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郁达夫

沉沦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1年6月8日,与郭沫若、张资平等在日本东京第二改盛馆郁达夫的寓所成立创造社。1930年2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参加“左联”。1933年1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3月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1938年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同年年底去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爱国宣传活动,曾任新加坡《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兼《华侨周报》主编、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主席及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后,流亡于苏门答腊,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参见铃木正夫:《苏门答腊的郁达夫》)。1952年被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著作主要有《沉沦》《茑萝集》《日记九种》《在寒风里》《她是一个弱女子》《忏余集》《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散文集》《闲书》《达夫全集》(1—7卷)等。

二、解析

(一)《沉沦》写于1921年5月,最初收入由上海泰东图书局于1921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中。

(二)内容梗概

“他”是一位留日学生。在留日前,他曾受过新思潮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迷信,富于反抗精神。他在杭州H大学和W中学都是因“反抗”而告退的。到日本后,由于民族歧视、社会的冷眼和日本同学的疏远而感到十分孤独、忧郁和多疑——他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敏感甚至感到不堪忍受,如同学们凝视他,他便感到是怀着恶意;人家在谈天,他便以为是在议论自己;别人发笑,他便以为是在取笑自己;于是离群索居,在乡间的自然风光中自我陶醉,自爱自怜,以小说诗文为消遣,以酒来麻醉自己。他渴望爱情又不得,因而,产生了性的苦闷和变态心理,以至于形成了习惯性的手淫,从而在病态的性追求与性刺激中自慰自虐;但又为此而感到恐惧,产生了一种“犯罪”感,因而,“痛悔”,并更加忧郁。当种种办法都无法驱除其忧郁时,他便跳海自尽,以此来发出最后的抗议与控诉。临死前,他眼望西天,对着祖国发出了沉痛的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三)人物分析

1.“他”

“他”是一个留日学生,患有忧郁症。一方面,他多愁善感、孤僻自卑。他才华横溢而又无所作为,自视清高而又苦闷感伤。于是,常常一个人独自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读诗流泪,顾影自怜。但当他处在稠人广众中时,又感到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更孤独。路上遇到日本女学生,他会因为自己是支那人而不敢同她们交谈。这种孤僻与自卑,使世人与他之间产生了一道变得愈来愈高的屏障。另一方面,他如饥似渴地追求爱情。在他看来,只有爱情才能滋润他干涸的心田。可是,他孤僻自卑的性格又使他的追求被压抑、被扭曲,而以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至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沉沦。

“他”的“沉沦”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是手淫。但由于性常识匮乏,他认定那是一种“犯罪”:“他每次犯罪之后,每到图书馆里去翻出医书来看,医书上都千篇一律的说,于身体最有害的就是这一种犯罪。从此之后,他的恐惧心也一天一天的增加起来。”接着是窥浴、听淫。“他犯了罪之后,每深自痛悔,切齿的说,下次总不再犯了,然而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泼到他的眼前,他平时所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这是一种典型的“恶性循环”的心理过程,越是想用道德感来约束、控制自己,原始本能的反抗力量也就愈是强大,“他”过于自责自悔的后果只是“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并进而发展到窥浴、听淫。最后是“失身”于日本妓女的怀抱中,此时,“他”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也被攻破了。当所有的自悔自责都压在他心头,使他再也无法面对和逃避时,他便只好以自杀来解脱了:“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就在这里死了吧。”于是最后选择海洋作为自己的归宿,以图洗涤自己道德沉沦的污秽。当他向这多难的世界告别时,他以深情的目光凝望着遥远的祖国,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呼号:“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既是他追求爱情的悲剧,又是他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剧。“他”的忧郁症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忧郁——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忧郁症的真实写照。

2.“他”的“忧郁症”产生的原因

总的来说,主人公“他”的“忧郁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和日本文化观念的巨大差异使他难以适应。

