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笛安看《三国》

李笛安看《三国》

首先要说明,李笛安是一位“女士”。一般来说女士是不怎么喜欢看《三国》的。比如我,对《三国演义》的兴趣和热爱远逊于《红楼梦》。《红楼梦》我已经不知道看过几十遍了,而《三国演义》,满打满算通读过一遍,而且还是在二十几年前一切都很匮乏的时候。

《三国演义》是一本读了让人感到寒冷的书。所以我敬而远之。

但是最近不行了。因为那位李笛安女士对《三国演义》发生了极浓郁的兴趣,当然这是因为电视连续剧的缘故。于是,三国的故事和人物成了我们家饭桌上的重要话题。

比如刚刚过去的那个星期六,李笛安说:“今天该演‘三气周瑜’了吧?”

我说是。

又一想,不对,星期六是没有《三国演义》的。于是,李笛安很欣慰地叹了口气说:“这下周瑜可以多活一天了。”

当然周公瑾还是在第二天死了。我的女儿,十一岁的小学生李笛安很悲伤。而且她认定诸葛孔明也是悲伤的。柴桑口卧龙吊孝,孔明声泪俱下,痛不欲生。她说:“你看,你看,我没说错吧?诸葛亮心里其实很难受,气死周瑜他是没办法,他一定特别矛盾,他和周瑜本来可以做朋友的。”

我没有纠正她。我没有纠正一个孩子温暖的揣测。我没有告诉她悲伤和叹惋的其实只是今人唐国强和导演蔡晓晴,还有那位改编者。我没有告诉她书上是怎么写的,没有给她指出孔明“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和“孔明亦大笑”这一类铁证如山的字眼。这诸葛早已不是那诸葛。不过,我没有说。也许,诸葛孔明当年是真的悲伤和叹惋,而不许他悲伤的只不过是那个叫作罗贯中的山西老乡罢了。

谁知道呢?

由于电视连续剧的缘故,李笛安百忙之中也偶尔翻一翻《三国演义》的原著(说百忙之中一点不过分,因为她今年六年级了,功课之紧可想而知)。只是,她关心和记住的东西往往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

比如,仍旧是“卧龙吊孝”这一出,小乔领三个孩子一身重孝出场,李笛安问我:“哪个是周循?哪个是周胤?”

我回答不出,赶紧翻原著,才知道周循、周胤原来是周瑜的儿子。

周循、周胤很是让李笛安生气,她说:“你看他们两个,一点不伤心,无动于衷,好像死的不是他们家人似的。”

但是,当人家卧龙先生伏在灵前哀哀泣血,声情并茂念那篇祭文,并突然拉开一轴轴描绘周郎一生业绩的绘画时,泪眼模糊的李笛安发问了。

“哎,奇怪,孔明他是什么时候画的?哪天画的?路上画的吗?”

我当然不知道孔明是哪天画的,恐怕罗贯中也不知道,我想这得去问剧组的“道具”。

也有让我非常吃惊的时候。两军对垒,西凉马超在阵前高喊:“闻汝军中有虎痴,在哪里?”许褚闻声,提刀拍马大叫:“吾即许褚也!”长风阵阵,旌旗猎猎,李笛安突然说:“这真让人感动。”

我为之动容。为她能有这样的体会。荡气回肠而英雄不在的凭吊之情像坠落的一轮夕阳。我握着她的手——我喜欢看电视的时候,把她的小手握在我手里,我想我的女儿差不多是批注点评了一部新《三国演义》。

我想起以前,她三四岁的时候,我教她背唐诗,背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边背,一边给她讲,赤壁之战啦,三国鼎立啦,等等,等等,女儿瞪着眼睛听,然后恍然大悟地对我说:“噢,我知道了,这说的是‘文化大革命’。”

在那时的她眼里,它们一样久远,遥不可及。

1994年12月20日于太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