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以线为对象的各书体笔法分析

我们分析各书体的笔法,首先要搞清楚字体的演变。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字体从大篆发展到小篆,发生隶变后出现隶书,再由隶书发展到楷书,是比较可靠的说法;唐韦续著《墨薮》,有“五十六种书第一”一节,罗列甚为详细:

自三皇已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谐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又云字有五易: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隶书,汉代作章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并大小篆为八体也。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也,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书,列之于后:

一 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二 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三 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 因卿云作云书,亦黄帝时也。

五 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六 科斗书者,因科斗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

七 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八 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 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十 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

十一 周文王史史佚作虎书,有虎不害人,名驺虞,因兹始也。

十二 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王时丹乌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

十三 周法鱼书者,因素鳞跃舟所作。

十四 填书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廙、王隐皆好之。

十五 大篆书,周宣王臣史籀所作也。

十六 复篆者,亦史籀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宫阙。

十七 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

十八 小篆者,周时所作。汉武帝得汾阴鼎,即其文也。

十九 仙人篆者,古之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

二十 麒麟书者,鲁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称吾道穷,弟子为素王纪瑞所制书。

二十一 转宿篆者,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也,象莲花未开形也。

二十二 虫书者,鲁秋胡妻浣蚕所作。

二十三 传信鸟迹者,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

二十四 细篆者,李斯摹写始皇碑序,皆用此体。

二十五 小篆者,李斯删古文,始皇以祈祷名山,皆此书。

二十六 刻符书者,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

二十七 古隶书者,秦程邈狱中变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

二十八 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徒隶书也,今正书。

二十九 署书者,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三十 稿书者,行草之文也,晋卫璀、索靖善之。

三十一 气候书者,汉文帝时,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晨禽屈伸之体,升伏之状,象四时为书。

三十二 芝英书者,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三十三 灵芝书者,汉代有灵芝三种植于殿前,遂歌芝房之曲。

三十四 金错书者,古之钱铭,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

三十五 尚方大篆者,程邈所述,后人饰之以为法焉。

三十六 鹤头书者,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尺一之简是也。

三十七 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

三十八 蚊脚书者,尚方诏版也,其字仄纤垂下,有似蚊脚。

三十九 垂露篆者,汉章帝时曹喜作也。

四十 悬针篆者,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而名,用题五经篇目。

四十一 章草书者,汉齐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好焉。韦诞谓之草圣。

四十二 飞白书者,蔡邕待诏,见门下吏垩帚成字所作。

四十三 一笔书者,张芝所制,其状崎岖有循环之状。

四十四 八分书者,王次仲所作,魏钟繇谓之章程书。

四十五 蛇书者,鲁人唐综梦蛇绕身,寤而作之。

四十六 行书者,正之小伪也,钟繇谓之行狎书。

四十七 散隶者,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

四十八 龙爪书者,晋王右军所作也。

四十九 稿及行隶者,钟繇变之,羲、献好之。

五十八 体书者,二王重变行隶及稿体所作也。

五十一 草书者,王羲之饰古亦甚善。

五十二 虎爪书者,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

五十三 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也。

五十四 外国胡书者,何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 天竺书者,梵王所作,涅架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

五十六 花书者,河东山胤所作。

查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可知字体有: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古文,秦书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到新莽时还有六种字体:“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墨薮》列名五十六字体者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余书体只是大小篆的变化写法而已。再算上“汉兴有草书”的章草和后世的楷、行,书体,不过就是篆、隶、草、楷、行五种。韦续自己也说:“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隶书,汉代作章草是也。”只是“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也,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书”,十二时书,又加三十三体,都是摹拟神态和形象的,可以基本上理解为美术字,或者是某种书体的变体,有些书体甚为无聊。龙书、八穗书、鸟迹为文作篆书、云书、鸾凤书、科斗书、仙人形书、龟书、钟鼎书、倒薤书、虎书、鸟书、鱼书、填书者都是古文即今统归为大篆的应用象形文字,如龙书作龙形,云书作云状,就像有些人把“鸡”字写得和鸡的形状一样,只是庸俗的象形化,历来为书家所不齿。龙爪书者,王右军所作也;虎爪书者,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也;更是取书家偶作,就如现今书法家所写的个体象形作品强作一体,似乎很勉强。

