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郭雯从小桥流水的苏州来到九省通衢的武汉,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跟随我做访问学者。初次见面,她告诉我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吸引了她,所以决心来华中师范大学访学半年。由于她是访问学者,又只有半年时间,我想着一学期转瞬即逝,因此对她的学术研究也就没有太高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郭雯突然问能不能报考我的博士。我有些愕然,以为是她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就淡淡地回答说“先学习吧,考博的事以后再说”。很快两个月过去了,有一天郭雯态度诚恳而坚决地对我说:“聂老师,我还要多学习半年,我要系统地学习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我的学院和学校也很支持,我正在办理延长访学时间的申请。”她的这个决定让我发现了她追求学问的坚定决心和执着信念,进而对她的学术研究也就有了新的要求。此后她完全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面前,并在我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年的理论学习与学术训练。

在我的课堂上,她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将她带来的两篇论文拿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虚心听取意见。我对她要求十分严格,对她的论文也是百般挑剔,甚至要她推倒重来,但她总能虚心接受,认真思考,细心修改。她课堂上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下细心研读师兄姐的论文,善于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弥补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不足。她的进步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后来我听其他学生说,郭雯在访学期间,既不看白云黄鹤,也不游东湖山水,足不出户闭门研读,为了思考问题修改论文,常常过了凌晨,她的房间还亮着灯光。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她在访学结束前终于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细读文本,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后来成了大家学习的范文。郭雯悟性很高,虚心勤奋,她的进步让我刮目相看。后来郭雯成为让我最满意的学生之一。

在访学期间,郭雯还帮助华中师大文学院和外语学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主持“第二届中美诗歌诗学协会音乐会”和“元旦诗歌朗诵会”,还作为陪同翻译接待了来自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奥斯陆大学、哈佛大学等众多国外顶级学者。访学期间,郭雯收获颇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在2012年3月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她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继续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

入学后,郭雯很快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立志研究克隆人科幻小说。她详细地向我说明了选题理由和研究计划,表达了她愿意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十分赞赏她的选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克隆人小说是一个十分严肃而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其中涉及多方面的伦理问题,例如克隆人的伦理身份、婚恋、家庭、选择等,都是目前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克隆人有关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我们无法回避而需要认真研究,做出回答。现在回头来看,郭雯研究克隆人小说无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她的博士论文和研究论文为我国的克隆人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可以发现,人类文明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自然选择、伦理选择和科学选择。自然选择通过进化解决了人的形式的问题,从而使人能够从形式上同兽区别开来。自然选择已经完成,现在人类处于伦理选择阶段。伦理选择通过教诲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从而使人能够从本质上同兽区别开来。但是,人类还将经历人类文明的第三个阶段:科学选择阶段。科学选择解决科学与人结合的问题,这已经通过科幻小说尤其是克隆人小说得到描写。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可以发现科学选择阶段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人如何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将自己变为科学人;二是如何处理科学对人的影响及科学影响人的后果;三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同科学之间的关系;四是如何定义、评价科学人。人类社会从自然选择到伦理选择再到科学选择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类仍然还在不断地重复着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的过程。胎儿的诞生可以看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随着克隆婴儿、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现,我们发现自然选择的过程可以被科技改写。在这方面,科幻文学能够为我们提供借鉴。因此,科幻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使进入科学选择时代,文学的教诲功能也不会消失。如何解读和理解科幻文学,如何发现科幻文学的伦理价值,这就需要有效的研究方法,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可以用作尝试。

郭雯在读博期间一直在思考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科学选择仍然不能脱离伦理选择。这也是她博士论文的核心观点,或者说是她科研领域的主要内容。但是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大的难度,也需要查找和阅读大量中国图书馆没有的研究资料。2014年10月,郭雯荣获“博士国家奖学金”,成功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博士联合培养项目,这为她深入研究科幻文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了充分利用这次学习机会,我把郭雯推荐给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Jean-Michel Rabate博士。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郭雯主修了Jean-Michel Rabate教授开设的“文学与电影的心理分析”课程,进一步提高了学术水平和英文写作水平。在Jean-Michel Rabate教授指导下,她的研究突飞猛进,有了新的提高。她撰写的英文论文“Human Cloning as the Other in Ishiguro's Never Let Me Go”对石黑一雄的克隆人科幻小说《千万别丢下我》进行深入分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霍米· 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对克隆人的“他者”身份隐喻与个体伦理选择进行详细解读,观点新颖,得到国外A & HCI检索期刊编辑的充分肯定并很快得到发表。

