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业前传,不平凡的平凡少年

第一章 创业前传,不平凡的平凡少年

童年的考验

探寻南存辉的成长轨迹,自然不能忽略他的童年生活,因为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发展。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持的观点: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很大一部分是由其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性格导致的。他还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决定了,成年后很难改变。

当然,弗洛伊德的观点也有其片面性,因为万事万物的变化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更无法完全准确测试出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的多种因素。但是,有关童年的记忆,却是每个人心中都抹不掉的印记。

因为童年,是人生最珍贵的一笔财富,也是生命中最闪亮、最诱人的磁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记忆,而无论记忆是美好还是伤悲,它都仿佛是被下过“魔咒”一般,时不时的会“蹦”出来,让人仔细回味咀嚼一番,再咂摸点其中的味道。

童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每个人的童年是不一样的,但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在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中,总是能找到相似的片断。

比如,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眼中的童年大多是五彩斑斓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眼中的童年是欢乐而充满梦想的;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记忆中的童年是贫穷、饥饿的。因为这是时代给他们打上的标签。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南存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影响,贫穷与饥饿始终是围绕在他左右的两个不离不弃的伙伴,陪伴着他渡过了整个童年。

南存辉所出生的柳市镇,归属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它东临乐清湾,西接永嘉县,南濒瓯江,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北抵乐清市区,而西北,则是以“寰中绝胜”著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南麓。现在的柳市镇,是浙江温州的一个传奇,是一个占据全国电器市场份额80%的地方,是一个为“神舟”系列太空飞船提供电器组件保驾护航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在美国街道上看到其电器广告的地方,更是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地方。

现在的柳市镇,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城镇,它以生产经营低压电器而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南存辉和他的正泰集团,就是在这里起家的。

如果将时间追溯到50多年前,再来看看柳市这个小镇,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更为贴切,贫穷、落后、破败、荒弃,好像都不足以表达。以至于有过亲身感受的南存辉,看看眼前的一切,再回忆自己的童年,想想当年自己走过的足迹,常常有恍若隔世之感。

出生于1963年的南存辉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到来,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让南存辉的父母笑得合不拢嘴,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贫苦,突然之间多了一张嘴,又多了一重负担,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南存辉的父母同样如此。尽管有父母的爱陪伴他成长,但是,那个年代实在是太贫苦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用“生不逢时”来形容他,在他出生的前两年,中国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当时,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而在他还不满3岁时,又一场大的风暴席卷而来。196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帷幕,而且长达10年之久,这不仅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溃败,更造成了物质上的极度贫乏。

在南存辉的记忆中,小时候自己的家真的很破,破到什么程度?用碎石片垒成的墙胡乱堆在那里,透露出不安分的棱角,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用茅草铺盖的屋顶,也争相旁逸斜出,似乎是不甘于眼前的寂寞;用竹帘遮挡的门,一阵风吹来,总是调皮的卷起来。浙江一带的夏季雨特别大,每到下雨的时节,外面下着大雨,屋里就下着小雨,用来接雨的盆盆罐罐摆放一地,一家人根本无处栖身。

住的条件差,吃穿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常常是吃完了这顿饭,还不知道下顿饭的米在哪里。衣食住行是人生活在世上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满足生命成长的必备条件,南存辉就是在这种衣食住只能勉强维持的境况下成长的。

虽然贫穷是一道烙印,烙在了他的内心深处,然而,欢乐的日子也并不缺乏,童年的贫穷并没有影响南存辉的欢乐:提着鸡蛋沿街叫卖是欢乐的;帮助家里打猪草、挑稻杆也是欢乐的;用细铁丝把落叶一片片串起来晒干之后当柴烧,更是欢乐的。

欢乐的体验伴随着贫穷,同南存辉一起成长。现在看来,贫穷对于当时的南存辉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贫穷并未让他产生自卑的心理,相反却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性格。这对他来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大作家高尔基在其代表作《童年》中曾经这样描述因生活贫穷而产生的痛苦体验:“人由于生活穷困贫乏,都喜欢用痛苦来排遣发泄,他们像孩子一样玩弄痛苦,而且绝不因为穷困贫乏而感到羞愧。在平淡的,无聊得让人绝望的日子里,一切都扭曲了。痛苦像过节一样周期性地爆发……”所幸的是,南存辉的童年虽然贫穷,却没有产生这样痛苦的体验。

