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长青

友谊长青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123],风烟望五津[12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12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26]。无为在歧路[127],儿女共沾巾[128]

题解

此诗是作者在京都长安做官时,送别友人赴任四川而作,充满真挚的惜别之情和劝慰之意。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通称。杜少府的名字及生平事迹不详。“蜀川”一作“蜀州”,指今四川。

评析

没有自然景物的比喻、暗示、象征,通篇都是直白、如实地写来,却自有感发人心的力量,所谓“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李攀龙辑、凌宏景集评《唐诗广选》),成为传诵不绝的千古名作。此诗成功的秘诀何在呢?首先在真诚而不做作,时时不离人之常情。“城阙”、“风烟”二句点出离别之遥,造成一种苍茫的气氛,已经令人难堪,更何况“同是宦游人”,一样是离乡背井沉浮宦海的人呢?这样的离别令人酸鼻,但以下四句却忽作激昂语,反过来宽慰友人也宽慰自己。是的,只要心贴着心,又何必朝夕相处,又何惧千里万里,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人情之常。“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全不像齐梁诗的柔弱无骨。“三秦”、“五津”、“海内”、“天涯”,意境阔大,视野广袤,亦不像齐梁诗的饾饤小景。语言质朴,更无齐梁诗的妍冶。王勃改革齐梁诗风,于此可见一斑。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129],竟夕起相思[130]。灭烛怜光满[131],披衣觉露滋[132]。不堪盈手赠[133],还寝梦佳期[134]

题解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这位远人是男是女,是友人还是爱人,无法确定,因为诗中所说的“情人”可以泛指各种有情人,与现在的狭义用法不尽相同。

评析

通篇由首联“共”字生发。“天涯共此时”,由南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语意化出。月亮只有一个,它照耀着每个人,哪怕他们相距千里万里;每个人都看到同一个月亮,通过它仿佛可以感受到对方焦灼的目光和思念的心。它成为感情的载体与传导器。但这一切毕竟是想象中的,有点儿自我慰藉的意味,这月光甚至都能摘取,像一束花儿那样持赠给心上的人,还不如在梦中寻求短暂的相会。这首诗在格律上虽是五律,但在情调上却犹如五古,深沉,浑厚,朴茂,不以尖新嬛巧取胜,越咀嚼越有滋味,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诚如钟惺所评:“浑是一片元气,莫作清松看”(《唐诗归》)。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135],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136],开轩卧闲敞[13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138],恨无知音赏[139]。感此怀故人[140],中宵劳梦想[141]

题解

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表现了自己隐逸闲适的生活,也流露出一点孤寂心情。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其他事迹不详。

评析

《王孟诗评》评此诗:“清景幽情,洒洒楮墨间。”清景,即诗中前六句,切题目上的“夏日南亭”;幽情,即诗中的后四句,切题目上的“怀辛大”。

夏日,准确点说,应是夏夜。开头二句即写夜的降临,“忽”、“渐”二字将日、月的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承接,一快一慢,写得十分传神。“散发”、“卧闲敞”二句,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用法尤新奇。“荷风”一联,是备受称赏的写景名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曰:“荷风、竹露,佳景亦佳句也。”《网师园唐诗笺》则称:“荷风、竹露,亦凡写夏景者所当有,妙在‘送’字、‘滴’字。”二字之妙,在于以动态景物和音响映衬静境,显得心境更静。当此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鸣琴助兴,也可慰藉心中难免的寂寥之感,但却无人可以欣赏。于是极其自然地转入“幽情”即“怀辛大”的一层,却又毫不见转圜之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142],涵虚混太清[143]。气蒸云梦泽[144],波撼岳阳城[145]。欲济无舟楫[146],端居耻圣明[147]。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48]

题解

这首诗又题《临洞庭》,以观湖起兴,借题发挥,写出作者的用世之心和希望达官贵人援引之意。张丞相即诗人张九龄,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宰相。本诗当写于此后,孟浩然游历洞庭所作。