郭雯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她访学期间的研究、撰写博士论文,还是后来申报省社科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她都能坚持关注学术前沿,坚持思想、观点和方法创新。在文学领域,她的博士论文是国内较早对“克隆人”“仿生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后人类进行的比较系统的研究。随着国内科幻作品和科幻电影日益成熟,科幻小说已经逐步呈现出从边缘化文学走向主流文学的趋势。就文学而言,科幻小说的创作是文学的重要实践,是文学存在的实体,是读者关注的重心,但相比较而言,有关科幻小说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少恰当的有效方法。对科幻小说的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继续做出努力。无论是科幻小说的作者还是批评家,都有责任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阅读文本以及阅读文本的方法,提供理解和批评文本的范例,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学批评的指引价值,认识到通过科幻小说的研究拓展文学研究视野、关注人类终极走向和传播人类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这一点在科幻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就郭雯而言,她这部即将出版的《克隆人科幻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著作,既是她在科幻小说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也是她从科幻文学领域探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郭雯的这本著作是她的心血之作,自然有其值得称道的特色:主旨鲜明、论题突出、层次清晰、文风淳朴;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论证严密;理论用于文本思考,给人以启示;方法用于文本分析,道人所未道。这部著作在研究科幻文学方面有许多开拓和创新,对科幻文学研究具有推动性和拓展性。

纵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由于研究科幻文学及克隆人有较大难度以及缺少有效的研究方法,目前有关“克隆人”的研究大多从生命伦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科学等角度切入并展开研究,但很少有人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切入并展开对克隆人科幻小说及其主题的研究。郭雯的这本专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克隆人科幻小说的学术著作。郭雯另辟蹊径,针对克隆人科幻小说的特点,将文学研究置于科技时代的伦理背景加以分析,既考虑“文学的属性”,又考虑“伦理的属性”。克隆人作为人类社会以外的一种存在,介于技术产物和人性伦理特征之间,目前存在身份不明确的伦理问题。克隆人的出现给人类现有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甚至颠覆性。科幻小说中克隆人的伦理困境体现了技术至上的工具性、目的性与以人为本的冲突,让技术主宰人类的结果必然导致人性及人类社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尽管世界上是否存在真正的科学克隆人,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从克隆羊、克隆猴、克隆猪等动物的诞生可见,科学克隆人的技术实现并不是问题,科学克隆人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在伦理选择阶段,克隆人触碰到我们敏感的道德神经,也可以说威胁到我们伦理选择阶段的道德存在。克隆人引起我们的疑虑和困惑,这些疑虑和困惑也许在科学选择阶段不是问题,然而在现阶段增加了伦理选择的复杂性,克隆话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在科幻小说中,克隆人是普遍性的写作主题,克隆叙事的情节异常复杂,不断重复“我是谁”这个千古问题的追问,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些问题,都在郭雯的著作得到研究。她将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分成了四类,详实地论述了克隆人自我身份的诉求与困惑、克隆人与自然人共存中的伦理混乱与伦理选择、克隆人个体与群体对大规模复制的社会隐喻以及克隆人乌托邦社会的批判性等这些重要问题。显然,郭雯研究的这些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研究方法方面,郭雯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又结合“非自然叙事”、心理学、“后人类”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内部探讨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从外部探讨人的生存环境。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郭雯在跨学科视野下将科技、伦理与文学融会贯通,突显科幻的文学属性与伦理属性。细读这本著作还可以发现,研究克隆人科幻小说的方法与研究传统文学的方法不同,它不仅要重回历史现场,探讨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伦理问题,更要进入未来的伦理场景,立足于“后人类”时代的现在与未来,探讨科技发展给人类、克隆人以及未知生物带来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郭雯在研究中对文本的分析也自有特点,她将小说中描述的社会伦理秩序和以“自然人”为主体的社会伦理秩序加以区分,把伦理秩序作为一个具体的、历时的概念加以讨论。在被陌生化的文本伦理环境中,她用前瞻性伦理视角探讨科幻小说中认知未来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关联性,解读科幻小说中的预见、类比、隐喻和批判,引领读者去感悟当代与未来科技时代科幻小说对人类的道德教诲。

从学术观点来看,这本著作将克隆人科幻小说的科技伦理作为讨论的重点,发掘其中的伦理问题以及蕴含的伦理思考。著作以克隆人身份为主线展开研究路径,探讨了包括身份认同困难、人伦定位不清、乱伦禁忌、生物单一性、传统社会的瓦解等诸多问题。著作重新审视了科幻小说的解读模式。科幻小说不同于奇幻或魔幻作品,它是基于科学认知和技术水平的科幻文学,具有预见性、推理性、类比和现实批判性,尤其是具有科技前瞻性。“认知疏离”与“科学伦理”是科幻小说的特点,在已经发生的科学事件基础上对未来科技发展走向进行伦理判断与反思,发掘科幻故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类比,都是研究科幻小说需要面对的问题。

郭雯的这部著作,对于克隆人、克隆人小说以及科幻小说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还是方法运用的角度,都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当然,这部著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有些分析和论证还需要加强,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讨论。例如,后人类的伦理同伦理人的伦理的区别、联系、冲突与融合,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重回历史现场,但如何走进“未来”、如何审视后人类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如何从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演变等问题,都有待继续探讨。当然,许多问题不可能在一本著作中全面地得到解决,后面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但是,这部著作瑕不掩瑜,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出预期,对今后我国科幻研究必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部著作的价值将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增加后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并为科幻文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而且还可以结合市场,对当前所谓“后人类”影视、游戏等大众媒体领域中的科幻元素进行解读,有助于解释科学技术融入人类生活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为郭雯今后的科幻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希望她能够再接再厉,为我国的科幻文学研究继续做出贡献。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聂珍钊

2019年10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