南存辉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虽然读书不多,却非常开明。不管生活怎样贫穷,物质条件怎样恶劣,父亲始终乐观地对待生活,这对童年的南存辉影响非常大。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父亲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父亲都不会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所以一家人的日子虽然贫苦,却也其乐融融。

南存辉聪明,这在他的学生时代就显露无遗。入学以后,南家的破墙上,就开始贴满了各种各样大红的奖状,一层覆盖着一层。从小学到初中,他三次跳级,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当然,这些老师口中的“将来一定有出息”,是指南存辉学业上的成功。依照当时的成绩看,如果他在求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就一定会“有出息”。说这些话的时候,老师们不会想到,后来的一些变故,没有让南存辉在学业方面走得更远,却让他在另一领域成了一个“有出息”的人。

在老师们口口相传南存辉将来一定“有出息”的时候,南存辉心里也涌动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到国企里做一名工人”。

20世纪60至70年代,“国企工人”是一个光荣的称谓,也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字眼,如果谁家能有一个亲戚在国营企业里当工人,那一家人都跟着“沾光”,出门时都可以理直气壮,腰板挺直,脸泛红光。单从这一点来说,南存辉“到国企里做一名工人”的理想算得上是相当远大的。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南存辉实现这个理想的机会,他没能按照自己划定的路线顺利地走下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父亲在劳动中,被水泵砸伤了脚,医生的诊断是粉碎性骨折,需要休养,一两年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当时,南存辉只有13岁,离初中毕业还有15天。

父亲的伤痛对这个原本贫穷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失去了劳动能力,怎么办?

这个13岁的少年懵了。

他感觉,一瞬间,自己的天空塌陷了。望着躺在床上忍受着病痛折磨的父亲,望着悄悄抹着眼泪身体瘦弱的母亲,望着年幼的弟弟妹妹无助的目光,作为南家的长子,南存辉接受着出生以来的第一个考验。

没有人知道,当时13岁的南存辉,心里到底经受了怎样的折磨与煎熬。只是第二天早晨起来后,他对父亲说:“我不念书了,回来帮您。”

南存辉的父亲,心里也很难过,他当然不舍得让孩子放弃优秀的学业,可这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维持一大家子人生活的担子,需要南存辉这个长子挑起来。

告别了心爱的校园,南存辉将成为“国企工人”的理想深深埋在心底,没有人理解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他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在哪里,又会走向何方。而眼前,他必须接过父亲的担子,挑起一家人的希望。

在现实的困境面前,南存辉按自己的意志作出了选择。当然,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不同的命运。关于这一点,20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说过:人的命运取决于人们自己的抉择,无论处境多么恶劣,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行为走向,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尽管南存辉的这个选择是情势所逼,但他必须为自己这种行为负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为正走在艰难的成长道路上,所以南存辉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比其他同龄人领悟得更深刻。

小小修鞋匠

童年的记忆是苦乐参半的,但这并不影响南存辉的成长。尽管,他是那么不舍心爱的校园;尽管,他是那么想按自己的路走下去;尽管,他是那么想实现心中成为一名“国企工人”的梦想。但是,理想在现实面前,有时候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毕竟,填饱肚子是第一位的。所以,南存辉不得不告别校园生活,开始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只是,南存辉没有想到,自己走向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修鞋。

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来说,初入“江湖”的第一份工作,就如怀春少女情窦初开的第一场恋爱,不管是不是自己所期盼的,都很难品清其中的滋味,也许是浓浓的甜蜜,也许是淡淡的苦涩。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在心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

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是修鞋,这与他日后运筹帷幄、纵横驰骋的电器、太阳能产业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但是,修鞋的一些经历,却带给他很多体验和感悟,无形中,影响了他以后的路。