评析

这首诗一方面显示出孟浩然的人品与诗品,也表达了生活理想与艺术风格的另一方面。孟浩然多以隐者的身份名世,这首诗却流露出他不甘寂寞的用世之心和出仕之意;孟诗描山绘水多为平淡闲远,这首诗的山水描写却气势宏伟壮丽。全诗前后四句明显分为两截,前叙望洞庭,后为赠张丞相,《唐诗从绳》(佚名辑)称之为“两切”。不过后半部分虽曲述己志,“舟楫”、“垂钓”、“羡鱼”等语在字面上却仍与洞庭湖水保持一致,不至分裂。古人作诗,在这方面心细如发。前四句描写洞庭,气势与境界极为阔大壮丽,特别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但气概横绝,而且对偶惬当自然,浑然天成,备受赞赏:“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王士祯《燃灯记闻》)后四句“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幽婉可法”(《唐诗从绳》)。所谓“以比兴出之”,指叹息“无舟楫”、“徒有羡鱼情”暗示意欲用世之心。对此诗赞誉与挑剔两存。赞誉者以之为孟诗压卷,甚至为唐代五律压卷;挑剔者认为其在艺术上前半雄壮,后半不称,在思想上后四句表现出干进之心和乞怜之意,有损人格。其实在古代,仕人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舍做官外,别无他途。孟浩然的从政热情,当可理解。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149],邀我至田家[150]。绿树村边合[151],青山郭外斜[152]。开轩面场圃[153],把酒话桑麻[154]。待到重阳日[155],还来就菊花[156]

题解

这是一首访友诗,描述了淡美的自然风光,朴实的农家生活,真挚的故人情谊。过:造访。故人:老友。至于这位老友是谁,不得而知,想必也是一位隐者。

评析

娓娓道来,平平道来,恐怕是这首诗给我们的最突出感受。应朋友之约和美意前往做客,是娓娓道来;朋友间闲话田家之事,桑麻麦豆,想必也娓娓道来;临别时主人的再约佳期,殷切叮咛,同样也娓娓道来。朴实民风,深情厚意,俱在这娓娓道来之中。平平道来,是指一层层道来,甚至有点平铺直叙,没有什么倒叙、插叙的出人意表之笔。首联交代事情的因由,二联描写村前的景象,三联叙述在友人家的所见所闻,四联记依依话别之情,秩然有序,平淡无奇。但艺术上的功力与“火候”,正在这娓娓道来、平平道来之中,犹如《唐诗摘钞》所说:“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是的,在看似信口道出之中,却有着艰辛的锤炼功夫,诗中如“合”、“斜”、“面”、“话”、“就”诸字,皆甚富表现力。特别是“就”字,更为新奇、惬当,为古人激赏。另外,诗中所涉及的事物,如“鸡黍”、“绿树”、“青山”、“场圃”、“桑麻”、“菊花”,皆为田家所常见,满是乡土气,人情味,亲切感。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选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157],平明送客楚山孤[15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59]

题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借送别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怀,大约写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丞时。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辛渐的生平事迹不详。原诗二首,此选第一首。

评析

“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这当是本诗最引人注目处。身遭贬谪,外界难免有不少猜疑,亲友更不免挂怀,借此朋友北上之机,作一番自我剖白,虽无劝慰友人之语,但对友人的信重,却也溢于言表。“冰心玉壶”虽属用典,但也构成莹洁清白、“潇洒可爱”的意境。另外,前二句写景,后二句言情,这种方法虽不新鲜,但写景二句苍凉孤凄,既烘托了自己被贬的感怆,也映衬了惜别的黯然神伤,对友人的情谊自在不言之中。

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160],问君何所之[161]。君言不得意[162],归卧南山陲[163]。但去莫复问[164],白云无尽时。

题解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或说这位友人即孟浩然。诗中以问答形式,表现隐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评析

