翻译得实在太差。于是让我在网上给她买了英文原版的。

那是一个周六,我们从快递员手里拿到了3册原版的《暮光之城》。女儿爱不释手,高高兴兴地把书拿她的屋里去了。晚上我上床的时候,看她的屋里还亮着灯,我以为她在复习功课,准备周一的期中考试。

周日早晨,都9点了,女儿还在呼呼大睡。叫她,她说昨晚熬夜到凌晨4点,把《暮光之城》的第一册看完了。实在是太困了,求我让她再睡一会。为了女儿的健康,为了女儿读书的快乐,我让女儿睡了个痛快!成天面对枯燥的课本,孩子渴望阅读趣味性和文学性都很强的小说,这是非常正常的要求,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支持。

女儿挤时间,愣是把《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的英文原版读完了。2009年8月,女儿参加托福考试,满分30分的阅读,她拿到了29分。我想这跟她坚持读原版的著作有很大关系。后来我翻看女儿的英语周记,看到她的英语老师在批阅她的读后感时鼓励她坚持阅读原版小说,因为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

即便是到了高三,女儿的课外阅读也没有停止。暂且不说阅读对于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那么高远的好处,就说它对高考的好处。现在的高考跟现实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学习文科的孩子,只读几本课本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因此,即便是高中阶段学习非常紧张,家长也要鼓励孩子抽出时间阅读。大量接触课外的东西,实在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

父母在家里少谈学习

课本知识、考试内容有老师来教导,生活中的各种学问,则需要家长日积月累地教会孩子。孩子回到家,多跟孩子谈谈发生在校园外的事,谈谈生活琐事,谈谈做人的道理,既是对学校教育的最好配合,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住在学校附近,所以放学后经常会有小朋友到我家和女儿一起玩。一个周五的下午,几个小家伙又来我家玩了。他们离开的时候,我正好在厨房里,就听一个小女孩说:“我真羡慕李若辰啊!”另一个小男孩说:“是啊!”

我知道他们说的“羡慕”是什么。

那个时候,班里的小朋友一到周末都像赶场一样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唯有我女儿只在周六学一个小时的芭蕾,其余时间就跟着我们去郊游或者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玩。

女儿从小到大,我们都坚持除了让她在课余时间完成学校的作业外,就不再管她的“学习”了。

等女儿上了高中,我们给她请了家教,也让她上课外辅导班,但总是尽量把课集中在周六或者周日,然后空出一天的时间,一家人在一起,或者做家务,或者游玩。目的是让孩子一周有一天彻底放松的时间,为下一周的高强度学习做准备。

跟小学和初中比起来,高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要多出许多。我算了一算,女儿早晨7点15分开始早自习,到下午5点放学,晚上还要在家里花两三个小时完成家庭作业,每天学习的时间都要十几个小时。到了高三,她每天放学后都在学校上自习到晚上8点半,回到家就9点多了。

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作为经历过高中学习和高考的过来人,我们深知高中三年学习的“苦”。于是,我和我先生约定,在家里少跟孩子谈学习的事情。

我认为“学习”在学校里或在老师的教导下完成,就已经足够。谁不明白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高考成绩,进一所好的大学。孩子们听完课以后,就反复做枯燥的习题,这个过程没有任何趣味可言,而且非常耗费脑力和体力。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里,家长应该把“学习”的那个钮关掉,让他换一换脑筋。

女儿回到家,她爸爸会和她讨论国际、国内的大事,他们经常会因为对一件事情的观点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我会和她探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大到最近老家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哪个姐姐新谈了男朋友,小到我买了个新发卡,也会告诉她,拿给她欣赏。我们一家会为某个笑话一起放声大笑,我们会一起看一篇好文章,我们会一起做游戏。我发现,在这样的气氛下,孩子才会彻底放松,精神也会变得愉悦。

女儿在家里的时间,我们会安排一些事情提高她的生活技能,比如让她帮我做做饭、洗洗衣服;也会鼓励她找朋友聊聊天,和同学一起出去锻炼身体,或者去看电影等。

因为我们在家很少谈学习,不强迫女儿学习,她在学校里总是能集中精力,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我想许多家庭都有类似这样的情形:本来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爸爸妈妈聊着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妈妈突然来一句“今天的作业多吗”,或者“今天语文讲到哪里了”,孩子的情绪立刻跌到谷底,随即噘起嘴,再也无话可说。反应强烈的孩子会很不耐烦地回击:“每天就知道学习学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了!”或者“烦不烦啊,又说学习了!”

孩子每天从早学到晚,也许跟你聊天只是想放松一下,说完这段他就又会去写作业,你不合时宜地打断,而且是用他“深恶痛绝”的事情来打断他,很容易造成他的抵触情绪,许多家长所说的“叛逆”也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不再愿意跟家长交流,亲子关系也就出现了问题。

其实,高中孩子不愿意听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评头论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家长已经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了。在功课辅导方面,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权威的地位。况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能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不需要你去提醒。你的干涉会让他认为你不信任他,怀疑他的能力,所以你的一句话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

一个人将来要在社会上“闯”,靠的并不是你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你的性情如何,以及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高低,而所有的这些只能在学习之外得到锻炼。

生活处处皆学问。孩子的人生路很长,而且离开学校的日子才是他人生的主要历程。课本知识、考试内容有老师来教导,生活中的各种学问,则需要家长日积月累地教会孩子。因此,孩子回到家,跟孩子谈谈发生在校园外的事,谈谈生活琐事,谈谈做人的道理,既是对学校教育的最好配合,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买课外书得看孩子的需求

对于已经有了判断力的高中孩子,家长不要盲目地为他购买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而要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买。

我有一个习惯,过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书店。每次去都是先把自己用的书挑好,然后为女儿挑书。

不谦虚地说,女儿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所看的课外书基本上都是我帮她挑选的,无论是教辅资料还是课外读本,我都可以选到她喜欢并且对她有帮助的书籍。

记得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好几次她拿着我买的书到学校去读,都被老师推荐给全班同学,有的甚至被列为全年级的阅读对象。