实际上,对于人生来说,第一份工作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份重要性不是说我们要一步到位,终身从事这份工作,而是在这第一份工作的起点,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以后所要走的路。

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近些年驰骋于商界的精英,盘点一下他们的第一份工作: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曹德旺,14岁退学开始放牛;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高中毕业后,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给别人照相;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第一份工作是教书匠;香港首富李嘉诚,第一份工作是在钟表公司当小学徒,主要任务就是泡茶扫地。

原来,他们的第一份工作都与日后所创出成绩的领域没有多少关联,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他们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后台可以当靠山。但是,多年以后,他们却依靠自己的努力,抓住了正确的时机,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出自己的商业帝国,积累起自己的财富。

南存辉,也同样如此。

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这一年,持续了十年之久的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划上了句号。这一年,对南存辉个人来说,同样是一个转折点,他辍学回家,挑起了维系一家人生活的担子。

南存辉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同时也有一手修鞋的好手艺,每当农闲时节,父亲就会带上修鞋的用具,在大街小巷摆摊修鞋,以此补贴家用。

父亲受伤以后,家中没有了劳动力,13岁的南存辉能做些什么呢?望着南存辉还没有成熟的面孔,望着他略显瘦弱的身躯,家人也犹豫了好久,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了半个晚上,最后,父亲拍板了:去修鞋吧。在父亲看来,修鞋不用花费太多的体力,它的劳动强度,是一个13岁的孩子可以承受的。

南存辉是聪明的,不仅体现在他的学习上,也体现在他学习修鞋的过程中。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掌握了父亲的大部分修鞋手艺,虽然手法还没有那么娴熟,但上街摆摊已是绰绰有余。

没过几天,在柳市的街头,人们开始看见一个瘦小的男孩,背着一只与自己的身高并不匹配的大木箱,从事与他年龄并不相符的工作——摆摊修鞋。

对于南存辉的出现,很多熟悉南存辉父亲的人都投来疑惑的目光:子承父业,年纪是不是太小了点?

在满是疑问的同时,人们又开始担心:修鞋是个苦行当,这么小的孩子,能坚持多久呢?

实际上,人们所担心并疑惑的,并非没有道理,修鞋虽然不是多难的技术活,却也有一定的技巧,同时又要求一定的手劲和韧劲,对于一个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能做好么?

对于南存辉来说,能不能做好,并不是首要的问题,因为依靠他的聪明,他的努力,他的悟性,修鞋并不成问题。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克服中国人都拥有的“面子”问题。

说到“面子”,我们都知道,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有着比较浓厚的“面子”情结。“面子”,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现象。说白了,面子,就是自尊心与虚荣心的替代词汇,是人人都想要而且丢不得的东西。

自然,13岁的南存辉也有着非常浓厚的“面子”情结。他想到自己的同学正坐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再看看自己,却要坐在大街上,在来来往往的人们投射过来的异样的目光中,给别人修又臭又硬的鞋子,“面子”上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刚修鞋的前几天,南存辉像做了贼一样,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他怕在那里遇见熟人,面子上过不去。但是,又不能窝在家里,所以,他只有背着那只大木箱,在人少的小巷瞎转悠。这样一来,见到熟悉的人的机会少了,同样,补鞋的人也少了,一天下来,基本上赚不到钱,只能空手而归。

连续几天都是这种状况,引起了父亲的注意。一天晚上,父亲把南存辉叫到跟前,对他说:与生存比起来,面子一点都不值钱。修鞋,靠的是个人的手艺吃饭,不偷不抢,以自己的劳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仅不丢面子,还很光荣。你自己好好想一想。

也许是父亲的几句话点醒了南存辉,也许是南存辉明白了自己肩挑的职责,父亲治病需要钱,家里吃穿用度也需要钱,如果挣不到钱,一家人将断了生活的来源。无奈,南存辉只得走到大街上,开始在热闹、繁华的地段摆摊。

初步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然而内心深处的“面子”感并没有完全消失,他的心忐忑不安。他怕被同学看见,嘲笑他;他怕被老师看见,惋惜他;他怕被熟人看见,同情怜悯他。