这首诗真是“淡然片语,悠悠自远”(《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评)。将进退出处的人生大事写得如此淡然,且又以淡然的问答体出之,益见心怀的淡然。既走马送别,却又问“何所之”,显为明知故问,不如此不足以见悠然之意。如果说友人“不得意”的回答还多少有点儿牢骚不平,那么诗人的宽慰之语却别开天地。“但去莫复问”,淡语却是断语、决绝语,也使诗意陡地一转,转向隐者未来的生活,那真如闲云野鹤,舒卷自如,令人神往。不作议论之语而以白云无尽的形象告别友人,宽解友人,“结得有多少妙味”(吴煊、胡崇《唐贤三昧集笺注》),也流露出作者自己的生活理想。总之,淡而不薄,淡而有味,此诗可谓妙绝千古。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165],客舍青青柳色新[16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67]

题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在唐代即已脍炙人口,谱成歌曲,广泛流传,后收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题为《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元二的生平事迹不详。使:出使。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评析

此诗极受古人推崇,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评为“古今第一”,明人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评为“唐人别诗,此为绝唱”,陆时雍《唐诗镜》评为“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它成功的秘诀并非有什么高深的寓意、新奇的象征、华采的语言。它只是将司空见惯的离别用寻常语言道出,所谓“不作深语”、“自是口语”。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并无比兴隐喻,只是如实写来,烘托气氛,这气氛也并无离愁别苦。后两句直写劝酒送别,也如同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离别道情一样。只不过能够“体贴友心”,从朋友角度着想此一去四顾无友,倍感眼下故人的深情厚意。看来越能表现日常生活、日常诗意的作品,也越能赢得读者。正如一位外国美学家所说:美在生活,凡是能够令人想起生活的,便是美的。

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16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题解

天宝十四载(755)春,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酿美酒盛情款待。临别,诗人作此诗,表达了与汪伦的深厚友情。

评析

从这首诗情感的真挚、语言的质朴,都可以看出诗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和精神沟通。《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说它“不雕不琢,天然成响,语从至情发出,故妙”,也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的。首联“将”、“忽”两个虚字,令人想象到李白临行的惆怅,也想象到他意外的惊喜,可谓“有神有致”,引出后面的“汪伦送我情”。这深情以“桃花潭水”加以映衬,便显得更加生动美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6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70]

题解

诗人王昌龄是李白的朋友,他被贬为龙标县尉(即“左迁”)的具体时间不可考,大约在天宝十二载(753)之前。李白听说后作此诗相赠,表达对他的同情与友谊。龙标:在今湖南潜阳。

评析

此诗的特点是深婉。它“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黄生《唐诗摘钞》)。第一句的景物描写不但点出暮春季节,也衬托了感情。花谢花飞,本已令人惆怅,子规那“不如归去”的哀鸣,更添凄怆,伤感之景引出第二句友人“左迁”的伤感之事。第三、四句的“发意”并不作正面劝慰,而是忽发奇想,将心托付明月,借着月光的载体,与友人同甘共苦——这恐怕胜过任何无益的劝慰,真是“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李太白诗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171],烟花三月下扬州[17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题解

大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入京之前,曾从江夏(今湖北武昌)乘船赴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漫游,李白在黄鹤楼作诗相送,表达依依别情。

评析

语近情遥,是此诗的特点。前二句点出人物——“故人”,点出时间——“三月”,点出事由——送别,点出送别之地——黄鹤楼,送往之地——扬州。这便全部缴足了题意。但其中插入“烟花”二字,便有一种春意盎然的轻婉之感,使不枯索。后二句不说一个“别”字,只是写景,而别意深永。其实它们景中有人,“孤帆”是朋友,“惟见”是正在远眺的诗人,宛然在目。清人吴烶《唐诗选胜直解》对此二句分析颇好:“后二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高适

别董大(选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173],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174],天下谁人不识君!