女儿初一的时候,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薄冰主编的《魔法英语》同步辅导材料,非常欣赏里面的单元总结,就给女儿买了回来,让她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结合课本和这本辅导书里的单元总结进行单元总复习。女儿照着去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女儿高一的第一学期,我有一次去书店,按照老习惯想为她挑选几本教辅书。然而,我在书店码放高一学生教辅材料的地方转了几个来回,就是不知道买什么合适。离开中学课堂好些年,对高中教材已经陌生了。看来看去,我发现仅高一历史一科,就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又分为必修1、必修2……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抬头向旁边看了看,发现一位年龄跟我相仿的女士正在翻看高一英语的教辅材料。心想她一定也是家长,便走上去搭讪,想问问她如何帮孩子选书。我还真问对了人。她是人大附中的一位英语老师,问了问女儿的年级和所在的学校,就告诉我:“你不用买书,老师都会有安排的,需要的材料老师告诉了孩子,孩子自然会让你帮她买的。”

果然如那位老师所说,没过多长时间,女儿就拿回来一张书单,有课外阅读的书籍,也有教辅图书,让我帮她买,而且告诉我老师说了必须买。

从此,我过一段时间就照单买书,省去了为孩子选书的烦恼。

然而,女儿高三的时候,我们家还是出了点状况。以前从来不大过问女儿学习的先生突然来了劲头,他同时加入了几个QQ群,有高三学生家长群,也有近几年内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群,每天跟人家聊天。听到某个家长说哪种教辅书好,就赶紧买回来给女儿看,还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打印出来给女儿。他还特意买了两个书架,放在女儿最方便取放的地方,把他拿回来的那些资料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起初女儿还翻一翻,到后来,女儿看着爸爸给她的那些资料,情绪都受到了影响。

我先生认为女儿在学校学习之余,应该再补充些课外的东西。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他走入了一个误区。到了高三,教材上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孩子其实每天都在大量地浏览和练习课外的东西。

高三年级的老师都具有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他们能很好地把握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并对每个孩子进行适度的照顾。就算在一个普通班,高三的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安排。更不用说女儿所在的班级是他们学校文科的第一实验班,教师队伍的配备非常棒。更何况,女儿每天只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都会做到很晚。有一点空余的时间,她应该休息一下,或者看看轻松的休闲类书籍,而不应该再看爸爸给她的那些资料,当然,她也根本没有心思再去看。

之所以情绪受到影响,是因为女儿已经长大懂事了,她明白爸爸的用心,知道爸爸都是为她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她有意顺从爸爸,会翻看一些。可是她哪里知道,她的这种行为鼓励了她爸爸。看到女儿愿意看自己买的资料,我先生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回找资料了。女儿因为内心里并不想看这些东西,但又觉得这都是爸爸辛辛苦苦找来的,不看对不起爸爸,心里产生了内疚感。而且,爸爸拿回来的那些资料她都没有时间看,也让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感觉自己是不是效率太低或者学习不努力。在种种矛盾心情交织的情况下,女儿一度感觉压力特别大,也出现了焦虑烦躁的情绪。

后来,我先生发现了问题,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式,我也给女儿做了调整,她才重新回到积极乐观的状态。

我们做父母的,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为孩子做许多他们并不需要的工作。实际上,我们这么做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愿望,对孩子来说却并非一定需要。就买教辅材料这件事,对于已经有了判断力的高中孩子,家长不要盲目地介入太多,就算为他买,也要考虑到他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买。尤其是到了高三阶段,孩子在备考的高压下,心理已经非常脆弱,搞不好就会出问题。家长要相信学校和老师,也要相信孩子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随意购买或收集课外资料,给孩子添加负担。

请家教,适合就是最好

找家教千万不要迷信名校或者名师,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适合孩子才是最关键的。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孩子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

许多家庭都有为孩子请家教的经历,我们家也是。从女儿初三到高三,我们给她请过两个家教,让我对这一问题感受颇深。

女儿上初三之前,只在小学五年级时上过四次奥数课,可是,因为奥数学习不适合她,结果很不理想,严重挫伤了她的自信心。此后,尽管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我们也不再让她上任何课外班。这固然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障碍,但也是尊重孩子,她不愿意,我们不强求。

直到女儿初三的第二学期,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妈妈,给我找个家教吧,我想加强一下数理化的学习。”

于是,我们一家便商量找什么样的家教。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这个时候再去家教中心听大课,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决定找一对一的家教来家里上课。我咨询了许多已经请了家教的朋友,也上网查了许多资料,并对家教市场的从业人员做了认真的分析。当下,从事一对一家教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中学任课教师。这类老师的优点是对教材熟悉,有教学经验,也能很快抓住孩子的学习特点,但是,容易高高在上且自以为是,孩子在这样的老师面前很难轻松自如地质疑和探究。

第二类是从事非教育类工作的高素质人员。这部分人教学不受课本约束,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并且能够帮孩子提高思维能力,但针对性不强,对于应试的效果不是特别好。

第三类是高校大学生。这是家教领域的生力军,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不足,但由于刚刚离开中学不久,对各科知识仍记忆犹新,也容易跟孩子充分交流学习的体会。另外,高校学生跟孩子的年龄差别不大,沟通起来几乎没有障碍。

通过分析比较,女儿锁定了高校学生,而且明确要一个姐姐。我和我先生也认为这样比较好,找个高校的女生来给女儿做家教,不仅可以教她学习,还可以让她多一个同伴,同时,家教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信息,对她也是一种吸引和鞭策。目标定下来后,我们就开始寻找。

经过一番筛选,女儿最后选定了中国农业大学一个大三的女孩。

为了能很好地利用家教这个资源,我事先分别和女儿的数、理、化老师进行了沟通。女儿的化学其实没有太大问题,考试成绩经常排在班里的前几名,也拿过满分。数学和物理则是她的弱项,课堂上的内容虽然能大部分掌握,但因为有些“欠账”,学起来越来越吃力。

考虑到这些情况,我和先生跟女儿商量,要她每周五晚上把本周学习的数理化内容梳理一下,掌握了的放一边,没有掌握的内容记下来,然后跟家教姐姐电话或者短信联系,告知自己不懂的地方,让姐姐有的放矢地备课,以取得最佳效果。同时,自己也从这些内容着手准备。每次家教课,不求老师讲得多,只求讲课的质量,争取把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或者一知半解的问题都弄明白。

跟女儿达成共识后,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教姐姐,她欣然接受了我们的方案。于是,我们给她买了一套教材,方便她备课。