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奇怪,越是害怕的东西,越是不请自来,更何况在柳市镇这个“弹丸之地”,害怕的总是要来的。

一天早上,几个早起上学的同学路过他的修鞋摊前,发现了他,其中有一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捡起地上的一个小石子向他扔来,并向他大喊:“小鞋匠,挺像样啊,怎么样,不念书来修鞋,发财了吧?”嘲笑的话语像针一样扎在南存辉稚嫩的心上,但他没有分辩,也没有回答,只是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没有掉出来。

这次事件过去没几天,一天早晨,他正在摆修鞋摊,听见一句惊奇的声音:“南存辉,怎么是你?”抬头一看,原来是同学的妈妈。读书时,南存辉和这位同学是好朋友,关系一直不错。看着南存辉支起的鞋摊,她关切地问:“你怎么在这里补鞋?你学习那么好,放弃学业多可惜啊!”

南存辉嗫嗫嚅嚅地解释了原因后,这位妈妈流露出无奈而又满是惋惜的神情。

送走同学的妈妈后,南存辉也收起了鞋摊,独自一个人来到小镇边的水池旁,他呆坐了一天,同学嘲笑的话语敲打着他的思绪,同学妈妈惋惜的表情震荡着他的心灵。

看着潺潺的流水在眼前流过,南存辉放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一会儿,他想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想到自己那个“到国企里当一名工人”的理想;一会儿,他又想到了父亲的病痛,想到了母亲的泪水,想到了弟弟妹妹无助的表情,他感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要崩溃了。左半脑说,要面子,要面子;右半脑说,必须修鞋,必须修鞋。在左右两个半脑激烈的斗争中,右半脑最终获胜了。他还要继续修鞋。

今天,当我们说起南存辉的这段经历时,因为他的成功导向,我们可以把这段经历当作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种考验,当作他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选择,但在并没有办法预知未来的当时,这个13岁的孩子,内心深处充满着纠结和挣扎。

在艰难的第一份工作面前,南存辉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前行。就是这份坚持,在不久的将来,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修鞋也有很大的学问在里边:如果没有人来修鞋,那你就赚不到钱;如果来修鞋的人多了,先给谁修也是一个问题;修鞋的同行之间也有激烈的竞争,如何做到比同行修得又快又好,这还是一个问题;今天修了多少双鞋,赚到的钱是比昨天多还是比昨天少,这更是一个问题。

南存辉虽然年龄小,却并不是一个浑浑噩噩之人,他很有心,也很用心,在思考、观察中,他慢慢悟出了一些门道,也明白了一些道理,找他修鞋的人也越来越多。

于是,南存辉的修鞋摊前,经常呈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好几位客人聚集在一起,互相聊着天,而南存辉低着头,认真的修鞋,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平静,两腿之间铺着一块黑色的围裙,左手拿着鞋子,右手灵活的转动着机器。不一会儿,鞋子就修好了,他用剪刀小心地剪去多余的线头,然后把鞋翻过来仔细检查一番,确定完全修好后才把鞋递给客人。

客人之间的对话是对这个13岁的小鞋匠所做的一个注解:“这个小孩手艺好,做事还认真,我大老远乘船过来找他补鞋。”“是啊,这个小孩人诚实,从来不多收钱,我们那里都晓得的,所以一大早就赶过来了。”

几个月下来,这个只有13岁的少年,已经被生活磨砺得有棱有角。他不再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自己不偷不抢,没有什么丢面子的;他不再理会别人的目光,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把鞋修得好一点,如何多赚一点钱。同时,看着每天走过修鞋摊前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心里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

一把锥子的力量

修鞋是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尽管开始从事修鞋的日子里,他也有那么一丝丝的不情愿,也害怕自己的“面子”受到伤害。但在现实面前,他很快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开始仔细面对自己的选择,并立下了“出人头地”的志向。