第二,他独自一人处于陌生而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孤独感、屈辱感。

第三,时代忧郁症的影响。在“五四”运动的汹涌波涛中,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奋起打碎旧传统,热情地歌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强烈地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然而,当“五四”高潮过后,黑暗势力更加猖獗,青年们自身的升学、进步、恋爱、前途等问题均没有得到解决,同时又看不见国家和社会的出路。于是,苦闷彷徨便成为这些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情绪——也就是所谓时代“忧郁症”。“他”的“忧郁症”既是时代“忧郁症”的真实写照,又是时代“忧郁症”作用的结果。

第四,封建专制的迫害和种族歧视的侮辱。一方面,他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这便为封建专制的社会所不容。那时,“学校里浸润着一种专制的弊风,学生的自由,几乎被压缩得如同针眼一般的小”,而他又是一个“爱自由的人,对那些迷信的管束,怎么也不甘服从的。”于是处处受排挤。这便使他性情忧郁苦闷,患上了“忧郁症”。另一方面,作为弱国子民,他身在异国,遭到了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他看到,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像“轻视猪狗一样”,他感到,作为“支那人”的滋味像“站在断头台上”一样。他委屈自尊,不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遭到轻笑愚弄。于是,他渐渐地患上了“忧郁症”。

(四)主题

1.以主人公“他”的遭遇,表现了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作为弱国子民在异国饱受歧视屈辱的痛苦生活和所遭受的沉重的精神创伤以及期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愿望和爱国情感。

2.以主人公“他”的直率的自我暴露,包括对性的苦闷和变态性心理的暴露,向封建礼教大胆挑战。

(五)艺术特色

1.采用了“自叙传”的形式。

小说具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不论是生活经历还是精神气质,都可以说,郁达夫本人和主人公“他”具有相似性。小说以作者自己为对象,以情绪的流动和心理的变化贯穿全篇,赤裸裸地暴露作者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包括私生活中的性苦闷和病态性心理,从人性、人道的角度肯定了历来被封建文学等同于淫乱与邪恶的情欲,将性苦闷和精神苦闷联系起来,强调了情欲冲突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小说中所描写的病态性心理,实际上也是“时代病”的一部分。

2.注重营构意象

在小说中,主要有三类意象:大自然、怀有母性情感的女性和祖国母亲,它们都是主人公“他”的心灵避难所。我们从“他”那一段发自肺腑的呼声——“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中不难发现,“他”虽然口口声声地呼唤“异性的爱情”,但他实际所要求的,与其说是男女双方平等地相互占有和给予的现代意义上的爱情,不如说是母爱般的抚慰与体贴。也许是异域生活的孤独与屈辱加剧了他对这种包含母爱成分的性爱的渴望。他在人生失意时热烈地怀念着远方的祖国,正像一个在外面受了伤的小孩子渴望回家一样真切自然。当大自然、怀有母性情感的女性和祖国母亲形象这三种“心灵避难所”都无法平息他心灵的苦闷与冲突时,他便决绝地走向了自我毁灭。他的跳海自杀,一方面是自悔自责发展到极致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他走出人生困境,寻求心灵彻底解脱的唯一方法。

3.抒情色彩浓郁

小说不注重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刻画人物性格,而注重直接抒发主人公的情绪感受。从抒情出发,小说注重心理表现,讲究景色描写,忽略结构剪裁,轻视情节事件,以情绪代替情节……几乎所有技巧、手法的运用都是服从抒情的需要的。因此,在小说中,直抒胸臆、反复咏叹、心理活动的充分显示、大量的自然景物描绘、内心独白和精神幻觉等交替使用……加上作者的诗人气质,使他将个人的身世之感、对于爱情幸福的追求、对于祖国贫弱落后的沉痛悲愤等情绪汇流一起,从而使小说洋溢着鲜明的抒情色彩。