女儿和家教姐姐配合得非常好,每次姐姐来到家里,女儿都很兴奋,只要门铃一响,她就跑去开门,热情地拉着姐姐的手去她屋里上课。课程结束后,她们俩总要多聊半个小时,聊高兴时哈哈大笑,家教课总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请完家教一个月后的那次考试,女儿的数理化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初三紧张的复习阶段,女儿的家教课变成了缓解压力很好的手段。几个月的师生关系处下来,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后来这个姐姐考上了北大的硕博连读,没有时间做家教了,但是女儿和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对女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找一个在读的高校学生做家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家教和课外辅导还有一种叫法,就是“补课”。所谓“补”,就是要查缺补漏,把孩子没掌握的漏洞补起来,而最明白漏洞在哪里的是孩子本人。因此,让孩子把握补课的主动权,让老师有针对性地辅导,效果才会比较好。

请家教要想取得好效果,针对性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第一次请家教的深切体会。

女儿在高一第二学期时说,她想上数理化课外班,因为她的这几科明显偏弱。一天,女儿告诉我,班里有两个同学在上一个老师的数理化课,效果挺好的,她也想去听听。我答应了。在她试听之前,我了解了一下老师的情况。女儿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她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在那里听课,效果确实不错,而且收费远远低于市场上同类家教机构,并把老师的电话给了我。

上班间隙,我给这位老师打了个电话,聊了半个小时。老师说,女儿可以去试听一次课,同时也跟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我把女儿的学习情况简单写一写,发一封电子邮件给他。我对这一做法将信将疑,但还是给他发了封邮件,介绍了一下女儿学习数理化的情况。

试听课以后,女儿一直在那里接受数理化课外辅导,高二分科后继续在那里上数学课,直到高中毕业。

我每个星期都给这个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介绍孩子这一星期的学习情况和情绪状态,他也会在课后把他跟孩子互动的结果及时回复给我。到了高三,孩子进入总复习阶段,他向我们索要孩子平日做过的卷子,及时把握孩子学习的漏洞,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在给老师发邮件的过程中,我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向老师传递我女儿很优秀的信息。我知道女儿的数理化成绩比较糟糕,但她的文章写得很棒,英语成绩也名列前茅。在给这位老师发邮件时,我会把女儿写的文章也一并发给他。女儿托福考试时取得了106分的高分,我也第一时间写邮件告诉这位老师。我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老师,我女儿学习是很棒的,只是数理化成绩差了一点而已。

这位老师也非常给力,每当我把女儿获得的成绩发给他时,他就会在上课的时候夸她,比如:“李若辰,你简直就是写作的天才,你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女儿听了自然美滋滋的,不会因为自己的数学成绩差而那么自卑了。我想这大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能量”吧。我同时也认识到,在孩子那里,家长有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的问题上,如果我们家长都没有信心了,怎么能够指望别人帮助到他呢。

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其实,家长跟课外辅导老师进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课外辅导都价格不菲,辅导老师如果有责任心,他是愿意为花了高价钱的孩子尽心尽力的。而且,如果选择的是一对一或者小班辅导,老师的心思更有可能花费在每个孩子身上。所以,家长及时把孩子的情况跟课外辅导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来,我也逐渐明白了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他不是跟着孩子学习的课程同步讲,而是把整个高中的数理化知识综合起来讲,两个小时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的内容都有涉及。他的课看似凌乱,但却是在启发孩子思考一个“大”的学习问题,即如何综合数理化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每个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的学习成绩。我认为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的做法。

女儿告诉我,这个老师教学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想办法调动每个同学的自信心,他总是抓住孩子的某个闪光点,放大了去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就是天底下最优秀的那一个人。女儿在他这里上课以后,数学成绩稳步提高。最让我欣慰的是,上了这个老师的课以后,女儿从过去的惧怕数学到接纳数学,最后开始喜欢上数学了。

如此看来,一位老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孩子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

通过多年的接触和观察,我发现有些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为孩子请个保姆式的家教。目的就是让老师陪孩子写作业,一方面帮助孩子完成学校作业,另一方面让老师监督孩子学习。这样的家教在小学阶段还能凑合用,等孩子上了中学,自我意识觉醒了,再请这样的家教不仅对学习没有好处,师生关系甚至亲子关系还会因此搞得很僵。

学习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陪读加监督的结果只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极度不自由的苦差事,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频繁为孩子换家教。我看到身边有的家长给孩子找家教后,只要一段时间成绩提升不大,就急忙换老师,有的孩子几年下来走马灯似的换了许多老师,结果学习成绩还是不理想。

其实孩子和老师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了解和接纳,教学的效果才能慢慢地显示出来。做家长的应该有一点耐心,等一等老师,也等一等孩子。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数理化老师,刚接触他的孩子感觉他讲课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每堂课学不了多少东西。女儿刚开始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就鼓励她坚持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

第三,贪“贵”求“名”。有的家长以为多花钱,把孩子送到那些著名的家教学校,或者请个名师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名校因为生源丰富,商业化程度很高,很少关注到每个孩子;名师既然已经出名,就会非常忙,让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人对每一个孩子都上心,是不现实的。所以没有必要迷信名校或者名师,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适合孩子才是最关键的。

我觉得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课程内容是否适合孩子。说实在的,女儿小学五年级时上奥数课的失败经历,让我们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孙云晓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其实,对于不适合孩子自身情况的任何学习内容,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二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选择老师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老师,正所谓:“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师,乐其道。”

三是要重视老师的素质。一个好的家庭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还应该会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教学才能有好的效果。

四是要重视持续性。请到一个老师以后,家长要鼓励孩子坚持一下,让师生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让教学效果慢慢显示出来。

考试过后,更需要家的支持

一个从长远考虑孩子成长的家长,不该在乎孩子一时的考试成绩,而要发现孩子身上那些独特的资源,并帮助孩子认识和挖掘。

女儿从小数学成绩就一般,初中时虽然数学成绩也不好,但还不至于拖其他成绩的后腿。一上高中,数学成绩就变成了女儿的噩梦,连续好几次数学考试她都是班里的倒数第一。这让她非常苦恼,也很着急。

有一次看女儿用俏皮的文字记录的一篇随笔,我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高一的第二学期,一天中午,女儿和好朋友一起去操场看他们班和别班男生的篮球比赛。回到教室后,她看到课桌下面飘着一张数学卷子,卷子的右上角赫然标着红红的40分。一开始,她以为那是上一次月考的数学卷子,可当她拿起来看的时候,才发现那就是头一天的数学考卷。这时候,她最好的朋友小丽过来悄悄地在她耳边说:“若辰,你这次的数学又考了倒数。”说着,还同情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她俩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是因为这个同学的英语和我女儿的数学有着相同的遭遇。

听到同学这样说,女儿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下午的第一节是语文课,老师讲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讲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时,老师特意解释了“招摇”这个词,她说:“招摇这个词呢,如果用在人身上,那表示这个人大约很得意。比如我们同学如果有人考试考了90分,他大概会在大家面前招摇,如果有个同学只考了30分,你们想想,他能够招摇得起来吗?”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师只是讲课,并没有针对谁。不过,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女儿身边的同学齐刷刷地把眼睛看向了她。女儿在她的文章里写道:“看什么看,我考了40分,不是30分,好吗?”