出人头地,是指高人一等,形容一个人德才出众或成就突出。小小年纪的南存辉,心里就装着这种“出人头地”的志向,每天在柳市的大街小巷摆摊修鞋,在修鞋中,他时刻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从古至今,修鞋算是一个苦差事。有人形容修鞋匠“风吹日晒街边活,换得客人步履欢”,为何有此一说?因为修鞋的人,都要在街边摆摊,忍受着风吹日晒,辛辛苦苦为客人服务。而正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才换得客人的步履轻快,客人走路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南存辉同所有从事修鞋的人一样,有一个无法舍弃的“宝贝”,那就是装着修鞋的全部家当的木箱。打开细看,它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百宝箱”,最上边一层,放着剪子、钳子、起子;中间一层,放着揎刀、榔头、麻绳、皮绳、丝线、弯针、石蜡、皮跟、皮掌、胶水等;最底下一层,放着大大小小的皮子块、旧轮胎等,都是补鞋用的材料。这些是必备的,因为你不知道客人的鞋是什么样的,又坏在哪里,会用到什么工具和材料,所以,该准备的必须都准备着。对修鞋匠来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必备工具——铁锥子。这个锥子,与其他行业使用的锥子不同,修鞋师傅用的锥子做得尖尖的,在压力一定时,能减小锥子与鞋底之间的受力面积,增大锥子对鞋底的压强,容易穿透鞋底。这个锥子还有一个倒钩,用来绕线,缝补鞋底和鞋面。

多年以后,南存辉在商海已经自由驰骋、游刃有余、功成名就了,但他还时时不忘当初那种锥子扎在手上的刺心疼痛的感觉,那是他鞋匠生涯中最最难忘的经历,也是他一生都不能抹掉的痕迹。

那是他刚成为鞋匠不久的一个十分寒冷的深冬,凛冽的西北风夹裹着沙尘,肆无忌惮地朝人们扑来,打到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这样寒冷的日子里,人们都愿意躲到家中,享受着家里的温暖。街上,偶尔有三两个人影闪过,也匆匆而去。

看着恶劣的天气,父亲原本不打算让他出摊修鞋。父亲说,不差这一天的活计,在家里休息吧。毕竟,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刚刚修鞋才几个月,父亲是非常心疼儿子的,尽管他并没有说出来。

南存辉却不想在家里呆下去,修鞋的时日虽然不长,但也让他明白,修鞋这一行当,必须有坚持、坚守的精神,他不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都要坚持下去。看着儿子被风吹日晒的岁月留下的印痕,虽然脸上还未脱稚气,但也看出了男子的气概,父亲心里很是欣慰。

南存辉来到平日摆摊的地方,支起修鞋摊,自己则在一张矮板凳上歇坐,等着修鞋的客人前来。因为恶劣的天气,客人比往日少了很多,在没有人来修鞋的空闲时段,南存辉也难得放空自己的思绪,任它天马行空般任意飞翔。

客人的一声招呼打破了南存辉的遐想,把他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一个客人在摊位前坐下,见有生意上门,南存辉立刻笑脸相迎,他飞快地拿起修鞋的工具,开始认真干活。

天实在是太冷了!虽然南方的冬天最低气温只有零下几度,但因为临海,这种冷似乎更透着一股“阴气”。南存辉那双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手有些瑟瑟发抖,好半天,才能缝上一针。修鞋的客人是个老主顾,看见南存辉这个样子,也有点心疼,就告诉他:修鞋不急,先暖暖手吧,一会儿再修。

南存辉心里也想让双手暖和一下,但是,始终秉持顾客至上理念的他并没有停下来。因为他实在不愿让客人多等,哪怕是一分钟。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多等一分钟,就意味着多受一会儿罪。

在寒风的侵袭下,南存辉那双拿着锥子和细线的手失去了往日的灵活,显得非常僵硬而不听使唤。也许是因为天气太冷,也许是因为鞋底太滑太硬,也许是因为他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突然,锥子一偏,锋利的锥尖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稚嫩的手指。立刻,鲜血顺着他的手指淌下来。

十指连心,锥子刺进手指带来的那种揪心的疼痛,让他立刻慌张起来,修鞋几个月来,他还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缺少经验的他再加上慌乱,根本不知道怎么办。他想要拔出锥子,可是慌乱中,却怎么也不会使用那股劲。修鞋的锥子有个倒钩,轻轻一动,就是一股钻心的疼痛。无奈的南存辉最后想到了父亲,只得跑回家向父亲求助。