(六)影响

1.社会影响

《沉沦》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强化了当时青年的爱国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沉沦》一问世便受到了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许多外地青年,如镇江、无锡、苏州和嘉兴的青年,还曾专程前往上海购买。泰东书局曾将此书接连出了十余版,出版数量达二万余册。青年们之所以如此热爱《沉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说充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主人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情,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暖人心的感情,是对祖国富强和理想世界的渴望。这也正是当时青年的普遍追求和渴望。特别是小说所着重揭示的主人公的追求与追求的不可得之间的矛盾,不仅反映了青年们的苦闷与忧伤,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控诉了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对青年的摧残。这对当时青年的爱国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强化无疑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

其二是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传统统治地位。小说对主人公变态性行为的大胆描写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否定——它无情地撕下了那些假道学先生的面纱,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传统统治地位。这正如郭沫若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似的闪击,把一切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以至于狂怒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样露骨得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论郁达夫》)

2.文学影响

《沉沦》的文学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其强烈的抒情色彩,加上其清丽自然的笔调,在当时文坛如“一股春风”,这对现代小说文体形式上的创新,道德、心理范畴上的开拓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二,它曾引起了一场文坛论争,沈雁冰、徐志摩、周作人、郭沫若等著名作家都参加了这场论争,这对现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和文学评论的展开均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一、作者简介(略)

二、解析

(一)《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7月,原刊于1923年7月出版的《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上,最初收入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于1927年6月出版的小说集《寒灰集》(《达夫全集》第一卷)中。

(二)内容梗概

“我”和烟厂女工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我”因没有职业、工作、孤身而潦倒使她产生了疑惧、戒备心理。但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留心观察后,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坏人,便消除了对“我”的疑惧、戒备,并对“我”产生了一种信任且依赖的情感。“我”在她每次上下班时都主动客气地站起来给她让路,为答谢“我”,她便请“我”到其房中吃香蕉,彼此还互谈身世。她以为“我”和她一样,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因而,很同情“我”,并对“我”产生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我”由于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并只有一件破旧不堪的棉袍,因而,只好白天在阁楼上睡觉,晚上出去散步,并直到黎明。这种反常的生活使她再次产生了对“我”的疑惧——以为“我”在夜里做偷窃一类的坏事,而邮差要“我”拿印章去领装有杂志社稿费汇票的挂号信又使她的这种疑惧加深;不过,她并没有疏远“我”,反而以一种满含着亲人般情真意切的责备、规劝而又疑惧的眼神看“我”。但在听了“我”的解释之后,她便消除了对“我”的怀疑和误会;“我”也克制住了因她的“单纯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可思议的感情”,并答应她戒烟;“我”和她也进一步产生了信任和友谊。

(三)人物分析

1.“我”

“我”是一个穷困潦倒、神经脆弱、多愁善感、牢骚满腹的现代寒士,曾在外国读过书,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能翻译用这几种语言创作的诗歌、小说,也能创作美国作家爱伦·坡式的小说。虽然学识、才华超众,但不为世所用。谋生无着,以至沦落到贫民窟,穷愁潦倒,生活艰难,只得以著译作为经济来源而生活。一方面,由于生性柔弱,多愁善感以及患有神经衰弱症等而精神萎靡,甚至失落了“自我”,以至于把“我是什么人?”“我现在所处的是怎么一种境遇?”“我的心里是悲还是喜?”这些观念都忘掉了;另一方面,由于穷愁潦倒、生活艰难而愤世疾俗,牢骚满腹。后来在同住在贫民窟里的烟厂女工陈二妹的感召之下,决心戒烟、振作起来。

