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彪先生要我为周简段先生的《神州轶闻录·画坛旧事》作序,实不敢当;但看了所选的文章,写的都是我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冯先生又是多年的老朋友,也就不便再推辞了。

我自幼喜爱书画,二十岁(1956)经董寿平、汪慎生两位先生介绍,如愿以偿走进荣宝斋,至1998年退休,在这座民族文化的殿堂里工作了四十几个春秋,民族艺术的长期熏陶渐染,使我对中国书画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中国书画(包括篆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沃土孕育的美术奇葩,是中华儿女值得引以为豪的国粹。世界美术分成两大体系,即东方体系和西方体系,中国美术则是东方体系的代表。其中书法和篆刻为其他国家所没有,无须再作赘述;下面仅就绘画来略说一说,她为什么值得我们景仰和热爱。

首先,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陕西临潼姜寨一座距今五千六百多年的墓葬中出土了石砚、磨棒、颜料和陶杯等一整套绘画工具,它证明了中国绘画的历史是何等古老。早在周代,我

国绘画以墨线为基础的民族风格就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谢赫、宗炳等人的绘画理论,证明了中国画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较完善理论的画种。至唐代,中国绘画以其高度的艺术水平和瑰丽、豪放、宏伟、明快的风格,雄踞中古世界美术的颠峰。几千年来,中国绘画艺术不间断地发展,优秀画家灿若繁星,绘画瑰宝浩如烟海,在世界美术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更让我们骄傲的是,中国画在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异彩。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画家往往按照主观意识概括与改变自然形态,求其本质的神似,而形则可以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和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着重实景写生和形的逼真是很不相同的。中国画注重文学色彩,要求绘画抒情含蓄,有意境、有韵味;这种文学色彩形成了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世界艺林中独有的美学形式。中国画以毛笔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为造型手段;在色彩上以墨为主,通过墨的浓、淡、干、湿等变化,以及形式多样的用墨技法,取得“水墨晕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中国画也讲究“随类敷彩”,但除重彩画外总体上崇尚淡雅,并通过改动描绘对象的色彩,来适应创造意境的需要,这与西方绘画注重物体的固有色彩截然不同。在构图上,中国画不像西方画那样受焦点透视的限制,要求做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西画往往整个画面都涂满色彩,中国画则讲究疏

密相间,“计白当黑”。早在30年代英国著名艺术鉴赏家劳兰斯秉宁特就高度评价中国画说:

虽然中国人对色的调和赋有极高的审美力,但却不肯多用。另外在应用构图上的空白和表现空白的技法,任何国家的艺术都不能及。

中国的书画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书画必将在世界艺坛上放射出更加炫目的光芒。

这本书所涉及的是近现代书画(包括篆刻)界的人物和轶闻。近现代以来,西方美术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不断深入,中国画坛出现了观点与画派竞相发展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画学组织及书法篆刻团体和一大批成就卓越的书画篆刻名家,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时代的变化,书画家们思想变了,笔墨、题材、表现手法也随之变化,不少人形成新的风貌,是书画家取得成就最大的十年,奠定了近现代画坛百年的辉煌。这些,这本书都有生动入微而富有情趣的反映,它对普及书画知识,提高人们对中国书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一定会大有裨益。

米景扬

2005年7月于十墨山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