父亲见到儿子淌血的手指,再看看他手上那个锥子,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父亲轻轻转动手指,一把就将锥子拉了出来。父亲告诉他:因为锥子有倒钩,万一被扎到,不能直接拉,否则越拉越疼,必须使用巧劲,转着拉,才能拉出来。

此时的南存辉,顾不得处理还在淌血的手指,只是用一张破纸简单缠了一下,就快速地跑回修鞋摊前。疼痛加上恐惧,致使原来就有些僵硬的手更不听使唤了。但他咬紧牙,坚持把鞋补完。

因为发生了这场“事故”,鞋子补得不是很好,也耽误了客人不少时间,南存辉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尽管客人对他表示理解,没有一丝抱怨,他还是坚持没有收客人的钱。

这次的意外事件让南存辉明白,修鞋这一行说简单也不简单,自己连一把锥子都处理不了,说明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南存辉是一个善于琢磨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这在他修鞋的过程中表现无遗。他每次都能从修鞋中获得感悟,在修鞋的过程中,他每天都在琢磨,如何能把鞋子修得又快又好,如何能招来更多的回头客,如何能开辟新的客源。琢磨加上观察,再加上用心,他的修鞋生意越做越好。

说一把锥子改变了南存辉,当然不是很恰当,因为南存辉后来所走的路,所取得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因素,还不足以影响他以后的成功。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南存辉开始修鞋的时候,只有13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各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所以,每一次的经历都显得弥足珍贵,每一次的经历似乎都能开启他的一点心智,让他渐渐明白一些道理。

被锥子扎到以后,南存辉在修鞋这条路上更加虚心学习,他明白了,能不能修是一个问题,会不会修是一个问题,修得好不好同样是一个问题。修鞋虽然不能赚下多少钱,但却是一家人赖以谋生的手段。在修鞋的过程中,他能做到以质量服务于人、以诚信取信于人,不仅维持了当时整个家庭的生计,同时也为小镇上的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更为他自己积蓄了未来奋斗的力量。

多年以后,南存辉再回过头去,回望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对他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修鞋那几年的经历。也许,他的心里还有一些庆幸,庆幸自己在修鞋这一行当里坚持了下来。因为正是修鞋那几年,锻炼了他坚强的品格,持久的毅力,还有不服输不放弃的个性。

或许是年龄大了,人就愿意回望过去,而今,刚刚迈进“知天命”年龄段的南存辉,会经常回忆起过去。他时不时就会观察一下自己的这双手,现在,这双手用不同的笔,在一份份合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曾经,这双手修理过无数双鞋子。对于签了多少次订单,南存辉数不清,修了多少双鞋,南存辉也数不清,而对于当初锥子扎破手指的“意外”,他记得比谁都清晰,他说,修鞋时这把锥子带给自己的力量,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严父教育下的成长路

在南存辉艰难成长的道路上,修鞋时的一把锥子刺破了他的手指,无形中给他带来无尽的力量。而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还有一个人对他影响最深,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在南存辉少年的时候,他读不懂自己的父亲,甚至还认为父亲对自己的严格是“铁石心肠”。而在多年以后,他也成为了一个父亲,也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世事,他开始深深的理解并感谢父亲。

南存辉的父亲南祥希,生于1930年,那个年代的中国,正值战乱连绵、民不聊生,在这个年代成长的孩子,用老人的话说,“自小都是泡着苦水长大的”。南祥希是一个不甘平庸、不甘贫穷的人,成年之后,他到处奔走,寻找着改变生活的机遇。在参加劳动的同时,学会了修鞋的手艺。农忙时节,他下田劳动,农闲时,他就会挑上修鞋的用具,到街边摆摊修鞋,以此来补贴家用。

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尽管南祥希很努力,还是无法改变当时艰难的生存状态。虽然家庭生活贫苦,南祥希却始终乐观对待,他对孩子们倾注无限的爱与教育,让孩子们受用终生。他的爱如一股永不干涸的泉水,源源不断地给子女们输送着能量。