同时女儿也写了,那一节课她的心情差极了,听课的效果也非常糟糕。下课后,她找了个角落开始掉眼泪。直到一位同学过来跟她说了句他们刚刚学到的英语名言“Can we do the best?Yes we can”时,她才破涕为笑。

每个人的内心都强烈渴望成就感,具体到孩子的考试上,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考试成绩好,被别人认可和肯定。但是很多时候,不是说你想考好就能够考好的,各方面的因素都是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女儿写作业从来都是先写数学,花费的时间也最长,但数学成绩依然不行,可见要学好一门课,只有上进心和勤奋是不够的,还要看孩子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智能优势和适合的学习方法。在我的邮箱里也经常能收到家长的来信,诉说孩子花很长的时间在学习上,甚至牺牲了假期和玩耍的时间,但学习成绩依然平平,甚至有的孩子还很差。

那时候,女儿回家也常跟我说:“妈妈,考倒数第一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我真不想再这样下去了。”我太了解女儿的感受了,因为我上高中的时候数理化也学得一塌糊涂,物理最差的一次考试成绩只有45分,那种挫败感和羞耻感,如今想起来都还隐隐存在。所以每当女儿向我诉苦的时候,我有时会说:“闺女,妈妈很同情你,妈妈当年跟你一样命苦,数学就是学不好。你说妈妈可以帮你做什么,妈妈一定帮你。不过宝贝,你的数学不好,但你的语文和英语很好。而且数学一科成绩差,绝对不影响你成为人才的。咱以后不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职业就得了呗!”这么说的时候,女儿便会放松很多。

有的时候,我干脆就搂着女儿,拍拍她的肩膀,半认真地跟她说:“宝贝,妈妈很心疼你,要是不学数学该多好。要不咱直接放弃数学,好好把其他科目学好吧!”女儿往往会说:“放弃数学,那对我的高考会有太大影响,坚决不行。”

我非常了解数学科目对高中生的重要性,也明白高考时数学150分的分值对一个考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我更明白,女儿是多么想提高她的数学成绩,她自己也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烦恼。这时候,我所做的就是表示自己理解孩子,接纳她当前的状态,并愿意在她需要的时候支持她。我没有给她讲大道理,因为我知道道理她都懂,之所以回家诉苦,只是想要爸爸妈妈听到和看到她。现在看来,我们很庆幸的一点就是,在女儿的数学一再考不好的情况下,我和先生没有给她压力,而是给了她同情和支持。后来,女儿想到找课外的老师帮忙补习,并且到一个课外机构的老师班上听课,最终找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成绩也一点点提高了上来。

遇到挫折,孩子也许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帮助,但每个老师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要照顾,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面面俱到;同学之间呢,大家的学业都很忙,本身还存在竞争的关系,大多数孩子在遇到不如意的问题时并不愿意跟同学交流,就算偶尔说说,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也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像前面说的那个女孩对女儿说那句话,已经是对女儿最有力的帮助了。

家长就不一样了,我们是父母,有时间、有精力关注孩子,我们无条件爱他们,也愿意无条件帮助他们。因此,当孩子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个老同学跟我聊起他女儿上高中时的一些事情,心有余悸。他女儿上高中以后开始住校,高一时,一到考试就给他打电话:“爸爸,我不想考试了!”他很纳闷,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学生上学考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许多孩子也正在这样走,为什么他的女儿一到考试就想逃避呢。他想,孩子可能是怕考不好被爸爸妈妈批评,于是就劝孩子安心去考,考啥样都没有关系。可是女儿这一科考完,下一科考前又会给他打电话,请求他跟老师请假。高一时好几次考试都是这样,我的老同学觉得事情比较严重,就找了一个专注研究考试焦虑的老师给孩子做了几次辅导,孩子这才克服了恐惧心理,顺利地读完了高中。后来这个孩子读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我的老同学不无感慨地说:“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哪怕她不读大学也没有什么。”

非常欣赏这位好爸爸,当发现孩子出了状况时,他把焦点放在了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上,及时地找方法。事实上,每次到了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季,心理辅导机构都会接到恐惧考试的孩子前来辅导。同时也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强行逼迫孩子,最后导致孩子厌学甚至逃离学校。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考试,家长也特别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当孩子排名靠前的时候,家长会欢欣鼓舞,还会以好成绩作为条件给孩子各种奖励。而当孩子考试出现失误或者“考砸”的时候,有些家长轻则冷暴力,对孩子不理不睬,重的会责骂、惩罚孩子。这种“只见分数,不见孩子”的做法会让孩子从小就建立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比如“只有考好了爸爸妈妈才喜欢我”“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等。所以,一旦考不好或者觉得自己考不好,孩子就会很害怕,害怕来自家长的冷漠、责骂,也害怕来自老师的批评。更何况,家长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而且总是用自己孩子的弱点跟别人家孩子的强项比。这一点也会让孩子觉得,成绩差会遭到周围人尤其是同学的鄙视,从而对学习、考试产生抵触情绪。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属于他独特的精彩,他的优秀与否,和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的目的,不是要那个考试成绩,而是希望孩子越来越有修养,而且能学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家长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就能看到孩子的成长,而不会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更不会患得患失了。只有家长放松了,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支持,孩子也才会阳光、快乐。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身生命的价值,他才会自信。一个自信的孩子自然会坦然面对考试的成败,也会从容面对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只是,这种自信更多地来自家长对他的接纳和信任。因此,一个从长远考虑孩子成长的家长,不应该在乎孩子一时的考试成绩,而要发现孩子身上那些独特的资源,并帮助孩子认识和挖掘。

正确对待孩子的“偏科”

正确看待“偏科”现象,把“偏科”的孩子当作“偏才”来培养,加以适当的鼓励,“偏才”是可以变成“全才”的。

女儿很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强。上学以后,在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花的功夫最少,却学得最好。因而,我觉得女儿在语言学习方面是有天分的。

