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上的“道德中坚”
星期五,上午11时多,31路电车行驶在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大街上。和我并排而坐的白人姑娘下车,一位白人老太太上来,走到我身边。她把背上的包包卸下,连同头上的鸭舌帽一起,放在空座位上。她并不落座,站在过道上,教训距离她两尺的乘客:“喂,不能站那里,危险!前面有座位呢,去,去!”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倒乖觉,懒得看“执法者”是什么人,说声“好的”,挪到前面去了。
老太太指的“危险地带”,是位于中段的两张椅面——直立的双人椅,它们分置于过道两旁,原先的功用有两个:一是供普通乘客坐;二是如果有乘客坐轮椅上来,便由司机作调校,让它们的椅面直立,腾出地方,放置轮椅及轮椅上的乘客。这两张附带特别装置的双人椅,旁边都贴上告示:一旦有残障人士需要座位,必须空出。前两年开始,所有巴士(不论是无废气的电车还是油电两用车)上的类似椅子,椅面一律直立,并在椅上贴了新告示:“并非座位,请勿放下椅面,以免发生危险。”我每次看到,就起疑问:为什么不拆掉,一劳永逸地杜绝危险?反正是轮椅的专用空间,不能坐的椅子徒然占地方。我甚至就此和在市交通系统担任公关专员的朋友讨论过,连他也不明底细为此纳闷儿。合理的解释该是这样:在司机调校椅面的过程前后,发生过事故,有人受伤,为此控告巴士公司。为了预防此类事情再发生,巴士公司干脆一刀切,一律让椅面直立。至于为什么不拆掉整张椅子,公关专员将其归咎于巴士公司的不作为。
我的芳邻在斥退6名试图在危险地带勾留的乘客之后,终于安心落座。我看清楚了尊容,70岁上下,个头偏矮,瘦削,精干无比。马脸虽匀上脂粉,但皱纹并不买账,该横的还是横,颊间的纵纹亦然。于是乎多了“倚老卖老”一成语中的“老气”。她把帽子戴上,帽檐上有英文字母SFPD,这是“旧金山警局”的缩写,教人肃然。来不及向她点头和微笑,她又一跳而起,指着站在危险地带的人吆喝:“会出事的,知道吗?”两个高大男子上来以后,忙于聊天,她逼近:“听到没有?站一边去!”男子很有风度,并不生气,中断交谈,赔上笑脸,问:“为什么不能站这儿呢?” “哎哟,这也不懂!椅面掉下来会砸伤人。” “好的,我们到后面去。”女士高声的吆喝谁都听得到,低声的嘟囔却只有我听得清楚,每次驱赶后,她都会加一句“真没风度!”或者“怪不得市交通部门白白赔那么多钱!” “天啊,这么笨!”
并非每个挨她教训的人都服帖,一位中国人模样的女孩予以反击:“偏站这里!管得着吗?谁说有危险?又没有轮椅上来!” “就你横,看我……”老太太作势冲过去。女孩却白了她一眼,下车去。我的搞笑冲动终于难以压抑,正经对在身边坐下来的老太太说:“冷静点,没事的。” “谁说没事!” “可别说,我坐了这么久巴士,您是第一位敢管的。”大概搔中了痒处,她得意地扬起脸,把胸前的出入证摆正,说:“我呀,看不得不守规矩的。” “您是警察局的吧?”我指了指她的帽檐。“不算正式,但从前是。我还有这个。”她指了指挂在胸前带照片的出入证,我猜是警察局的特别通行证。我本要问她是不是义工。转而想,这不暗示她“已退休”吗?生龙活虎如她,最为忌讳的就是被人看出“老”来。
“不像话。”她还在攻击刚才和她过招的女子。“你是警察,有权力开罚单嘛!” “我才不开,这样的年轻人,哼!” “我看年青一代比我们强,英文呱呱叫,受大学教育。” “老一代有风度,哪像他们!”
巴士从纳山顶部开下来,坡陡,站立的乘客有的失去了平衡,东倒西歪。芳邻更加振振有词:“看到不?危险就在这里。有一次,我看一个年轻的妈妈,拉两个小孩上来,孩子忙着吃冰淇淋,都不握横杠,摔得不轻。”
我临下车,问她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不是每天来来回回地乘车,以纠正乘客的“风度”为职业?她说:不,我哪有空,忙死了。
(2014年9月刊于美国《侨报周末》纽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