在南存辉的记忆中,父亲从来不对他们说一些大道理,而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点一滴的融入他的童年,让他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让他终身受用不尽的东西。

小时候,南存辉在同龄人中是有名的“打架大王”。对于这一称号,让人很难与现在笑容时刻挂在脸上的温文儒雅的他联系在一起。“打架大王”,顾名思义,就是能打架、愿意打架、且每次打架都能打赢。但是,他这个“打架大王”,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惹事生非没事找事无理取闹型的,他这个“打架大王”,每次都是为尊严而战。

也许是因为家庭的贫穷让他自小就很敏感,在与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为了一些小事,或者是几句不合的言语,就同小朋友们打架。而在同龄小朋友中,他几乎是最瘦小的一个,却是每次打架都会赢的那个人。

他赢了,小朋友们输了,普遍的一种做法就是回家找大人告状,有些家长会领着孩子上门来理论。面对孩子所犯的过错,父亲南祥希从来不护短。他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向对方家长说尽好话,赔尽小心。同时严厉地批评南存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父亲教育他:有问题,有矛盾,要学会去解决,解决问题依靠的是头脑,不是拳头,用头脑可以赢得很多东西,但用拳头打不来心服口服,用拳头打架不是强者的风范,恰恰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说得多了,父亲的话语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慢慢懂得,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对的,欺负别人更不对,不能用打架来解决问题。渐渐地,他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懂得了谦让,懂得了礼貌。

南存辉不仅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学到了经商的理念。

柳市的得名,《乐清县志》有所记载:西乡有柳市,据传其独龙冈(今龙岗山)古时风光旖旎、山水秀美。龙首桥(今虎啸桥)畔有一棵大柳树,浓荫如盖,乡人多聚集在柳树下交易,以自家之有余易自家之不足,久而久之,得名柳市。

原来,柳市的得名,是因为大家在柳树下做生意,做交易,柳市人经商意识浓厚,原来也有着地域文化的传承。小小的南存辉,也有过这种体验。

10岁那年的一个夏天,父亲让南存辉挑着两担米糠到街上去卖,并且明确地告诉他:售价是1角5分钱一斤。南存辉摆着两担米糠,在烈日下站了整整一个上午,也没有等来一个客人。中午时分,幼小的他又累又饿,一丝力气也没有了。

这时,一个客人上前来问价格,因为父亲明确地告诉他,要卖1角5分钱一斤,于是他按照父亲的交待报了价格。结果,那个客人流露出很吃惊地样子说,别人都卖1角钱,你怎么卖那么贵?说着就要走。想到站了一个上午也没有人来,再想想自己咕咕叫的肚子,南存辉一把拉过客人,说,1角就1角,1角钱我也卖。客人抓起一把米糠看了看,毫不犹豫地交了钱,挑走了两担米糠。

回到家后,南存辉把钱交给父亲,告诉父亲,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角钱1斤,别人都卖1角钱,自己卖1角5分根本没有人问,所以就自作主张,也以1角钱的价格把米糠卖出去了。父亲看着幼小的南存辉,无奈地笑了笑。父亲告诉他,别人家的是粗糠,只能卖1角钱,但自己家的是细糠,质量差别很大,绝对值1角5分钱,所以要卖这个价格,这不是漫天要价。

看着儿子有些迷茫的眼神,父亲进一步对他解释说:“市场讲究的是公平的交易,讲究的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你的东西质量好,那就必须比别人的贵一些,这样才能区别出来。”在南存辉的父亲看来,质量好,就有贵的资本,虽然比市场价格多了5分钱,但它的质量绝对是超值的。不能因为省事将好的东西贱卖了,这是对自己劳动的不珍惜。

父亲所说的话在南存辉的心里,有了很大的触动,尽管当时年幼的他对这一切理解得并不深刻,甚至有些囫囵吞枣的感觉,但在以后的从商生涯中,因为经历得多了,南存辉对父亲所说的话理解得越来越透彻。尽管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也不会说出惊天动地的大道理,但是,他用最朴实的行动教会了南存辉做人做事的道理。

