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思想的诞生

“两山”思想的诞生

作为一名写了40年报告文学的作家,我几乎涉猎过所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大事件,也走了许多地方,目睹和亲自记录下许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今年又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收获:受浙江省委之邀,到了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阐发地——浙北的安吉县余村。不曾想到,弹指一挥12年,余村和安吉在习近平“两山”思想指引下,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我的新作《那山,那水》(红旗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是一部记录习近平“两山”思想诞生过程及安吉余村在“两山”思想引领下,结合本地特点,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走出了一条依靠“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大发展的报告文学。很幸运,作品在出版后的短短时间里,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获得了许多地区领导干部们的热捧。

文学是社会的生动反映,是人的情感的艺术表达。十几年前的安吉余村,正处在发展朝何处走的一个重要关头,是依然沿着传统的“靠山吃山”、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老路子,还是摒弃旧观念、拓展新思路,走一条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道路?当时集体经济暂时面临下滑、各种矛盾凸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在听取汇报和洞察到干部们的内心忧虑后,他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清晰和明确地指出:“你们讲下决心关掉矿山,这是高明之举!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他与当地干部们更深入讨论有关发展方式时,又谆谆教导:“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有所得有所失。在熊掌与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据当时与习近平面对面交谈的余村老支书鲍新民回忆说,为了解除余村干部对依靠生态发展经济信心还不太足的疑虑,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和其他干部:生态资源是你们最宝贵的资源,搞经济、抓发展,不能见什么好都要,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迷恋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习近平进而说,你们安吉这里是宝地,离上海、苏州和杭州,都只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逆城市化现象会更加明显。你们一定要抓好度假旅游这件事,把山恢复青了,把水变绿了,自然而然就会有人“送钱”来了!“十几年过去了,我们沿着当年习近平指引的方向,一直坚持以生态建设促经济建设的发展思路,如今山早已青了、水早已绿了,村庄的每一个地方也都变美了,美得不仅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上海、苏州、杭州人往我们这儿跑,而且许多外国人都慕名而来,让我们的百姓口袋装得满满的。”鲍新民老支书给我讲了一串串生动精彩的由开山挖矿到恢复绿水青山,再到统一整治设计更美的环境,最后实现处处“金山银山”的过程,听后令人感慨万千。

生命之树常青。《那山,那水》正是通过报告文学的形式,以余村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在何种情形下阐述了“两山”思想、余村人又如何按照习近平的“两山”思想一步一步地实践,获得了“生命之树常青”和“生命之树”上长出“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今天的余村和安吉,山是景、水是诗,人是诗中景、景是诗中画。文学是以精美故事和形象生动的情节,将读者导入一种现场感和形态之中的。它比一般的言说,更接近情感和心灵的深处,因而也更能直接地让人们记住和体会到什么理论是有用的、管用的和见得了效的真理。习近平的“两山”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创新,具有朴实而深刻的哲学意蕴。正如他曾说过的那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是一句大白话,但包含了我们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刻道理,也渗透了人类对大自然敬畏和尊重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这样的思想和真理,从理论层面阐述可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许成为教科书。然而文学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故事和情节描写,把伟大的真理和深奥的理论,化为人民看得见、体味得到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与叙述的对象在一起共享其诗其歌、其情其欢。

《那山,那水》中记述“两山”思想的诞生过程,仅用了两千余文字,但描写这一思想如何被实践证明,则用了十几万字,记述了安吉人民十几年实践的漫长过程。这就是文学对重要理论进行阐述的一大特点,它需要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与事,对应于这个理论和思想,对应于真理的客观性与实践性。这过程,既是对真理和理论的正面论证,也是作者学习和体会“两山”思想的过程。通过对安吉余村及浙江其他地方的采访、调查和实地观察,我感到巨大收获和惊喜的是,习近平的“两山”思想太值得我们去认真深刻地学习与领会了,因为从安吉及浙江的近十几年变化中,我看到了“两山”思想对当地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从余村甚至今天的整个浙江大地上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大家可以得出与我同样的结论。

文学的力量,多数是激情之下催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如果从文学上理解,它也是一句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文学语言。《那山,那水》则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余村百姓与干部、安吉人民这十几年来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形象展现,让“两山”思想成为一种可触摸的、闪烁光芒的真理之花,绽放在全中国,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两山”思想的另一种“读本”。

(发表于《学习时报》2017年10月11日,
原标题为:“两山”思想的文学解读——《那山,那水》创作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