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素描功力已经十分深厚的丁聪仍十分刻苦,在游玩期间将青城山上的古建筑一一描摹下来,成为他记忆相册的一部分。从青城山回到成都时,演员们已经散了。不久,成都的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李有行在画家们的举荐下,诚聘丁聪每星期去给学生上两节素描课。正愁没有着落的丁聪对此雪中送炭之举欣然接受。他和吴祖光一直住在华西晚报社院中的那个凉亭里,冬天他们就用布景片把四周围上布墙,吴祖光在此创作剧本,丁聪在此画画,直到吴祖光回到重庆后,丁聪才搬出来,在附近赁屋住下。他的《成都饭馆之所见》与蜚声中外的《现象图》长卷等,都是诞生在这段时期。
《成都饭馆之所见》是一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描绘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有钱的人已然脑满肠肥,却依旧以惯性速度饕餮珍馐,身无分文的穷人孩子虽然饥肠辘辘,垂涎欲滴,却只能遭受冷眼,忍受摆阔者刻意的炫耀和讥讽。
阶级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不可能消除。在战争年代,人性的弱点更加暴露无遗,而《现象图》则将这种弱点置于一个小型社会中加以呈现,表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与之作战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表现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的遭遇,画中有逃到后方的难民、伤兵和穷苦知识分子的形象,一方面当局不让新闻记者作真实的报导,另一方面却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这些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地区的真实写照。统治者贪污腐化造成从上层到下层,各个阶层都无以为生,连摆地摊求得苟延残喘的人也活不下去了。
叶圣陶先生看了这幅画后非常激动,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当时的感受:“昨鼎彝交来丁聪所作《现象图》一帧,嘱余题之。图绘后方各色人物,皆可叹可哀之象。饰色,用漫画笔法,讽刺意味甚重。余作《踏沙行》一首:现象如斯,人间何世,两峰鬼趣从新制。莫言嬉笑入丹青,须知中有伤心涕。无耻荒淫,有为惕厉,并存此土殊根蒂。愿君更画半边儿,笔端佳气如初霁。”
尔后,丁聪的这些反映当时社会真实现象的作品在成都以个人展览的形式面众,其中,《现象图》被美国堪萨斯大学斯宾塞艺术博物馆收藏。
很快,1945年来临了,应《华西晚报》画刊负责人陈白尘之邀,丁聪以版画形式绘制了24幅《鲁迅〈阿Q正传〉木刻插图》。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大后方,因制版、印刷、纸张条件不好,大多数漫画都是由木刻家或刻字工人刻在木板上后再印刷在报纸刊物上的。丁聪的作品就是他将画画成版画的线条,把画的正面贴到木头上,再请字铺里的老工人把多余的空白刻掉后,再反过来印成报纸的。
关于这套珍贵的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丁聪的挚友吴祖光全程陪同,并且为之与作序。
《阿Q正传》序
吴祖光
由夏天到冬天,我跟着朋友们一同过了这半年的“浪漫”日子。
所谓浪漫的,就是说我们的这种不安定的,游牧式的,艰苦却是快乐的生活。虽然我们时常穷到一块钱都没有了,但是仍旧很愉快地做完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一桩又一桩的工作:有的演了戏,有的画了画,有的写了文章。虽然秋天赶走了夏天,冬天赶走了秋天,然而春天的情趣并没有离开我们,反而离我们更近了。
是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到的那些插图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提高了小丁的创作欲望?他也想为一部名著作一套好好的插图。他选定的书是鲁迅的《阿Q正传》。
我不甚同意,意识上我似乎觉得这本小说过了时,再则亦早有许多人为它作过“插图”以及“连环图画”,何必多此一举呢?小丁说:“那么再请你为我想一本别的书来。”
我真的想了许久,奇怪,在我们的现代文学里竟找不出一本再比《阿Q正传》更值得画图的书。而我借此机会再得重读一遍《阿Q正传》时,便后悔自己说过的“过了时”的这句话。它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此时此地更显出它刺心贯革的锋芒。我们的劣根性,坏习气一日不能消除,它的涵义便是万古长新的。
……之后,吴作人等人将丁聪弄到四川省立艺专教素描,于是,丁聪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学校里的师生都喜欢他的画。一晃到了暑假,学校放假,丁聪又随着吴祖光前往西昌,在那里画了一批彝族同胞的画像,颇有民族风味,暑假后返回成都。同年,华西大学的方威廉又给丁聪介绍了一份新的工作,于是“能者多劳”的丁聪赴昆明为美军(中国反法西斯盟军)画抗日宣传画,直到抗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