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出生于湖北黄冈。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

闻一多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13岁的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期间,他担任校内杂志的编辑、成立文学社,并开始创作诗歌,1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在专攻美术之外,闻一多对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5月回国任教,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开始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6年闻一多在昆明遇刺身亡,年仅47岁,但他在诗歌、戏剧、绘画、文学评论和古典文学研究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新诗的探索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陈梦家、方玮德、臧克家等一批诗人。

在他的作品中,闻一多显露出不凡的诗才,对生活的敏锐,清新独到的构思,丰富的意象,以及娴熟的语言能力。他主张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要求作诗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指诗歌需用丰富的语言去表现生动形象的画面;建筑美则认为诗歌在表现上要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在诗的技巧上,他向济慈、勃朗宁、哈代、豪斯曼等外国诗人学习经验,丰富了中国新诗的创作。

本诗集选编了闻一多各时期诗歌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诗作有个人情感的抒发,有爱国之心的流露,有对人民生活的同情。品读闻一多的诗歌就像品尝成熟的果实,它们口感扎实,味道醇厚,有着诗歌最本质的滋味。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