题解

这首诗以送别而能作豪壮语著称。董大的生平事迹不详,或说是当时的音乐家董庭兰。原诗二首,此选其一。

评析

送别不说自己的惜别之情,却从对方境况着想,此种写法并不鲜见,如“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早有文章惊海内,何妨车马走天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皆是,而“此诗妙在粗豪”(徐增《而庵说唐诗》)。其关键是“莫愁”二字。首二句先造成愁云惨淡、北风凄厉的气氛,第三句却以“莫愁”慰之,而“莫愁”的原因是“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有抚慰之情,又有推许之意;“身份占得高,眼界放得阔”(石渠《葵青居七绝诗三百纂释》)。比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确显“粗豪”。

杜甫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175]。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176]!访旧半为鬼[177],惊呼热中肠[178]。焉知二十载[179],重上君子堂[180]。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181]。怡然敬父执[182],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183]。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184]。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185]。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186]。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187]

题解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当时由洛阳回华州住所时路遇卫八处士,作此相赠。处士指未出仕的读书人,卫八的事迹不详。从诗中看,是杜甫青年时代的朋友。作品表现了两人真挚亲切的友情。

评析

此诗之感人,集中在一个“真”字。古人评论,也多注目于此。如黄周星《唐诗快》:“此首无甚奇妙处……不过一真。”朱云荆《增订唐诗摘钞》:“只是真,便不可及,真则熟而常新。”首先是情真。二十年前的旧友,当时正少年翩翩,而今偶然相逢,鬓发已斑,儿女成群,当年同游半已凋零。抚今追昔,如道家常,无句不关人情,令人欲歌、欲哭。无一毫做作,无一句客套。其次是境真。白发青灯,相对而谈;儿辈恭立,问寒问暖;春韭黄粱,举杯劝酒;皆真切朴实,毫无客气假象。情真、境真,语言也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而结尾“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又将读者引向新的情境。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188]。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189]。渭北春天树[190],江东日暮云[191]。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题解

这首大约写于天宝五、六年(746、747),当时杜甫居留长安,李白正漫游江南。诗中表达对李白作品的推赏和二人的深厚友谊。

评析

杜甫与李白是真诚纯洁的文字之交,诗是联结他们心灵的纽带,故此诗的忆念也全着眼于诗。开头二句,即表现出对这位诗友的推崇,称之为“无敌”,称之为“不群”,并以庾信、鲍照相比拟。李白的艺术成就当然远在庾、鲍之上,但在唐代以前的诗人中,他们也算是佼佼者。尾联的企盼,仍在杯酒论诗,可谓“三句不离本行”。最被古人称赏的是颈联二句,在议论中忽然插入景物,既点了“春日”之题,又使作品摇曳多姿,更“景化为情,造句三昧也。似不用力,十分沉着”(张谦宜《斋诗谈》)。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192],崔九堂前几度闻[19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题解

此诗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作,是年杜甫去世。李龟年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音乐家,当时也流落江南。诗中虽写旧友异乡重逢,却隐藏着无限今昔盛衰之感。

评析

此诗情感的聚焦点,在尾句的“又”字。清人胡本渊《唐诗近体》评曰:“含意未伸,有案无断,而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其实他所说的这一切,俱在“又”字中。“又逢君”,自然有昔日的“逢君”,那是在达官贵人的“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那是“寻常见”、“几度闻”,并不像“又逢”的偶然难得;那是中州盛日,你我年青,你的歌喉正美,我的诗思正茂。“又逢”之时,虽“好风景”,却是在异乡“江南”,是在暮春,是在你我俱迟暮之时,多少感怆,都在言表。古人称此诗为“千秋绝调”,“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岑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194],双袖龙钟泪不干[19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96]

题解

玄宗天宝八载(749),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奏调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节度使府掌书记。此诗即作于赴安西途中。

评析

本诗描绘了诗人远赴西域途中一个小小的但却充满感情色彩的画面。使者向东,征人向西,马上相逢,彼此都是行色匆匆。但能托使者给家人捎去一个平安口信,既可使征人由于思家情切而过度伤感的心理获得一种平衡,也可以使他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减少一些后顾之忧。谭元春评:“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说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97]