上高中后,各门功课的内容都增多了。女儿每天花在语文和英语作业上的时间还是极少,可成绩在高中三年里一直排在班里前几名,有时候也会蹦到第一名。而从高一开始,她几乎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数理化上,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我了解多元智能理论,知道女儿的智能优势在语言智能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八项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由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组成,每种智能都是孩子在应对实际生活时所需要习得的。

我反思了我们对女儿的教育过程,其实女儿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并不是全靠天分,而是我们开发的结果。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每天读儿歌给她听,也给她讲故事,并让她跟着我读或者复述我讲过的故事内容。这些都锻炼了她的语言能力。她上小学以后,我又让她大量地读书,很好地补充了语文课本的单薄。语言本来是相通的,因为语文功底比较厚实,她一开始学英语就非常轻松,加上每天晚上她一上床,我就给她听英语磁带,还经常和她一起看英语原版的电影。因此,表面看,女儿花在英语和语文上的学习时间并不多,实际上,那些阅读、看电影都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这也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吧。

而在数理化方面,除了跟着老师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们几乎没有对她进行过有意识的开发。更何况,她小学、初中时,我们也没有让她上课外辅导班。

如此想来,女儿的“偏科”是有缘由的。

因此,我也悟出:孩子小时候的智力开发要注重全面,否则长大了很容易出现“偏科”的现象。

然而,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女儿已经要上高中了。随之,我们就一直在“纠偏”,但事实证明,小时候造成的问题在长大后很难解决。女儿选修文科后,也在努力补习数学,成绩也基本处于“不拖后腿”的水平。我们只好安慰女儿,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许多伟大的人在某一方面成绩卓著,在另一方面也许就发展得非常差。其中,“钱钟书数学零分进清华”就是我们经常举的例子。

不过我觉得,女儿既然有所“偏科”,就应该取长补短。所以在她高一时,我就鼓励她去参加托福考试,证明自己的英语实力。女儿花了几个月强化英语学习,第一次参加托福考试竟然考了106分的高分。她从学校回来告诉我,她托福的考试分数是他们学校历年来的最高分。这大大增强了女儿的自信心,用她的话说,“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她高二的时候,我们鼓励她参加全国作文竞赛,投去4篇稿子,结果4篇全部获奖。给《北京青年报》投稿,每次都能被登载。这使得她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越来越有信心了。

因为英语和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女儿的数理化成绩虽然比较差,但也没有觉得自卑。

所以,与其让孩子处处平庸,不如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这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非常好。因为处处平庸便处处不被人关注,长期被人“遗忘”的结果就是孩子的不求上进。而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会让孩子保持足够的自信心。

当然,如果能够“一超多强”更好不过。而事实上这一点也是可以做到的。每个孩子都是有进取心的,有自信做基础,他的上进心会更强,对于那些成绩平平的方面他也就会主动去提高了。女儿因为英语和语文成绩很好,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她就努力学习数学,最后她的数学成绩从倒数慢慢达到了班级的平均水平。

正确看待“偏科”现象,把“偏科”的孩子当作“偏才”来培养,加以适当的鼓励,“偏才”是可以变成“全才”的。在孩子的高中阶段,我们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的不“瘸腿”,拿到高考的好分数;到了大学或者在社会上工作了,我们再扬长避短就行了。

目标早确立,学习动力足

一个人做事有了明确的目标,把目标当作动力,再加上积极的心态,自然就不会觉得累,而成了一种享受,他要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了!

我的女儿资质平常,从小到大学习成绩虽然不错,却很少拔尖。令人欣慰的是她一直喜欢学习,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几乎从没流露过厌学的情绪,且拥有一颗非常阳光的心。

上了高中以后,她变得更加勤奋,而且自觉地总结学习方法,应用到平日的学习中,所以到后来她的学习成绩一步步提高了很多。

我感觉女儿能努力学习,跟她早早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的感觉,是从我自身的经历得来的。我小时候在农村,学习就非常用功,当时我的目的很单纯,也很功利,就是要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每天穿干干净净的衣服,在办公室里上班。因此,当身边的小姐妹们个个都觉得学习很苦而纷纷辍学回家的时候,我始终跟着村里的几个男孩子每天跑几十里地去上学,甚至后来连村里的男孩子都辍学了,我还一个人跑到县城、跑到市里去读书。正是有那样一个明确的目标,我才能不断地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农村。

这个故事我在女儿小时候就常讲给她听,让她明白了读书确实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女儿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她的班主任老师见到我说:“你女儿了不起啊!”我问怎么了,老师说:“她在班会上发言,竟然说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话来,真让我震惊。”

原来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女儿竟然讲了我和她爸爸从农村出来的事情,还说如果不是爸爸妈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把她带出来,她可能还在某个希望小学而不是现在的学校读书,总结的时候竟然用上了“知识改变命运”这样“高水平”的句子。

其实,我和我先生后来也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学习,除了有空闲就读书之外,有机会我们也去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就连在女儿的高中阶段,我和我先生还经常在周末女儿去上补习班的时候分头去上课。我们曾经把自己的家称之为“学习之家”。

当爸爸通过不断进修,换到了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可以赚更多钱的职位时,当妈妈通过学习,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时,女儿看到了学习的价值。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平日自己不断地去学习,用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榜样的力量比一遍一遍催孩子学习要大得多。

女儿升入高中以后,我们觉得女儿已经长大,有自己的判断力了,应该让她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及早确立目标。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研究,测试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学习成绩等情况都差不多。测试的题目有两个:第一,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测试结果有3%的人写出了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有13%的人写出了大概的目标和计划;还有84%的人没有想过这两个问题。10年过后,那3%的人的收入是那些没有目标和计划的人的10倍;写出了大概目标和计划的人,其收入是没有目标计划的人的两倍。

可见,成功是属于那些及早确立目标的人的。然而孩子阅历尚浅,对于将来的事业、前途等在大人看来重要的事情,他们大多时候概念还很模糊,需要家长帮忙明确。

于是,从女儿高一开始,我们就帮她规划她将来的职业生涯。女儿是个天生的“慈善家”,从小的理想就是在若干年后开一家专门照顾穷苦老人的养老院,并在养老院的旁边开一家流浪动物收容所,这个理想直到高中都没有变。她的想法其实非常纯真,之所以在养老院旁开一个动物收容所,就是养老院的老人可以帮助照顾小动物,还不至于寂寞。我和我先生感动于女儿的善良,打心底里欣赏女儿的设想,因此一直表示支持她的想法。一次,我们正式帮她分析了如何才能实现她的理想的问题。我们分析,开这样的机构需要先投入资金,而且数目不小,机构建立起来以后平日的支出也会很大。因为并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我们鼓励女儿有空到这样的机构去亲自考察考察,以便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于是女儿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爱心社”,利用休息日和同学们一起去养老院看望那些老人,还让爸爸带她去看了专门收养流浪猫狗的小动物保护中心,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后来,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讨论。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开慈善机构,都不能依靠别人,而要靠自己。我们告诉她,爸爸妈妈目前的收入水平和专业知识看样子帮不了她太大的忙。要实现她的理想,要么她将来自己可以赚好多的钱,要么她有能力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做这件事。