白蕉(1907—1969年,原名何法治)先生的《书法十讲》第一讲“书法约言”内有一张表,画得很清楚,从古到今,书体的变化是比较清楚的,唯一有点模糊的是隶和八分,魏晋书论里的八分就是现在所说的隶书,隶则是半篆半隶的古书体,这一点,白蕉先生在注一里也讲得比较清楚:隶书的名称,从来就很“混”,古人所谓的隶书,是说现今的楷书(王应麟说:“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欧阳公《集古录》始误以八分为隶。”);现今的隶书,古人叫做“八分”。但“分”的名称,又没有精确的分辨。关于“隶”和“分”的辩论文字,除《佩文斋书画谱》所已著录之外,翁方纲有一篇专论,叫做《隶八分考》。其他如刘熙载的《艺概》及包世臣、康有为等都曾经说到过这个问题,各有主张。包氏在《历下笔谈》中所言近是,简明可取,兹录于后:“秦程邈作隶书,汉人谓之今文。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世所传秦汉金石,凡笔近篆而体近真者,皆隶书也。及中郎变隶而作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魏晋以来,皆传中郎之法,则又以八分入隶,始成今真书之形。是以六朝至唐,皆称真书为隶。自唐人误以八分为数字,及宋并混分隶之名。窃谓大篆多取象形,体势错综;小篆就大篆减为整齐;隶就篆减为平直;分则从隶体而出以骏发;真又约分势而归于遒丽。相寻之故,端的可循。隶真虽未一体,而论结字,则隶书为分源,论用笔,则分为真本也。”

我国书体的变迁如图2—1所示:

图2—1 书体演变系统表

在书法的几个要素,即线条、结构、章法中,线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线是最基础的因素,点是线的缩小。书法用笔,我们在前一章已经讨论过了,真、草、隶、篆,每一种书体,都存在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提按、方圆、平斜、笔力及用墨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只要掌握了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提按、方圆、平斜、笔力及用墨等基本技法的要领,临摹或书写建筑在线上的任一种书体就没有任何问题,这些基本技法是最本质的,是第一层次的。但是真、草、隶、篆各书体还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书体的地方,这是第二层次的。各书体内部还有不同的书法家创立了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他们都有和其他书法家的作品可以区分的自身的独特的技法,这是第三层次的。

第一节 大篆笔法分析

一般来说,大篆有两种意义,一是指秦代小篆之前的所有字体,包括所谓古人书写的科斗文、一直未见诸史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文字。唐张怀瓘《书断》中列出的古文、大篆、籀文我们统称为大篆。

唐张怀瓘《书断》记“古文”:

古文:按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仓颉仿象是也。

大篆: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体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鄷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

籀文:周太史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甄鄷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

明潘之淙《书法离钩》记“古文”:

秦火灭经除典,古文绝矣。汉文时,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魏文时,乐人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宅,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北平张仓献左传。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子壁,得古文二篇。晋熙宁一作咸宁五年,汲郡人发魏襄王一作安釐王冢,得册书千余万言。又云:冢书石铭,人无识者。叔孙通云:科斗文也。

二是专指籀文。潘之淙《书法离钩》记“大篆籀文、奇字”说:

周宣王太史籀变科斗,著大篆十五篇。汉艺文志云:凡九千字,赵高以教胡亥。说文云:秦学僮试讽籀书。又云:与古文或异。又云:孔子六经、左传皆以古文。又云:奇字即古文,而异者则籀文也,其迹石鼓文存焉。字源云: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籀。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仓颉大篆,非也。”籀即大篆,“李斯既作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篆法匾者佳谓之匾。徐铉曰石鼓文是也。”

科斗文应该就是通过书写流传下来的与甲骨文相近的书体,秦焚书后消失。大篆晚于科斗,科斗文和大篆在结构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可能主要是线条形状上的不同。科斗文的线条一头大一头小,大篆线条粗细总体较为均匀。

清王虚舟(本名王澍,字若霖、箬林、若林,号虚舟)《论书剩语》云:“篆书须圆中规,方中距,直中绳。”“篆书用笔须如绵里裹铁,行笔如蚕吐丝。”“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瘦乃膄,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商承祚《说篆》云:“起笔毋重,住笔毋尖,回环合抱,体态庄严。小篆之笔柔而劲,金文之笔劲而柔。劲而柔易,柔而劲难。知运乎此,则篆书之能事尽矣。”“转处不可过圆,须知顿挫,意到笔留,韵由是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又载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字。”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