北风卷地白草折[198],胡天八月即飞雪[19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200],狐裘不暖锦衾薄[201]。将军角弓不得控[202],都护铁衣冷难著[203]。瀚海阑干百丈冰[204],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205],胡琴琵琶与羌笛[206]。纷纷暮雪下辕门[207],风掣红旗冻不翻[208]。轮台东门送君去[209],去时雪满天山路[210]。山回路转不见君[211],雪上空留马行处。

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首诗是他在轮台幕府雪中送友人归京之作。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来描绘边塞雪景,把送别安排在漫天风雪的特定环境之中,显得不同凡响。这是构思之奇。作者写景,也别出心裁。开篇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可谓奇特。写狐裘不暖,锦衾犹薄,角弓难控,铁衣犹著,又写风掣红旗,冻而不翻,都使人感到切肤之冷,可谓奇寒。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二句,写得白雪姿态飞扬,神光焕发,虽是北国苦寒,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无边的春意,可谓奇丽。这是写景之奇。统观全诗,诚如方东树所言:“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昭昧詹言》卷十二)

梁裴子野《咏雪诗》云:“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初唐东方虬《春雪》云:“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都是以花喻雪。梁萧子显《燕歌行》云:“洛阳梨花落如雪。”是以雪喻花。岑参咏雪的两句,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崭新的创造,因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212]

今朝郡斋冷[213],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214],归来煮白石[215]。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题解

此诗为诗人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通过寄怀友人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情。

评析

诗从郡斋之冷说起。这冷,一是寒冷,二是寂寞。因郡斋之冷,忽然想到山中的道士。束荆薪以举炊,煮白石以为粮,既见出道士生活的清苦,又见出其胸怀的高旷。这样的朋友,是值得敬重,值得想念的,于是诗人想在风雨之夕,携酒往访。但山中道士,行止本无定,何况落叶满地,连道士的行迹也给淹没了,又何从找起呢?于是剩下的又只有无边的思念,无边的寂寞。此诗是韦应物的名作,前人称为“一片神行”(《唐宋诗举要》)。特别是“落叶满空山”二句,被称为“化工笔,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言语意思”(《唐诗别裁》)。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16]

巴山楚水凄凉地[217],二十三年弃置身[218]。怀旧空吟闻笛赋[219],到乡翻似烂柯人[2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21]。今日听君歌一曲[222],暂凭杯酒长精神[223]

题解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奉调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逢。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本篇即是对白诗的酬答。

评析

此诗前四句总结贬谪历程,追怀亡友,感叹暮年还乡,恍若隔世,字里行间流露出凄凉之意。尾联感白居易之情重,以“长精神”自勉,补足酬答题意,收束全篇。“沉舟”二句,是对白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二句的回答,虽然自己久遭弃置,如今已入残年,不无惆怅之感,但终究能以旷达胸襟处之,这正是刘禹锡本人豪迈爽朗的性格的体现。此二句白居易评为“神妙”(《刘白唱和集解》),赵执信评为“有道之言”(《谈龙录》),而今人却从其中看到了新陈代谢,生活的辩证法本是如此,这正是它广为传诵的原因。

白居易

问刘十九[224]

绿蚁新醅酒[225],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26]

题解

元和十二年(817)作于江州司马任上。谪居生活本来寂寞无聊,知心朋友的相聚便显得分外珍贵。本诗之所以殷勤相邀,正由于此。

评析

本篇以诗代柬,十分亲切,读来似可闻见新酿的酒香,感觉到小火炉的温暖,再加上天色欲雪,谁不想喝上一杯暖暖身子呢?此真所谓“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便成绝唱。”(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227]

城上高楼接大荒[228],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229],密雨斜侵薜荔墙[230]。岭树重遮千里目[231],江流曲似九回肠[232]。共来百越文身地[233],犹自音书滞一乡[234]

