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1)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2),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3)

>注释

(1)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

(2)青霭(ǎi):山中云气。

(3)倚:斜靠。

>题解

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写诗人寻访山中隐士而不得的所见所闻。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访,描写诗人前往戴天山中寻访道士的见闻;后两句写不遇,叙写诗人山中寻访道士而不遇的感受。李白诗中表现出的轻松乐观的态度和细腻大胆的笔法,正是李白为人称奇的浪漫风格的萌芽。

>赏析

诗人缘溪逐行,穿林进山,沿途景色十分清丽幽阒(qù)。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山间溪水水声淙淙,偶有犬吠之声相伴,夹岸桃花盛放,花瓣上晨露晶莹剔透。诗歌伊始,诗人就把读者带入了一片声色俱佳的世外桃林。诗人所闻是乐音,所见是艳花,以声写寂,更见其幽。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暗写道士所居环境的清幽。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正午时分,山中寂然,寺中的钟声也杳然不闻,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唯闻溪水潺潺流淌,深林之中不期竟与麋鹿相遇。溪水之声,反衬出林深山幽。鹿,尤其是白鹿,在古典诗歌中多隐喻仙人道士,这句诗,诗人暗写自己寻访的道士乃山中高士。而“见鹿”则暗示不见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野生青竹隐入莽莽青山的雾霭之中,一挂飞瀑悬于亭亭碧峰之间。行至道观,不写道士,只是写景,前句以竹入诗,以青竹暗喻道士或有清奇典雅、宁折不弯的竹之节,后句借助一个“挂”字,将飞泉碧峰融为一体,写青山绿水入怀的胸襟,暗喻道士所居之境净化心灵之妙。道士不在,虽有失落,诗人却因而将山水竹霭映入心中,也是一得。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结尾这两句诗,前句写诗人问询之后不得道人去向,回扣诗题,后句写诗人再三倚松惆怅叹惋的动作,暗写诗人不得遇道人的遗憾与失落之情。佳妙之处且在“两三松”一词上,不遇寻访的道士,诗人之前心中满满的期待落空,心中尽是失望,倚在一棵松下,叹惋惆怅不得抒怀,于是再三倚树,不愿离去,以此三字带出诗人心中失望不舍的情感,情感迂回深婉,耐人品味。

这首诗,围绕“不遇”二字行文,写景清幽,叙事简素,然而暗写道士其人其节,暗抒诗人其得其惋,笔致含蓄,情趣深婉,颇有佳妙之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