现在,在不同的场合,南存辉经常会提到这件事情,他说,如果经商是一所大学,那自己的第一课绝对是父亲教的,父亲让自己知道了什么叫以质定价,什么叫一分钱一分货。而这一理念一直影响着他,直到现在。

南存辉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是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经商,还学到了什么是坚持、坚守。

父亲受伤之后,南存辉接过父亲的修鞋担子,开始摆摊。最初的几天,他还有一点新鲜感,但几天过后,最初的新鲜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难堪。

修鞋的间隙,他一个人坐在修鞋摊前,时常走神,他想到了喜欢干的农活,春天的时候到田地里插秧;秋天的时候到田地里割稻。这曾经是他最开心的时候,而现在,却要坐在这里,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像一只失去了自由的小鸟,想着想着,他就产生了放弃修鞋的念头。

南存辉清楚地记得,关于修不修鞋的问题,他与父亲之间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也就是在这次对话中,他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铁石心肠”。

放弃修鞋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几天后,他同父亲“摊牌”了。他对父亲说,自己不想修鞋了,想回农村干农活。父亲盯着他,问他为什么。在父亲目光的直视下,南存辉有些胆怯,他对父亲说,修鞋这个行业不适合自己,太复杂,自己不愿意同过多的人打交道,而干农活单纯,不用想太多。他满含期待地望着父亲,希望父亲能答应自己的请求。没想到,父亲一口否定了他的想法,斩钉截铁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必须继续修鞋。”

父亲告诉南存辉,人生要学会面对,不能逃避。目前来说,修鞋是他最好的选择。那一晚,无论南存辉怎样解释,如何强调,父亲都是那一句话:不行,绝对不行,你必须继续修鞋。

那一个晚上,南存辉一夜无眠。他打来一盆冷水,把头深深地浸在水里,他想让自己清醒清醒,但是,眼泪却忍不住流下来。泪水和井水混在一起,共同嘲笑着他的尊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还未到伤心处,南存辉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如此“铁石心肠”。

在父亲的坚持下,第二天,南存辉还是带着修鞋的用具出发了。

人在逆境中,往往更容易被激发出潜能。既然这是一条目前不得不走的路,南存辉想,那就安心走下去吧。至此,他不再把修鞋当作一种负担,他内心深处的潜能完全被激发出来了。每天接触客户,他都去认真的面对,遇到难缠的客户,他也能耐心应对。最主要的是,他修鞋以质量、诚信取胜,渐渐地,人们都认可了这个小鞋匠,找他修鞋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技术也越来越好,每天赚的钱也比别人多,在柳市的修鞋行当中,南存辉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亲不让自己回农村干农活,而是硬逼迫自己去修鞋,是“铁石心肠”。而多年以后,当他也成为一个父亲,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功时,他开始深深地理解并感激父亲:如果那时候父亲心疼自己修鞋辛苦,如果父亲心肠不硬,没有逼着自己继续修鞋,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自己取得的成就。

可以说,正是当时父亲的“铁石心肠”,才成就了今天南存辉所拥有的辉煌。南存辉说,从父亲那里,自己学到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很多很多的道理当时自己不懂,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那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修鞋悟“道”

修鞋是南存辉走向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当他13岁开始在柳市街头摆摊修鞋的时候,别人不会想到,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他竟然打造了中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缔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也许,他的第一份工作与他现在的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修鞋与做电器、做太阳能光伏产业,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二者之间似乎又存在丝丝缕缕的联系,修鞋的经历为他以后的事业成功做下了铺垫,毕竟每个人在选择人生起点的时候,所付出的努力,所坚守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注定了他将来要走的路。

第一份工作虽然是辛苦的,但是,正因为有了这种经历,才让他获取了改变的动力。修鞋的便利性,让他接触了各色人,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在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刚刚启蒙的时候,少年时代的各种体悟和感知,均化为了他的品格和精神,而且陪伴他终生。

当他自己运营一个大企业的时候,他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事需要坚持,什么事需要改变,什么时候应当出击,什么时候应当退让,他几乎做到了游刃有余。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