2.陈二妹

陈二妹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烟厂女工。父亲亡故,在上海又无亲无故,因而,孤苦伶仃。由于生活所迫而在布满邪恶势力的工厂里做工,一方面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每天不得不做十个钟头的工,另一方面又受到厂主的其他盘剥和“一个姓李的管理人”不怀好意的调戏。她纯真、善良,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虽在工厂做工但又“非常恨工厂”,劝“我”不要吸那厂生产的纸烟。她开始见“我”没有工作、孤身而潦倒,因而,对“我”持疑惧、戒备的态度。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后,觉得“我”不是坏人,于是,对“我”产生了一种同情甚或依赖的心理。另外,她每次上下班“我”都主动客气地站起来让路,这便使她对“我”产生了一种感激的心理,于是,请“我”到其房中吃香蕉、互谈身世,并因以为“我”和她一样无家可归而对“我”产生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理。“我”因患严重神经衰弱而整夜夜游,白天则在阁楼上睡觉,这种反常的生活使她又产生疑惧,以为“我”在夜里做偷窃一类的事,杂志社汇稿费来要“我”敲印章使其误解加深,但同时,又像亲人一样的情真意切地责备、规劝“我”。经过“我”说明后,她消除了对“我”的误会,并更依赖“我”,劝“我”“好好儿的用功”;“我”也因感动于她的真诚而净化了欲念,增强了向上的动力,并决心戒烟以接受其友好的规劝。

3.“我”与陈二妹思想性格之异同:

(1)相同点:

① 两人都处在社会的底层,都生活艰难——陈二妹身世凄凉,受尽压榨,不愿去烟厂做工,但又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去工厂做工;“我”饱受失业之苦,虽有一些本领但找不到工作。

② 两人都心地纯正——陈二妹善良、纯真,对贫苦的知识分子“我”从生活、道德等方面给予深切的关心与爱护;“我”则有学问、富于同情心,对陈二妹这个孤苦伶仃而淳朴、真诚、纯真、善良的劳动者满怀好感、同情与感激。

(2)不同点:

陈二妹在苦难深重的情况下,坚韧不拔,有着朴素的反抗精神,她对侮辱与剥削她的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怀着满腔的仇恨;而“我”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意志软弱,感情忧伤,只有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走到街上去散步,以排解愁闷。

(四)主题

小说通过“我”和陈二妹的生活境遇和相互交往,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共同的不幸命运,歌颂了他们的真诚友谊。

(五)艺术特色

1.采用了“自叙传”的形式

其一,“我”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气质、情绪与作者颇为相似,作者实际上在“我”身上投入了自己的影子,通过“我”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因此,可以说,“我”其实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其二,陈二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眼光、感触和印象来刻画的,她的身世、形象、性格、气质和情绪等都带有很浓的“我”的情绪色彩。

2.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完整

小说共四节,有明显清晰的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局。第1节写“我”与女工陈二妹在贫民窟自然相识——这是小说的开端。第2节写“我”与陈二妹由初步了解到相互同情,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这是小说的发展。第3节写“我”的畸形生活引起了陈二妹的怀疑和误会,“我”在混浊社会中感到压抑,抗议社会的畸形,与第2节陈二妹对烟厂的“切齿怨恨”相对照——这是小说的转折。第4节写陈二妹“深夜规劝”“我”,“我”对陈二妹的微妙感情得到升华——这是小说的高潮与结局。同时,标题与结尾处的写景又构成了意象的重叠呼应。

3.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

作者此前的小说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并往往通过那一人物来抒情,具有颇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沉沦》。而该小说则有两个主要人物:“我”和陈二妹,虽然“我”是作者自画像,陈二妹也带有“我”的情绪色彩,但在描写他们时比较真实和客观,因而,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也许正因为如此,作者把《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微雪的早晨》等称为是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的小说。

4.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虽然与郁达夫早期的其他小说相比,该小说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它依然葆有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抒情特色。小说突出了主人公“我”的主观感受;以“我”的眼光、感觉来表现社会的严酷和人情的冷暖,通过“我”来对比刻画烟厂女工陈二妹的形象;而“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自身的投影,因而,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又伴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小说既有作者情绪的强烈波动,又不时穿插着带有情绪性的议论,这又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抒情气氛。此外,小说还运用了情感浓重的话语词汇,这在使人物生活遭际和内心世界得到有效表现的同时,又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景中寓情,有些景物具有象征意味

如“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这大约是俄国的漂泊的少女,在那里卖钱的歌唱”便是景中寓情,“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也是景中寓情——景物的阴暗色彩,蕴藏着的是知识分子对前途不能把握的无限哀愁,也有象征意味——它能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黑暗腐烂的旧社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