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之厕坑

旧时之厕坑

北京故宫无厕。帝后嫔妃排泄在炭灰盆内,太监抬走。宫人上千,皆用灰盆,真够抬啊!灰盆使用时,上面设坐具,想必是这样。此坐具名马子,木制则木马子。欧阳修《归田录》有记云:“燕王(赵允良)好坐木马子,坐则不下。或饥,则便就其上饮食。往往乘兴奏乐于前,酣饮终日。”曾见记载,清朝某官办公排便,坐凳有孔,下置陶钵承之。长袍笼罩钵,同僚但闻响声而已。亡师何剑熏曾语予,有老教授置马桶于课堂之上,坐讲古诗,遇佳句则唪吟,摇头摆手,旁若无人。旧时市民,贫家多用马桶,置卧室之秘隅,加盖防臭。晨则端出,倒入厕坑,自有农夫挑走。国人精细于饮食,粗疏于排泄,自古而然矣!

古人富家亦有厕坑之设,名曰溲匽。堰字去掉土旁,《新华字典》不收录。奈何不得,加个土旁,就成水利设施。溲匽一词,岳珂《桯史》见之。说番禺有豪富姓蒲,“居无溲匽”。《周礼·天官冢宰》说道:“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释云:“为漏井以受秽。”漏即溜,井即阱,流坑也。匽,溲匽,尿池也。总之厕坑是也。《说文解字》有圂,以豕圂为厕所,农家至今仍如此也。后来又有圊字,就是上引释文漏井的井,变个字形罢了。圂字后来又加水旁,成溷。

故宫无厕所,不能证明古代无厕所。《周礼》有井匽,可为华夏老祖宗挽回面子。开放二十年来,城市面貌革新,新式瓷砖公厕,二便分流,一大革命,厥功甚伟。加之光照明朗,空气流通,且设浣手之水,远胜周天子御用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