女儿想来想去,把目标锁定在了“发动社会力量”上,因为她觉得等她赚够那么多钱的时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小动物就会等得时间太长了,她心疼。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能力发动社会的力量?我们比较了多个职业。

“新闻媒体!”这是女儿最后得出的结论,“我可以做记者,用我的笔写出真实的情形,打动更多有爱心的人,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可不是吗,目前社会上的许多慈善事业都是在媒体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的那幅《大眼睛》不就大大地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壮大吗?对女儿的这一目标,我和我先生投了绝对的赞成票。

女儿确实比较适合做记者这个职业,她从小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捕捉事物的敏感点,而且文笔也很好,写文章出手又很快。相信通过大学几年的锻炼,她一定能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然而新闻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无论上哪个大学分数都很高。目标明确以后,女儿的学习便走上了良性的路子。她明白了目前的学习是取得成功的手段,现在学到的知识是将来获取幸福的武器。一个人有了远虑,便没了近忧。女儿不再患得患失,为一时成绩的退步而气馁,也不为一次的高分而沾沾自喜。在高二尤其是到了高三,女儿对学习简直是如饥似渴,非常勤奋。除了学习用功之外,她还善于制订学习计划,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学习。

其间,为了确定她的目标正确与否,在我们的鼓励下,她试着给《北京青年报》投了几次稿。结果她投去的几篇稿子都发表了,有一篇还被登在了“中学作文”版的头条。这对她的激励非常大,而且更加确定了她的信心。

第一次拿到稿费的时候,女儿竟然问我:“老妈,你说我将来毕业到《北京青年报》去应聘,就拿着厚厚的一沓我发表的文章,他们会要我吗?”

“那还用问吗?Just do it!”我用了一个时髦的英文句子来回应她。

目标明确,女儿内心也变得轻松起来,无论学习多么紧张,她每天照听音乐,每周照看美剧,只是她把时间安排得非常合理,劳逸结合也做到了最好。

高三有一次,我看她晚上学到很晚,就心疼地说:“宝贝,别太累了,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她说:“不累啊,我觉得很happy!”

是啊,一个人做事有了明确的目标,把目标当作动力,再加上积极的心态,自然就不会觉得累,而成了一种享受,他要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了!

提前订计划,学习效率高

有计划地安排学习任务,有序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并不会让你感到有压力,反而会让你很好地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通过不断达成短期目标,你就能一步步达成长远目标。

每个学期一开学,女儿都会给自己买一个很小巧的活页本,她叫作“记事本”。她在本子上除了每天记下老师安排的作业和自己想着要做的事情之外,还在每天做事前列一个计划,然后照着小本上写的去做。

这种做法非常不错,也让女儿在高中阶段受益匪浅。

这一点,女儿是从她爸爸那里学来的。我先生喜欢用笔记本记事,工作多年,他用了好多个笔记本。他的笔记本里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各种计划。一年开始,列一年的大计划;月初,列一个月的中计划;周一,列一周的小计划。除了这种笼统的计划外,每做一件事,他也有详细的完成计划,每个环节都周到细致。他的工作很忙,每天都要处理许多事情。为了不漏掉每一件事,他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在笔记本上按照主次列出当天要处理的事情,完成一件,就画一个勾。这样就不会因为事情多而耽搁某些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一次,女儿翻看爸爸的本子,觉得爸爸的办法很好,就照着去做了。起初,她每天晚上写作业前,先大概列出写每科作业需要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然后再把课本和练习本按照列出的顺序放在书桌一角,每完成一科作业,就把该科的书本收拾到书包里。她所列的时间里,每两科之间都有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在做某科作业的时候,不做任何别的事情,包括上厕所,争取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刚开始的时候,她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慢慢地,她就掌握了节奏,会在时间规划和做事速度上做一些调整。到后来,她基本都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所有作业。

在整个的做事过程中,如果不在她的休息时间,她拒绝我们的打扰,不允许进她房间,不允许给她送水、送水果。

这是女儿高中阶段养成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因为这个好习惯,女儿每天做事非常有序而且高效;也是因为这个好习惯,女儿高中三年很少因为作业写不完而熬夜。这些都让我非常欣慰。

高一高二阶段,因为喜欢读书,她在计划里常常会有阅读课外书的条目,时不时硬性规定自己读一会儿书。而一般周末休息两天,时间很充裕,她就不怎么做详细的计划了。

高三复习阶段,女儿针对自己学习的强项和弱项,开始制订月计划和周计划,然后细化到日计划。周一到周六去学校上课,女儿只能跟着老师的进度进行复习。周日,自己上自习的时候,她会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有一次,我给她收拾桌子的时候发现了一张撕下来的活页纸,是某个周日的计划,她是这样安排的:

2月20日:

8:00—8:30 政卷

8:30—9:00 小练

9:00—10:00 历

10:10—11:00 语诗歌

11:00—11:30 语说明文

1:00—2:00 数选择题

2:10—4:00 数大本+小练

4:00—4:30 数《说明》

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

看到这页纸,我就明白她为什么每个周日还是像平日上学一样那么急急忙忙出门了。以前我心疼她周日还那么辛苦,总是跟她说,上自习是自己掌控时间,晚一会早一会并没有关系,她不买账,还是早早就要出门。原来,是她的计划安排的时间要求自己必须在早8点的时候就进入学习状态,要不就会完不成任务。难怪她老说,晚一点就会有连锁反应,搞得她一整天都忙乱。

离高考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女儿一天晚上临睡前对我说:“妈妈,我把这十几天的时间又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这个计划实施完大概离高考还有两天的时间。”我没有说什么,只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我打心底里敬佩我先生,是他教女儿养成了制订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好习惯。还是那句老话,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当然,最受益的还是女儿,这个习惯使她在高中阶段学习得非常有序高效,而且比较轻松地完成了学业。

总结了一下,女儿按照计划去学习的好处多多:

首先,有计划地安排学习任务,有序地学习,这样的学习让人并不感到有压力,反而在每次完成既定目标的时候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其次,按照计划学习,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如果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每天甚至每周、每月的任务,通过这些短期目标完成的积累,自然而然地,长远目标就会达到了。

最后,女儿的时间观念和计划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使她成为一个会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人。

我相信这个习惯不仅陪伴了她的高中阶段,也会陪伴她一生。而且,这个好习惯也许会让她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井然有序地达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

英语学习,听力是关键

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学习规律跟学母语一样。我们每个人学母语的时候都是从“听”开始的,所以,学英语,先过听力关非常重要。

女儿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补习英语的课外班,只在高一考托福之前让老师辅导了几次托福考试的技巧。但是她的英语却一直学得很好,高中三年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高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知道,女儿英语学习取胜的关键是首先过好听力关。

女儿从小学一年级正式开始学英语起,每个学期拿到课本的同时,都带回来与课本配套的磁带。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训练女儿的听力的。每天晚上女儿一上床,我就把小学课本配套的磁带放进录音机里开始播放。一般,磁带播一面也就半小时,这半小时的英语带子播放完,女儿也差不多睡着了。这样,第一天晚上听A面,第二天晚上听B面,两面都听完了,再来回听。这种训练,我是有意的,女儿并没有认真去听。但是,女儿却能在即将睡着的迷迷糊糊中听过多次之后,把一册书的课文全部背诵下来,并模仿磁带的声音,发音很标准。

更为可喜的是,因为女儿把一册书的课文都提前背会了,到老师讲解的时候,她就只剩下记单词的任务了。所以,到真正跟着老师学课文的时候,她的作业量就比同学们少了许多,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

这样晚上一上床就听磁带的习惯,我们一直保持到高中阶段,只不过上了中学以后,女儿已不满足听课文的磁带,而开始听《新概念英语》了,高二时,女儿已经反复听过了《新概念英语》的二、三、四册,且能轻松地用英语会话了。

从“听”开始学英语,只是我一时的一个念头而已。女儿小时候每天睡前都要听故事,无论是我讲给她的,还是录音机讲给她的,听过几次以后,她都会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上小学以后,她开始自己读书,不用听故事了,我就把听故事的时间换成了听英语的时间,没有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学习规律跟学母语一样。我们每个人学母语的时候都是从“听”开始的,刚出生的婴儿学说话的时候,哪个不是还不会发声就听大人在耳朵边天天说的。因为听得多了,到两三岁的时候就能把话说得非常好。孩子的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只要听明白了,他就会照着说出来。所以说,学英语,先过听力关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从小训练听力,女儿高中阶段的听力考试几乎每次都得满分。而且,听力训练的是英语阅读的语感。女儿说她的英语语法其实学得挺糊涂的,每次考试之所以得高分,就在于她的英语语感特别好,尤其是完形填空,一溜读下来,仅凭语感每次都能把考题做对。

我训练女儿听力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和她一起看英文电影。

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里转来了一位从新加坡来的女孩,很快就和女儿成为好朋友。这个女孩喜欢看电影,她的妈妈怕她回国后把英语丢掉,就经常买英文原版的电影光碟给她看。女儿和这个同学一起玩耍的时候就一起看英文电影。后来她便要求我也给她买一些自己在家看,于是我开始给女儿买英文的电影光碟。慢慢地,养成了习惯,我和女儿每个周五的晚上都要看一部英文电影,起初我们看有中文字幕的,后来索性中文字幕也不要了,在我实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女儿就给我做翻译。

英文电影的对白更加口语化,而且语速相对来说也要快得多。孩子看得多了,英语的口语水平会得到很快的提高。有时候我非常惊讶女儿的领悟力,就算电影对白里的英语单词听得一知半解,也能通过画面明白讲的是什么内容。

看电影的习惯,也一直持续到现在。不过,到女儿高中以后,我就不再陪她一起看了。记得高考时,考英语的头一天晚上,她还看了一部轻松的英文电影。

对于孩子,获益的事情一旦养成了习惯,家长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只有从一种习惯中获得好处,孩子的欲望才会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随即他便会自动保持。女儿通过听英语录音和看英文电影,英语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的最前面,且不断受到该方面的嘉奖。因为不断尝到甜头,女儿到高中以后就主动训练自己的听力。

高考前的两个月,女儿还从网上购买了高中三年英语课本的配套听力的MP3文档,拷贝到她的MP4播放器里,随身携带,只要一有时间就听,用她的话说,到高考前,她已经把高中三年的英语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了。其实,考试考什么?不就是考孩子们平时学过的东西吗?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出题的依据就是课本,只要把课本听懂了、背熟了,所有学过的单词都掌握了,英语考试的成绩也就差不到哪里去了。

当然,要学好英语,练习听力只是一个非常基础又重要的方法,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更加适合自己的方法。我女儿在高中阶段还阅读了不少英文原版的书籍和文章,我想这对她的写作和词汇的积累等方面,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认真对待每一套考卷

考试的目的就是要让没有被掌握的知识点暴露出来。认真对待做过的每一套考卷,弄懂每一个题目,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分析试卷的同时,也能摸出高考出题的规律,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应试技巧,把握高考的主动权。

高考结束后,我帮女儿整理她用过的那些资料,看到许多她做过的试卷。我随手翻了翻,发现几乎每套卷子都有用笔描过的痕迹,有的竟然用几种颜色的笔标注过。她说,她高三时把考试卷子当作复习资料的一部分,来回翻看,所以便有了那些记号。

非常高兴女儿到高三的时候能沿用我以前教给她的这个方法,并收到了好的效果。事实上,在女儿从小的学习中,我就一直鼓励她用这种方法。每次考完试,我都不太关注卷面右上角的那个数字,而是让女儿认真分析试卷,把考场上蒙对的题目和做错的题目摘出来,研究问题出在哪里,并把这些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

一直以来,我还告诉女儿不要把考过的试卷丢掉,包括单元测试、月考的试卷。高一、高二的时候,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前,她除了复习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会把之前做过的卷子重新翻一遍,并且重点复习错过的题目。

高三,学校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统练,每天老师发的作业也是从不同渠道收集整理来的试卷。女儿因为养成了习惯,总是把做过的卷子分科整理在不同的透明塑料文件夹里收起来。平时跟着老师复习,考试前就专门抽出时间翻阅这些试卷,尤其是认真对待那些没有做对的题目。