题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柳宗元等八人被贬远方州郡司马,时称“八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除已经逝世的二人和另有任用的一人外,柳宗元等五人奉诏进京。朝廷里有人同情他们,主张留京录用,终因有人反对,又被贬为更远的州郡刺史。本诗便是六月作者赴柳州刺史任后所作。

评析

一起意境阔远,“大荒”、“海天”将漳、汀、封、连四州一并包容在内,可谓倒摄四州,有神无迹。三、四两句既写眼前实景,又寓有作者屡遭打击、忧伤时事、处境险恶、身世飘零的人生感慨,可谓赋中有比,不露痕迹。沈德潜评为“言在此而意不在此”(《唐诗别裁》)。五、六两句写远望四州而不见,故愁肠百结,有似萦曲之江流,二句一仰一俯,一因一果,一实一虚,极尽抑扬之致。末句言远望既不见,音讯又不通,是以益增愁苦,先以“共来”句一垫,便显得顿挫有神。此诗为唐人七律名篇,历来评价甚高,元好问编《唐诗鼓吹》,以之置于篇首。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235]

破额山前碧玉流[236],骚人遥驻木兰舟[237]。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238]

题解

本诗为酬答曹侍御之作,作于柳州。

评析

南朝柳恽《江南曲》云:“汀洲采白,日暮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宗元此诗略师其意,又有自己的创造。首二句写青山绿水之间,骚人兰舟遥驻,足见其关怀之诚挚。后二句说曹侍御的赠诗像春风带来了无限的情意,而自己要当面向他致谢却苦于身不由己。以婉曲之笔,抒幽怨之思,诚如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所评:“风人骚思,百读而味不穷,真绝作也。”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239]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24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41]

题解

此诗上联写景物,透露朋友的人品性格趣味,下联把水和山都不但拟人化了,且还写得极为殷勤,曲写人情之美,令人悠然神往。

评析

静而无苔,一面是环境清静,另一面是檐下连湿地容易有的苔痕都看不到,更不要说其他脏乱的东西了,静字中显然还包含着洁净的含意。喜爱花木,整整齐齐,都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种植的。写出这些,湖阴先生是怎样的人大致即可想见。下联写门外景致,山水田园都是大家常见之物,偏能从常见事物中写出人情来,耐人寻味。白首知交,人籁归于天籁,抑或是穷而后工之一端罢。

黄庭坚

寄黄几复[242]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24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244]。持家但有四立壁[245],治病不蕲三折肱[246]。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247]

题解

此诗向老友遥寄深情,抚今追昔,赞扬他为官清正,事业有成,同情其遭际不平。

评析

老友相忆,可无话不谈,互吐胸臆。或勉励,或同情,都是一种力量。颔联所以传诵至今,即在几乎没有描写的名词组合之中,却显示出极大的表现力,写出了青春年少和中年苦乐两种不同的生活境界,这是人们生活经历发生了不少变化后一般都会感受到的,自己却苦于说不出或说不到这样既含蓄又酣畅的程度。诗人最喜杜甫诗,自己写诗的目标之一,即要求“无一字无来处”,都有前人作品的根据,用典很多,再求“点铁成金”。用典多如不落形迹,自好。如这首诗,有些注家曾先后为他寻出许多根据,有的确有关系,有的不过文字偶同,未必有意想到了这些才下笔。诗人很固执,注家有时也过当,总以自然、清新、真实、深刻为最高。

赵师秀

约客[248]

黄梅时节家家雨[249],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250],闲敲棋子落灯花[251]

题解

此诗通过对约客久待不至这件小事的描绘,表现了主客、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细致入微,自然生动,耐人寻味。

评析

有谓诗中因约客久候不至,表现了失望焦躁的情绪,这虽然也属常情,但诗里毕竟没有这样表现。有的是继续等待,是挂念和各种推想,却不是焦躁、失望。情谊的境界是各色各样的。

在生活细事中,也可能充满着温暖的人情味,相互的尊重和理解,无微不至的信任和体谅。

读书导航