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人民日报》
成功之路可能并不平坦,而过于顺利地获得的东西常常不能给人带来真正成功后的快乐。“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种争取成功的心态,它告诉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时保持镇定,在成功前不气馁、在成功后不骄傲。
就在1995年那年的冬天,马云开始行动了。再次来到北京的马云,言出必行。当然,此行随同的还有那个来自深圳的中国黄页技术人员——李琪。
在马云的记忆中,那一年的北京冬天格外寒冷。在李琪的记忆中也有这么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马云说:“有一天我们要理直气壮来到北京。”
经过周转,马云经过朋友的引荐,终于与《人民日报》办公室里的一位行政人员结识了。这天晚上,当他们聊得很晚,也聊得正酣的时候,办公室进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本来想取个文件就走,但是看到同仁和一个长得“怪模怪样”的人聊得热火朝天,还时不时开怀大笑时,顿时也来了兴致,主动凑过去打招呼:“那么热闹啊,你们在聊什么呢?”
虽然对方是个生面孔,马云也没给人家冷脸子,反而像主人似的,立马热情地迎上去,请他坐下,然后说道:“哦,我们正聊Internet呢。”
让马云意想不到的是,此人一听立刻来了精神:“Internet?那是个好东西啊,我也很有兴趣,大家一起侃侃,相互学习?”
一看有人对自己说的话感兴趣,马云顿时喜出望外。要知道在那时,人们都把他当“大骗子”、“大忽悠”看待,唯恐避之不及,而此时居然有人自动上门请教,他能不乐意么?
于是,马云更热情地招呼:“可以啊,坐下来一起交流交流!”就这样,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不亦乐乎地聊互联网聊了一个晚上。当然,主要是马云在说,其他两个人聚精会神地听。
离开之前,那人拍了拍马云的肩膀,说:“小伙子,以你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足以给《人民日报》处级以上干部上几次课,给他们讲讲Internet这玩意!”
什么,给《人民日报》的头头们上课?听了这话,马云先是愣了一下,随后那双颇具灵气的小眼睛狠狠地转了两圈,计上心来。待那人走后,他赶紧问:“刚才跟我们在一起‘神侃’的人是谁啊?”
答曰:“那是我们社未来发展局的谷家旺局长。”
话音甫落,马云欣喜若狂,大手一挥:“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下有戏了!”
有些人整天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好的机遇;有些人整天踌躇满志,却希望坐等机遇到来,殊不知真正的强者应该为自己创造机遇。马云总是能够在人生走到绝境时给自己创造机会,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凭着他与谷家旺的奇缘,他真的给《人民日报》上了两次课,而听课的学生们还真是《人民日报》处级以上头头,内容就是讲Internet这玩意儿。
那一次,发现自己所要宣扬的东西有了一帮很重要的听众后,马云更是激动,一上场,就情绪激昂地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搭上的是末班车,错过了就很难再有一次机会了。对处于劣势的我们来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演讲结束后,一位领导走了过来,握着马云的手说:“你讲得真好。我们明天就打报告给中央,让《人民日报》上网。”
果然,《人民日报》上网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马云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不过,这一切尘埃落定时,互联网便开始热了起来,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散布在大街小巷,还有很多外资企业开始进入北京。面对那么多财力雄厚的大公司,马云知道自己在北京没有机会了。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马云只好先撤回杭州,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不论是有进展,还是受挫败,马云向来处变不惊,他深知实现梦想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不要抱怨。
就好像在一次演讲中,马云慷慨激昂地说道:“有了一个理想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承诺,承诺自己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很多创业者都在想这个条件不够,那个条件也不具备。该怎么办?我觉得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去创造条件,如果机会都成熟的话,一定轮不到我们。所以呢,一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一般大家都觉得机会成熟的时候,我认为往往不是你的机会,你坚信这事情能够做起来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承诺说我准备干五年,我准备干十年,干二十年把它干出来,我相信你就会走得很久。”
实现梦想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只要自己能扛得住,坚持下去,就能够在逆境中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