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間舞臺上的“正德微行”:意義及歷史

清代民間舞臺上的“正德微行”:意義及歷史

一、前言

皇權(皇帝或皇室的權力)在戲劇中的再現,往往與作者及民衆對政局、世變與國是的憂慮,難解難分。在中國古典戲曲史上,如蒙元時期馬致遠的雜劇《漢宫秋》,以末本呈現漢王昭君出塞和番,主人公元帝羞憤傷悲。作者借古喻今,不僅在全劇最後一折極力鋪陳漢皇之失志哀鳴;前一折裏他的那句:“我那裏是‘大漢’皇帝!”[1]想必亦令當時觀劇的漢人痛徹心扉。再如清初李玉的傳奇《千忠録》,回顧明成祖靖難,建文帝流亡,《慘睹》齣失位君主建文的唱詞:“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2]又豈能不讓遭遇鼎革的有志之士痛心疾首!誠如作者於開場所言:“《千忠録》,淋漓慷慨,聊以續《離騷》。”[3]以劇寫史,直面改朝换代於個人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之巨大影響,並藉此反思皇權的時代意義最深刻之作,實非孔尚任成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傳奇《桃花扇》莫屬。這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4]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