高三阶段的每一次考试,都可以说是高考的一次练兵,尤其是到了最后阶段,应该说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套考题都会覆盖高考的知识点。更何况,孩子所做的题目里,还有大量历年的高考真题。因此我觉得,孩子只要认真对待所做过的每一套考卷,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或者不会的每一个题目,通过自己认真读课本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做到融会贯通,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所学的知识也就慢慢掌握了。而且,认真分析和研究高考真题,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高考出题的规律,并通过自己的总结,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此时间长了,就能很好地把握考场上的做题速度,并合理安排各个题目占用的时间,不至于到时候出现做不完的情况。

老师是一样的,复习的节奏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就学得非常好,有的孩子就学得稀里糊涂?这一定跟孩子各自的学习方法有关系。也许别的孩子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但我总感觉,对于应试来说,认真对待每次的考试卷子,是个不错的方法。

每一次考试都可以说是“火力侦察”,目的就是要让那些没有被掌握的知识点暴露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复习。前一次考试就是后一次考试的镜子,认真分析总结,扬长补短,下一次考试必然会有进步。

如果说试卷是不错的复习资料的话,那么试卷上的那些错题就是提高成绩的突破口。做好每一套试题,做对每一道错题,定能取得考试的好成绩。

这个方法在别的孩子身上也得到过验证。

2010年3月,我去郑州出差,同行的一位朋友说她弟弟6月份就要高考了,却还在为成绩如何提高而犯愁。我问了问大致的情况,她说她弟弟的底子本来不差,就是高三综合复习的时候摸不着路子了。

我说:“你弟弟现在肯定每天都在做老师发的卷子吧?”

她说:“可不是吗,我春节回家的时候,看他每天都在做卷子,做得都快吐了。”

我说:“那就对了,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会大量做卷子。但是你要告诉他认真对待每一套卷子,把所做的卷子里的每一个问题都弄得清清楚楚,不图量多,但一定严把质量关。你想想,要是他在这几个月里每一科都认真做50套卷子,我估计所有的知识点他就都掌握了,高考能考不好吗?”

那位朋友非常认同我的建议,立即打电话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她弟弟。据说她弟弟听了非常兴奋,觉得找到了突破口,后来用这个方法学习,成绩提高不少。

看样子,认真做好每一套考卷,是个不错的复习方法呢。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勤奋

女儿能在高三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突破自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大,除了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之外,无疑跟她一年的勤奋和刻苦有很大关系。

高一、高二的时候,女儿喜欢在周末睡懒觉,通常不叫她的话,她会睡到早晨10点以后。我虽然有早起的习惯,却支持女儿在周末多睡一会。总觉得升高中以后,孩子的睡眠严重不足。高中三年,女儿从周一到周五的早晨都是6点10分就起床了,“奋战”一天后,晚上往往11点左右才能上床休息,满打满算也只能睡7个小时。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点睡眠时间压根就不能满足需要。心疼,可又没有一点办法。想让孩子学习好,又想让孩子多睡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奈,我们只好在周末让孩子恶补睡眠。

升入高三,学校对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周六也开始到校上课。这样,孩子的休息就只剩周日一天了。然而,就是在这一天,女儿也不肯再睡懒觉了。

因为已经习惯了,也因为孩子的高三更加辛苦,我和我先生还是主张孩子在周日的早晨多睡一会,以保证下一周能够精力充沛。可女儿不干,高三一年,她每周日只比平时多睡一个小时左右,平日早6点10分起床,周日她要求我7点左右叫她起床。吃过早饭,去北大的自习教室上自习,中午就在北大食堂吃午饭,一直到晚上6点左右才回家吃晚饭。

高三一年,女儿给自己的放松时间就是周六晚上坚决不看课本、不写作业,而是在网上看一集美剧《吸血鬼日记》。其实这看似在放松,实际上还在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

高三一年,女儿的周末都是在北大的自习教室度过的,她之所以不在家学习,是觉得家里的环境诱惑太大。她说如果在家里,一会就想在床上躺一躺,一会就想吃点什么,非常耽误学习。而北大的自习教室非常安静,大家都在专心学习,氛围特别好,在那种环境里,你想不好好学习都难。

每周六晚上睡觉前,女儿都会把周日要完成的任务写在她的小本上,周日学习的时候,按部就班地做,每完成一项就在小本上画个勾。如果碰到北大的百年讲堂有好的演出,她还会留出时间去看演出。虽然时间很紧张,却也基本做到了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就由进入高三时的年级第14名,冲到了年级第5名,排到海淀区的第50名左右,直逼北大、清华的招生条件。

总听旁边不少朋友为孩子不爱学习发愁,我们则很少有这样的困惑。而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培养了女儿对学习的热爱,帮她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并做她追梦路上的支持者。后来我明白到,只要孩子内心的动力被激发起来,他自己就会非常勤奋地去努力。女儿在高三阶段,我和我先生根本就不用管她的学习,她自己都会安排得非常好。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育儿观——不想让孩子做什么,就想办法让他做个够。很长时间我都不太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女儿高三的时候我算是有了深刻体会。高三一年,我们越是让女儿玩,她越不玩;越不让她学习,她学习得越起劲。

高三那个寒假,我们为了她能彻底放松一下,就带她出去玩了几天。回来她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学习,说要把玩出去的时间补回来。

事实上旅游回来,我和我先生还告诉女儿,在假期里应该稍微放松一些,别太紧张了。其实我们是担心她身体吃不消,也担心她到后期的时候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女儿说:“我只有在每天完成了任务的情况下,才会觉得放松,也只有完成了任务我才会觉得精神百倍。你们不让我去上自习,不让我看书,我的心里非常紧张,那样我的身体才会出问题呢。”

看女儿说得铿锵有力,也看她的学习状态很好,我们只好支持,努力做好后勤工作。每天早晚,我都尽心尽力,为女儿做好可口的饭菜;我先生只要没事就一定接送女儿,做好她的“马车夫”。

最近听到一个理论——“弯道超车”,说的就是利用假期别的同学都在休息的时候,你加把劲学习,并对平时的功课查漏补缺,等开学的时候你就会赶上甚至超过过去比你强的同学。

女儿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论,她在高三一年很好地利用了节假日,别的同学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她已经在北大自习教室了,也正缘于此,她实现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一个又一个超越。

女儿并不是特别聪明,高一、高二的成绩也并不突出,甚至在高一的时候还处在中下游的水平。能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突破自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大,除了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之外,无疑跟她一年的勤奋和刻苦有很大的关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之所以被传颂,因为它是真理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